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林吾行被圍觀時,嶽不群已然乘著清晨的薄霧去往餘姚縣城。</p>
因近來人員來往較多,餘姚縣城城門口的管製較為嚴重。</p>
不過,單人獨行的儒生並無太大的威脅,所以多是在簡單的檢查後就放行了。</p>
至於商販,那自有一個路口。</p>
因商販入城都得交一份城門稅。</p>
至於尋常人入城,則不需要交這份錢。</p>
入了餘姚,嶽不群在其中轉了一周,最後尋到了王宅所在。</p>
王宅在餘姚縣城自然是最顯眼的,即使曾經不顯眼,但在最近的時日裏,卻是最顯眼的。</p>
素白遍府,前來憑吊的人在王宅門前排成長龍,大門敞開著,不管任何人,年長者,年輕者,儒生,大官,乞丐,商賈,婦孺,皆可從大門進,然後從大門出。</p>
沒有任何的身份要求。</p>
嶽不群也排在隊伍中。</p>
隨著對於慢慢步行入王宅。</p>
王宅並無亭台樓閣,花園水榭,隻有簡單的一個天井,天井四邊是簡單的走廊,走廊可通往王宅的其他廂房,而從天井穿過,正對著的就是王宅客廳。</p>
平常這個地方是用來招待客人的,今日則停放了王陽明先生的棺材。</p>
還沒進大廳,嶽不群就聽到了好多哭聲,好多傾訴之言。</p>
甚至隊伍中已經有人在低聲的哭泣著。</p>
嶽不群也是神色莊重,沒有露出一點哭色。</p>
他隻有敬重與惋惜,以及可惜。</p>
敬重王陽明先生的為人與功業,還有學問;惋惜王陽明先生死去;可惜不能再與王陽明先生論道說法。</p>
在經過客廳門前時,嶽不群從自己的行李中抽出六根香柱,他跟一旁的管家借了火,將香柱燃起,然後走到王陽明先生的棺前。</p>
</p>
他先對著王陽明先生的棺躬身下,然後往棺前已經插滿了香柱的香爐插入六根香柱。</p>
這口棺中並無王陽明先生的屍體,他的屍體早就安葬。</p>
隻因餘姚的民意高漲,想祭拜這位儒學大家。</p>
民心如此,且都是好心,王家也隻能為大家開辦這一場祭拜。</p>
所以本來想著去墳前祭拜王陽明的嶽不群就來到了這餘姚縣城中。</p>
嶽不群祭拜完後,並未直接離去,因為他察覺到王宅中的情況有些不同尋常。</p>
當然,此時的王宅會有不同也屬正常,畢竟王陽明先生剛病逝,家中氣氛自然會低沉些。</p>
若是歡天喜地,那才是真正的不正常。</p>
隻是嶽不群覺得自己還是留待此地,稍後片刻,看看情況,若無變數,他再離開便是。</p>
然後嶽不群就等到了袁枚舉。</p>
這書生一進王宅,見著王陽明的棺材,便嚎啕大哭,彷佛棺材裏躺的是他的親爹一樣。</p>
當然,嶽不群清楚,這袁枚舉可是將王陽明視作偶像,偶像死了,他自然是奔潰的,此刻的痛苦也屬正常。</p>
再之後,嶽不群就見到袁枚舉將自己從家中攜帶來的象山先生之親筆手書的易經一卦取出。</p>
然後……點燃!</p>
嶽不群見著這一幕,大為吃驚。</p>
原以為這小子將這手書帶來隻是祭拜,或者贈與王家,卻沒想到竟是直接燒了祭拜王陽明先生。</p>
這小子性子夠足,頗為重情重義。</p>
當然,嶽不群也隻給出這份評價。</p>
不過這篇手書燒盡後,嶽不群忽然心有感應。</p>
眼神因此有些恍忽,於恍忽之間,他好似看到了一位麵頰清瘦,穿著樸素的高瘦老者。</p>
當然,這一幕隻是一閃而逝,隨著手書被燒盡,而消散。</p>
學文學武的嶽不群很快就念及因由。</p>
此乃“意”,不止武道有生“意”,儒門大家,一生修持自身之輩,亦有“意”,那些精於一道者,在一事上精益求精者,亦能生“意”,隻不過,儒門大家少有修持武功的,多從文事,因此無有血肉精氣支持,無法似江湖高手那般,將“意”運用更為玄妙。</p>
當然,悟得“意”之輩,若是踏入武學之境,其修行起來,定是事半功倍。</p>
而神完氣足後,這等人物更有機會窺得宗師之境,成為江湖宗匠。</p>
嶽不群思及於此,又想到王陽明先生,他乃當世大儒,自有悟得“意”在身,且嶽不群還記得他亦修有武功,想來王陽明先生於武學上定也有超卓的成績,隻不過王陽明先生身在官場,一心為民,為學問,少涉江湖,所以其一身武藝不為世人知曉,也少有展現在世人麵前。</p>
又思及王陽明先生曾領兵打仗,手上的功夫自然是少不了的。</p>
這麽一想,似乎風清揚師叔與他有關係,好似也屬正常了。</p>
說不得兩位還論武過。</p>
當然,這些也隻是嶽不群的想象,是否真個論武,那還得當事人現身說法。</p>
嶽不群短歎一聲。</p>
悟得“意”又如何,終不過一抔黃土。</p>
即使是王陽明先生這等人物,也逃不過生老病死。</p>
曆朝曆代的大賢大德也無有長生不死之人。</p>
大多就留下一部詩書,給世人銘記罷了。</p>
可肉身還得背蚊蟲蛆蟲蛀空,骨頭都朽爛,隻餘下一點精神在世間,似乎也無甚意義。</p>
嶽不群思及自己在大啟那波瀾壯闊的一甲子,似乎在那方天地留下了什麽,但卻有好似什麽也沒留下。</p>
大概是痕跡吧。</p>
雁過留聲水過留痕。</p>
可終究抵不過時光。</p>
待得史書都朽爛,又有誰記得他呢?</p>
這點痕跡在時光麵前,就好似衣服上的褶子,被撫平後,便什麽也不剩了。</p>
嶽不群不免有些悵然。</p>
不過惆悵也隻是一時的,因為他想到自己身懷仙人奇遇,未來定不止於此,說不得也有做那長生久視的神仙的機會。</p>
意念到此,嶽不群的心情不免又開闊起來。</p>
在大啟中待了一甲子的時光的老邁頹喪之情一掃而空。</p>
嶽不群念及於此,便沒再院中停留,就要離開王宅。</p>
而就在他剛走出王宅大門,於街上慢慢行走時,忽有一陣勁風從他的頭頂呼嘯而過。</p>
一隻腳竟想踩到他頭頂上。</p>
嶽不群怎能讓其如意,直接矮身躲了過去。</p>
那人一腳踩空,力氣收不及,直接摔到地上。</p>
…………</p>
因近來人員來往較多,餘姚縣城城門口的管製較為嚴重。</p>
不過,單人獨行的儒生並無太大的威脅,所以多是在簡單的檢查後就放行了。</p>
至於商販,那自有一個路口。</p>
因商販入城都得交一份城門稅。</p>
至於尋常人入城,則不需要交這份錢。</p>
入了餘姚,嶽不群在其中轉了一周,最後尋到了王宅所在。</p>
王宅在餘姚縣城自然是最顯眼的,即使曾經不顯眼,但在最近的時日裏,卻是最顯眼的。</p>
素白遍府,前來憑吊的人在王宅門前排成長龍,大門敞開著,不管任何人,年長者,年輕者,儒生,大官,乞丐,商賈,婦孺,皆可從大門進,然後從大門出。</p>
沒有任何的身份要求。</p>
嶽不群也排在隊伍中。</p>
隨著對於慢慢步行入王宅。</p>
王宅並無亭台樓閣,花園水榭,隻有簡單的一個天井,天井四邊是簡單的走廊,走廊可通往王宅的其他廂房,而從天井穿過,正對著的就是王宅客廳。</p>
平常這個地方是用來招待客人的,今日則停放了王陽明先生的棺材。</p>
還沒進大廳,嶽不群就聽到了好多哭聲,好多傾訴之言。</p>
甚至隊伍中已經有人在低聲的哭泣著。</p>
嶽不群也是神色莊重,沒有露出一點哭色。</p>
他隻有敬重與惋惜,以及可惜。</p>
敬重王陽明先生的為人與功業,還有學問;惋惜王陽明先生死去;可惜不能再與王陽明先生論道說法。</p>
在經過客廳門前時,嶽不群從自己的行李中抽出六根香柱,他跟一旁的管家借了火,將香柱燃起,然後走到王陽明先生的棺前。</p>
</p>
他先對著王陽明先生的棺躬身下,然後往棺前已經插滿了香柱的香爐插入六根香柱。</p>
這口棺中並無王陽明先生的屍體,他的屍體早就安葬。</p>
隻因餘姚的民意高漲,想祭拜這位儒學大家。</p>
民心如此,且都是好心,王家也隻能為大家開辦這一場祭拜。</p>
所以本來想著去墳前祭拜王陽明的嶽不群就來到了這餘姚縣城中。</p>
嶽不群祭拜完後,並未直接離去,因為他察覺到王宅中的情況有些不同尋常。</p>
當然,此時的王宅會有不同也屬正常,畢竟王陽明先生剛病逝,家中氣氛自然會低沉些。</p>
若是歡天喜地,那才是真正的不正常。</p>
隻是嶽不群覺得自己還是留待此地,稍後片刻,看看情況,若無變數,他再離開便是。</p>
然後嶽不群就等到了袁枚舉。</p>
這書生一進王宅,見著王陽明的棺材,便嚎啕大哭,彷佛棺材裏躺的是他的親爹一樣。</p>
當然,嶽不群清楚,這袁枚舉可是將王陽明視作偶像,偶像死了,他自然是奔潰的,此刻的痛苦也屬正常。</p>
再之後,嶽不群就見到袁枚舉將自己從家中攜帶來的象山先生之親筆手書的易經一卦取出。</p>
然後……點燃!</p>
嶽不群見著這一幕,大為吃驚。</p>
原以為這小子將這手書帶來隻是祭拜,或者贈與王家,卻沒想到竟是直接燒了祭拜王陽明先生。</p>
這小子性子夠足,頗為重情重義。</p>
當然,嶽不群也隻給出這份評價。</p>
不過這篇手書燒盡後,嶽不群忽然心有感應。</p>
眼神因此有些恍忽,於恍忽之間,他好似看到了一位麵頰清瘦,穿著樸素的高瘦老者。</p>
當然,這一幕隻是一閃而逝,隨著手書被燒盡,而消散。</p>
學文學武的嶽不群很快就念及因由。</p>
此乃“意”,不止武道有生“意”,儒門大家,一生修持自身之輩,亦有“意”,那些精於一道者,在一事上精益求精者,亦能生“意”,隻不過,儒門大家少有修持武功的,多從文事,因此無有血肉精氣支持,無法似江湖高手那般,將“意”運用更為玄妙。</p>
當然,悟得“意”之輩,若是踏入武學之境,其修行起來,定是事半功倍。</p>
而神完氣足後,這等人物更有機會窺得宗師之境,成為江湖宗匠。</p>
嶽不群思及於此,又想到王陽明先生,他乃當世大儒,自有悟得“意”在身,且嶽不群還記得他亦修有武功,想來王陽明先生於武學上定也有超卓的成績,隻不過王陽明先生身在官場,一心為民,為學問,少涉江湖,所以其一身武藝不為世人知曉,也少有展現在世人麵前。</p>
又思及王陽明先生曾領兵打仗,手上的功夫自然是少不了的。</p>
這麽一想,似乎風清揚師叔與他有關係,好似也屬正常了。</p>
說不得兩位還論武過。</p>
當然,這些也隻是嶽不群的想象,是否真個論武,那還得當事人現身說法。</p>
嶽不群短歎一聲。</p>
悟得“意”又如何,終不過一抔黃土。</p>
即使是王陽明先生這等人物,也逃不過生老病死。</p>
曆朝曆代的大賢大德也無有長生不死之人。</p>
大多就留下一部詩書,給世人銘記罷了。</p>
可肉身還得背蚊蟲蛆蟲蛀空,骨頭都朽爛,隻餘下一點精神在世間,似乎也無甚意義。</p>
嶽不群思及自己在大啟那波瀾壯闊的一甲子,似乎在那方天地留下了什麽,但卻有好似什麽也沒留下。</p>
大概是痕跡吧。</p>
雁過留聲水過留痕。</p>
可終究抵不過時光。</p>
待得史書都朽爛,又有誰記得他呢?</p>
這點痕跡在時光麵前,就好似衣服上的褶子,被撫平後,便什麽也不剩了。</p>
嶽不群不免有些悵然。</p>
不過惆悵也隻是一時的,因為他想到自己身懷仙人奇遇,未來定不止於此,說不得也有做那長生久視的神仙的機會。</p>
意念到此,嶽不群的心情不免又開闊起來。</p>
在大啟中待了一甲子的時光的老邁頹喪之情一掃而空。</p>
嶽不群念及於此,便沒再院中停留,就要離開王宅。</p>
而就在他剛走出王宅大門,於街上慢慢行走時,忽有一陣勁風從他的頭頂呼嘯而過。</p>
一隻腳竟想踩到他頭頂上。</p>
嶽不群怎能讓其如意,直接矮身躲了過去。</p>
那人一腳踩空,力氣收不及,直接摔到地上。</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