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時間,徐晨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修整山洞上。
隔天下山去視察一下窯廠,指導幾個窯工製作陶器,同時將母巴安排人將收集回來的樹皮泡到河邊的水坑裏麵。
這種類似麻的植物主要生長在山穀口附近,因此主要采集任務都是一群男人在負責。
他們的動作很快,每天都能弄很大幾捆回來,同時也收集回來不少這種植物的種子,徐晨都讓人曬幹之後先收藏起來,準備等到開春之後種到小河岸邊。
自從知道附近幾個部落每年都還會有兩次集體交流活動之後,徐晨就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
吃穿住用是人類生存的四大基礎需求
生活好壞的衡量標準,就在於物資多寡。
眼下因為氣候原因,再加上地廣人稀,食物相對來說還算富足,隻要努力狩獵采集,這種小型原始部落基本更能夠保證食物穩定,因此穿衣保暖就成了迫切需求。
特別是冬天即將到來,對於穿衣保暖的需求更大。
砌牆可以增加安全保障,還可以遮風擋雨,但真正想要安然過冬,衣服更加重要。
部落積攢的獸皮遠遠不夠所有人使用,因此布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而布的誕生,幾乎可以看做是人類從蠻荒走向文明的最重要的標誌。
因為有了布,人類對於獵殺野獸的需求性就大大下降。
野獸提供給原始人類的除開肉食和補充鹽分之外,主要就是為獲取獸皮。
當獸皮不再是必需品的時候,人就會尋求更加安全的食物來源,比如畜牧和種植。
因此學會織布,也是推動部落下山的一個重要任務。
有了布,徐晨就可以用來和其他部族進行交換更多有用的物品,獲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比如哪裏有鹽,哪裏有銅鐵礦石等等。
等把金屬冶煉出來,這些原始的人類部族就能夠真正開始在自然界混成帶頭大哥了。
石牆每天都在不斷增高加長。
短短幾天時間如同一個裂口的山洞就完全被石牆封住,隻留下進出的一道小門。
圍牆砌好之後,接著就是火塘改造。
為了方便吃飯和做飯,徐晨打算是在火塘四周砌起來一圈石台,上麵鋪上陶磚,這樣既能烤火,也能在上麵放食物,相當於集體餐桌。
另外在火塘靠山壁的位置,砌起來一排火灶,灶台上同樣鋪上陶磚,無論燒水做飯都要方便的多。
最主要的是這樣會節約很多柴草。
眼下隻有簡陋的石刀石斧,專門砍柴是不可能的,隻能撿這樣子才能維持火種和燒烤食物。
但冬天越來越近,對於木材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維持火種一般都是用很大的木頭,這樣才能保證炭火不會熄滅,但每天燒烤食物的時候,為了獲得足夠的火力,就會加入很多柴草,食物烤熟之後就隻能白白浪費掉。
但若是改成火灶,則需要多少柴草就用多少柴草,飯菜做完殘餘的柴炭就直接丟入火塘之中維持火種。
為了不浪費火塘維持火種的殘餘火力,還可以在火塘上設計幾個專門燒水的火孔,不需要去灶台上燒水就能保證整天都有熱水飲用。
雖然徐晨沒有專門學過這些東西,但許多東西在農村他都曾經見過,隻需要簡單改造一下就行。
好不好用先不說,至少這樣弄了之後,生活環境將會發生極大的改觀。
因此接下來幾天,徐晨又開始對火塘進行大規模的改造。
雖然這種改造暫時有些影響製作食物和吃飯,但所有人都很支持。
特別是一群負責做飯的女人,都對徐晨簡單描述的場景非常期待。
忙忙碌碌中,火塘也在一天天發生巨大的變化。
以前圍滿一圈的大大小小熏的烏漆嘛黑的石頭石板被一道半米高的整齊石牆代替。
而火塘也從一個直徑兩米多,並不規則的淩亂圓形變成了一個長三米寬兩米的四四方方的長方形。
靠洞壁一側,和火塘連在一起的是一排四口火灶。
為了更加充分利用火塘,他在改造的同時不斷改進設計方案,專門在火塘四周預留了一些用來固定木頭的位置,將來打算在火塘上方安裝一個木架,既可以用來熏肉烤肉,還可以用來裝吊鉤,掛上陶鍋煮食物。
吊鍋這種古老的炊具,是老百姓的智慧結晶。
因為隻要火塘有火,吊鍋的食物就能持續不斷加熱。
上午把雞殺好,放進吊鍋裏麵慢慢燉,到晚上就能燉的軟爛濃香。
雖然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廣大農村的生活習慣也在發生巨大的改變,爐具灶具也在快速更新換代,但在雲貴川渝一帶,很多山區農村依舊是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慣。
他們冬天會把臘肉掛在火塘上熏烤。
他們會用吊鍋煮飯燉菜。
眼下一群原始人也是如此熏肉,不過沒有吊鍋而已。
徐晨的發明,對他們來說不會產生認知上的衝擊,最多進了一小步而已。
在整改火塘和搭建火灶的同時,徐晨還抽空下山幾趟,指導窯工開始燒製第二批陶器。
第二批陶器數量不多,隻有二十來件,但都是大型器皿。
為了不浪費窯火,他還往裏麵裝了不少石灰石,另外還燒製了一批陶磚。
如此以來,這口火窯便明顯不夠用了。
因此他不得不讓幾個窯工抽空在旁邊再挖一口更大的窯出來。
徐晨在忙碌的同時,葉也每天不停的紡線。
這種原始的手工紡錘效率極其低下。
雖然第一次收獲的麻並不多,但要想紡完也不是一兩天的事,因此她隻能轉職成為一個略微幽怨的紡織娘,每天一個人孤獨的坐在石頭上不斷的紡線,然後嘟著嘴看著徐晨和古、舉兩人熱熱鬧鬧的忙碌和說笑。
本來,砌牆她也可以幫忙。
但徐晨告訴她,紡線比砌牆更重要。
雖然她有些哀怨,但她還是很滿足徐晨的安排,完成這件所有族人都不能參與的工作。
山下河邊的水坑裏麵,已經泡滿了男人們采集回來的樹皮。
雖然看起來樹皮已經足夠多,但徐晨仍舊還不滿足,要求采集的越多越好。
因此水坑邊也慢慢堆起來好大幾堆。
族人慢慢都知道采集這種樹皮泡爛之後是用來紡一種叫做線的細繩,但卻並不知道他要弄這麽多細線幹啥。
不過隨著徐晨在部落的威信越來越高,他的話沒有人去質疑,而是非常認真的去執行完成。
現在部落的人有什麽事都是第一時間來問他,而不是去向母巴征求意見。
當然,母巴也沒意見。
因為徐晨很多時候的安排比她還要周到,分工更加合適。
山腳下每天窯火滾滾,第二窯陶器已經燒了五六天,而山上徐晨對於火塘灶台的改造也已經完成,隻剩下鋪磚和外觀處理了。
不過他的工作並沒有結束,而是又開始在山洞裏麵砌糧倉。
眼下采集的大量幹果、燕麥、野果、根莖等越冬食物就隨意堆在山洞裏麵,四周隻是簡單用石頭圍了一圈,裏麵墊了一些曬幹的寬大樹葉。
這樣保存糧食太過簡陋,壁虎蜈蚣螞蟻蜘蛛整天爬來爬去,另外老鼠也不少,甚至偶爾還有能發現蛇的蛻皮。
能保存多久暫停別論,首先就不幹淨衛生。
糧倉的工程並不比改造火塘小,不過結構卻簡單多了,隻需要靠石壁砌起來幾個石窖就行。
不過等到開始砌糧倉的時候,徐晨才發現自己籌劃的先後順序有問題,因為外麵的石牆阻擋,石頭和泥巴要想弄進來很麻煩,古和舉兩人隻能吭哧吭哧的來回跑。
好在兩個野人少年心思單純足夠淳樸。
否則他這個小包工頭肯定會被打出屎來。
為了配合徐晨修建糧倉,一群女人配合將本來已經曬幹放好的糧食全都搬開,不過好在眼下有足夠多的藤筐,倒是沒有浪費太多的時間。
轉眼又是三天過去。
徐晨在勞師動眾之下,山洞裏麵陸續修建起來一排石窖。
這些石窖並不大,每個大約一個立方左右。
不過砌好還並不能馬上就使用,因為還是濕的,另外他還想等到石灰燒好之後,裏麵用石灰陶泥抹平,還要刷一層石灰漿之後烘幹才行。
因此在砌石窖的同時,他通知窯工和采集樹皮的男人每天回山的時候,順便帶一筐陶土上來,如此幾天下來,山洞前麵也慢慢多了一大堆陶土。
……
隔天下山去視察一下窯廠,指導幾個窯工製作陶器,同時將母巴安排人將收集回來的樹皮泡到河邊的水坑裏麵。
這種類似麻的植物主要生長在山穀口附近,因此主要采集任務都是一群男人在負責。
他們的動作很快,每天都能弄很大幾捆回來,同時也收集回來不少這種植物的種子,徐晨都讓人曬幹之後先收藏起來,準備等到開春之後種到小河岸邊。
自從知道附近幾個部落每年都還會有兩次集體交流活動之後,徐晨就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
吃穿住用是人類生存的四大基礎需求
生活好壞的衡量標準,就在於物資多寡。
眼下因為氣候原因,再加上地廣人稀,食物相對來說還算富足,隻要努力狩獵采集,這種小型原始部落基本更能夠保證食物穩定,因此穿衣保暖就成了迫切需求。
特別是冬天即將到來,對於穿衣保暖的需求更大。
砌牆可以增加安全保障,還可以遮風擋雨,但真正想要安然過冬,衣服更加重要。
部落積攢的獸皮遠遠不夠所有人使用,因此布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而布的誕生,幾乎可以看做是人類從蠻荒走向文明的最重要的標誌。
因為有了布,人類對於獵殺野獸的需求性就大大下降。
野獸提供給原始人類的除開肉食和補充鹽分之外,主要就是為獲取獸皮。
當獸皮不再是必需品的時候,人就會尋求更加安全的食物來源,比如畜牧和種植。
因此學會織布,也是推動部落下山的一個重要任務。
有了布,徐晨就可以用來和其他部族進行交換更多有用的物品,獲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比如哪裏有鹽,哪裏有銅鐵礦石等等。
等把金屬冶煉出來,這些原始的人類部族就能夠真正開始在自然界混成帶頭大哥了。
石牆每天都在不斷增高加長。
短短幾天時間如同一個裂口的山洞就完全被石牆封住,隻留下進出的一道小門。
圍牆砌好之後,接著就是火塘改造。
為了方便吃飯和做飯,徐晨打算是在火塘四周砌起來一圈石台,上麵鋪上陶磚,這樣既能烤火,也能在上麵放食物,相當於集體餐桌。
另外在火塘靠山壁的位置,砌起來一排火灶,灶台上同樣鋪上陶磚,無論燒水做飯都要方便的多。
最主要的是這樣會節約很多柴草。
眼下隻有簡陋的石刀石斧,專門砍柴是不可能的,隻能撿這樣子才能維持火種和燒烤食物。
但冬天越來越近,對於木材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維持火種一般都是用很大的木頭,這樣才能保證炭火不會熄滅,但每天燒烤食物的時候,為了獲得足夠的火力,就會加入很多柴草,食物烤熟之後就隻能白白浪費掉。
但若是改成火灶,則需要多少柴草就用多少柴草,飯菜做完殘餘的柴炭就直接丟入火塘之中維持火種。
為了不浪費火塘維持火種的殘餘火力,還可以在火塘上設計幾個專門燒水的火孔,不需要去灶台上燒水就能保證整天都有熱水飲用。
雖然徐晨沒有專門學過這些東西,但許多東西在農村他都曾經見過,隻需要簡單改造一下就行。
好不好用先不說,至少這樣弄了之後,生活環境將會發生極大的改觀。
因此接下來幾天,徐晨又開始對火塘進行大規模的改造。
雖然這種改造暫時有些影響製作食物和吃飯,但所有人都很支持。
特別是一群負責做飯的女人,都對徐晨簡單描述的場景非常期待。
忙忙碌碌中,火塘也在一天天發生巨大的變化。
以前圍滿一圈的大大小小熏的烏漆嘛黑的石頭石板被一道半米高的整齊石牆代替。
而火塘也從一個直徑兩米多,並不規則的淩亂圓形變成了一個長三米寬兩米的四四方方的長方形。
靠洞壁一側,和火塘連在一起的是一排四口火灶。
為了更加充分利用火塘,他在改造的同時不斷改進設計方案,專門在火塘四周預留了一些用來固定木頭的位置,將來打算在火塘上方安裝一個木架,既可以用來熏肉烤肉,還可以用來裝吊鉤,掛上陶鍋煮食物。
吊鍋這種古老的炊具,是老百姓的智慧結晶。
因為隻要火塘有火,吊鍋的食物就能持續不斷加熱。
上午把雞殺好,放進吊鍋裏麵慢慢燉,到晚上就能燉的軟爛濃香。
雖然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廣大農村的生活習慣也在發生巨大的改變,爐具灶具也在快速更新換代,但在雲貴川渝一帶,很多山區農村依舊是保留著傳統的生活習慣。
他們冬天會把臘肉掛在火塘上熏烤。
他們會用吊鍋煮飯燉菜。
眼下一群原始人也是如此熏肉,不過沒有吊鍋而已。
徐晨的發明,對他們來說不會產生認知上的衝擊,最多進了一小步而已。
在整改火塘和搭建火灶的同時,徐晨還抽空下山幾趟,指導窯工開始燒製第二批陶器。
第二批陶器數量不多,隻有二十來件,但都是大型器皿。
為了不浪費窯火,他還往裏麵裝了不少石灰石,另外還燒製了一批陶磚。
如此以來,這口火窯便明顯不夠用了。
因此他不得不讓幾個窯工抽空在旁邊再挖一口更大的窯出來。
徐晨在忙碌的同時,葉也每天不停的紡線。
這種原始的手工紡錘效率極其低下。
雖然第一次收獲的麻並不多,但要想紡完也不是一兩天的事,因此她隻能轉職成為一個略微幽怨的紡織娘,每天一個人孤獨的坐在石頭上不斷的紡線,然後嘟著嘴看著徐晨和古、舉兩人熱熱鬧鬧的忙碌和說笑。
本來,砌牆她也可以幫忙。
但徐晨告訴她,紡線比砌牆更重要。
雖然她有些哀怨,但她還是很滿足徐晨的安排,完成這件所有族人都不能參與的工作。
山下河邊的水坑裏麵,已經泡滿了男人們采集回來的樹皮。
雖然看起來樹皮已經足夠多,但徐晨仍舊還不滿足,要求采集的越多越好。
因此水坑邊也慢慢堆起來好大幾堆。
族人慢慢都知道采集這種樹皮泡爛之後是用來紡一種叫做線的細繩,但卻並不知道他要弄這麽多細線幹啥。
不過隨著徐晨在部落的威信越來越高,他的話沒有人去質疑,而是非常認真的去執行完成。
現在部落的人有什麽事都是第一時間來問他,而不是去向母巴征求意見。
當然,母巴也沒意見。
因為徐晨很多時候的安排比她還要周到,分工更加合適。
山腳下每天窯火滾滾,第二窯陶器已經燒了五六天,而山上徐晨對於火塘灶台的改造也已經完成,隻剩下鋪磚和外觀處理了。
不過他的工作並沒有結束,而是又開始在山洞裏麵砌糧倉。
眼下采集的大量幹果、燕麥、野果、根莖等越冬食物就隨意堆在山洞裏麵,四周隻是簡單用石頭圍了一圈,裏麵墊了一些曬幹的寬大樹葉。
這樣保存糧食太過簡陋,壁虎蜈蚣螞蟻蜘蛛整天爬來爬去,另外老鼠也不少,甚至偶爾還有能發現蛇的蛻皮。
能保存多久暫停別論,首先就不幹淨衛生。
糧倉的工程並不比改造火塘小,不過結構卻簡單多了,隻需要靠石壁砌起來幾個石窖就行。
不過等到開始砌糧倉的時候,徐晨才發現自己籌劃的先後順序有問題,因為外麵的石牆阻擋,石頭和泥巴要想弄進來很麻煩,古和舉兩人隻能吭哧吭哧的來回跑。
好在兩個野人少年心思單純足夠淳樸。
否則他這個小包工頭肯定會被打出屎來。
為了配合徐晨修建糧倉,一群女人配合將本來已經曬幹放好的糧食全都搬開,不過好在眼下有足夠多的藤筐,倒是沒有浪費太多的時間。
轉眼又是三天過去。
徐晨在勞師動眾之下,山洞裏麵陸續修建起來一排石窖。
這些石窖並不大,每個大約一個立方左右。
不過砌好還並不能馬上就使用,因為還是濕的,另外他還想等到石灰燒好之後,裏麵用石灰陶泥抹平,還要刷一層石灰漿之後烘幹才行。
因此在砌石窖的同時,他通知窯工和采集樹皮的男人每天回山的時候,順便帶一筐陶土上來,如此幾天下來,山洞前麵也慢慢多了一大堆陶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