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捷報”兩個字。</p>
天子也顧不上秦小滿這邊摸不準的事,馬上站起來,朝著門口衝了過去。</p>
“快說!快說!”</p>
他催促著,難掩激動與緊張。</p>
按照長姐的個性來看,絕對不會消耗大量的時間與突厥大軍進行作戰,以防遲則生變。</p>
那麽,兩軍一定是在某地進行了激烈的交戰。</p>
也不知六道十二萬士兵,能否填補此次交戰的空缺。</p>
“回稟陛下,黑伏山大捷,殲敵十四萬五千餘眾,隻剩餘五千散兵遊勇,還在追擊中。”</p>
來報傳令官啞著嗓子說完,將手裏的一份奏折呈上。</p>
“這是長公主殿下的戰報,還請陛下過目。”</p>
有些事不能當眾說的。</p>
就寫到了奏折裏。</p>
沒有用王家的信鷹傳遞,還是讓傳令官八百裏加急趕來,其中定有深意。</p>
天子想到自己派到北境但應該還未抵達的人馬,臉上高興之色稍減。</p>
他接過傳令官手裏的奏折,馬上朝小李子看了一眼。</p>
“你親自將傳令官送到長姐府上休息。”</p>
既然有無法對外公布的事,自然不能讓傳令官半道再遇人攔截,泄露了消息。</p>
“諾。”</p>
李公公領命,複而又問。</p>
“陛下,秦家酒樓那邊呢?”</p>
“喝酒吃肉有什麽好看的,不用管他們。”</p>
少年人,鮮衣怒馬遊花街,夜上柳梢買醉去。</p>
更何況,今日秦小滿還喜獲三個徒弟,肖成梁提拔為將官。</p>
湊在一起高興之餘,應該不會談論別的事。</p>
弓弩……由長姐監製,試用了這些年,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位,彌補了羽箭殺傷力不足的效果,他難以想象,秦小滿還有何秘方,能夠在弓弩上下手。</p>
</p>
極有可能是去長長見識罷了。</p>
“諾。”</p>
李公公見天子打消了繼續監視秦小滿的念頭,這才對著傳令官比劃著院門的方向,一前一後地離開。</p>
“皇後,朕有事去趟禦書房。”</p>
天子看了眼進進出出的皇後寢殿,並未當場打開奏折。</p>
皇後連忙點頭。</p>
“陛下,你有公事忙你的,臣妾正好再挑幾樣。”</p>
還挑?</p>
天子有些肉疼地看著皇後篩選出來的寶貝,暗歎一聲。</p>
拜師學藝可真燒錢。</p>
好在。</p>
黑伏山大捷,能夠縮短與突厥大軍持續交戰的日期。</p>
皇後偶爾敗一次家,也不算什麽。</p>
由於宮裏主子少,天子活動的區域也不大。</p>
禦書房離著皇後寢殿隻有不到一裏地的路程,穿過兩條甬道,便能抵達。</p>
饒是如此。</p>
天子一路上,還是看到了不少太監和宮女,在甬道上忙活。</p>
甚至腳底一溜還踩到了鵝卵石。</p>
打發了幾個願意頂替的去領了五十大板,天子坐在禦書房的椅子上,望著手裏的奏折封皮,出了會兒神。</p>
“長姐啊長姐,希望你我姐弟心意相通,北境太平,京城無恙。”</p>
默默地祈禱了一番後。</p>
天子打開奏折,瞳孔猛地一縮。</p>
“陛下,王副將因救六人屍體而亡,臣下令其親信以及王氏子弟前來吊唁,強加防範;董繼武認罪自絕前,攬下所有罪責,秦家一案,就此結束,陛下暫可無憂。”</p>
“拔延努將二十五萬大軍駐紮在烏藍紮布,定不會撤離,臣下無法回京過年,但可保陛下喜迎新春,有臣下在,陛下在朝中盡可放心,王氏一族若再有異動,臣下定當不饒!”</p>
無憂嗎?</p>
天子想到至今還在大理寺驗屍的那些吳家仵作,隻覺得心裏憋屈又無力。</p>
當年謝家蒙冤,各地名門望族都盯著這個位置。</p>
所以,他親手扶持起來了王氏一族。</p>
王氏一族根深葉茂,難保林子大了出現幾隻壞鳥,像王之昌之流,滅族也無妨。</p>
原以為王之昌一事能夠給王氏一族一個教訓,沒想到,他們竟敢私底下與董家聯手。</p>
“是被仇恨蒙蔽了雙眼,還是其中有利益糾葛?”</p>
天子暫時還拿不定主意。</p>
這是王氏一部分人的意思,還是整個王氏一族,以及王之遜的意思。</p>
“長姐應當也是沒有下定論,才會選擇提防,而非處置。”</p>
王之遜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近臣。</p>
雖擅長弄權,但於社稷有利的事也做了不少。</p>
特別是,許多名門望族由他處理起來十分棘手的時候,都是王之遜親手接手處置的。</p>
可以說是他手裏的一把好刀。</p>
因為北境戰事,或因秦家而丟了這把好刀……他還是不樂意的。</p>
讓王耀謙當公主們的夫子,也是他有意想讓王氏一族,成為未來輔佐皇儲的近臣。</p>
“假如是與秦家有仇,你來我往這麽多次,誰也無法動得了誰,也該握手言和了。”</p>
天子幽幽地歎了口氣,合上奏折。</p>
再次盯著封皮出神。</p>
哐啷!</p>
身後有灑掃的小太監弄出動靜,將他思緒拉了回來。</p>
“陛下恕罪!”</p>
“無妨,出去吧。”</p>
天子早就知道。</p>
皇宮人數再少,許多人也會尋孔而入,打聽他的情況。</p>
就像暗衛監視著京城各處的動向一樣。</p>
想打探情況,藏得住一時藏不住一世。</p>
隻是。</p>
想猜透君心,怕是有些難了。</p>
天子不緊不慢地走到殿中燒著炭的銅爐旁,在眾多目光中,將奏折扔進去。</p>
呼哧!</p>
火苗燃起,快速將奏折包裹成一團巨大的火焰。</p>
直到全部燒成灰,天子這才離開銅爐,朝著皇後寢宮,原路返回。</p>
大理寺的屍體,該驗的還是要驗。</p>
王氏六人死了就死了,董繼武和李麻子的罪名已招認。</p>
可依舊還有跟隨董繼武的漏網之魚存在。</p>
還原當時的真相,也能夠讓北境戰場上一些身懷異心的知道。</p>
人在做,天在看。</p>
舉案三尺有神明。</p>
做錯事前,要掂量一二才行。</p>
“說起來,長姐沒提司焱的消息,看來王家沒有用信鷹告訴司雲雷這件事,他們應該沒有聯係。”</p>
天子走在甬道上,故意說出這番敲山震虎的話。</p>
司焱的死,應當由長姐或是他派去北境的使者找個合適的機會來說明。</p>
王家沒有趁亂讓司家背鍋,看來司雲雷比以前,更加不受控了。</p>
“今日的捷報有些糟心。”</p>
天子走到皇後寢宮,突然不想進去了。</p>
以免皇後察覺到他情緒不對,再讓皇後擔憂。</p>
“報!”</p>
正想著。</p>
又一個侍衛著急忙慌地衝上前來。</p>
天子見狀,十分頭疼。</p>
“又有何事奏報,趕緊說!”</p>
一件接著一件,就沒一件純粹的喜事讓他高興一下嗎?</p>
天子也顧不上秦小滿這邊摸不準的事,馬上站起來,朝著門口衝了過去。</p>
“快說!快說!”</p>
他催促著,難掩激動與緊張。</p>
按照長姐的個性來看,絕對不會消耗大量的時間與突厥大軍進行作戰,以防遲則生變。</p>
那麽,兩軍一定是在某地進行了激烈的交戰。</p>
也不知六道十二萬士兵,能否填補此次交戰的空缺。</p>
“回稟陛下,黑伏山大捷,殲敵十四萬五千餘眾,隻剩餘五千散兵遊勇,還在追擊中。”</p>
來報傳令官啞著嗓子說完,將手裏的一份奏折呈上。</p>
“這是長公主殿下的戰報,還請陛下過目。”</p>
有些事不能當眾說的。</p>
就寫到了奏折裏。</p>
沒有用王家的信鷹傳遞,還是讓傳令官八百裏加急趕來,其中定有深意。</p>
天子想到自己派到北境但應該還未抵達的人馬,臉上高興之色稍減。</p>
他接過傳令官手裏的奏折,馬上朝小李子看了一眼。</p>
“你親自將傳令官送到長姐府上休息。”</p>
既然有無法對外公布的事,自然不能讓傳令官半道再遇人攔截,泄露了消息。</p>
“諾。”</p>
李公公領命,複而又問。</p>
“陛下,秦家酒樓那邊呢?”</p>
“喝酒吃肉有什麽好看的,不用管他們。”</p>
少年人,鮮衣怒馬遊花街,夜上柳梢買醉去。</p>
更何況,今日秦小滿還喜獲三個徒弟,肖成梁提拔為將官。</p>
湊在一起高興之餘,應該不會談論別的事。</p>
弓弩……由長姐監製,試用了這些年,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位,彌補了羽箭殺傷力不足的效果,他難以想象,秦小滿還有何秘方,能夠在弓弩上下手。</p>
</p>
極有可能是去長長見識罷了。</p>
“諾。”</p>
李公公見天子打消了繼續監視秦小滿的念頭,這才對著傳令官比劃著院門的方向,一前一後地離開。</p>
“皇後,朕有事去趟禦書房。”</p>
天子看了眼進進出出的皇後寢殿,並未當場打開奏折。</p>
皇後連忙點頭。</p>
“陛下,你有公事忙你的,臣妾正好再挑幾樣。”</p>
還挑?</p>
天子有些肉疼地看著皇後篩選出來的寶貝,暗歎一聲。</p>
拜師學藝可真燒錢。</p>
好在。</p>
黑伏山大捷,能夠縮短與突厥大軍持續交戰的日期。</p>
皇後偶爾敗一次家,也不算什麽。</p>
由於宮裏主子少,天子活動的區域也不大。</p>
禦書房離著皇後寢殿隻有不到一裏地的路程,穿過兩條甬道,便能抵達。</p>
饒是如此。</p>
天子一路上,還是看到了不少太監和宮女,在甬道上忙活。</p>
甚至腳底一溜還踩到了鵝卵石。</p>
打發了幾個願意頂替的去領了五十大板,天子坐在禦書房的椅子上,望著手裏的奏折封皮,出了會兒神。</p>
“長姐啊長姐,希望你我姐弟心意相通,北境太平,京城無恙。”</p>
默默地祈禱了一番後。</p>
天子打開奏折,瞳孔猛地一縮。</p>
“陛下,王副將因救六人屍體而亡,臣下令其親信以及王氏子弟前來吊唁,強加防範;董繼武認罪自絕前,攬下所有罪責,秦家一案,就此結束,陛下暫可無憂。”</p>
“拔延努將二十五萬大軍駐紮在烏藍紮布,定不會撤離,臣下無法回京過年,但可保陛下喜迎新春,有臣下在,陛下在朝中盡可放心,王氏一族若再有異動,臣下定當不饒!”</p>
無憂嗎?</p>
天子想到至今還在大理寺驗屍的那些吳家仵作,隻覺得心裏憋屈又無力。</p>
當年謝家蒙冤,各地名門望族都盯著這個位置。</p>
所以,他親手扶持起來了王氏一族。</p>
王氏一族根深葉茂,難保林子大了出現幾隻壞鳥,像王之昌之流,滅族也無妨。</p>
原以為王之昌一事能夠給王氏一族一個教訓,沒想到,他們竟敢私底下與董家聯手。</p>
“是被仇恨蒙蔽了雙眼,還是其中有利益糾葛?”</p>
天子暫時還拿不定主意。</p>
這是王氏一部分人的意思,還是整個王氏一族,以及王之遜的意思。</p>
“長姐應當也是沒有下定論,才會選擇提防,而非處置。”</p>
王之遜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近臣。</p>
雖擅長弄權,但於社稷有利的事也做了不少。</p>
特別是,許多名門望族由他處理起來十分棘手的時候,都是王之遜親手接手處置的。</p>
可以說是他手裏的一把好刀。</p>
因為北境戰事,或因秦家而丟了這把好刀……他還是不樂意的。</p>
讓王耀謙當公主們的夫子,也是他有意想讓王氏一族,成為未來輔佐皇儲的近臣。</p>
“假如是與秦家有仇,你來我往這麽多次,誰也無法動得了誰,也該握手言和了。”</p>
天子幽幽地歎了口氣,合上奏折。</p>
再次盯著封皮出神。</p>
哐啷!</p>
身後有灑掃的小太監弄出動靜,將他思緒拉了回來。</p>
“陛下恕罪!”</p>
“無妨,出去吧。”</p>
天子早就知道。</p>
皇宮人數再少,許多人也會尋孔而入,打聽他的情況。</p>
就像暗衛監視著京城各處的動向一樣。</p>
想打探情況,藏得住一時藏不住一世。</p>
隻是。</p>
想猜透君心,怕是有些難了。</p>
天子不緊不慢地走到殿中燒著炭的銅爐旁,在眾多目光中,將奏折扔進去。</p>
呼哧!</p>
火苗燃起,快速將奏折包裹成一團巨大的火焰。</p>
直到全部燒成灰,天子這才離開銅爐,朝著皇後寢宮,原路返回。</p>
大理寺的屍體,該驗的還是要驗。</p>
王氏六人死了就死了,董繼武和李麻子的罪名已招認。</p>
可依舊還有跟隨董繼武的漏網之魚存在。</p>
還原當時的真相,也能夠讓北境戰場上一些身懷異心的知道。</p>
人在做,天在看。</p>
舉案三尺有神明。</p>
做錯事前,要掂量一二才行。</p>
“說起來,長姐沒提司焱的消息,看來王家沒有用信鷹告訴司雲雷這件事,他們應該沒有聯係。”</p>
天子走在甬道上,故意說出這番敲山震虎的話。</p>
司焱的死,應當由長姐或是他派去北境的使者找個合適的機會來說明。</p>
王家沒有趁亂讓司家背鍋,看來司雲雷比以前,更加不受控了。</p>
“今日的捷報有些糟心。”</p>
天子走到皇後寢宮,突然不想進去了。</p>
以免皇後察覺到他情緒不對,再讓皇後擔憂。</p>
“報!”</p>
正想著。</p>
又一個侍衛著急忙慌地衝上前來。</p>
天子見狀,十分頭疼。</p>
“又有何事奏報,趕緊說!”</p>
一件接著一件,就沒一件純粹的喜事讓他高興一下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