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水古稱漳,發跡太行,逶迤東去,流淌了千百年。
漳水邊上有一個小村子,叫七堰屯。村莊不大,人口不多。民國初期,一個村民在挖井時挖出了青銅的器具,經鑒定,為商代物件,由此,這個村子一下成名。
朱希平出生的時候,這個村子尚處於民國動亂時期。平漢鐵路轟鳴的汽笛聲中,一車一車南下、北上的貨物從村子北邊緩緩駛過,直至消失在視野之外。與此同時,南腔北調的各色人等也隨著鐵路的通行來到了七堰屯。
少年時期的朱希平是不幸的。三歲母親死去,六歲父親病亡。小小年紀就失去了父母的關愛,隻能與哥嫂相依為命。因為生活實在清苦,朱希平不能像其他的孩子那樣走進學堂,不得不按照哥嫂的吩咐放牛打草、養豬養鴨,早早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
但同時,朱希平又是一個樂觀的人。村子裏的張瞎子拉一手好二胡,村子裏的李寡嬸是唱曲劇的好手。朱希平每晚都去張瞎子家裏,聽拉弦唱戲,並跟著學拉弦、學唱戲,如醉如癡,清苦的日子倒也過得愜意。
張瞎子喜歡朱希平這個勤快懂事的孩子。不拉弦唱戲的時候,給他講三皇五帝,講神話傳說,講三國水滸,講話本小說,講曆朝曆代愛情故事。朱希平蹲在張瞎子跟前,聽得入迷,常常被深深打動。有時到了吃飯的時間,張瞎子就留朱希平在家裏吃點飯。更多的時候,張瞎子聽到朱希平來了,知道他不可能在家裏吃飽飯,就摸出籃子裏的窩頭讓他吃。
李寡嬸也十分喜歡朱希平這個孩子。手把手教他唱念做打、站立行走,給他講戲曲故事,戲詞的來曆,情緒的把握等內容。還經常將朱希平接到家中,給他吃難得一見的白麵饅頭。
在張瞎子和李寡嬸的關懷下,朱希平渡過了不幸的童年。
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兵沿著平漢鐵路來到了七堰屯村。駐紮在村子南邊的漳水橋頭。
少年朱希平見到了凶神惡煞般的日本兵。他們耀武揚威、成群結隊來到村子裏偷雞摸狗、搶奪財物,強迫村民到據點修建碉堡等工事。朱希平的哥哥朱海平就曾被拉去做勞工,三天後才讓回家。背上被皮鞭都打爛了,好多天都不能躺著睡覺。
朱希平看在眼裏,對日本鬼子恨之入骨。
一天,朱希平又像往常一樣來到張瞎子家,見到了一個不認識的人。一個戴眼鏡的瘦老頭畢恭畢敬地站在張瞎子麵前,嘰裏呱啦地說著難懂的話。張瞎子坐在那裏,始終一言不發。
眼鏡走了以後,朱希平忙問:“這個人是誰,有啥事啊?”
張瞎子長歎了一口氣,緩緩地說:“是個日本人。問咱們村的曆史。我看他肯定不懷好意。”
“咱們村的曆史?”
“對,咱們村的曆史。肯定是想盜取文物!”
“啥是文物?咱們村子有啥文物?”
張瞎子清了清嗓子。跟朱希平講了下麵的事情。
原來,七堰屯村緊靠的漳水,是一條千年流淌的河流。古時人們逐水而居,七堰屯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戰國時期,這裏屬於鄴地,《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因為地處中原,又有渡口,這裏一度十分繁榮。曹魏時期,這裏曾是部隊駐紮演武的場所。有名的金鳳台、銅雀台、冰井台就建在附近。隨著曆史的發展,軍閥的殺戮,特別是外族入侵中原後實行的屠城政策,延續千年的文明被埋藏在了地下。
所謂文物,張瞎子說,就是埋藏在地下的古代人們生活所使用的所有器物。從材質上說,包括青銅器、陶器、瓷器、金銀器和石器等,從功能上來分,包括實用容器、祭祀用器,動物鳥獸器物等。因為它們埋藏曆史久遠,存世不多,價值不菲。一些人妄圖通過盜掘的方式獲得它們,換得錢財或者為己所有。
民國初年,文物販子嗅到了地下文物的價值。特別是村民挖井時發現青銅器後,村子裏開始出現走街串巷收買文物的河南人。有的還住在村子裏,四下找尋。村南的大土丘上還出現過盜掘古墓的洞穴,據說一些河南人因販賣文物而發了大財。
“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價值連城。”張瞎子說著有些激動。
“但是,這些文物屬於國家所有。不屬於任何人。更不屬於侵略咱們的日本人。”張瞎子接著說。
“這次日本人來村子裏轉悠,肯定是想了解地下文物的情況。然後想著盜取咱們的文物!”張瞎子越說越激動。
“我們不能讓他得逞!”張瞎子和朱希平異口同聲地說。
“但是,”朱希平說,“咱們村地下的文物誰見過?長什麽樣啊?”
張瞎子沉默了一會,說“早先我聽老人們講。”張瞎子頓了一下,接著話鋒一轉,“你知道漳水南邊的村子叫什麽名字嗎?”
朱希平一愣。他四歲的時候跟著父親渡河去過那個村子趕集,自然知道名字。
“我去過的,叫高陵嘛!”
“那你知道為什麽取這樣的名字嗎?”
“就是一個村名,難道有什麽意義在裏麵?”
“對!”張瞎子接著說,“陵在古代是帝王將相死後埋葬的地方。高陵,肯定是古代官位很高的官員,或者帝王將相死後埋葬的地方。”
“但是,即便你說得對,就算高陵是埋葬高官的地方,可是他在河的對岸啊,跟咱們村有什麽關係呢?”
“這你就不懂了。”張瞎子接著點燃旱煙,深吸一口,接著說,“曆史上漳水多次泛濫,多次改道。原來的漳水河道曾經在高陵以南,經過多次改道到了現在的位置。”
“咱們村子叫七堰屯。你知道來曆嗎?”張瞎子反問一下。
“不知道。不就是一個村名嗎,還有什麽來曆?”
“說來話長,”張瞎子接著說,“咱們村名,取自於地形。因為漳水經常泛濫,為了治理水患,修築了七道堰垣,才得了這個名字。你想想,若這裏不是重要的地方,有必要動用那麽大人力物力修築七道堰垣嗎?”
朱希平想想也是。村子南邊的渡口早就有了,老人們都傳說是曹魏時期大軍南下時開設的渡口。
“難道咱們村子古代還曾經是個重要城市?”
漳水邊上有一個小村子,叫七堰屯。村莊不大,人口不多。民國初期,一個村民在挖井時挖出了青銅的器具,經鑒定,為商代物件,由此,這個村子一下成名。
朱希平出生的時候,這個村子尚處於民國動亂時期。平漢鐵路轟鳴的汽笛聲中,一車一車南下、北上的貨物從村子北邊緩緩駛過,直至消失在視野之外。與此同時,南腔北調的各色人等也隨著鐵路的通行來到了七堰屯。
少年時期的朱希平是不幸的。三歲母親死去,六歲父親病亡。小小年紀就失去了父母的關愛,隻能與哥嫂相依為命。因為生活實在清苦,朱希平不能像其他的孩子那樣走進學堂,不得不按照哥嫂的吩咐放牛打草、養豬養鴨,早早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
但同時,朱希平又是一個樂觀的人。村子裏的張瞎子拉一手好二胡,村子裏的李寡嬸是唱曲劇的好手。朱希平每晚都去張瞎子家裏,聽拉弦唱戲,並跟著學拉弦、學唱戲,如醉如癡,清苦的日子倒也過得愜意。
張瞎子喜歡朱希平這個勤快懂事的孩子。不拉弦唱戲的時候,給他講三皇五帝,講神話傳說,講三國水滸,講話本小說,講曆朝曆代愛情故事。朱希平蹲在張瞎子跟前,聽得入迷,常常被深深打動。有時到了吃飯的時間,張瞎子就留朱希平在家裏吃點飯。更多的時候,張瞎子聽到朱希平來了,知道他不可能在家裏吃飽飯,就摸出籃子裏的窩頭讓他吃。
李寡嬸也十分喜歡朱希平這個孩子。手把手教他唱念做打、站立行走,給他講戲曲故事,戲詞的來曆,情緒的把握等內容。還經常將朱希平接到家中,給他吃難得一見的白麵饅頭。
在張瞎子和李寡嬸的關懷下,朱希平渡過了不幸的童年。
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爆發。日本兵沿著平漢鐵路來到了七堰屯村。駐紮在村子南邊的漳水橋頭。
少年朱希平見到了凶神惡煞般的日本兵。他們耀武揚威、成群結隊來到村子裏偷雞摸狗、搶奪財物,強迫村民到據點修建碉堡等工事。朱希平的哥哥朱海平就曾被拉去做勞工,三天後才讓回家。背上被皮鞭都打爛了,好多天都不能躺著睡覺。
朱希平看在眼裏,對日本鬼子恨之入骨。
一天,朱希平又像往常一樣來到張瞎子家,見到了一個不認識的人。一個戴眼鏡的瘦老頭畢恭畢敬地站在張瞎子麵前,嘰裏呱啦地說著難懂的話。張瞎子坐在那裏,始終一言不發。
眼鏡走了以後,朱希平忙問:“這個人是誰,有啥事啊?”
張瞎子長歎了一口氣,緩緩地說:“是個日本人。問咱們村的曆史。我看他肯定不懷好意。”
“咱們村的曆史?”
“對,咱們村的曆史。肯定是想盜取文物!”
“啥是文物?咱們村子有啥文物?”
張瞎子清了清嗓子。跟朱希平講了下麵的事情。
原來,七堰屯村緊靠的漳水,是一條千年流淌的河流。古時人們逐水而居,七堰屯很早就有人類居住。戰國時期,這裏屬於鄴地,《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因為地處中原,又有渡口,這裏一度十分繁榮。曹魏時期,這裏曾是部隊駐紮演武的場所。有名的金鳳台、銅雀台、冰井台就建在附近。隨著曆史的發展,軍閥的殺戮,特別是外族入侵中原後實行的屠城政策,延續千年的文明被埋藏在了地下。
所謂文物,張瞎子說,就是埋藏在地下的古代人們生活所使用的所有器物。從材質上說,包括青銅器、陶器、瓷器、金銀器和石器等,從功能上來分,包括實用容器、祭祀用器,動物鳥獸器物等。因為它們埋藏曆史久遠,存世不多,價值不菲。一些人妄圖通過盜掘的方式獲得它們,換得錢財或者為己所有。
民國初年,文物販子嗅到了地下文物的價值。特別是村民挖井時發現青銅器後,村子裏開始出現走街串巷收買文物的河南人。有的還住在村子裏,四下找尋。村南的大土丘上還出現過盜掘古墓的洞穴,據說一些河南人因販賣文物而發了大財。
“埋藏在地下的文物價值連城。”張瞎子說著有些激動。
“但是,這些文物屬於國家所有。不屬於任何人。更不屬於侵略咱們的日本人。”張瞎子接著說。
“這次日本人來村子裏轉悠,肯定是想了解地下文物的情況。然後想著盜取咱們的文物!”張瞎子越說越激動。
“我們不能讓他得逞!”張瞎子和朱希平異口同聲地說。
“但是,”朱希平說,“咱們村地下的文物誰見過?長什麽樣啊?”
張瞎子沉默了一會,說“早先我聽老人們講。”張瞎子頓了一下,接著話鋒一轉,“你知道漳水南邊的村子叫什麽名字嗎?”
朱希平一愣。他四歲的時候跟著父親渡河去過那個村子趕集,自然知道名字。
“我去過的,叫高陵嘛!”
“那你知道為什麽取這樣的名字嗎?”
“就是一個村名,難道有什麽意義在裏麵?”
“對!”張瞎子接著說,“陵在古代是帝王將相死後埋葬的地方。高陵,肯定是古代官位很高的官員,或者帝王將相死後埋葬的地方。”
“但是,即便你說得對,就算高陵是埋葬高官的地方,可是他在河的對岸啊,跟咱們村有什麽關係呢?”
“這你就不懂了。”張瞎子接著點燃旱煙,深吸一口,接著說,“曆史上漳水多次泛濫,多次改道。原來的漳水河道曾經在高陵以南,經過多次改道到了現在的位置。”
“咱們村子叫七堰屯。你知道來曆嗎?”張瞎子反問一下。
“不知道。不就是一個村名嗎,還有什麽來曆?”
“說來話長,”張瞎子接著說,“咱們村名,取自於地形。因為漳水經常泛濫,為了治理水患,修築了七道堰垣,才得了這個名字。你想想,若這裏不是重要的地方,有必要動用那麽大人力物力修築七道堰垣嗎?”
朱希平想想也是。村子南邊的渡口早就有了,老人們都傳說是曹魏時期大軍南下時開設的渡口。
“難道咱們村子古代還曾經是個重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