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朝廷相對太平,還有些振奮消息,元軍主帥伯顏返回了上都,前線的將士陸續收複了幾處失地,朝廷表彰了他們。加收複呂城的劉師勇和州防禦使,收複平江縣的吳繼明湖北招討使,加張世傑神龍衛四廂都指揮使,總都督府諸兵,升文天祥為兩浙西路、江南東路製置使兼知平江府。很多人都聯想到,這是神仙趙姝琳帶來的好運,然而好景不長,伯顏返回健康,九月份形勢急轉直下。因劉師勇和殿前都指揮使張彥收複呂城,元軍行中書省右丞阿塔海見呂城失守,遣萬戶懷都、忽剌出、帖木兒等率軍攻破呂城,宋軍南逃,元軍追擊至常州,獲戰船100餘艘,擒張彥等人。大元兵由於獲得了焦山大勝之後,忽必烈得中書右丞相伯顏、二行省右丞阿裏海牙、萬戶張弘範建策,下定決心乘勝攻滅南宋。命阿裏海牙攻荊湖南路(湖南);都元帥宋都帶、左副都元帥李恒、漢軍萬戶武秀、張榮實取江南西路(江西)以切斷南宋東西聯係;命行省平章政事阿術率軍攻揚州,阻淮東宋軍南援;命伯顏率領元軍主力直取臨安。伯顏受命後召集攻宋將帥部署方略,確定了分諸軍為三道,會於臨安的作戰部署。
趙姝琳在這段時間裏多次看望楊午辰,直到他傷勢痊愈,還抽了時間出城見了小乙一麵,當麵感謝他的救命之恩。朝廷將刺殺趙姝琳的蒙古刺客和細作推到菜市口斬首示眾,對現代人來說,看了真是毛骨悚然。然而這事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及時的抓捕潛伏在全城的其他蒙古細作,這些潛伏的細作除了不停地向元大都傳遞情報外,還在進行策反活動。相比來說大宋此時的遞鋪係統幾乎有些混亂到崩潰,不僅僅是腐敗的官員克扣俸祿,更是因為軍事化管理下的鋪兵受到的非人待遇,長此以往遞鋪麵對著蒙古鐵蹄的進攻,便失去了有效管理,有很多軍情要事都不能及時傳達,甚至還發生了鋪兵逃跑公文丟失的情況,情報機構更是癱瘓到失靈。
楊午辰傷好之後,每次趙姝琳來看她,他都抽時間教她騎馬,幸虧大宋的軍馬都不怎麽高,最高一米五,但大部分都在一米四左右,楊午辰給她騎得還是一米三六的馬,被摔過狗啃泥後,雖然當場發誓再也不騎馬了,但古代沒什麽好玩的,見麵後還是騎馬溜達,時間長了,自然就學會了奔跑。在這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兩人愣是在城外找到了悠閑避世之所,時常在鳳凰山下一邊騎馬,一邊欣賞風景。
這世上沒有人願意天天打仗,隻有那些想著占有別人東西的人,才會喜歡用戰爭來搶奪,發動戰爭的人都是自私的行為,為首領們你的我的而戰的普羅大眾才是最可憐的,所以自古以來發動戰爭的人都是惡魔,沒有英雄、正義之說。好比兩戶人家,別人家過的好好的,你卻跑去趕走、奴役或殺死他們,搶占了他們的房屋,還美其名曰為了子孫後代建立萬世基業,人們誇耀你有蓋世武功,後代稱你為大英雄,但實質就是個強盜、土匪。然而叢林法則告訴我們,世界不存在真正的和平,偏安一隅隻會招來強者窺伺,和平是戰爭的過度,並不是戰爭是和平的過度,忘戰必危!所以和平年代要積蓄力量為戰爭做準備,倘若貪圖享樂,那就在曆史的惡性循環中再次被後人唾罵和遺憾,隻能被烙上民族的劣性,讓人恥笑、唾棄。
十月,伯顏分兵三路會攻臨安,西路由參知政事阿剌罕,四萬戶總管奧魯赤率領蒙古騎兵出建康,向溧陽、廣德、獨鬆關進軍;東路由左丞董文炳、萬戶張弘範、兩浙大都督範文虎率水師經江陰軍、徐浦沿江入海,向海鹽、澉浦進軍;中路伯顏與行中書省右丞阿塔海帶領諸軍,率水陸兩軍出鎮江,向常州、平江(蘇州)進軍,並節製諸軍,會師臨安。沿途府州軍縣皆告急。
朝廷,太皇太後依然遣使召陳宜中還朝,不回,並請求其母勸他還朝。在其答應還朝未歸時,授於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但他請求任職海防,沒有批準。命文天祥為都督府參讚官,總領三路兵;加授張世傑為沿江招討使;劉師勇福州觀察使,總統出戍兵;加楊邦憲利州觀察使前往戍守。大元軍攻泰州,知泰州孫虎臣自殺,朝廷升他太尉,緬懷其忠烈。此時會稽縣蔚鄭虎臣押送權臣賈似道去貶地廣東循州路上時,在漳州將其殺死,一時大快人心,但因觸犯國法,朝廷不容,將其斬首。
十月壬寅,即五日,陳宜中回朝,第二天玉牒殿便發生火災,太皇太後請出趙姝琳。趙姝琳裝模作樣說是上天在警告大宋,要大宋重視國難,遠離奸臣、小人,防範誤國。趙姝琳看著朝廷備戰不力,也是非常氣憤,對留夢炎的為人也早就看不慣了,甚至懷疑他早已和元軍暗通。在這國家危難之際,臨事退縮,稱病在家不肯出,皇太後親臨其家勸說,才出任左丞相。太皇太後任陳宜中為右丞相,並兼樞密使,都督城臨安。此時的陳宜中還算意識都事態緊急,一改往日的既不抗戰,又不議和的模糊立場,上任後就著手準備布防和募兵。讓張世傑出任沿江製置副使兼知江陰軍兼兩浙西路策應使,招募臨安府十五歲以上成年男子參軍。
帝弱的南宋,大權旁落宰臣,導致奸臣泛濫,宰相們為了私利自然欺上瞞下、獨攬朝綱、為所欲為。而此時的南宋已被賈似道搞得民窮、兵弱、財匱,在加上士大夫的無恥,從官員的拜佛保官現象就可以看出正常的仕途升遷製度早已蕩然無存,朝廷已經腐敗到了極點,非一劑猛藥不能更正。腐敗的朝廷培養出來的接替者,不可能是忠臣良將,各個都是自私自利,即使偶爾能出個,也會被排斥在外,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財產,所以賣國求榮也不知恥。出於此種原因,部分官員和太學生請求讓趙姝琳臨朝聽政,為拯救大宋危局出謀劃策,保住自己的仕途和前程。然而陳、留二相極為反對,理由依然是大宋開朝無此先例,再就是神仙主朝,帝何以自處。
可是太皇太後卻有心想讓趙姝琳上朝,擢禮部想個兩全之法。幾經商討之後,太皇太後以天子之師“仙師”的身份請趙姝琳臨朝聽政,位坐在天子旁。趙姝琳先是拒絕,後來經不住太皇太後的懇求,勉強答應。這對趙姝琳來說可是個麻煩事,不說每五日就要上一次朝不能睡懶覺,關鍵是朝堂上的事很多她都不懂,更由於有些古人的話,有時還聽不明白。
趙姝琳在這段時間裏多次看望楊午辰,直到他傷勢痊愈,還抽了時間出城見了小乙一麵,當麵感謝他的救命之恩。朝廷將刺殺趙姝琳的蒙古刺客和細作推到菜市口斬首示眾,對現代人來說,看了真是毛骨悚然。然而這事並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及時的抓捕潛伏在全城的其他蒙古細作,這些潛伏的細作除了不停地向元大都傳遞情報外,還在進行策反活動。相比來說大宋此時的遞鋪係統幾乎有些混亂到崩潰,不僅僅是腐敗的官員克扣俸祿,更是因為軍事化管理下的鋪兵受到的非人待遇,長此以往遞鋪麵對著蒙古鐵蹄的進攻,便失去了有效管理,有很多軍情要事都不能及時傳達,甚至還發生了鋪兵逃跑公文丟失的情況,情報機構更是癱瘓到失靈。
楊午辰傷好之後,每次趙姝琳來看她,他都抽時間教她騎馬,幸虧大宋的軍馬都不怎麽高,最高一米五,但大部分都在一米四左右,楊午辰給她騎得還是一米三六的馬,被摔過狗啃泥後,雖然當場發誓再也不騎馬了,但古代沒什麽好玩的,見麵後還是騎馬溜達,時間長了,自然就學會了奔跑。在這兵荒馬亂的戰爭年代,兩人愣是在城外找到了悠閑避世之所,時常在鳳凰山下一邊騎馬,一邊欣賞風景。
這世上沒有人願意天天打仗,隻有那些想著占有別人東西的人,才會喜歡用戰爭來搶奪,發動戰爭的人都是自私的行為,為首領們你的我的而戰的普羅大眾才是最可憐的,所以自古以來發動戰爭的人都是惡魔,沒有英雄、正義之說。好比兩戶人家,別人家過的好好的,你卻跑去趕走、奴役或殺死他們,搶占了他們的房屋,還美其名曰為了子孫後代建立萬世基業,人們誇耀你有蓋世武功,後代稱你為大英雄,但實質就是個強盜、土匪。然而叢林法則告訴我們,世界不存在真正的和平,偏安一隅隻會招來強者窺伺,和平是戰爭的過度,並不是戰爭是和平的過度,忘戰必危!所以和平年代要積蓄力量為戰爭做準備,倘若貪圖享樂,那就在曆史的惡性循環中再次被後人唾罵和遺憾,隻能被烙上民族的劣性,讓人恥笑、唾棄。
十月,伯顏分兵三路會攻臨安,西路由參知政事阿剌罕,四萬戶總管奧魯赤率領蒙古騎兵出建康,向溧陽、廣德、獨鬆關進軍;東路由左丞董文炳、萬戶張弘範、兩浙大都督範文虎率水師經江陰軍、徐浦沿江入海,向海鹽、澉浦進軍;中路伯顏與行中書省右丞阿塔海帶領諸軍,率水陸兩軍出鎮江,向常州、平江(蘇州)進軍,並節製諸軍,會師臨安。沿途府州軍縣皆告急。
朝廷,太皇太後依然遣使召陳宜中還朝,不回,並請求其母勸他還朝。在其答應還朝未歸時,授於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但他請求任職海防,沒有批準。命文天祥為都督府參讚官,總領三路兵;加授張世傑為沿江招討使;劉師勇福州觀察使,總統出戍兵;加楊邦憲利州觀察使前往戍守。大元軍攻泰州,知泰州孫虎臣自殺,朝廷升他太尉,緬懷其忠烈。此時會稽縣蔚鄭虎臣押送權臣賈似道去貶地廣東循州路上時,在漳州將其殺死,一時大快人心,但因觸犯國法,朝廷不容,將其斬首。
十月壬寅,即五日,陳宜中回朝,第二天玉牒殿便發生火災,太皇太後請出趙姝琳。趙姝琳裝模作樣說是上天在警告大宋,要大宋重視國難,遠離奸臣、小人,防範誤國。趙姝琳看著朝廷備戰不力,也是非常氣憤,對留夢炎的為人也早就看不慣了,甚至懷疑他早已和元軍暗通。在這國家危難之際,臨事退縮,稱病在家不肯出,皇太後親臨其家勸說,才出任左丞相。太皇太後任陳宜中為右丞相,並兼樞密使,都督城臨安。此時的陳宜中還算意識都事態緊急,一改往日的既不抗戰,又不議和的模糊立場,上任後就著手準備布防和募兵。讓張世傑出任沿江製置副使兼知江陰軍兼兩浙西路策應使,招募臨安府十五歲以上成年男子參軍。
帝弱的南宋,大權旁落宰臣,導致奸臣泛濫,宰相們為了私利自然欺上瞞下、獨攬朝綱、為所欲為。而此時的南宋已被賈似道搞得民窮、兵弱、財匱,在加上士大夫的無恥,從官員的拜佛保官現象就可以看出正常的仕途升遷製度早已蕩然無存,朝廷已經腐敗到了極點,非一劑猛藥不能更正。腐敗的朝廷培養出來的接替者,不可能是忠臣良將,各個都是自私自利,即使偶爾能出個,也會被排斥在外,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的身家性命和財產,所以賣國求榮也不知恥。出於此種原因,部分官員和太學生請求讓趙姝琳臨朝聽政,為拯救大宋危局出謀劃策,保住自己的仕途和前程。然而陳、留二相極為反對,理由依然是大宋開朝無此先例,再就是神仙主朝,帝何以自處。
可是太皇太後卻有心想讓趙姝琳上朝,擢禮部想個兩全之法。幾經商討之後,太皇太後以天子之師“仙師”的身份請趙姝琳臨朝聽政,位坐在天子旁。趙姝琳先是拒絕,後來經不住太皇太後的懇求,勉強答應。這對趙姝琳來說可是個麻煩事,不說每五日就要上一次朝不能睡懶覺,關鍵是朝堂上的事很多她都不懂,更由於有些古人的話,有時還聽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