華夏大地道教派係眾多,免不了會形成魚龍混雜、駁亂不清的形式局麵,大禹朝自統一中原以來便崇道貶佛,尊黃老而不尊佛陀,是以對那些層出不窮的道家雜牌宗教也不加以阻壓抵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他們天馬行空的衍化發展。難以計數的教派宗門之中,要說勢力範圍最為雄大廣博、高高在上,足以擔起“道教正統”這四字最勝稱譽的,那就非“正一派”莫屬了。</p>
道教正一派脫胎衍生於供奉祭祀教祖太上老君神位的盟威道。約莫一甲子多的光陰前,盟威道教派的信仰門徒裏麵,出了個天生道脈之屬,姓張名棱字道臨的天才道士。張道臨早年間修習儒家文化思想,通四書覽五經,時任江州令,官運亨通節節高升,極有青雲平步大富大貴的兆頭。三十歲時改好閱讀河圖、洛書、讖緯、天文、地理等等一類的道文書籍,三十二歲自學成才寫出一本《老子想爾注》,提出了“道生一,一散為氣,氣聚形為太上老君”的思想觀點。三十三歲於鶴鳴山拜入了盟威道掌教五鬥米真人“終南隱仙”張沛同的嫡派門下,遂徹底罷官不做,棄儒從道,成為盟威道二十四道官祭酒之一。晚年間驚為天人的實現了道學與武學雙學合一,儒家與道家兩家共融的曠世壯舉,以雙肩之力,挑起四重重擔,且每一擔,都幾乎臻至登峰造極的境界!</p>
江湖傳言張棱乃九天雷部應元神君轉世下凡,隻因他剛入道沒兩年便精通擅長各種玄妙方術,可召呼風霆禱請雷公,予以凡間雨水澆灌莊田,如此法力,非神人不可為也。三十五歲史無前例的首創了“棱井”技術,造福澤被甚廣,得官家許可後又傳授劍南道百姓熬鹽冶鐵之法,並用符水咒術等等道家功法幫助多地災區解除洪水瘟疫,從天災人禍的手中救下了上萬條無辜性命。張道臨因該善舉而被掌教師父張沛同賜名為‘念慈’,取心懷蒼生慈善悲憫之意,寓以善道治人,從此他再不使用原名與原字,畢生通稱張念慈。</p>
傳聞張念慈加入盟威道第三年,曾獨自一人遊覽淮南道魯州雞嘴山,在金台峰憑欄向南眺望時被路人詢問尊姓大名,他本欲如實回應告知,忽看見對麵三座山峰巍峻聳拔,尖尖的峰頭挺立蒼潤直入厚重雲霄,堪稱秀麗絕倫,心血來潮便稱自己姓張名念慈號“三峰”,還當著那名路人的麵縱身躍至了對麵的山頭,路人悚然大異,以為必定是天庭神仙降凡。“三峰居士”這一綽號徐徐傳開去後,張念慈又覺得“三峰”這個名號有些不雅,擔心被人與那男女房-事“三峰采戰之術”相聯係而玷汙褻瀆了自己的清白名聲,想到八卦中“乾爻三連,而坤爻六斷”,便從坤土中豎一根浩然正氣,補其斷而全其一,更正“峰”為“豐”,姓張名念慈號“三豐”。</p>
歸屬盟威道不足五年,靠著一本據傳是上古黃帝親筆寫就的《九鼎丹法》裏麵記載的外丹黃白之術,耗時三日三夜,成功於雲錦山巔峰處煉出了陰陽乾坤合而為一的“龍虎大丹”,令山巔上方的無限天空皆鋪滿了呈龍虎形狀的絢爛奇幻煙霞。不惑之年習得道門秘術五雷正法,手掐奧極雷訣,即可拉曳滾滾天雷下界殺敵,依靠此法誅滅魔教妖人與異教賊徒無數。</p>
年逾半百的張念慈從駕鶴飛升而去的五鬥米真人張沛同那裏接過了盟威道當代統領掌教之位,廣收各類求道門徒,又矜矜業業弘揚了整十年的明威善治的宗派文化,十年來著下整整六十四篇太清玄元道書,無一不是價值極高的傳世經典。六十歲時為了順應帝王統治、遵從天子心意,改盟威道為代表正大一統的“正一派”,自封正一派創教祖師,並將北方玄武帝君葉光紀奉為最高信仰神明。</p>
有讖語曰玄武興於武行,玄武興而武行興,故張真人又在中央皇室的大力出資扶持下,於劍南道蜀州靈寶郡的那座玄靈寶地武行山上開創修建了恢</p>
宏巍峨的龍虎宮建築群,以該宮領地作為正一派乃至整個中原道教的至高聖域,大禹朝廷的皇帝陛下龍顏大悅,將武行山封令排為道統七十二洞天福地之首,在山上敕建祭祀祠廟,尊奉創教聖人張念慈為忠孝神仙、天子之師,世稱“張天師”,正一派因此還被稱作“天師道”。</p>
</p>
那位原名張棱張道臨,後改名為張念慈號三豐的龍虎宮老天師六十八歲那年方才生平第一次收徒,收下了一名連弱冠之年都還不到的年輕渾小子作為開門大弟子,賜其道號為“無涯”,那小子就是後來名鎮中原,以狂悖狷傲著稱於世的道傲徐行徐真人。</p>
年近九十歲的時候得北方玄天大帝九天蕩魔祖師葉光紀親自下凡接見,蒙賜真武法力、一柄道門神物三五雌雄斬邪劍以及大量仙家符籙,修為境界順利躋身踏入八階天罡境,被中原各地百姓尊稱為“道家聖人”,聲名猶在畢生擅長苦修悟禪的“釋聖”一衲大師之上。百歲之年高坐琉璃台揮劍擊敗萬鬼之王盧通幽,斬殺魔教精銳教眾不下千人,又被世人冠了個“斬妖降魔護道真人”的榮譽頭銜,道法之高,劍術之絕,足可斬殺人間群妖、滅盡江湖諸魔!</p>
蜀地多崇山峻嶺,山路崎嶇蜿蜒,當年詩聖謝心然遊經蜀州時更是留下了千古名作《蜀道難》,開篇一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直接點明了該地山勢之險絕甲天下。</p>
道門玄嶽武行山位於蜀州有著“天險”之稱的東南部,屬亂世之易守難攻兵家要衝,故而素來清淨安寧,乃人間不可多得的悟道修行之所。</p>
九百裏武行居落霄山脈北支,山體走向呈東北至西南方向,地跨劍南道蜀州萍香、安符、宣春三郡,丹霞地貌,綿延近千裏。山上諸類建築廣布如雲,香火興旺鼎盛,有極多靈氣非凡的稀世鬆木、獸禽,真正無愧於“道都”之讚譽別稱,是名副其實的“治世玄嶽”、“龍盤虎踞之仙山”。</p>
既是所謂的“仙山”,那麽該山上峰、洞、瀑、石、雲、鬆、溪等等一一齊備自是理所當然。</p>
例如不知高度幾許直插天際的千丈岩,若蒼顏老者銀絲滿頭的白頭岩,諧趣天成人人見之皆感逗趣的歡喜岩。</p>
顧名思義可知形狀的品字石,如劍仙砥礪劍鋒的磨劍石,可供天庭大能坐而對弈的棋盤石。</p>
既有清風撲麵又有熏人熱氣的風火洞,內蘊茫茫霧氣的儲雲洞,傳聞有兩仙共煉真同赴大道的雙聖洞。</p>
大小雙溪匯聚而成的母子瀑,若玄黃巨龍身軀倒掛的黃龍瀑,落水聲喧嘩如霹靂的沉雷瀑。</p>
比如說修建有專司祀神儀式之萬法宗壇的仙鶴峰,一經日照即有紫煙升騰的香爐峰,皇帝陛下曾親臨登高過的天子峰……以及被整整七十二座奇絕巍峨山峰簇擁朝拜著的那座雲遮霧繞金頂大岡。</p>
金頂岡乃武行山巔峰海拔最高處的一方遼闊平頂,每日清晨時分陽出雲海,總有光照金頂,祥雲陣陣,聖光無限燦爛耀眼,七十二峰固然風光壯美、景致奇絕,但與之相比都要著實遜掉不少顏色,仙山武行之景,以此方金頂為最。</p>
山岡之上有座雄偉大殿,名喚“鎮鬼殿”,此殿乃是八年前那場魔道大戰之後掌教天師下令斥資建起的,殿名“鎮鬼”,自是意為道法無邊,金頂可降妖伏魔,鎮壓萬萬億幽冥鬼神。</p>
鎮鬼大殿位置風水考究,坐落金頂岡正中央,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共有四座重要祭壇,一為貢仙壇,一為望仙壇,一為應仙壇,一為承仙壇,四大祭壇專用於各類演禮、誦經、齋醮等等儀式,每次諸類儀式少則舉辦三七天,長則可達四十九天,道樂陣容極端龐大,不僅會動用山上原有的數千名道士和數百名樂師,還有大內皇宮精心培養的“樂舞生”以及被抽調而來的宮廷雅樂隊趕上此地大壯氣氛聲威,每每活動開始,武當山</p>
巔峰處總會形成“仙樂忽從天外傳”、“仙樂飄飄處處聞”這樣的奇妙玄幻之事,無疑更為這座神聖仙山渡上了一層朦朧絕美的金紗。</p>
踏上那座有七十二峰拱手朝拜的金頂前須經過一條“石鼓溪”,先帝仁宗皇帝登山行至此處時,聽得急湍溪水撞擊一鼓形巨石時所發出的聲音甚是零丁悅耳,喜曰“石能為鼓,世所罕見”,故將之賜名為“石鼓溪”。</p>
六年前禹仁宗嬴旬不幸駕崩,新帝嬴勾登基,改年號為“昭平”,遣派軍民、工匠近十萬人,斥天資巨修龍虎宮,敕建大量祀祠廟宇,武行山就此由“高真道場”一躍而成為了所謂的“朝廷家廟”。山上金殿疊影,道觀之多堪稱煙海,大有玄妙超然、渾純天成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理念思想,詩聖謝心然曾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俱朝宗”一句來評譽武行之絕,雖有誇張,但實在稱得上受之無愧。</p>
這一日迫近黃昏,明媚天光猶在,夕陽尚未落下,自酆山專程而來的鬼王盧通幽和年輕畫師唐顛前後騎乘在那頭怪貓瑞腦消金獸的背上,身後緊隨著騎有白馬大白的魏頡與許靈霜二人,魔頭腰間佩劍人傑,昂首挺胸、氣勢洶洶的殺上了蜀州靈寶郡東南部那座已榮幸升格為“皇室道派”的修行聖地武行山。</p>
正值農曆十二月底,離一年中最冷最酷烈的小寒大寒時節還有短短不到一個月的光景,冬日風光正好,漫山遍野如披純白棉襖,視線所及盡是冰雕玉琢的華麗世界。舉目眺望遠處山頭峰頂,座座曲線優美玲瓏,峰巒起伏恍若因醉酒而橫臥的白衣佳人,叫人不自主的讚歎天地造物主之鬼斧神工。</p>
拾級逐步攀登上山,於此地飽覽絕世美好風光,盧、唐、魏、許四者無人不為山間峰之奇、岩之險、石之危、鬆之怪、雲之瑰、禽之珍、獸之美、瀑之湍、溪之急、潭之幽、洞之異所震撼著迷。本應已在八年前就上過一次武行山的鬼王盧通幽猶自發出感慨道:“真是好一處世間無雙勝地、天下第一仙山,叫人訪之大開眼界呐。”頓了頓,獨眼魔頭又振聲開口說道:“且看本王今日如何挑了那群賊道士的巢穴,讓這座仙山靈氣盡喪化為魔窟!”</p>
然而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這拾級登山的一路上竟連半個香客和道士都沒能碰上,這讓想要動手殺點人作為前菜開開胃的盧鬼王著實感到有些懊惱憋屈,若不是考慮到現在留著那魏、許、唐三人勉強還有點作用,幾乎就要按耐不住殺人衝動把他們三個給當場弄死了。</p>
正自複仇心切的盧通幽焦慮煩躁,手癢癢心更癢癢的時候,驀然有一個悠揚綿長的老年嗓音從高空遙遙落了下來:“來者是客,煩請諸位上金頂大岡一坐!”</p>
對此健朗口音頗為熟悉的年輕劍修魏頡和朱丹裙少女許靈霜都不禁大吃了一驚,兩人皆心下暗道:“這聲音……不分明是沐河城裏沿街擺攤的那個目盲褂師的麽?!”</p>
騎在金毛瑞腦消金獸背上的那位紅袍魔頭盧姓鬼王聽得這話,用鼻子重重出了口氣,嘴角卻上揚起來,他自言自語道:“好哇,這是自己給自己選好葬身之地了,不錯不錯。”又對坐在身後的年輕畫師唐仲龍說道:“等我手刃完那個姓張的老天師以後,記得給我畫一副《鬼王金頂斬道首圖》留作紀念。”身穿褐青色衣裳的年輕人唐顛連聲答應了下來,莫敢不從。</p>
順著“老褂師”張念慈聲音的引導帶路,四人穿過那條水流叮鈴作響的石鼓溪,好不容易爬到了遼闊平坦的那方金頂大岡之上,剛騎行至那座名為“望仙”的麵南祭壇時,道聖張天師的嗓音緩緩從前頭鎮鬼大殿裏傳了過來:“四位客人還請進殿一敘——”</p>
一襲鮮紅大袍的萬鬼之王盧通幽揚著胡須厚密的下巴,震聲衝著前方喝道:“客已至,請老天師赴死!”</p>
道教正一派脫胎衍生於供奉祭祀教祖太上老君神位的盟威道。約莫一甲子多的光陰前,盟威道教派的信仰門徒裏麵,出了個天生道脈之屬,姓張名棱字道臨的天才道士。張道臨早年間修習儒家文化思想,通四書覽五經,時任江州令,官運亨通節節高升,極有青雲平步大富大貴的兆頭。三十歲時改好閱讀河圖、洛書、讖緯、天文、地理等等一類的道文書籍,三十二歲自學成才寫出一本《老子想爾注》,提出了“道生一,一散為氣,氣聚形為太上老君”的思想觀點。三十三歲於鶴鳴山拜入了盟威道掌教五鬥米真人“終南隱仙”張沛同的嫡派門下,遂徹底罷官不做,棄儒從道,成為盟威道二十四道官祭酒之一。晚年間驚為天人的實現了道學與武學雙學合一,儒家與道家兩家共融的曠世壯舉,以雙肩之力,挑起四重重擔,且每一擔,都幾乎臻至登峰造極的境界!</p>
江湖傳言張棱乃九天雷部應元神君轉世下凡,隻因他剛入道沒兩年便精通擅長各種玄妙方術,可召呼風霆禱請雷公,予以凡間雨水澆灌莊田,如此法力,非神人不可為也。三十五歲史無前例的首創了“棱井”技術,造福澤被甚廣,得官家許可後又傳授劍南道百姓熬鹽冶鐵之法,並用符水咒術等等道家功法幫助多地災區解除洪水瘟疫,從天災人禍的手中救下了上萬條無辜性命。張道臨因該善舉而被掌教師父張沛同賜名為‘念慈’,取心懷蒼生慈善悲憫之意,寓以善道治人,從此他再不使用原名與原字,畢生通稱張念慈。</p>
傳聞張念慈加入盟威道第三年,曾獨自一人遊覽淮南道魯州雞嘴山,在金台峰憑欄向南眺望時被路人詢問尊姓大名,他本欲如實回應告知,忽看見對麵三座山峰巍峻聳拔,尖尖的峰頭挺立蒼潤直入厚重雲霄,堪稱秀麗絕倫,心血來潮便稱自己姓張名念慈號“三峰”,還當著那名路人的麵縱身躍至了對麵的山頭,路人悚然大異,以為必定是天庭神仙降凡。“三峰居士”這一綽號徐徐傳開去後,張念慈又覺得“三峰”這個名號有些不雅,擔心被人與那男女房-事“三峰采戰之術”相聯係而玷汙褻瀆了自己的清白名聲,想到八卦中“乾爻三連,而坤爻六斷”,便從坤土中豎一根浩然正氣,補其斷而全其一,更正“峰”為“豐”,姓張名念慈號“三豐”。</p>
歸屬盟威道不足五年,靠著一本據傳是上古黃帝親筆寫就的《九鼎丹法》裏麵記載的外丹黃白之術,耗時三日三夜,成功於雲錦山巔峰處煉出了陰陽乾坤合而為一的“龍虎大丹”,令山巔上方的無限天空皆鋪滿了呈龍虎形狀的絢爛奇幻煙霞。不惑之年習得道門秘術五雷正法,手掐奧極雷訣,即可拉曳滾滾天雷下界殺敵,依靠此法誅滅魔教妖人與異教賊徒無數。</p>
年逾半百的張念慈從駕鶴飛升而去的五鬥米真人張沛同那裏接過了盟威道當代統領掌教之位,廣收各類求道門徒,又矜矜業業弘揚了整十年的明威善治的宗派文化,十年來著下整整六十四篇太清玄元道書,無一不是價值極高的傳世經典。六十歲時為了順應帝王統治、遵從天子心意,改盟威道為代表正大一統的“正一派”,自封正一派創教祖師,並將北方玄武帝君葉光紀奉為最高信仰神明。</p>
有讖語曰玄武興於武行,玄武興而武行興,故張真人又在中央皇室的大力出資扶持下,於劍南道蜀州靈寶郡的那座玄靈寶地武行山上開創修建了恢</p>
宏巍峨的龍虎宮建築群,以該宮領地作為正一派乃至整個中原道教的至高聖域,大禹朝廷的皇帝陛下龍顏大悅,將武行山封令排為道統七十二洞天福地之首,在山上敕建祭祀祠廟,尊奉創教聖人張念慈為忠孝神仙、天子之師,世稱“張天師”,正一派因此還被稱作“天師道”。</p>
</p>
那位原名張棱張道臨,後改名為張念慈號三豐的龍虎宮老天師六十八歲那年方才生平第一次收徒,收下了一名連弱冠之年都還不到的年輕渾小子作為開門大弟子,賜其道號為“無涯”,那小子就是後來名鎮中原,以狂悖狷傲著稱於世的道傲徐行徐真人。</p>
年近九十歲的時候得北方玄天大帝九天蕩魔祖師葉光紀親自下凡接見,蒙賜真武法力、一柄道門神物三五雌雄斬邪劍以及大量仙家符籙,修為境界順利躋身踏入八階天罡境,被中原各地百姓尊稱為“道家聖人”,聲名猶在畢生擅長苦修悟禪的“釋聖”一衲大師之上。百歲之年高坐琉璃台揮劍擊敗萬鬼之王盧通幽,斬殺魔教精銳教眾不下千人,又被世人冠了個“斬妖降魔護道真人”的榮譽頭銜,道法之高,劍術之絕,足可斬殺人間群妖、滅盡江湖諸魔!</p>
蜀地多崇山峻嶺,山路崎嶇蜿蜒,當年詩聖謝心然遊經蜀州時更是留下了千古名作《蜀道難》,開篇一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直接點明了該地山勢之險絕甲天下。</p>
道門玄嶽武行山位於蜀州有著“天險”之稱的東南部,屬亂世之易守難攻兵家要衝,故而素來清淨安寧,乃人間不可多得的悟道修行之所。</p>
九百裏武行居落霄山脈北支,山體走向呈東北至西南方向,地跨劍南道蜀州萍香、安符、宣春三郡,丹霞地貌,綿延近千裏。山上諸類建築廣布如雲,香火興旺鼎盛,有極多靈氣非凡的稀世鬆木、獸禽,真正無愧於“道都”之讚譽別稱,是名副其實的“治世玄嶽”、“龍盤虎踞之仙山”。</p>
既是所謂的“仙山”,那麽該山上峰、洞、瀑、石、雲、鬆、溪等等一一齊備自是理所當然。</p>
例如不知高度幾許直插天際的千丈岩,若蒼顏老者銀絲滿頭的白頭岩,諧趣天成人人見之皆感逗趣的歡喜岩。</p>
顧名思義可知形狀的品字石,如劍仙砥礪劍鋒的磨劍石,可供天庭大能坐而對弈的棋盤石。</p>
既有清風撲麵又有熏人熱氣的風火洞,內蘊茫茫霧氣的儲雲洞,傳聞有兩仙共煉真同赴大道的雙聖洞。</p>
大小雙溪匯聚而成的母子瀑,若玄黃巨龍身軀倒掛的黃龍瀑,落水聲喧嘩如霹靂的沉雷瀑。</p>
比如說修建有專司祀神儀式之萬法宗壇的仙鶴峰,一經日照即有紫煙升騰的香爐峰,皇帝陛下曾親臨登高過的天子峰……以及被整整七十二座奇絕巍峨山峰簇擁朝拜著的那座雲遮霧繞金頂大岡。</p>
金頂岡乃武行山巔峰海拔最高處的一方遼闊平頂,每日清晨時分陽出雲海,總有光照金頂,祥雲陣陣,聖光無限燦爛耀眼,七十二峰固然風光壯美、景致奇絕,但與之相比都要著實遜掉不少顏色,仙山武行之景,以此方金頂為最。</p>
山岡之上有座雄偉大殿,名喚“鎮鬼殿”,此殿乃是八年前那場魔道大戰之後掌教天師下令斥資建起的,殿名“鎮鬼”,自是意為道法無邊,金頂可降妖伏魔,鎮壓萬萬億幽冥鬼神。</p>
鎮鬼大殿位置風水考究,坐落金頂岡正中央,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共有四座重要祭壇,一為貢仙壇,一為望仙壇,一為應仙壇,一為承仙壇,四大祭壇專用於各類演禮、誦經、齋醮等等儀式,每次諸類儀式少則舉辦三七天,長則可達四十九天,道樂陣容極端龐大,不僅會動用山上原有的數千名道士和數百名樂師,還有大內皇宮精心培養的“樂舞生”以及被抽調而來的宮廷雅樂隊趕上此地大壯氣氛聲威,每每活動開始,武當山</p>
巔峰處總會形成“仙樂忽從天外傳”、“仙樂飄飄處處聞”這樣的奇妙玄幻之事,無疑更為這座神聖仙山渡上了一層朦朧絕美的金紗。</p>
踏上那座有七十二峰拱手朝拜的金頂前須經過一條“石鼓溪”,先帝仁宗皇帝登山行至此處時,聽得急湍溪水撞擊一鼓形巨石時所發出的聲音甚是零丁悅耳,喜曰“石能為鼓,世所罕見”,故將之賜名為“石鼓溪”。</p>
六年前禹仁宗嬴旬不幸駕崩,新帝嬴勾登基,改年號為“昭平”,遣派軍民、工匠近十萬人,斥天資巨修龍虎宮,敕建大量祀祠廟宇,武行山就此由“高真道場”一躍而成為了所謂的“朝廷家廟”。山上金殿疊影,道觀之多堪稱煙海,大有玄妙超然、渾純天成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理念思想,詩聖謝心然曾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俱朝宗”一句來評譽武行之絕,雖有誇張,但實在稱得上受之無愧。</p>
這一日迫近黃昏,明媚天光猶在,夕陽尚未落下,自酆山專程而來的鬼王盧通幽和年輕畫師唐顛前後騎乘在那頭怪貓瑞腦消金獸的背上,身後緊隨著騎有白馬大白的魏頡與許靈霜二人,魔頭腰間佩劍人傑,昂首挺胸、氣勢洶洶的殺上了蜀州靈寶郡東南部那座已榮幸升格為“皇室道派”的修行聖地武行山。</p>
正值農曆十二月底,離一年中最冷最酷烈的小寒大寒時節還有短短不到一個月的光景,冬日風光正好,漫山遍野如披純白棉襖,視線所及盡是冰雕玉琢的華麗世界。舉目眺望遠處山頭峰頂,座座曲線優美玲瓏,峰巒起伏恍若因醉酒而橫臥的白衣佳人,叫人不自主的讚歎天地造物主之鬼斧神工。</p>
拾級逐步攀登上山,於此地飽覽絕世美好風光,盧、唐、魏、許四者無人不為山間峰之奇、岩之險、石之危、鬆之怪、雲之瑰、禽之珍、獸之美、瀑之湍、溪之急、潭之幽、洞之異所震撼著迷。本應已在八年前就上過一次武行山的鬼王盧通幽猶自發出感慨道:“真是好一處世間無雙勝地、天下第一仙山,叫人訪之大開眼界呐。”頓了頓,獨眼魔頭又振聲開口說道:“且看本王今日如何挑了那群賊道士的巢穴,讓這座仙山靈氣盡喪化為魔窟!”</p>
然而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這拾級登山的一路上竟連半個香客和道士都沒能碰上,這讓想要動手殺點人作為前菜開開胃的盧鬼王著實感到有些懊惱憋屈,若不是考慮到現在留著那魏、許、唐三人勉強還有點作用,幾乎就要按耐不住殺人衝動把他們三個給當場弄死了。</p>
正自複仇心切的盧通幽焦慮煩躁,手癢癢心更癢癢的時候,驀然有一個悠揚綿長的老年嗓音從高空遙遙落了下來:“來者是客,煩請諸位上金頂大岡一坐!”</p>
對此健朗口音頗為熟悉的年輕劍修魏頡和朱丹裙少女許靈霜都不禁大吃了一驚,兩人皆心下暗道:“這聲音……不分明是沐河城裏沿街擺攤的那個目盲褂師的麽?!”</p>
騎在金毛瑞腦消金獸背上的那位紅袍魔頭盧姓鬼王聽得這話,用鼻子重重出了口氣,嘴角卻上揚起來,他自言自語道:“好哇,這是自己給自己選好葬身之地了,不錯不錯。”又對坐在身後的年輕畫師唐仲龍說道:“等我手刃完那個姓張的老天師以後,記得給我畫一副《鬼王金頂斬道首圖》留作紀念。”身穿褐青色衣裳的年輕人唐顛連聲答應了下來,莫敢不從。</p>
順著“老褂師”張念慈聲音的引導帶路,四人穿過那條水流叮鈴作響的石鼓溪,好不容易爬到了遼闊平坦的那方金頂大岡之上,剛騎行至那座名為“望仙”的麵南祭壇時,道聖張天師的嗓音緩緩從前頭鎮鬼大殿裏傳了過來:“四位客人還請進殿一敘——”</p>
一襲鮮紅大袍的萬鬼之王盧通幽揚著胡須厚密的下巴,震聲衝著前方喝道:“客已至,請老天師赴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