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三日。</p>
天京城中人頭滾滾之時,嶽不群亦得了一份恩賞。</p>
皇帝再賜金書鐵券一副,獎賞白銀三十萬兩,良田十萬畝,天京城內宅邸一座,宅邸乃皇帝未繼承大典還是朱王之前,在天京所居之所。</p>
除了以上這些,皇帝還為其升爵,直接封為定遠公,直升兩級。</p>
且這回無人阻攔,能阻攔的,不是死在了那座高達百尺的祭壇上,便是傷重於家中養傷。</p>
因此,嶽不群如此升爵,朝堂上下無人反對。</p>
連禮部的諸位大臣,如今也還缺著,更無人能以禮法反對。</p>
十月七日。</p>
皇帝突然病倒。</p>
足足昏迷不醒七日後,才被太醫院的老太醫救醒。</p>
太醫給出的診斷是:驚嚇過度,勞傷精神。</p>
而給出的治療方法是:靜養。</p>
至於靜養多久,太醫不好說,隻說靜養。</p>
十月二十日。</p>
北疆、西南、江南有農民起義。</p>
然後,心係天下的陛下隻得通宵達旦,朝乾夕惕。</p>
最後陛下於十月二十五日,再度病倒。</p>
海圖曆二百一十五年,十一月三日。</p>
皇帝駕崩,享年四十有九。</p>
這一世的皇帝沒能活到海圖曆二百一十六年。</p>
嶽不群甚是……遺憾。</p>
另外,在皇帝駕崩前,他已指了皇三子為新帝,卻也無需朝堂諸公推舉。</p>
除此外,皇帝在駕崩前,還指了三人前往大寰的三處造反之地。</p>
這三人分別是劉徴(舊新東澳總督),諸葛玉,曾令誌。</p>
既要他們平叛,也要他等徹查這三地的造反原因。</p>
至於為何不派嶽不群。</p>
其中因由不便知曉。</p>
但嶽不群卻很清楚,皇帝雖將他的舊邸賜予嶽不群,卻也將他監視於府中,因這皇帝舊邸中全是皇帝的太監侍衛……</p>
嶽不群自然是明白皇帝為何要這般做,功高震主罷了。</p>
尤其是皇帝如今多疑,嶽不群那日救皇帝太及時,那刺客也來得太及時,皇帝自然懷疑。</p>
否則嶽不群的賞賜也不會來得那麽晚,全是皇帝派人查了他許多日,最後確認他與此事無關。</p>
不過,嶽不群對於自己被冤枉這事,並無一點的傷感。</p>
他明白自己表現得有些過了,自然遭到皇帝疑慮。</p>
可是他更明白一點,出名還是得要趁早,在這寰宇界,若是不早些出名,不早些掙得大筆資本,定會被接下來的大浪卷死。</p>
他已然預料到,在接下來的年份中,大寰怕是難以安定,一場場動亂,一次次天災,足以使大寰的千年基業損耗一空。</p>
如今,他已有名頭,且在新東澳領了值守左將,他與新東澳的各位將軍關係可否好極了,尤其是他常以自身“假神”影響著他們。</p>
</p>
若是他振臂一呼……</p>
此事他做不得。</p>
他乃大寰忠臣。</p>
海圖曆二百一十六年,二月十八日。</p>
曆經兩個月的鏖戰,北疆反叛平定,但慘勝,且未曾完全剿滅北疆全數叛賊。</p>
北疆造反者誰?就是那刺殺皇帝時高呼蓮生白佛的蓮生教。</p>
三月十九日。</p>
江南造反為劉徴平定,大勝。</p>
此地造反者皆被劉徴抓捕,斬首。</p>
為首者乃魔教餘孽。</p>
三月二十九。</p>
西南叛亂被曾令誌平定,慘勝。</p>
西南造反者乃當地土司。</p>
當地土司以西南一地的茂密叢林為屏障,將大寰大軍阻擋在外,而後,害得大寰大軍疲於奔命,最後曾令誌組織了一批精銳人馬,足足三百人,實力最低者為如狼,最高者巨象。</p>
他們直刺入茂密叢林,以高超武功,殺了十三個城寨,最後殺了匪首西南土司首領楚靖武,這才逼得西南一百零八城寨投降。</p>
天下暫時止戈。</p>
但人禍雖止,天災卻無休止之意。</p>
北疆幹旱依舊,西南幹旱停止,但卻起了洪災。</p>
江南一代也再遭洪災。</p>
朝廷無奈,也隻得賑災,一一賑濟,啟用各地糧倉。</p>
隻是,各地糧倉或被洪災衝走,或遭的火災意外。</p>
其實,早年間,嶽不群就上奏,請皇帝徹查各地糧倉,他本人更是親自查處了新東澳的一處糧倉,意圖以此為例,使皇帝與朝堂諸公警覺到大寰的糧倉已然生了蛀蟲。</p>
皇帝批複應允。</p>
然後派遣欽差。</p>
查了各邊鎮的糧倉。</p>
可最後卻查了個糧倉殷實,天下豐收……</p>
嶽不群也不是官場嫩雛,如何不知其中道理。</p>
所以他再承書向上,請求肅清吏治。</p>
皇帝覺得可行。</p>
然後重重受阻,抓了幾個不大不小的官吏下獄後,就結束了。</p>
朝廷如故做事,一切未有變化。</p>
嶽不群再諫治田畝策。</p>
這次,遭到滿朝百官反對,且大寰諸侯王公也反對。</p>
所以這份諫議再度不了了之,連施行都沒有過。</p>
這也是嶽不群在新東澳任職值守左將十年的緣故。</p>
其中既有他年紀不足,卻也有提起這諸多諫議的因故。</p>
否則嶽不群早該從新東澳調往天京,入六部為主官了。</p>
畢竟他在新東澳可謂兢兢業業,夙興夜寐,做了諸多大事,剿了海賊,滅了水匪,平了一回大亂。</p>
另外還有領兵抗災,救護百姓數百上千。</p>
新東澳百姓屢屢贈他牌匾讚頌他的功績。</p>
他的大名在新東澳比之總督還要大。</p>
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鄉紳士族,皆稱讚有佳。</p>
當然,恨他的也有,卻也隻恨他行事,絕不恨他這人。</p>
凡是見過他的人,與之交談者,皆敬佩喜愛他。</p>
即使是他的對手,也喜其人,若非立場不同,定然要拜為“大哥”。</p>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好人緣”,嶽不群才能在諫議如此多,損害了許多人的利益後,仍不被彈劾下台。</p>
時間來到海圖曆二百二十年,新帝登基五年,天下間的災害不見減少,反而更多了。</p>
從南到北,從海上到大寰大地,無處不鬧災。</p>
大寰的千年國庫被掏了個空。</p>
幸而大寰還有強軍在手,大寰朝廷也未曾昏聵到愚笨的程度,未曾虧空過軍隊的餉銀,尚未出現士卒嘩變的情勢。</p>
形勢還算……不錯吧。</p>
隻待到天災挨過,在大軍握手的情況下,一切賊寇皆可破。</p>
但是,朝堂上的袞袞諸公卻算錯了一事。</p>
人心。</p>
………</p>
天京城中人頭滾滾之時,嶽不群亦得了一份恩賞。</p>
皇帝再賜金書鐵券一副,獎賞白銀三十萬兩,良田十萬畝,天京城內宅邸一座,宅邸乃皇帝未繼承大典還是朱王之前,在天京所居之所。</p>
除了以上這些,皇帝還為其升爵,直接封為定遠公,直升兩級。</p>
且這回無人阻攔,能阻攔的,不是死在了那座高達百尺的祭壇上,便是傷重於家中養傷。</p>
因此,嶽不群如此升爵,朝堂上下無人反對。</p>
連禮部的諸位大臣,如今也還缺著,更無人能以禮法反對。</p>
十月七日。</p>
皇帝突然病倒。</p>
足足昏迷不醒七日後,才被太醫院的老太醫救醒。</p>
太醫給出的診斷是:驚嚇過度,勞傷精神。</p>
而給出的治療方法是:靜養。</p>
至於靜養多久,太醫不好說,隻說靜養。</p>
十月二十日。</p>
北疆、西南、江南有農民起義。</p>
然後,心係天下的陛下隻得通宵達旦,朝乾夕惕。</p>
最後陛下於十月二十五日,再度病倒。</p>
海圖曆二百一十五年,十一月三日。</p>
皇帝駕崩,享年四十有九。</p>
這一世的皇帝沒能活到海圖曆二百一十六年。</p>
嶽不群甚是……遺憾。</p>
另外,在皇帝駕崩前,他已指了皇三子為新帝,卻也無需朝堂諸公推舉。</p>
除此外,皇帝在駕崩前,還指了三人前往大寰的三處造反之地。</p>
這三人分別是劉徴(舊新東澳總督),諸葛玉,曾令誌。</p>
既要他們平叛,也要他等徹查這三地的造反原因。</p>
至於為何不派嶽不群。</p>
其中因由不便知曉。</p>
但嶽不群卻很清楚,皇帝雖將他的舊邸賜予嶽不群,卻也將他監視於府中,因這皇帝舊邸中全是皇帝的太監侍衛……</p>
嶽不群自然是明白皇帝為何要這般做,功高震主罷了。</p>
尤其是皇帝如今多疑,嶽不群那日救皇帝太及時,那刺客也來得太及時,皇帝自然懷疑。</p>
否則嶽不群的賞賜也不會來得那麽晚,全是皇帝派人查了他許多日,最後確認他與此事無關。</p>
不過,嶽不群對於自己被冤枉這事,並無一點的傷感。</p>
他明白自己表現得有些過了,自然遭到皇帝疑慮。</p>
可是他更明白一點,出名還是得要趁早,在這寰宇界,若是不早些出名,不早些掙得大筆資本,定會被接下來的大浪卷死。</p>
他已然預料到,在接下來的年份中,大寰怕是難以安定,一場場動亂,一次次天災,足以使大寰的千年基業損耗一空。</p>
如今,他已有名頭,且在新東澳領了值守左將,他與新東澳的各位將軍關係可否好極了,尤其是他常以自身“假神”影響著他們。</p>
</p>
若是他振臂一呼……</p>
此事他做不得。</p>
他乃大寰忠臣。</p>
海圖曆二百一十六年,二月十八日。</p>
曆經兩個月的鏖戰,北疆反叛平定,但慘勝,且未曾完全剿滅北疆全數叛賊。</p>
北疆造反者誰?就是那刺殺皇帝時高呼蓮生白佛的蓮生教。</p>
三月十九日。</p>
江南造反為劉徴平定,大勝。</p>
此地造反者皆被劉徴抓捕,斬首。</p>
為首者乃魔教餘孽。</p>
三月二十九。</p>
西南叛亂被曾令誌平定,慘勝。</p>
西南造反者乃當地土司。</p>
當地土司以西南一地的茂密叢林為屏障,將大寰大軍阻擋在外,而後,害得大寰大軍疲於奔命,最後曾令誌組織了一批精銳人馬,足足三百人,實力最低者為如狼,最高者巨象。</p>
他們直刺入茂密叢林,以高超武功,殺了十三個城寨,最後殺了匪首西南土司首領楚靖武,這才逼得西南一百零八城寨投降。</p>
天下暫時止戈。</p>
但人禍雖止,天災卻無休止之意。</p>
北疆幹旱依舊,西南幹旱停止,但卻起了洪災。</p>
江南一代也再遭洪災。</p>
朝廷無奈,也隻得賑災,一一賑濟,啟用各地糧倉。</p>
隻是,各地糧倉或被洪災衝走,或遭的火災意外。</p>
其實,早年間,嶽不群就上奏,請皇帝徹查各地糧倉,他本人更是親自查處了新東澳的一處糧倉,意圖以此為例,使皇帝與朝堂諸公警覺到大寰的糧倉已然生了蛀蟲。</p>
皇帝批複應允。</p>
然後派遣欽差。</p>
查了各邊鎮的糧倉。</p>
可最後卻查了個糧倉殷實,天下豐收……</p>
嶽不群也不是官場嫩雛,如何不知其中道理。</p>
所以他再承書向上,請求肅清吏治。</p>
皇帝覺得可行。</p>
然後重重受阻,抓了幾個不大不小的官吏下獄後,就結束了。</p>
朝廷如故做事,一切未有變化。</p>
嶽不群再諫治田畝策。</p>
這次,遭到滿朝百官反對,且大寰諸侯王公也反對。</p>
所以這份諫議再度不了了之,連施行都沒有過。</p>
這也是嶽不群在新東澳任職值守左將十年的緣故。</p>
其中既有他年紀不足,卻也有提起這諸多諫議的因故。</p>
否則嶽不群早該從新東澳調往天京,入六部為主官了。</p>
畢竟他在新東澳可謂兢兢業業,夙興夜寐,做了諸多大事,剿了海賊,滅了水匪,平了一回大亂。</p>
另外還有領兵抗災,救護百姓數百上千。</p>
新東澳百姓屢屢贈他牌匾讚頌他的功績。</p>
他的大名在新東澳比之總督還要大。</p>
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鄉紳士族,皆稱讚有佳。</p>
當然,恨他的也有,卻也隻恨他行事,絕不恨他這人。</p>
凡是見過他的人,與之交談者,皆敬佩喜愛他。</p>
即使是他的對手,也喜其人,若非立場不同,定然要拜為“大哥”。</p>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好人緣”,嶽不群才能在諫議如此多,損害了許多人的利益後,仍不被彈劾下台。</p>
時間來到海圖曆二百二十年,新帝登基五年,天下間的災害不見減少,反而更多了。</p>
從南到北,從海上到大寰大地,無處不鬧災。</p>
大寰的千年國庫被掏了個空。</p>
幸而大寰還有強軍在手,大寰朝廷也未曾昏聵到愚笨的程度,未曾虧空過軍隊的餉銀,尚未出現士卒嘩變的情勢。</p>
形勢還算……不錯吧。</p>
隻待到天災挨過,在大軍握手的情況下,一切賊寇皆可破。</p>
但是,朝堂上的袞袞諸公卻算錯了一事。</p>
人心。</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