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公然在這樣的會議上挑戰日、法、英三國領事,若是在從前就等於是在自尋死路。在庚子年滿清政府公然向萬國發出宣戰書時,各國在華公使所達成的列強一致原則,實質上就是確保各國在華利益的妥協和瓜分。
中國政府或地方勢力敢於挑戰這一原則,也就相當於是試圖同諸列強開戰。各國之間雖然有著諸多矛盾,但是為了保護各國在華利益,對於這種挑戰都是采取了聯合打壓的立場的。
但是今日中國革命黨同日本政府之間的衝突,卻並不是局限於反抗列強對於中國利益的侵犯。或者說在日俄戰爭之後,在世界日益劃分為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陣營之後,各國為了各自在華利益的妥協,其實已經讓位給了兩大陣營之間的敵對情緒。
僅僅因為兩艘德國軍艦停靠在摩洛哥大西洋岸的港口阿加迪爾,就差點引爆了德法,乃至英法對德宣戰。這一事件無疑已經說明,歐洲各列強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已經難以緩和,戰爭已經距離兩大陣營越來越近了。
此時全世界大約有5、60個主權國家,而歐洲就占了四分之一強。而能夠被稱得上為列強的主權國家則大多在歐洲,歐洲之外大約隻有美國、日本、奧斯曼帝國、巴西、智利和阿根廷等幾個國家具有區域性的影響力。
因此歐洲兩大陣營之間的衝突,其實也可以被看作是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衝突。在這兩大陣營日益尖刻的矛盾下,為了在華利益的瓜分而暫時形成的遠東妥協秩序其實已經失去了堅實的基礎。
1911年的中國革命爆發並不是出於偶然,而是各列強在華利益衝突不斷發展的矛盾總爆發。英國人和法國人在遠東已經獲得了足夠的殖民利益,他們需要的是穩固秩序並不斷的強化遠東殖民秩序。
但是其他各國列強都覺得自己在遠東的殖民利益和自身的力量不符,他們認為自己應當獲得比現在更多的殖民利益,所以日本人才會積極的支持革命黨人,試圖依靠同文同種的人種優勢擴大日本在東亞大陸的殖民地。
而俄國和德國同樣不滿於東亞的殖民秩序,才會支持吳川在北滿發起一場革命,試圖利用中國人自己去改變遠東的勢力平衡。德國則更希望於能夠借助吳川的革命委員會製造協約國內部的衝突,從而打擊協約國內部的力量。
至於美國人除了在華利益之外,他們更為看重的實際上是牽製日本在東亞和太平洋上的勢力擴張。雖說巴拿馬運河開通在即,但是美國的力量首要還是保護東岸和謀求大西洋、美洲大陸上的霸權,而不是橫跨浩瀚的太平洋和俄國、日本爭奪東亞、東南亞的利益。
在美國政府看來,英國人可以控製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但是太平洋則應當屬於美國,否則美國就真的成為了一個大號的澳大利亞了。為了防止歐洲強國出現在太平洋沿岸,美國人選擇支持日本人把俄國人趕回西伯利亞去。
但是美國人的付出並沒有得到預想中的回報,新崛起沒多久的日本政府很快就顯露出了不亞於俄國人的貪婪。這些日本人不僅和俄國人達成了密約,禁止日俄兩國之外的列強進入中國滿洲,還不停的增強本國的海軍力量。
在美國領事費世爾福列德看來,在東亞地區日本的海上力量已經沒有必要再增強了,在中國和俄國連續被日本擊敗之後,這一地區能夠威脅到日本的海上力量隻剩下了兩個國家,英國和美國。
先不說日英之間存在著同盟關係,就算再給日本人增加一倍的海上力量,日本海軍也是難以同英國海軍相提並論的。那麽日本海軍現在還在不斷增加軍艦,想要對付的敵人也就不言而喻了。
日俄戰爭結束之後,各國海軍已經得到了一個教訓,哪怕是再怎麽強大的艦隊,在遠離了本土母港的支援之後,戰鬥力也是會急劇下滑的。即便是巴拿馬運河修建完成,美國大西洋艦隊能夠快速調動到西太平洋沿岸地區,也不過是能夠保護住美國西海岸而已。想要跨越太平洋和日本艦隊爭鋒,還是沒有必勝的把握的。
因此美國海軍想要在東亞維持自己的影響力,就必須在東亞尋找到一個可以補充支援的母港。菲律賓群島曾經是美國海軍寄予希望的東亞母港,但是菲律賓地區落後的發展程度和日本取得台灣之後,就已經失去了和日本進行抗衡的優勢。
於是在綜合考慮之後,美國政府才會試圖同滿清政府接觸,試圖幫助滿清重建海軍,從而在具有廣闊腹地和大量人口的東亞大陸上找到一個新支點。也隻有背靠著無窮人力和豐富資源的中國,美國海軍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個足以庇護跨太平洋艦隊的東亞母港。
在突破英國對美國海上封鎖圈的大局麵前,美國的在華利益就沒有那麽重要了。對於吳川所領導的革命委員會同日本人之間的衝突,費世爾福列德是極樂意見到的。哪怕吳川此時口口聲聲對於帝國主義的批判也帶上了合眾國,也沒能激發起美國領事的多少怒氣。
也正是看在吳川如此態度明確的對日本不妥協的立場,使得費世爾福列德不得不出麵為其向英國領事緩和道:“吳理斯領事,我們今日不過是來調停和平的,並不是來加劇革命委員會和日本政府之間的衝突的。我以為,既然吳代表革命委員會提出了意見,領事團總要先商議一番再給出一個明確的答複,這才算得上是列強一致的原則吧?”
美國領事的突然插話,讓房間內的其他領事們都感到了驚訝,特別是鬆崗洋右一臉震驚的看著美國領事說道:“他剛剛可是在對吳理斯領事無理的發布戰爭言論,這無疑就是在對領事團宣戰,這還有什麽可討論的?”
不待美國領事回答,德國領事已經一板一眼的打斷了日本人說道:“我可沒有聽到革命委員會對領事團發布戰爭宣言,吳隻是在質疑領事團能否站在中立的立場上作出調停而已。吳理斯領事召集我們過來,好像是為了製止戰爭,而不是讓我們討論對革命委員會宣戰的吧?
如果連討論都沒有,日、英兩國就打算代表領事團作出決定的話,那麽我將考慮退出此次組成的領事團,並將此事上報北京公使團,由北京公使團來作出最後決定。”
俄國領事看了德國領事一眼,也點頭附和道:“向革命委員會宣戰這件事已經超出了我的權限,如果吳理斯領事你打算作出這個決定的話,我也隻能退出領事團,並向北京公使團進行匯報了。”
麵對德、俄兩國領事的突然表態,吳理斯頓時感覺有些不好了。他飛快的掃了一眼美國領事和法國領事,發覺這兩人都保持了沉默了,顯然他們並不願意站在日本這邊對革命委員會宣戰,否則早就應該出言反駁德、俄兩國領事的發言了。
吳理斯攔在了日本人之前說道:“何泰理秘書,請帶著客人們去隔壁的小客廳坐一坐。我想,領事團內部需要先溝通一二,然後再行開會。”
吳川站直了身體,轉動了脖子從左到右掃視了一眼會議桌對麵的各國領事,將各人此時的表情記錄了下來,這才不卑不亢的說道:“為了和平我當然願意等待,不過我也希望各位領事能夠抓緊時間,一個小時以後我還要去車站迎接受傷的戰士,我希望能夠給他們帶去一個好消息。”
吳川說完之後便轉身走出了房間,鬆崗洋右臉色陰沉的看著各國領事說道:“各位領事先生,你們總不會打算接受這些支那人的主張,讓我國蒙受羞辱吧?”
德國領事不以為然的說道:“如果貴國的關東都督行事稍稍謹慎一些,又有誰能羞辱貴國呢?就在數日之前,貴國公使還向公使團承諾,日本無意幹涉中國此次爆發的革命。而你們也向領事團主張,日本有能力維護南滿之社會秩序,言猶在耳就發生了南滿鐵路的爆炸事件。
貴國真的是把我們當成了傻子了嗎?在這樣的局勢下,中國的革命黨人不急著進入關內占領北京結束戰爭,反而蓄意挑起同日本之間的戰爭。而貴國的關東都督卻剛好帶著護路軍主力抵達了公主嶺,立刻發起了對於中國革命黨人的報複作戰,甚至都沒有要求領事團對爆炸事件進行一次調查。
假如今次戰敗的不是貴國的軍隊而是中國革命黨人,貴國還會給領事團插手本次事件的機會嗎?雖然吳的言論過激了一些,但這不正好說明了革命委員會在這件事上的清白嗎?如果這場戰爭真的是中國人挑起的,他們又怎麽會在取勝之後,還如此憤憤不平?難不成他們都是些好戰的瘋子?”
德國領事的質問讓鬆岡洋右一時無言可對,就連一直站在日本人這邊的英國和法國領事,此時也不由微微頷首,並不認為德國領事的猜測是錯誤的。
英國領事的臉色更為難看了,滿洲畢竟不是中國南方,在這裏英國能夠動用的力量並不多,反過來也就說明了英國在滿洲的利益並不大。為了日本人的利益去向革命委員會宣戰,先不說這是否能夠得到國內的認同,他首先就得罪了自己的上司朱爾典公使。在革命爆發之後,朱爾典公使雖然同情滿清皇室,但也還是確立了英國的中立立場,並不願意在自己的任職生涯最後成為中國人的敵人。
中國政府或地方勢力敢於挑戰這一原則,也就相當於是試圖同諸列強開戰。各國之間雖然有著諸多矛盾,但是為了保護各國在華利益,對於這種挑戰都是采取了聯合打壓的立場的。
但是今日中國革命黨同日本政府之間的衝突,卻並不是局限於反抗列強對於中國利益的侵犯。或者說在日俄戰爭之後,在世界日益劃分為協約國和同盟國兩大陣營之後,各國為了各自在華利益的妥協,其實已經讓位給了兩大陣營之間的敵對情緒。
僅僅因為兩艘德國軍艦停靠在摩洛哥大西洋岸的港口阿加迪爾,就差點引爆了德法,乃至英法對德宣戰。這一事件無疑已經說明,歐洲各列強之間的矛盾實際上已經難以緩和,戰爭已經距離兩大陣營越來越近了。
此時全世界大約有5、60個主權國家,而歐洲就占了四分之一強。而能夠被稱得上為列強的主權國家則大多在歐洲,歐洲之外大約隻有美國、日本、奧斯曼帝國、巴西、智利和阿根廷等幾個國家具有區域性的影響力。
因此歐洲兩大陣營之間的衝突,其實也可以被看作是世界兩大陣營之間的衝突。在這兩大陣營日益尖刻的矛盾下,為了在華利益的瓜分而暫時形成的遠東妥協秩序其實已經失去了堅實的基礎。
1911年的中國革命爆發並不是出於偶然,而是各列強在華利益衝突不斷發展的矛盾總爆發。英國人和法國人在遠東已經獲得了足夠的殖民利益,他們需要的是穩固秩序並不斷的強化遠東殖民秩序。
但是其他各國列強都覺得自己在遠東的殖民利益和自身的力量不符,他們認為自己應當獲得比現在更多的殖民利益,所以日本人才會積極的支持革命黨人,試圖依靠同文同種的人種優勢擴大日本在東亞大陸的殖民地。
而俄國和德國同樣不滿於東亞的殖民秩序,才會支持吳川在北滿發起一場革命,試圖利用中國人自己去改變遠東的勢力平衡。德國則更希望於能夠借助吳川的革命委員會製造協約國內部的衝突,從而打擊協約國內部的力量。
至於美國人除了在華利益之外,他們更為看重的實際上是牽製日本在東亞和太平洋上的勢力擴張。雖說巴拿馬運河開通在即,但是美國的力量首要還是保護東岸和謀求大西洋、美洲大陸上的霸權,而不是橫跨浩瀚的太平洋和俄國、日本爭奪東亞、東南亞的利益。
在美國政府看來,英國人可以控製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但是太平洋則應當屬於美國,否則美國就真的成為了一個大號的澳大利亞了。為了防止歐洲強國出現在太平洋沿岸,美國人選擇支持日本人把俄國人趕回西伯利亞去。
但是美國人的付出並沒有得到預想中的回報,新崛起沒多久的日本政府很快就顯露出了不亞於俄國人的貪婪。這些日本人不僅和俄國人達成了密約,禁止日俄兩國之外的列強進入中國滿洲,還不停的增強本國的海軍力量。
在美國領事費世爾福列德看來,在東亞地區日本的海上力量已經沒有必要再增強了,在中國和俄國連續被日本擊敗之後,這一地區能夠威脅到日本的海上力量隻剩下了兩個國家,英國和美國。
先不說日英之間存在著同盟關係,就算再給日本人增加一倍的海上力量,日本海軍也是難以同英國海軍相提並論的。那麽日本海軍現在還在不斷增加軍艦,想要對付的敵人也就不言而喻了。
日俄戰爭結束之後,各國海軍已經得到了一個教訓,哪怕是再怎麽強大的艦隊,在遠離了本土母港的支援之後,戰鬥力也是會急劇下滑的。即便是巴拿馬運河修建完成,美國大西洋艦隊能夠快速調動到西太平洋沿岸地區,也不過是能夠保護住美國西海岸而已。想要跨越太平洋和日本艦隊爭鋒,還是沒有必勝的把握的。
因此美國海軍想要在東亞維持自己的影響力,就必須在東亞尋找到一個可以補充支援的母港。菲律賓群島曾經是美國海軍寄予希望的東亞母港,但是菲律賓地區落後的發展程度和日本取得台灣之後,就已經失去了和日本進行抗衡的優勢。
於是在綜合考慮之後,美國政府才會試圖同滿清政府接觸,試圖幫助滿清重建海軍,從而在具有廣闊腹地和大量人口的東亞大陸上找到一個新支點。也隻有背靠著無窮人力和豐富資源的中國,美國海軍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個足以庇護跨太平洋艦隊的東亞母港。
在突破英國對美國海上封鎖圈的大局麵前,美國的在華利益就沒有那麽重要了。對於吳川所領導的革命委員會同日本人之間的衝突,費世爾福列德是極樂意見到的。哪怕吳川此時口口聲聲對於帝國主義的批判也帶上了合眾國,也沒能激發起美國領事的多少怒氣。
也正是看在吳川如此態度明確的對日本不妥協的立場,使得費世爾福列德不得不出麵為其向英國領事緩和道:“吳理斯領事,我們今日不過是來調停和平的,並不是來加劇革命委員會和日本政府之間的衝突的。我以為,既然吳代表革命委員會提出了意見,領事團總要先商議一番再給出一個明確的答複,這才算得上是列強一致的原則吧?”
美國領事的突然插話,讓房間內的其他領事們都感到了驚訝,特別是鬆崗洋右一臉震驚的看著美國領事說道:“他剛剛可是在對吳理斯領事無理的發布戰爭言論,這無疑就是在對領事團宣戰,這還有什麽可討論的?”
不待美國領事回答,德國領事已經一板一眼的打斷了日本人說道:“我可沒有聽到革命委員會對領事團發布戰爭宣言,吳隻是在質疑領事團能否站在中立的立場上作出調停而已。吳理斯領事召集我們過來,好像是為了製止戰爭,而不是讓我們討論對革命委員會宣戰的吧?
如果連討論都沒有,日、英兩國就打算代表領事團作出決定的話,那麽我將考慮退出此次組成的領事團,並將此事上報北京公使團,由北京公使團來作出最後決定。”
俄國領事看了德國領事一眼,也點頭附和道:“向革命委員會宣戰這件事已經超出了我的權限,如果吳理斯領事你打算作出這個決定的話,我也隻能退出領事團,並向北京公使團進行匯報了。”
麵對德、俄兩國領事的突然表態,吳理斯頓時感覺有些不好了。他飛快的掃了一眼美國領事和法國領事,發覺這兩人都保持了沉默了,顯然他們並不願意站在日本這邊對革命委員會宣戰,否則早就應該出言反駁德、俄兩國領事的發言了。
吳理斯攔在了日本人之前說道:“何泰理秘書,請帶著客人們去隔壁的小客廳坐一坐。我想,領事團內部需要先溝通一二,然後再行開會。”
吳川站直了身體,轉動了脖子從左到右掃視了一眼會議桌對麵的各國領事,將各人此時的表情記錄了下來,這才不卑不亢的說道:“為了和平我當然願意等待,不過我也希望各位領事能夠抓緊時間,一個小時以後我還要去車站迎接受傷的戰士,我希望能夠給他們帶去一個好消息。”
吳川說完之後便轉身走出了房間,鬆崗洋右臉色陰沉的看著各國領事說道:“各位領事先生,你們總不會打算接受這些支那人的主張,讓我國蒙受羞辱吧?”
德國領事不以為然的說道:“如果貴國的關東都督行事稍稍謹慎一些,又有誰能羞辱貴國呢?就在數日之前,貴國公使還向公使團承諾,日本無意幹涉中國此次爆發的革命。而你們也向領事團主張,日本有能力維護南滿之社會秩序,言猶在耳就發生了南滿鐵路的爆炸事件。
貴國真的是把我們當成了傻子了嗎?在這樣的局勢下,中國的革命黨人不急著進入關內占領北京結束戰爭,反而蓄意挑起同日本之間的戰爭。而貴國的關東都督卻剛好帶著護路軍主力抵達了公主嶺,立刻發起了對於中國革命黨人的報複作戰,甚至都沒有要求領事團對爆炸事件進行一次調查。
假如今次戰敗的不是貴國的軍隊而是中國革命黨人,貴國還會給領事團插手本次事件的機會嗎?雖然吳的言論過激了一些,但這不正好說明了革命委員會在這件事上的清白嗎?如果這場戰爭真的是中國人挑起的,他們又怎麽會在取勝之後,還如此憤憤不平?難不成他們都是些好戰的瘋子?”
德國領事的質問讓鬆岡洋右一時無言可對,就連一直站在日本人這邊的英國和法國領事,此時也不由微微頷首,並不認為德國領事的猜測是錯誤的。
英國領事的臉色更為難看了,滿洲畢竟不是中國南方,在這裏英國能夠動用的力量並不多,反過來也就說明了英國在滿洲的利益並不大。為了日本人的利益去向革命委員會宣戰,先不說這是否能夠得到國內的認同,他首先就得罪了自己的上司朱爾典公使。在革命爆發之後,朱爾典公使雖然同情滿清皇室,但也還是確立了英國的中立立場,並不願意在自己的任職生涯最後成為中國人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