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美利堅的豬,堅強!
南明:我可以建造奇觀 作者:臨江君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談判事了,鄭克臧再度回到夷州島。</p>
短時間內沒有戰事,鄭克臧開始專注於東寧府的政事。</p>
人多的爆炸性增長,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糧食生產問題。</p>
擔心糧食不夠用,鄭克臧喚來戶官楊英,詢問一下今年的秋收情況。</p>
“王上,今年糧食生產情況非常可喜!且聽微臣細細稟告。”一聽到這個,楊英笑開了眼。</p>
原來,夷州島的耕地麵積根本不少,在鄭經時期,夷州島的耕地麵積已經高達60萬畝地,如今人口增長了16餘萬,耕地開墾麵積也翻了一番。</p>
據戶部統計,1681年8月開始大規模增加移民,耕地也開始增加,算上官田,大概有140萬畝地了。</p>
不過有80萬畝地新開墾的,還沒來得及種植作物,因而主要的生產力還是原來那60畝地。</p>
“大致情況本王了解了,那有多少畝地是種水稻的?”鄭克臧問的比較細。</p>
好在這些數據楊英都曉得,道:“回王上,原來60萬畝農田裏麵,有大約10萬畝地是種植水稻的,因為紅薯、土豆、玉米等作物產量大,老百姓都樂於去種。”玉米這種作物萬曆年間便在大明推廣了,因而百姓會自發的種植玉米。</p>
其中,玉米的種植麵積高達15萬畝農田,完全超過了稻田。</p>
夷州島民眾對玉米的喜愛,如果赫魯曉夫知道了,一定會非常欣慰,含笑九泉。</p>
得益於夷州島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加上鄭克臧兌換的好品種,以及東寧轉糞使的不懈努力,今年的糧食產量又是新的高峰。</p>
戶部粗略算了一下,今年糧食生產量大約有27000萬公斤。(為了統計方便,以後都用斤和公斤)</p>
按照每個成年人每年口糧需求150公斤計算,這些糧食足夠養活180萬人口。</p>
聽完戶官楊英的匯報,鄭克臧發現自己太保守了,看來還是得移民,這糧食生產過剩呀!</p>
雖然這裏麵水分比較大,紅薯、土豆、玉米這些產量多一點。</p>
夷州島以南方人為主,白米飯才是他們最愛的食物。</p>
要不是紅薯生產量大,他們才不會那麽積極呢!</p>
糧食不愁了,那就得搞肉食呀!</p>
天天啃紅薯、土豆,攝入的營養就不會不均衡,老百姓的身體素質會變差的。</p>
特別到了清朝之後,華夏人的身高有一定幅度的下降。</p>
清朝中前期,華夏人的身高約為165厘米,與之前的朝代相比有一定下降。</p>
到清朝中晚期,中國人的身高又進一步下降,達到了曆史上的低穀。</p>
斯蒂芬·摩根根據19世紀澳大利亞中國籍囚犯的資料,整理分析得出當時中國人的身高變化,最終身高趨勢結論是,19世紀的華夏人平均身高已經跌到161.5厘米。</p>
鄭克臧意識到,現在已經是大航海時代的末期,占據大部分資源的西方人,將會在身體素質這方麵全麵領先東方人。</p>
這可不行,為了兵源的身體素質,以及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鄭克臧決定在係統商城逛一逛,看看有什麽好品種的牲畜。</p>
鄭克臧思來想去,覺得給明鄭百姓兌換一些品種好的小豬仔,是最實惠的。</p>
係統商城裏麵,有兩種小豬仔鄭克臧最喜歡,分別是杜洛克豬和長白豬。</p>
長白豬什麽都好,就是有一個缺點,環境適應能力較差!</p>
這可是十七世紀,能給小豬仔提供的生活環境明顯更差。</p>
那就隻能整點好養活的杜洛克豬,來自後世美國!</p>
杜洛克豬產仔數較少,大群平均僅為9~10頭,但生長快,瘦肉率高,體質較好,適應環境能力強,不易患病。</p>
它們於19世紀60年代,在美國東北部由美國紐約紅毛杜洛克豬、新澤西州的澤西紅毛豬以及康乃狄格州的紅毛巴克夏豬育成的。</p>
現在鄭克臧的明鄭有點亂了,德國的軍服,法國的槍,英國的炮,現在來了個美利堅的豬堅強!</p>
50點數,1000頭小豬仔,咬咬牙,鄭克臧換了,這可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情。</p>
【扣除50點數,餘額690點】</p>
後世的國人多多少少有點土豬情節,一看到市場掛著土豬的名號,就心動了一半。</p>
不過呢,其實杜洛克豬身上多多少少有華夏土豬的基因。</p>
在手工業時代,華夏無疑有著世界上最優秀的豬種資源。</p>
隻不過華夏畜牧業科技發展太慢,育種水平始終上不去,才被西方人用華夏家豬改良本土豬,形成了一係列優質的肉豬。</p>
現在,有了這批高質量的小豬仔,夷州島富餘的糧食除了支援瓊州島,還能用來喂豬,特別是玉米、紅薯葉,杜洛克豬的最愛。</p>
當夜,東寧府的郊外,又一個新的地標建築準備拔地而起,那就是東寧養殖場!</p>
由他最親密的李忠節老太監掌管,戶部派駐官員監督。</p>
當這些紅黑紅黑的杜洛克小豬仔出現的時候,戶部的小官員們驚為天人,這夷州島怎麽有新品種的小豬仔,他們這幫管農業的怎麽不知道。</p>
太離奇了。</p>
鄭克臧也解釋不清楚他們的來曆,幹脆對此三緘其口。</p>
“此豬看起來很皮實。”一位對小豬仔上下其手的小官員評價道。</p>
“別小看它們,你們要是養得好的話,半年就能出欄了,到時候老百姓肉都吃不完了!”鄭克臧摸著一頭光溜溜的小豬仔興奮道。</p>
“半年!這也太快了,尋常豬怎麽也得9個月到一年,此乃神豬!”一名官員震驚地說道。</p>
其他官員也是議論紛紛。</p>
“你們要照看好這些小豬仔,老百姓能不能天天吃豬肉,就看你們了!”鄭克臧揮拳鼓舞眾人。</p>
為了增加他們的參與感,鄭克臧便讓官員們給這批小豬仔起個名字。</p>
這些小官員們,不知道從哪裏得知,新任延平王特別崇拜祖父國姓爺,因而起名叫:成功1號。</p>
聽得鄭克臧滿頭黑線,還好他沒那麽凶殘,否則想出這個名字的官員腦袋早就被砍沒了。</p>
最後,在鄭克臧拍板下,杜洛克豬被命名為美麗1號。</p>
戶部眾人也不明白為什麽叫這個名字,雖然小豬仔很可愛,但和美麗也搭不上邊呀。</p>
</p>
隻有鄭克臧知道,小豬仔們來自美麗國。</p>
短時間內沒有戰事,鄭克臧開始專注於東寧府的政事。</p>
人多的爆炸性增長,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糧食生產問題。</p>
擔心糧食不夠用,鄭克臧喚來戶官楊英,詢問一下今年的秋收情況。</p>
“王上,今年糧食生產情況非常可喜!且聽微臣細細稟告。”一聽到這個,楊英笑開了眼。</p>
原來,夷州島的耕地麵積根本不少,在鄭經時期,夷州島的耕地麵積已經高達60萬畝地,如今人口增長了16餘萬,耕地開墾麵積也翻了一番。</p>
據戶部統計,1681年8月開始大規模增加移民,耕地也開始增加,算上官田,大概有140萬畝地了。</p>
不過有80萬畝地新開墾的,還沒來得及種植作物,因而主要的生產力還是原來那60畝地。</p>
“大致情況本王了解了,那有多少畝地是種水稻的?”鄭克臧問的比較細。</p>
好在這些數據楊英都曉得,道:“回王上,原來60萬畝農田裏麵,有大約10萬畝地是種植水稻的,因為紅薯、土豆、玉米等作物產量大,老百姓都樂於去種。”玉米這種作物萬曆年間便在大明推廣了,因而百姓會自發的種植玉米。</p>
其中,玉米的種植麵積高達15萬畝農田,完全超過了稻田。</p>
夷州島民眾對玉米的喜愛,如果赫魯曉夫知道了,一定會非常欣慰,含笑九泉。</p>
得益於夷州島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加上鄭克臧兌換的好品種,以及東寧轉糞使的不懈努力,今年的糧食產量又是新的高峰。</p>
戶部粗略算了一下,今年糧食生產量大約有27000萬公斤。(為了統計方便,以後都用斤和公斤)</p>
按照每個成年人每年口糧需求150公斤計算,這些糧食足夠養活180萬人口。</p>
聽完戶官楊英的匯報,鄭克臧發現自己太保守了,看來還是得移民,這糧食生產過剩呀!</p>
雖然這裏麵水分比較大,紅薯、土豆、玉米這些產量多一點。</p>
夷州島以南方人為主,白米飯才是他們最愛的食物。</p>
要不是紅薯生產量大,他們才不會那麽積極呢!</p>
糧食不愁了,那就得搞肉食呀!</p>
天天啃紅薯、土豆,攝入的營養就不會不均衡,老百姓的身體素質會變差的。</p>
特別到了清朝之後,華夏人的身高有一定幅度的下降。</p>
清朝中前期,華夏人的身高約為165厘米,與之前的朝代相比有一定下降。</p>
到清朝中晚期,中國人的身高又進一步下降,達到了曆史上的低穀。</p>
斯蒂芬·摩根根據19世紀澳大利亞中國籍囚犯的資料,整理分析得出當時中國人的身高變化,最終身高趨勢結論是,19世紀的華夏人平均身高已經跌到161.5厘米。</p>
鄭克臧意識到,現在已經是大航海時代的末期,占據大部分資源的西方人,將會在身體素質這方麵全麵領先東方人。</p>
這可不行,為了兵源的身體素質,以及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鄭克臧決定在係統商城逛一逛,看看有什麽好品種的牲畜。</p>
鄭克臧思來想去,覺得給明鄭百姓兌換一些品種好的小豬仔,是最實惠的。</p>
係統商城裏麵,有兩種小豬仔鄭克臧最喜歡,分別是杜洛克豬和長白豬。</p>
長白豬什麽都好,就是有一個缺點,環境適應能力較差!</p>
這可是十七世紀,能給小豬仔提供的生活環境明顯更差。</p>
那就隻能整點好養活的杜洛克豬,來自後世美國!</p>
杜洛克豬產仔數較少,大群平均僅為9~10頭,但生長快,瘦肉率高,體質較好,適應環境能力強,不易患病。</p>
它們於19世紀60年代,在美國東北部由美國紐約紅毛杜洛克豬、新澤西州的澤西紅毛豬以及康乃狄格州的紅毛巴克夏豬育成的。</p>
現在鄭克臧的明鄭有點亂了,德國的軍服,法國的槍,英國的炮,現在來了個美利堅的豬堅強!</p>
50點數,1000頭小豬仔,咬咬牙,鄭克臧換了,這可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情。</p>
【扣除50點數,餘額690點】</p>
後世的國人多多少少有點土豬情節,一看到市場掛著土豬的名號,就心動了一半。</p>
不過呢,其實杜洛克豬身上多多少少有華夏土豬的基因。</p>
在手工業時代,華夏無疑有著世界上最優秀的豬種資源。</p>
隻不過華夏畜牧業科技發展太慢,育種水平始終上不去,才被西方人用華夏家豬改良本土豬,形成了一係列優質的肉豬。</p>
現在,有了這批高質量的小豬仔,夷州島富餘的糧食除了支援瓊州島,還能用來喂豬,特別是玉米、紅薯葉,杜洛克豬的最愛。</p>
當夜,東寧府的郊外,又一個新的地標建築準備拔地而起,那就是東寧養殖場!</p>
由他最親密的李忠節老太監掌管,戶部派駐官員監督。</p>
當這些紅黑紅黑的杜洛克小豬仔出現的時候,戶部的小官員們驚為天人,這夷州島怎麽有新品種的小豬仔,他們這幫管農業的怎麽不知道。</p>
太離奇了。</p>
鄭克臧也解釋不清楚他們的來曆,幹脆對此三緘其口。</p>
“此豬看起來很皮實。”一位對小豬仔上下其手的小官員評價道。</p>
“別小看它們,你們要是養得好的話,半年就能出欄了,到時候老百姓肉都吃不完了!”鄭克臧摸著一頭光溜溜的小豬仔興奮道。</p>
“半年!這也太快了,尋常豬怎麽也得9個月到一年,此乃神豬!”一名官員震驚地說道。</p>
其他官員也是議論紛紛。</p>
“你們要照看好這些小豬仔,老百姓能不能天天吃豬肉,就看你們了!”鄭克臧揮拳鼓舞眾人。</p>
為了增加他們的參與感,鄭克臧便讓官員們給這批小豬仔起個名字。</p>
這些小官員們,不知道從哪裏得知,新任延平王特別崇拜祖父國姓爺,因而起名叫:成功1號。</p>
聽得鄭克臧滿頭黑線,還好他沒那麽凶殘,否則想出這個名字的官員腦袋早就被砍沒了。</p>
最後,在鄭克臧拍板下,杜洛克豬被命名為美麗1號。</p>
戶部眾人也不明白為什麽叫這個名字,雖然小豬仔很可愛,但和美麗也搭不上邊呀。</p>
</p>
隻有鄭克臧知道,小豬仔們來自美麗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