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主,虎賁營和驍騎營,軍職和編製該如何安排?</p>
還沿用原本邊軍那一套麽?</p>
其實,邊軍的建製比較雜亂。</p>
一個什夫長帶領的士兵,未必就有十人,一個隊率更是隻有十幾個人充當手下,能有二三十人統率的隊率,就已經算手底下人多的了。</p>
至於有品級的屯長,名義上麾下要有百餘名邊軍正卒,但實際上很少能湊夠百人,甚至有的屯長手下戰兵連百數一半都不到,全都靠節製色目軍和囚徒軍來充實自身戰力。</p>
往上的軍候、都候、校尉、都尉等武官,雖然都有明確的品級,但手下帶兵數量都是不固定的。</p>
屬下不建議自由軍彷造漢軍編製整頓。”</p>
曆天明提議道。</p>
“嗯,漢軍的編製確實挺亂的,反倒是不被重視的色目軍和囚徒軍編製簡單,官職更簡單。”</p>
李察摩挲著下巴說道。</p>
“我們西亞自由軍不需要設立兩套軍職,前鋒營、虎賁營、驍騎營都按照一個編製來吧。</p>
虎賁營和驍騎營也是設立十人隊、百人隊。</p>
十人隊稱之為小隊,百人隊稱之為中隊。</p>
十夫長統領小隊,百夫長統領中隊,不過百夫長之下設立副百夫長,軍職高於十夫長,整個中隊行動的時候,輔左百夫長管理百人隊。</p>
百人隊需要拆分行動的時候,副百夫長領有數個小隊單獨作戰。</p>
副百夫長根據百人隊的需要,設立二人到五人即可。</p>
百夫長之上設立五百人主,五百人主最多統率五個百人隊,統領的隊伍稱之為大隊。</p>
小隊、中隊、大隊、營,這就是西亞自由軍的建製。</p>
當然,大隊中同樣要設副五百人主,職能跟副百夫長一樣。</p>
如果今後前鋒營的人數破千,還會在五百人主之上設立千夫長和副千夫長。</p>
現在虎賁營和驍騎營人數不多,編製到百人中隊即可。</p>
我們所有的夥伴都是一家人,不看出身和膚色人種,隻要有能力就能上位,我可不希望你們搞出什麽派係,或者排擠西亞和中亞土著人種!”</p>
李察麵色肅然的警告道。</p>
在奴隸印記的作用下,李察的警告會成為被控製人心中,揮之不去的信念。</p>
隨後,李察又解答幾個問題後,西亞自由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整編。</p>
同時,打出西亞自由軍的旗號。</p>
旗幟是一麵書寫著‘李’字的軍旗……</p>
當然,軍旗之下還會有其他小旗和認旗。</p>
不過隻有龐三刀、趙雷和曆天明三人擁有自己的認旗,其他人不得製造認旗。</p>
認旗就是上麵書寫姓氏的旗幟。</p>
其他小旗則沒有複雜的圖桉,就是普通的三角旗和小四方旗。</p>
主要是輔助指揮部隊使用。</p>
現在李察還沒有條件,否則會給虎賁營和驍騎營的戰兵都弄上背旗,如此才更方便指揮。</p>
背旗可不是李察上輩子小日本的專屬,實際上背旗是日本人從大陸王朝學會的操作。</p>
給正規軍後麵插上背旗,在古代戰場能方便將領指揮,放眼望去,自家部隊大概有多少人,都分布在什麽位置,一目了然。</p>
軍旗和認旗是給士兵們指引方向的,單兵背旗則是方便統帥觀察戰局的。</p>
在李察親身說教下,所有被奴役的夥伴們,對整編的各項條例都完全接受,無人提出異議。</p>
這讓李察非常滿意,這種令行禁止的軍隊,無論做什麽事情都會事半功倍。</p>
趙雷和曆天明兩個漢人,也順順當當的獲得那些波斯精銳士兵的認可。</p>
斯瓦迪亞家族的精銳原本的領隊之人,則分別擔任百夫長、副百夫長和十夫長。</p>
李二狗給後勤司挑人的時候,挑選的大部分都是漢人夥伴。</p>
要知道,李察的夥伴中漢人的數量還不到一成……</p>
整編結束後,天色已經黑了下來。</p>
李察僅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從無到有,建立了西亞自由軍!</p>
李察將身穿鉚釘鐵質板甲的士兵,稱之為板甲步兵,其餘鐵甲步兵,稱之為重甲步兵,用來區分。</p>
希臘重步兵和斯瓦迪亞軍士、羅多克軍士,穿的都是鉚釘鐵質板甲。</p>
款式雖然不同,但防護力其實差不多。</p>
由此可見,希臘人控製下的西亞,甲胃的打造技術稱得上是冷兵器時代的先進水平。</p>
根據希臘重步兵的供訴,這些技術都是從歐洲那麵傳過來的。</p>
歐洲那邊十分流行防禦力出色的鉚釘鐵質板甲。</p>
甚至有錢的貴族,還使用珍貴的鋼板打造全身鋼製板甲!</p>
當然,希臘重步兵僅僅隻是聽說,並沒有見過那種鋼製的板甲。</p>
歐洲那麵鋼材的價錢李察不知道,但他很清楚在大漢帝國,百煉精鋼這種材料都是有價無市,被朝廷官府牢牢控製著,連黑市中都看不見。</p>
主要就是量太少了!</p>
李察隻聽過漢軍中精鋼打造的武器,卻沒聽過精鋼打造的甲胃……</p>
當然,也可能是李察地位太低,接觸不到那個層麵。</p>
整編結束後,所有的板甲士兵都在虎賁營中,有500餘人。</p>
這裏麵包括了從希臘人營地中繳獲的鉚釘鐵質板甲。</p>
除此之外,虎賁營中還有200餘名身穿次一級鐵甲的重甲步兵。</p>
虎賁營合計共有700多名鐵甲步兵。</p>
驍騎營還是那一百名斯瓦迪亞騎兵,除了多一個趙雷外,並沒有增加騎兵數量,繳獲的少量戰馬需要給李察和幾個心腹騎乘。</p>
除此之外,李察身邊還保留了一支十幾人的親衛,負責充當傳令兵和保護自身安全。</p>
</p>
這些人也是騎馬的。</p>
後勤司暫時全部都是夥伴充當,前鋒營中隻有300多名士兵,都是原本的希臘輕步兵戰俘填充進去的。</p>
他們手中隻有一把長矛和一柄質量參差不齊的佩刀或佩劍,都是李察的夥伴士兵們淘汰下來的武器。</p>
還有一批夥伴被派遣到前鋒營中,充當十夫長和百夫長。</p>
或許是因為前鋒營人少的緣故,李察並沒有設立副百夫長。</p>
把所有的人都算上,西亞自由軍大概有一千二百人左右。</p>
其中879人是李察的夥伴士兵。</p>
整編完成後第二天,李察帶著西亞自由軍,浩浩蕩蕩朝著西亞腹地開進。</p>
還沿用原本邊軍那一套麽?</p>
其實,邊軍的建製比較雜亂。</p>
一個什夫長帶領的士兵,未必就有十人,一個隊率更是隻有十幾個人充當手下,能有二三十人統率的隊率,就已經算手底下人多的了。</p>
至於有品級的屯長,名義上麾下要有百餘名邊軍正卒,但實際上很少能湊夠百人,甚至有的屯長手下戰兵連百數一半都不到,全都靠節製色目軍和囚徒軍來充實自身戰力。</p>
往上的軍候、都候、校尉、都尉等武官,雖然都有明確的品級,但手下帶兵數量都是不固定的。</p>
屬下不建議自由軍彷造漢軍編製整頓。”</p>
曆天明提議道。</p>
“嗯,漢軍的編製確實挺亂的,反倒是不被重視的色目軍和囚徒軍編製簡單,官職更簡單。”</p>
李察摩挲著下巴說道。</p>
“我們西亞自由軍不需要設立兩套軍職,前鋒營、虎賁營、驍騎營都按照一個編製來吧。</p>
虎賁營和驍騎營也是設立十人隊、百人隊。</p>
十人隊稱之為小隊,百人隊稱之為中隊。</p>
十夫長統領小隊,百夫長統領中隊,不過百夫長之下設立副百夫長,軍職高於十夫長,整個中隊行動的時候,輔左百夫長管理百人隊。</p>
百人隊需要拆分行動的時候,副百夫長領有數個小隊單獨作戰。</p>
副百夫長根據百人隊的需要,設立二人到五人即可。</p>
百夫長之上設立五百人主,五百人主最多統率五個百人隊,統領的隊伍稱之為大隊。</p>
小隊、中隊、大隊、營,這就是西亞自由軍的建製。</p>
當然,大隊中同樣要設副五百人主,職能跟副百夫長一樣。</p>
如果今後前鋒營的人數破千,還會在五百人主之上設立千夫長和副千夫長。</p>
現在虎賁營和驍騎營人數不多,編製到百人中隊即可。</p>
我們所有的夥伴都是一家人,不看出身和膚色人種,隻要有能力就能上位,我可不希望你們搞出什麽派係,或者排擠西亞和中亞土著人種!”</p>
李察麵色肅然的警告道。</p>
在奴隸印記的作用下,李察的警告會成為被控製人心中,揮之不去的信念。</p>
隨後,李察又解答幾個問題後,西亞自由軍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整編。</p>
同時,打出西亞自由軍的旗號。</p>
旗幟是一麵書寫著‘李’字的軍旗……</p>
當然,軍旗之下還會有其他小旗和認旗。</p>
不過隻有龐三刀、趙雷和曆天明三人擁有自己的認旗,其他人不得製造認旗。</p>
認旗就是上麵書寫姓氏的旗幟。</p>
其他小旗則沒有複雜的圖桉,就是普通的三角旗和小四方旗。</p>
主要是輔助指揮部隊使用。</p>
現在李察還沒有條件,否則會給虎賁營和驍騎營的戰兵都弄上背旗,如此才更方便指揮。</p>
背旗可不是李察上輩子小日本的專屬,實際上背旗是日本人從大陸王朝學會的操作。</p>
給正規軍後麵插上背旗,在古代戰場能方便將領指揮,放眼望去,自家部隊大概有多少人,都分布在什麽位置,一目了然。</p>
軍旗和認旗是給士兵們指引方向的,單兵背旗則是方便統帥觀察戰局的。</p>
在李察親身說教下,所有被奴役的夥伴們,對整編的各項條例都完全接受,無人提出異議。</p>
這讓李察非常滿意,這種令行禁止的軍隊,無論做什麽事情都會事半功倍。</p>
趙雷和曆天明兩個漢人,也順順當當的獲得那些波斯精銳士兵的認可。</p>
斯瓦迪亞家族的精銳原本的領隊之人,則分別擔任百夫長、副百夫長和十夫長。</p>
李二狗給後勤司挑人的時候,挑選的大部分都是漢人夥伴。</p>
要知道,李察的夥伴中漢人的數量還不到一成……</p>
整編結束後,天色已經黑了下來。</p>
李察僅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從無到有,建立了西亞自由軍!</p>
李察將身穿鉚釘鐵質板甲的士兵,稱之為板甲步兵,其餘鐵甲步兵,稱之為重甲步兵,用來區分。</p>
希臘重步兵和斯瓦迪亞軍士、羅多克軍士,穿的都是鉚釘鐵質板甲。</p>
款式雖然不同,但防護力其實差不多。</p>
由此可見,希臘人控製下的西亞,甲胃的打造技術稱得上是冷兵器時代的先進水平。</p>
根據希臘重步兵的供訴,這些技術都是從歐洲那麵傳過來的。</p>
歐洲那邊十分流行防禦力出色的鉚釘鐵質板甲。</p>
甚至有錢的貴族,還使用珍貴的鋼板打造全身鋼製板甲!</p>
當然,希臘重步兵僅僅隻是聽說,並沒有見過那種鋼製的板甲。</p>
歐洲那麵鋼材的價錢李察不知道,但他很清楚在大漢帝國,百煉精鋼這種材料都是有價無市,被朝廷官府牢牢控製著,連黑市中都看不見。</p>
主要就是量太少了!</p>
李察隻聽過漢軍中精鋼打造的武器,卻沒聽過精鋼打造的甲胃……</p>
當然,也可能是李察地位太低,接觸不到那個層麵。</p>
整編結束後,所有的板甲士兵都在虎賁營中,有500餘人。</p>
這裏麵包括了從希臘人營地中繳獲的鉚釘鐵質板甲。</p>
除此之外,虎賁營中還有200餘名身穿次一級鐵甲的重甲步兵。</p>
虎賁營合計共有700多名鐵甲步兵。</p>
驍騎營還是那一百名斯瓦迪亞騎兵,除了多一個趙雷外,並沒有增加騎兵數量,繳獲的少量戰馬需要給李察和幾個心腹騎乘。</p>
除此之外,李察身邊還保留了一支十幾人的親衛,負責充當傳令兵和保護自身安全。</p>
</p>
這些人也是騎馬的。</p>
後勤司暫時全部都是夥伴充當,前鋒營中隻有300多名士兵,都是原本的希臘輕步兵戰俘填充進去的。</p>
他們手中隻有一把長矛和一柄質量參差不齊的佩刀或佩劍,都是李察的夥伴士兵們淘汰下來的武器。</p>
還有一批夥伴被派遣到前鋒營中,充當十夫長和百夫長。</p>
或許是因為前鋒營人少的緣故,李察並沒有設立副百夫長。</p>
把所有的人都算上,西亞自由軍大概有一千二百人左右。</p>
其中879人是李察的夥伴士兵。</p>
整編完成後第二天,李察帶著西亞自由軍,浩浩蕩蕩朝著西亞腹地開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