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遷徙流民屯墾東寧
帝國崛起:開局建設封地,打造鋼鐵皇朝! 作者:紫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的!”</p>
李信平靜地點了點頭,道:“這段時間,江淮大水禍及九府六十四縣,再加上東台叛亂,已經威脅到鄰近府縣。</p>
整個江淮地區,情況急劇惡化。</p>
而朝廷既要麵對北方草原馬匪威脅,又要應對江淮大水帶來的後果,內憂外患,情況危急。</p>
再加上開春之後,冀北大旱,朝廷錢糧已經捉襟見肘,又如何能夠在這麽多地方支出呢?</p>
沒有錢糧,自然解決不了江淮大水的危局。</p>
因此,本王才上書父皇,以東寧城的錢糧來遷徙江淮流民,前往東寧屯墾。</p>
一來,解決江淮大水帶來的流民問題,減輕叛亂影響。</p>
二來,救濟江淮流民。</p>
三來,也能夠用這些流民屯墾邊疆,抵禦草原馬匪。</p>
四來,也能夠減輕朝廷開支。</p>
此乃一舉多得之事!”</p>
“不錯不錯!”</p>
聽著李信的話,在場的一眾官員紛紛點頭,稱讚信王殿下的計策高明。</p>
就連統緒皇帝的臉上,也洋溢著燦爛的笑容。</p>
他仿若是看到了一絲曙光,一絲解決江淮大水困局的可能性!</p>
“信兒,好樣的!”</p>
統緒皇帝豎起大拇指,讚歎道:“若是我大乾國天下藩王,都能像信兒一樣就好了!</p>
為國解憂,為國紓難,此心可嘉!</p>
信兒,你這個奏疏,父皇準了!</p>
有什麽要求,盡管提出來,父皇一定鼎力支持!”</p>
“多謝父皇!”</p>
李信連忙拱手,道:“其實,遷徙流民,屯墾東寧,的確是一條好政策。</p>
不過,江淮大水範圍極廣,難免有一些人從中作梗。</p>
因此,兒臣希望父皇能夠下旨讓各地府縣官員,協助兒臣遷徙流民,最起碼不能阻攔流民遷徙。”</p>
“這是自然。”</p>
統緒皇帝點點頭,道:“即刻擬旨,吩咐江淮地區官員,不得阻攔流民遷徙一事。”</p>
“多謝父皇隆恩!”</p>
李信當即道謝。</p>
而一旁的太子李銘,眼睛微眯,心中仍舊思量著李信的做法。</p>
遷徙流民,屯墾東寧。</p>
這條計策,的確是出人意料啊!</p>
不過,東寧有這麽大的實力,養活這麽多流民嗎?</p>
不說是救濟流民了,就算是將這些人運送到東寧,單單路途之上的消耗,就不是小數目。</p>
看來,信王這段時間在慶餘商行中,賺了不少錢啊!</p>
不行!</p>
一定要將合作的事情,敲定了!</p>
……</p>
下朝之後,一眾官員紛紛稱讚信王仁慈。</p>
而太子李銘也走到了李信身邊,笑眯眯地說道:“三弟果真仁慈啊!</p>
不過這流民運輸,路途遙遠,消耗頗巨。</p>
不知道三弟這錢糧準備一事,做得如何了?”</p>
“還在籌備當中。”</p>
李信拱手說道:“太子殿下,其實這件事情也需要仰仗皇兄的幫助。</p>
若是沒有皇兄幫助,恐怕三弟我也做不了這麽多事……”</p>
“噢?”</p>
太子李銘不禁笑了起來,問道:“三弟盡管直說,隻要皇兄我能做到的,一定盡力支持。”</p>
“皇兄,”</p>
李信笑嗬嗬地說道:“工部轄下的海船,能夠借用一下,以運送流民前往東寧。</p>
當然了,前日商談一事,我已經和慶餘商行那邊打好招呼了。”</p>
話語雖輕,不過交易事項已經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p>
用海船,來交換慶餘商行合股一事。</p>
這件事情,倒是出乎太子李銘的考慮。</p>
不過轉念一想,太子李銘默然應道:“這件事情,也好說。</p>
三弟啊,來京城這麽久了,還沒見過你皇嫂。</p>
走,今日就到皇兄宮中坐一坐。”</p>
“多謝太子殿下!”</p>
李信當即應了下來。</p>
……</p>
去東宮見皇嫂,自然是托辭。</p>
見了皇嫂,寒暄一番之後,太子李銘、信王李信便開始商議慶餘商行合作一事。</p>
由太子一方在京城附近提供作坊場地和原料,信王一方提供生產方法和熟練技術工人。</p>
雙方合作,生產香水、東寧烈酒、肥皂、香皂等產品,在大乾國各地進行售賣。</p>
所得之利潤,雙方平分。</p>
這個協議的附加條件,便是太子掌控下的工部海船一百條,借給信王使用,以運送江淮流民前往東寧。</p>
另外,在江淮組織移民遷徙一事,太子一脈不得從中阻攔。</p>
在這個協議簽署之後,兩人也在東宮舉行了家宴。</p>
家宴過後,李信便回去了。</p>
第二天上午,李信也吩咐胡勝將慶餘商行的賬目,交給了太子李銘。</p>
而太子李銘,也吩咐工部一百條海船,聽從信王調遣。</p>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李信也不再停留。</p>
告別了父皇之後,便離開京城,前往通州港。</p>
在通州港匯合了胡雪庸所部商船之後,會同停靠在津榆一地的海船之後,浩浩蕩蕩的船隊沿著海路南下。</p>
船行海上,速度倒也不慢。</p>
船艙中,李信望著麵前的胡雪庸,問道:“雪庸啊,這段時間采購了多少糧食?”</p>
“殿下,糧食倒不算太多。”</p>
胡雪庸搖頭說道:“這段時間,還在從安南、占城、暹羅等地,采購糧食。</p>
這些糧食,也都將運送到江南一帶。</p>
另外,慶餘商行這段時間賺取的銀錢,也全部運了出來,采購糧食。</p>
預計將有四十二萬石糧食。”</p>
“四十二萬石糧食?”</p>
李信默然點點頭,問道:“這麽多糧食,能夠救多少百姓啊?”</p>
“殿下,”</p>
何同元開口回道:“每人每天五六兩米,從江南登船到東寧下船,路途之上至少需要十五天時間,那就是八九斤米。</p>
四十二萬石糧食,若是全部用來運送百姓,能夠運送數十萬百姓。</p>
不過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畢竟這麽多百姓到了東寧,也要吃飯。</p>
考慮到海船的運力,以及時效,恐怕能夠運送十萬百姓,已經十分不易了!”</p>
“確是如此!”</p>
李信點點頭,道:“這個任務任重道遠,不要著急!</p>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急不得的!</p>
雪庸啊,江南等地的慶餘商行,準備的怎麽樣了?”</p>
“回稟殿下,”</p>
胡雪庸開口回道:“自從接到殿下命令之後,已經飛鴿傳書,通知江南、錢塘、淮北等地的慶餘商行,開始進行準備了。</p>
</p>
隻要海船到了江南,就可以發布消息,招募流民了。”</p>
李信點頭道:“那就好!”</p>
李信平靜地點了點頭,道:“這段時間,江淮大水禍及九府六十四縣,再加上東台叛亂,已經威脅到鄰近府縣。</p>
整個江淮地區,情況急劇惡化。</p>
而朝廷既要麵對北方草原馬匪威脅,又要應對江淮大水帶來的後果,內憂外患,情況危急。</p>
再加上開春之後,冀北大旱,朝廷錢糧已經捉襟見肘,又如何能夠在這麽多地方支出呢?</p>
沒有錢糧,自然解決不了江淮大水的危局。</p>
因此,本王才上書父皇,以東寧城的錢糧來遷徙江淮流民,前往東寧屯墾。</p>
一來,解決江淮大水帶來的流民問題,減輕叛亂影響。</p>
二來,救濟江淮流民。</p>
三來,也能夠用這些流民屯墾邊疆,抵禦草原馬匪。</p>
四來,也能夠減輕朝廷開支。</p>
此乃一舉多得之事!”</p>
“不錯不錯!”</p>
聽著李信的話,在場的一眾官員紛紛點頭,稱讚信王殿下的計策高明。</p>
就連統緒皇帝的臉上,也洋溢著燦爛的笑容。</p>
他仿若是看到了一絲曙光,一絲解決江淮大水困局的可能性!</p>
“信兒,好樣的!”</p>
統緒皇帝豎起大拇指,讚歎道:“若是我大乾國天下藩王,都能像信兒一樣就好了!</p>
為國解憂,為國紓難,此心可嘉!</p>
信兒,你這個奏疏,父皇準了!</p>
有什麽要求,盡管提出來,父皇一定鼎力支持!”</p>
“多謝父皇!”</p>
李信連忙拱手,道:“其實,遷徙流民,屯墾東寧,的確是一條好政策。</p>
不過,江淮大水範圍極廣,難免有一些人從中作梗。</p>
因此,兒臣希望父皇能夠下旨讓各地府縣官員,協助兒臣遷徙流民,最起碼不能阻攔流民遷徙。”</p>
“這是自然。”</p>
統緒皇帝點點頭,道:“即刻擬旨,吩咐江淮地區官員,不得阻攔流民遷徙一事。”</p>
“多謝父皇隆恩!”</p>
李信當即道謝。</p>
而一旁的太子李銘,眼睛微眯,心中仍舊思量著李信的做法。</p>
遷徙流民,屯墾東寧。</p>
這條計策,的確是出人意料啊!</p>
不過,東寧有這麽大的實力,養活這麽多流民嗎?</p>
不說是救濟流民了,就算是將這些人運送到東寧,單單路途之上的消耗,就不是小數目。</p>
看來,信王這段時間在慶餘商行中,賺了不少錢啊!</p>
不行!</p>
一定要將合作的事情,敲定了!</p>
……</p>
下朝之後,一眾官員紛紛稱讚信王仁慈。</p>
而太子李銘也走到了李信身邊,笑眯眯地說道:“三弟果真仁慈啊!</p>
不過這流民運輸,路途遙遠,消耗頗巨。</p>
不知道三弟這錢糧準備一事,做得如何了?”</p>
“還在籌備當中。”</p>
李信拱手說道:“太子殿下,其實這件事情也需要仰仗皇兄的幫助。</p>
若是沒有皇兄幫助,恐怕三弟我也做不了這麽多事……”</p>
“噢?”</p>
太子李銘不禁笑了起來,問道:“三弟盡管直說,隻要皇兄我能做到的,一定盡力支持。”</p>
“皇兄,”</p>
李信笑嗬嗬地說道:“工部轄下的海船,能夠借用一下,以運送流民前往東寧。</p>
當然了,前日商談一事,我已經和慶餘商行那邊打好招呼了。”</p>
話語雖輕,不過交易事項已經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了。</p>
用海船,來交換慶餘商行合股一事。</p>
這件事情,倒是出乎太子李銘的考慮。</p>
不過轉念一想,太子李銘默然應道:“這件事情,也好說。</p>
三弟啊,來京城這麽久了,還沒見過你皇嫂。</p>
走,今日就到皇兄宮中坐一坐。”</p>
“多謝太子殿下!”</p>
李信當即應了下來。</p>
……</p>
去東宮見皇嫂,自然是托辭。</p>
見了皇嫂,寒暄一番之後,太子李銘、信王李信便開始商議慶餘商行合作一事。</p>
由太子一方在京城附近提供作坊場地和原料,信王一方提供生產方法和熟練技術工人。</p>
雙方合作,生產香水、東寧烈酒、肥皂、香皂等產品,在大乾國各地進行售賣。</p>
所得之利潤,雙方平分。</p>
這個協議的附加條件,便是太子掌控下的工部海船一百條,借給信王使用,以運送江淮流民前往東寧。</p>
另外,在江淮組織移民遷徙一事,太子一脈不得從中阻攔。</p>
在這個協議簽署之後,兩人也在東宮舉行了家宴。</p>
家宴過後,李信便回去了。</p>
第二天上午,李信也吩咐胡勝將慶餘商行的賬目,交給了太子李銘。</p>
而太子李銘,也吩咐工部一百條海船,聽從信王調遣。</p>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李信也不再停留。</p>
告別了父皇之後,便離開京城,前往通州港。</p>
在通州港匯合了胡雪庸所部商船之後,會同停靠在津榆一地的海船之後,浩浩蕩蕩的船隊沿著海路南下。</p>
船行海上,速度倒也不慢。</p>
船艙中,李信望著麵前的胡雪庸,問道:“雪庸啊,這段時間采購了多少糧食?”</p>
“殿下,糧食倒不算太多。”</p>
胡雪庸搖頭說道:“這段時間,還在從安南、占城、暹羅等地,采購糧食。</p>
這些糧食,也都將運送到江南一帶。</p>
另外,慶餘商行這段時間賺取的銀錢,也全部運了出來,采購糧食。</p>
預計將有四十二萬石糧食。”</p>
“四十二萬石糧食?”</p>
李信默然點點頭,問道:“這麽多糧食,能夠救多少百姓啊?”</p>
“殿下,”</p>
何同元開口回道:“每人每天五六兩米,從江南登船到東寧下船,路途之上至少需要十五天時間,那就是八九斤米。</p>
四十二萬石糧食,若是全部用來運送百姓,能夠運送數十萬百姓。</p>
不過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畢竟這麽多百姓到了東寧,也要吃飯。</p>
考慮到海船的運力,以及時效,恐怕能夠運送十萬百姓,已經十分不易了!”</p>
“確是如此!”</p>
李信點點頭,道:“這個任務任重道遠,不要著急!</p>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急不得的!</p>
雪庸啊,江南等地的慶餘商行,準備的怎麽樣了?”</p>
“回稟殿下,”</p>
胡雪庸開口回道:“自從接到殿下命令之後,已經飛鴿傳書,通知江南、錢塘、淮北等地的慶餘商行,開始進行準備了。</p>
</p>
隻要海船到了江南,就可以發布消息,招募流民了。”</p>
李信點頭道:“那就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