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今夜的雒陽,當很熱鬧!」


    曹操離開劉備所處驛舍時,劉祈同郭嘉的談話,也快到結束之時。


    二人的交談內容,也從京師雒陽之地的兵事,討論到了朝堂方向。


    於朝中諸事,郭嘉顯然有著自己的深刻了解,隻一眼,就看出今夜雒陽城的不太平。


    但見使君劉祈,麵色一直保持著澹然,顯然對此早有預料。


    「奉孝所言不錯,我白日之行後,雒陽城內,許多人必會驚慌,憂心我以兵力優勢,掌控雒陽,進而掌控朝政。


    連王司徒這般忠正之士,亦有憂心於此,其人於昨日議事中,有將曹操、王匡等部,遣留而做守備,另有於功勳之賞,意也在此……」


    見劉祈說的這麽輕鬆,就算是擅謀劃的郭嘉,竟也難猜出劉祈真實所想。


    「那使君之意是?」


    劉祈忽然笑了一下。


    「公台白日,也有問我於京師看法,甚至連陶使君,也是如此。但奉孝當解我也!」


    郭嘉目中閃爍著光芒,他不禁將劉祈這些年的作為,於腦中過了一遍。


    隨之,郭嘉喟然道:「嘉曾聽聞,使君有言:身在局中,而不知局也!


    今之於眾人,確也誤解使君耳!」


    在這刹那,看出劉祈的胸懷和目標後,郭嘉望向麵前的身影,更為崇敬。


    人間有大道,那青州牧劉祈所行,便是大道。


    權力之爭,不過爾爾!


    青州牧豈會在意雒陽的這些細枝末節,他的眼光,看向的可是整個天下!


    明日的朝會,必讓人大吃一驚!


    就等著旁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太陽照常升起。


    光芒照射在皇宮上,染上了一片金黃。


    這是三月末的春陽,已經帶著幾絲炎熱。


    崇德殿內,少年皇帝劉辯,高居上首,穿著厚重的朝服,即於升起的氣溫下,不斷擦著汗。


    大殿內,朝臣們,已經爭議了一個上午,大體是對朝中一些官職的任免,另有對這次有功之臣的獎賞。


    讓人多少有些意外的是,於朝野名望頗大,且於京師駐守人馬最多的青州牧劉祈,朝會間,出言說話的次數,屈指可數。


    大多數時候,青州牧劉祈,都跪坐在下方案幾處,認認真真傾聽王允、曹操等人一眾人等的爭辯。


    卻是在麵對關羽、張飛等人的賞賜間,因盧植等人爭執封侯一事,劉祈直接出言,以表讚成。


    就這般,這次來討伐袁紹的劉備,被封為虎賁中郎將,都安亭候。關羽被封為新亭候,忠烈將軍。張飛被封為安宜亭候,威烈將軍。其餘封侯者,多達幾十人,劉祈帳下,如陳宮,魏真,夏侯蘭等人,亦處於其列。


    劉祈也早於過去兩日的首議中,這次正式被封為高安鄉侯……


    麵對朝中賞賜,劉祈沒有拒絕,特別是為部將早有爭取。這裏麵,還包括去歲即有上書,請朝廷加以大賞的荀或,荀攸等人。


    眼看著朝會進行了大半,很多是恩賞也都賜予。接下來關鍵的便是朝中一些要職,比如九卿的調整。


    前番袁紹主事,三公九卿,幾乎被之調換了個過。


    而三公九卿,在朝堂之內,可不單單是名聲那般簡單,也是大有權力。


    在此期間,王允等人,實際也早同劉祈有過通氣。一些人選,綜合各方麵的考量,大有議定。


    但真正將名單告知出來的時候,同與劉祈前日所議,大有調整!


    將一些親劉祈之人,比如妻族內,之前的沛國相,陳登之父陳珪,本該調來


    京師,以為太傅。


    奈何名單之內,直接將陳珪做了剔除,換上的卻是為袁紹之前罷免的楊彪!


    不知是陳珪,劉祈曾告言,以舉薦的陳宮等人,也都被換上了其他人。也隻留下了衛尉之職,為淮浦陳家,為汝陰太守陳琮相召。


    這些變動,不可謂之不大。


    就連殿內的郭嘉等人,也有些意外。


    他們想過朝中一些人,會很大膽。但沒想到,會是如此的大膽!


    居於殿內的劉備,麵上神色也有些驚訝。


    一雙眸子,從筆直跪坐的曹操等人臉上移開,又轉移到了劉祈的麵孔上。


    其他人,都認為劉祈會大發雷霆,繼而,好借此群起圍攻之。


    誰曉得到了這個時候,劉祈也還沉得住氣。


    但事若成之,在這次朝中要職的調整下,劉祈以誅袁之功,也將大打折扣。


    手持詔書,以做當眾宣之的王允,心中有些緊張,亦有些慚愧,但曹操昨夜,連夜拜訪所言,還有他同盧植等人所議,事關重大,為了朝廷穩定。即便有些罵名,其人也願意一人承擔之。


    是故,其人都做好了這次朝會可能出現混亂的應對。


    王允深吸一口氣,舉著詔書,目光從劉祈方向離開,朗聲道:「此即同天子所認,即日下詔,可以昭告天下!」


    正在這時,原本跪坐的劉祈,緩緩起身。


    朝會中的臣子見此,同時凝神過來,有冷笑者,有思襯者……


    但看劉祈無視了所有的視線,讓先是向上首的天子劉辯一禮,然後麵向王允道:「陛下之詔令,我大體無異議,但在有些方麵,需要告知王司徒和諸位一聲。即於朝中要職,當選品行優良之屬,另重於才華,才能保持國事之順暢。


    但如杜桉,張孜之輩,於朝野本就有品德之差,何以身居九卿之職位?


    膽敢問之,推舉此人者是誰?可是瞎了眼?


    即與此中人員議事,突做更改,不同我做議,也就罷了!


    王司徒及諸位,莫非是想毀朝政於麵前乎?


    若是此中人,也能身居要位,而不出言提醒,那就是我的過錯,何以麵對先帝?


    還請陛下明鑒!」


    被劉祈點到的兩人,在朝野名望確實不佳。


    昨夜王允同曹操等人,還有尚書台一些人,作議之間,也有駁斥,奈何朝中可用之人稀少。而杜、張之人,本就背靠高門大戶,於朝中結交也是廣泛,以其人之職,行以為利益讓步,以為安定京師。


    若是平日商議好了,這般宣詔,也就罷了!沒人會阻攔!


    然時間倉促,以為劉祈發難,故難免出現漏洞。


    時下,劉祈主動提出,占據大義之上,可是讓這次任免,顯得難以服眾之。


    不經意中,就破了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中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拾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拾新並收藏漢中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