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沒有退路又防守不了的時候,就隻能進攻了。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李文軍回答:“好,慧姐要我辦的事情,我肯定要辦。而且慧姐也不會害光明。”
要說服別人,第一條,先讓對方覺得自己跟他站在同一個陣線上。
這句話果然讓陶光慧覺得舒服無比,因為剛才還擔憂李文軍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她點頭:“文軍果然識大體,夠明智。”
李文軍又說:“不過,要我想法子勸陶光明,我需要先知道慧姐為啥想要陶光明離開季如詩,才好對症下藥。”
陶光慧覺得這個要求合情合理。而且既然李文軍答應勸說陶光明,她也不需要有什麽隱瞞。
陶光慧歎了一口氣,說:“你知道我們家情況的。雖然現在陶光明在外麵晃悠,好像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但是磨煉夠了,就算是不回京,也不會永遠這麽散漫。他的愛人,隻能給他助力,不能是個花架子,更不能拖後腿。”
李文軍點頭:“慧姐覺得季如詩是個好看不中用的花瓶。”
陶光慧忙附和:“可不是嘛。一個不知道哪個小城裏來的知青,憑著臉蛋就進了文工團,然後靠著我弟弟的幫忙才坐上了副團長的位置。她還總以為是自己的本事。”
看來陶光慧把陶光明和季如詩的前前後後都查清楚了。
李文軍暗暗慶幸自己方才沒有貿貿然為季如詩辯解。
陶光慧說完,忍不住又憤憤哼了一聲:“這些知青大多都是一個德行。”
知青,知青……
一個念頭閃過李文軍陶光慧反複強調季如詩“知青”這個身份,卻沒說季如詩家庭條件到底是什麽樣。
不然她應該說:一個工人的女兒,或者一個教師的女兒。
從他之前觀察季如詩的各種表現來看,季如詩的出身應該不會太差。
陶光慧之所以阻止他們,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門不當戶不對,覺得季如詩配不上陶光明。
如果季如詩的出身比陶光慧想象中好很多,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說不定這就是突破口。
不過這個法子,賭的成分比較多,可是想來想去,似乎現在一下子也找不到別的更好法子了。
李文軍垂眼沉思了片刻,輕輕用手指點了點桌麵。
陶光慧太了解李文軍這個習慣動作了。
他思考一個問題,想出答案來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做這個手勢。
當然,她不知道,李文軍有時候也會用這個手勢迷惑身邊的人,讓人覺得,他馬上要說出來的話,是深思熟慮後得出的結論。
陶光慧盯著李文軍,等他說話。
李文軍淡淡地說:“慧姐,雖然都是知青,但是每個知青的出身不一樣。所以脾氣性格和見識都不一樣。要是能查清楚季如詩的來曆,就更好辦了。”
陶光慧想了想說:“是,還是文軍考慮周到,我倒是沒想過去深挖季如詩的背景。”
李文軍笑:“從季如詩身上直接下手有點麻煩,也會讓陶光明的反應比較大,如果從季如詩的父母身上下手,可能會容易很多。甚至,不用跟季如詩的父母接觸,直接搞清楚季如詩的來路,直接讓她提前返城。不就把他們兩分開了嗎陶光明一時半會兒離不開這裏,兩個人分開兩地,又沒確定關係,時間長了,說不定到時候陶光明自己就對季如詩沒興趣了。”
陶光慧輕輕一拍桌子:“這個好,這個就是兵不血刃,殺人無形。”
她興奮而又喜悅,好像一個苦敵已久的將領找到了攻破城池的法子,拿起電話:“我現在就打電話叫人去查季如詩的身份。”
李文軍沉默著,腦子裏已經想了好幾種結果和應對方式。
以現在的通訊和檔案記錄水平,等陶光慧查清楚也至少是半個月以後的事情了。
這半個月,要想辦法讓季如詩能收服陶光慧。
可是季如詩雖然人品樣貌樣樣出色,可是唯獨一條,讓她沒辦法跟陶光慧親近,那就是她壓根就不屑於委屈自己賠笑臉討好別人。
可是這一點也是讓陶光明和顧展顏能接受她,喜歡她的原因。
說物以類聚也好,說臭味相投也罷,其實他,陶光明,顧展顏自己也是這樣的人,才會惺惺相惜聚到一起。
所以,最麻煩還是這一個,怎麽讓陶光慧改變對季如詩的看法。
-----
陶光慧一連打了幾個電話。
李文軍越聽心裏越震驚。她打電話的對象,級別都不低。
這哪裏用半月,隻要七八天肯定能把季如詩祖上三代都給查清楚。
跟他估計的一樣。
陶光慧辦事不在於她找不找得到人幫忙,而在於她屑不屑於找人幫忙。
-----
陶光慧掛了電話,問李文軍:“啊,光顧著說我的事了。你是不是也有事情跟我說。”
其實李文軍來找陶光慧本來是想來拖住陶光慧,不讓她去農貿市場找陶光明,以免她撞見季如詩在陶光明辦公室,發生什麽不愉快的事情。
所以他也沒有什麽大事,可是現在陶光慧這麽問,沒有事也要想點事情出來了。
他從懷裏掏出那三張加了顏色的茶桌手繪稿,笑:“我跟我爸把慧姐和光明送來的木材研究了一下,初步設計了這三套茶桌。所選用的木材都標在上麵了。慧姐看看有沒有什麽需要改動的。如果沒有,我們就先把這三套做出來。最後你們再看實物來挑。”
陶光慧接過手繪稿,笑:“你們辦事真是仔細。光明看了嗎他什麽意見。”
李文軍微笑:“那是,你們交代的事,我當然要辦好。我今天忙,還沒來得及給他看,等下送他去完醫院就給他看。不過他多半不會有什麽意見,隻有四個字回我‘好看,都要’。所以主要還是看慧姐的意見。”
說是征求意見,其實李長明他們已經開始做了。
而且李長明這種老工匠,看見稀罕的原料,跟久旱的人看見水源一樣,肯定從最貴的動手。
要是陶光慧真的說不喜歡,李文軍還真不好辦。也沒處找一樣的重新做。
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李文軍回答:“好,慧姐要我辦的事情,我肯定要辦。而且慧姐也不會害光明。”
要說服別人,第一條,先讓對方覺得自己跟他站在同一個陣線上。
這句話果然讓陶光慧覺得舒服無比,因為剛才還擔憂李文軍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她點頭:“文軍果然識大體,夠明智。”
李文軍又說:“不過,要我想法子勸陶光明,我需要先知道慧姐為啥想要陶光明離開季如詩,才好對症下藥。”
陶光慧覺得這個要求合情合理。而且既然李文軍答應勸說陶光明,她也不需要有什麽隱瞞。
陶光慧歎了一口氣,說:“你知道我們家情況的。雖然現在陶光明在外麵晃悠,好像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但是磨煉夠了,就算是不回京,也不會永遠這麽散漫。他的愛人,隻能給他助力,不能是個花架子,更不能拖後腿。”
李文軍點頭:“慧姐覺得季如詩是個好看不中用的花瓶。”
陶光慧忙附和:“可不是嘛。一個不知道哪個小城裏來的知青,憑著臉蛋就進了文工團,然後靠著我弟弟的幫忙才坐上了副團長的位置。她還總以為是自己的本事。”
看來陶光慧把陶光明和季如詩的前前後後都查清楚了。
李文軍暗暗慶幸自己方才沒有貿貿然為季如詩辯解。
陶光慧說完,忍不住又憤憤哼了一聲:“這些知青大多都是一個德行。”
知青,知青……
一個念頭閃過李文軍陶光慧反複強調季如詩“知青”這個身份,卻沒說季如詩家庭條件到底是什麽樣。
不然她應該說:一個工人的女兒,或者一個教師的女兒。
從他之前觀察季如詩的各種表現來看,季如詩的出身應該不會太差。
陶光慧之所以阻止他們,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門不當戶不對,覺得季如詩配不上陶光明。
如果季如詩的出身比陶光慧想象中好很多,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說不定這就是突破口。
不過這個法子,賭的成分比較多,可是想來想去,似乎現在一下子也找不到別的更好法子了。
李文軍垂眼沉思了片刻,輕輕用手指點了點桌麵。
陶光慧太了解李文軍這個習慣動作了。
他思考一個問題,想出答案來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做這個手勢。
當然,她不知道,李文軍有時候也會用這個手勢迷惑身邊的人,讓人覺得,他馬上要說出來的話,是深思熟慮後得出的結論。
陶光慧盯著李文軍,等他說話。
李文軍淡淡地說:“慧姐,雖然都是知青,但是每個知青的出身不一樣。所以脾氣性格和見識都不一樣。要是能查清楚季如詩的來曆,就更好辦了。”
陶光慧想了想說:“是,還是文軍考慮周到,我倒是沒想過去深挖季如詩的背景。”
李文軍笑:“從季如詩身上直接下手有點麻煩,也會讓陶光明的反應比較大,如果從季如詩的父母身上下手,可能會容易很多。甚至,不用跟季如詩的父母接觸,直接搞清楚季如詩的來路,直接讓她提前返城。不就把他們兩分開了嗎陶光明一時半會兒離不開這裏,兩個人分開兩地,又沒確定關係,時間長了,說不定到時候陶光明自己就對季如詩沒興趣了。”
陶光慧輕輕一拍桌子:“這個好,這個就是兵不血刃,殺人無形。”
她興奮而又喜悅,好像一個苦敵已久的將領找到了攻破城池的法子,拿起電話:“我現在就打電話叫人去查季如詩的身份。”
李文軍沉默著,腦子裏已經想了好幾種結果和應對方式。
以現在的通訊和檔案記錄水平,等陶光慧查清楚也至少是半個月以後的事情了。
這半個月,要想辦法讓季如詩能收服陶光慧。
可是季如詩雖然人品樣貌樣樣出色,可是唯獨一條,讓她沒辦法跟陶光慧親近,那就是她壓根就不屑於委屈自己賠笑臉討好別人。
可是這一點也是讓陶光明和顧展顏能接受她,喜歡她的原因。
說物以類聚也好,說臭味相投也罷,其實他,陶光明,顧展顏自己也是這樣的人,才會惺惺相惜聚到一起。
所以,最麻煩還是這一個,怎麽讓陶光慧改變對季如詩的看法。
-----
陶光慧一連打了幾個電話。
李文軍越聽心裏越震驚。她打電話的對象,級別都不低。
這哪裏用半月,隻要七八天肯定能把季如詩祖上三代都給查清楚。
跟他估計的一樣。
陶光慧辦事不在於她找不找得到人幫忙,而在於她屑不屑於找人幫忙。
-----
陶光慧掛了電話,問李文軍:“啊,光顧著說我的事了。你是不是也有事情跟我說。”
其實李文軍來找陶光慧本來是想來拖住陶光慧,不讓她去農貿市場找陶光明,以免她撞見季如詩在陶光明辦公室,發生什麽不愉快的事情。
所以他也沒有什麽大事,可是現在陶光慧這麽問,沒有事也要想點事情出來了。
他從懷裏掏出那三張加了顏色的茶桌手繪稿,笑:“我跟我爸把慧姐和光明送來的木材研究了一下,初步設計了這三套茶桌。所選用的木材都標在上麵了。慧姐看看有沒有什麽需要改動的。如果沒有,我們就先把這三套做出來。最後你們再看實物來挑。”
陶光慧接過手繪稿,笑:“你們辦事真是仔細。光明看了嗎他什麽意見。”
李文軍微笑:“那是,你們交代的事,我當然要辦好。我今天忙,還沒來得及給他看,等下送他去完醫院就給他看。不過他多半不會有什麽意見,隻有四個字回我‘好看,都要’。所以主要還是看慧姐的意見。”
說是征求意見,其實李長明他們已經開始做了。
而且李長明這種老工匠,看見稀罕的原料,跟久旱的人看見水源一樣,肯定從最貴的動手。
要是陶光慧真的說不喜歡,李文軍還真不好辦。也沒處找一樣的重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