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五,在這個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一天,蘭陵郡發生了石破天驚的大事。
郡尉張重,親自統領五尉郡兵清剿匪盜,一去不返。六七天過去沒有任何音訊傳回。
郡丞何東啟派人去張重府上詢問,才發現張重妻兒都不在府中。郡丞感覺事情有些不妙,馬上上報給蘇桐。
蘇桐知曉此事後,派衙役捉來張重府上管家,拷問一番,得知張重出兵之日,其妻兒隨後離去,說是去走親訪友。
“混賬!混賬!立馬派出探子追蹤那五尉郡兵。”
意識到事件開始不可控製的蘇桐暴怒。
“大人息怒,或許……或許隻是巧合呢!”
何啟東勸解蘇桐,不過他語氣中帶著濃濃的不肯定。
蘇桐聽到何啟東的話,更是怒不可解。
“何郡丞,本官知曉你們是同鄉,但這個時候了,你覺得會是巧合?”
何啟東張了張嘴,感覺自己說不出話來。
蘇桐沒有再理會郡丞,直接召來沒有去清剿匪盜的兩尉郡兵軍官。下令道。
“立刻調集兵丁,警戒四門!注意不要驚動民眾。”
兩尉郡兵調動雖然隱秘,卻瞞不過陵城大族之人的視線。紛紛開始猜測又有什麽大事發生。
蘇桐現在已經顧不得許多,直接趕往桓府。這麽大的事,蘇桐感覺有些駕馭不住。
其實蘇桐的這種感覺,不是他一個人有,大臻許多執掌一方的官員都如此。
這些人擅長吟詩作賦,擅長爭權奪勢。佼佼者處理地方政務民事,也是舉重若輕。但對於處理軍陣之事。可以說是胸無點墨。
不然哪還有十六國割據的局麵。說起來,這也不能全歸罪於官員。論罪首,平帝首當其衝。
蘇桐來到桓府,將事件詳細稟報桓知儒。
桓知儒看著神色有些慌亂的蘇桐,搖頭歎息,這是帝國的一郡之首啊!最壞的情況還沒發生呢,就已經亂了分寸。
“慌什麽,安心處理政務。這件事交給威虎衛!”
蘇桐聽到桓知儒的話,心中又是暗驚。威虎衛駐紮在琅琊郡,如今桓知儒卻要將此事交給威虎衛。
那麽在此之前,桓知儒必然是將威虎衛調入蘭陵。這種結果,蘇桐一陣後怕。
如果當日自己跟郡尉郡丞撕破臉皮,今日雙方恐怕在囚車中,被押解送往帝都吧!
不過萬幸有武白的提命丹,救了許義蘇亮,也救自己啊!
想到這裏,蘇桐心中對武白多了幾分感激之情。
“伯陽無能,讓大人費心了!”
“如今天下紛亂,伯陽梳於軍陣之事。做為一方上官,切記要文武並重。”
“大人教誨,伯陽謹記!”
……
蘇桐離去後,桓知儒在書房取出令符,召來僚屬下令。
“持老夫令符,速去威虎衛鄭延年部。命其出動探子,務必找到蘭陵郡尉張重。一切……!”
桓知儒話還沒說完,一名親衛在書房外求見。
“大人,威虎衛鄭將軍傳來急報!”
桓知儒與僚屬對視一眼,都大概猜到了什麽。僚屬將這名親衛引進書房。這名親衛馬上遞上火漆封口的信件。
看完信件後,桓知儒歎了口氣。對僚屬說道。
“走,去郡守府!”
……
五天前。趙國境內,桂城。羅天忠在城守府接見蘭陵郡尉張重。
“據本官所知,張大人應是蘭陵本地之人。為何卻要背井離鄉來我趙國?”
張重臉色蒼白,看起來有些落寞,回道。
“實不相瞞,前些日子,犬子私調郡兵,打傷了蘇桐之子。
桓知儒桓老此時就在蘭陵,雖然還沒有過問此事,但以大臻的軍法,白身之人私自調兵!必然不會有好下場。
老夫也不想被人挫脊梁骨,可老夫更不想老來喪子!
此番老夫帶走五尉郡兵,蘭陵郡守備鬆懈!羅大人若此時出兵,必為趙國再添一郡之地。”
羅天忠哈哈一笑。語調有些怪異的問張重。
“這麽說,張大人想用蘭陵郡換取些什麽?”
“老夫別無他想,隻求在趙國有個安身之處!”
“好!羅某向張大人保證,此番奪取蘭陵,不會少了張大人功績。”
送走張重後,羅天忠派人,將這個消息傳給了離桂城不遠的趙國邊軍。
趙國邊軍將軍霍思安得到消息後,立馬擂鼓聚將。一番商議後。決定兵分兩路。
一路趕往大臻帝國琅琊郡。牽製威虎衛。另一路直取蘭陵。
趙國皇室是異族血統,非中原堂皇血脈。雖然建國已久。但各地將軍都是由家族繼承。皇權的約束,遠沒有中原正統有力量。
各地將軍可以審時度勢,自行決定是否出兵。隻要在出兵之後上報緣由。當然,出兵緣由必須有利於趙國。
……
桓知儒接到威虎衛鄭延年的急報。得知昨日琅琊郡出現數萬趙國邊軍,威虎衛大將軍武鎮國,已經率軍迎戰。
威虎衛,是鎮守大臻帝國與趙國邊境的軍隊,編製十萬。統率者是太尉之子,大臻二品大將軍武鎮國。
漢國犯大臻帝國巴東郡,戰事焦灼。威虎衛也被抽調三萬大軍。桓知儒將鄭延年部一萬大軍,調入蘭陵郡。
如今威虎衛琅琊郡駐地還有六萬大軍,武鎮國又是如今大臻為數不多的悍將。
所以趙國邊軍不會真正去攻打琅琊郡。那麽剩下的目標,隻能是蘭陵郡。
桓知儒到了郡守府後,召集郡守府官員分析局勢,其僚屬先提出了看法。
“目前局勢。張重帶五尉郡兵失蹤於七天前。昨日趙國邊軍出現在琅琊郡。由此看來,趙國邊軍的意圖是牽製威虎衛。而目標是蘭陵郡。”
桓知儒僚屬說道這裏,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
“那麽接下來,蘭陵郡或許會麵臨的,是比琅琊郡還要多的趙國邊軍!
如果這次趙國犯境,是由張重引起的。隻要蘭陵郡堅守幾日,擋住趙國邊軍攻勢,挫其銳氣。將會有驚無險!”
蘇桐等人有些疑惑,郡丞何東啟問道。
“何以見得?”
桓知儒僚屬看了一眼在場眾人,解釋道。
“大軍出征,最重要的是糧草後勤。趙國此前沒有任何糧草調動!”
郡尉張重,親自統領五尉郡兵清剿匪盜,一去不返。六七天過去沒有任何音訊傳回。
郡丞何東啟派人去張重府上詢問,才發現張重妻兒都不在府中。郡丞感覺事情有些不妙,馬上上報給蘇桐。
蘇桐知曉此事後,派衙役捉來張重府上管家,拷問一番,得知張重出兵之日,其妻兒隨後離去,說是去走親訪友。
“混賬!混賬!立馬派出探子追蹤那五尉郡兵。”
意識到事件開始不可控製的蘇桐暴怒。
“大人息怒,或許……或許隻是巧合呢!”
何啟東勸解蘇桐,不過他語氣中帶著濃濃的不肯定。
蘇桐聽到何啟東的話,更是怒不可解。
“何郡丞,本官知曉你們是同鄉,但這個時候了,你覺得會是巧合?”
何啟東張了張嘴,感覺自己說不出話來。
蘇桐沒有再理會郡丞,直接召來沒有去清剿匪盜的兩尉郡兵軍官。下令道。
“立刻調集兵丁,警戒四門!注意不要驚動民眾。”
兩尉郡兵調動雖然隱秘,卻瞞不過陵城大族之人的視線。紛紛開始猜測又有什麽大事發生。
蘇桐現在已經顧不得許多,直接趕往桓府。這麽大的事,蘇桐感覺有些駕馭不住。
其實蘇桐的這種感覺,不是他一個人有,大臻許多執掌一方的官員都如此。
這些人擅長吟詩作賦,擅長爭權奪勢。佼佼者處理地方政務民事,也是舉重若輕。但對於處理軍陣之事。可以說是胸無點墨。
不然哪還有十六國割據的局麵。說起來,這也不能全歸罪於官員。論罪首,平帝首當其衝。
蘇桐來到桓府,將事件詳細稟報桓知儒。
桓知儒看著神色有些慌亂的蘇桐,搖頭歎息,這是帝國的一郡之首啊!最壞的情況還沒發生呢,就已經亂了分寸。
“慌什麽,安心處理政務。這件事交給威虎衛!”
蘇桐聽到桓知儒的話,心中又是暗驚。威虎衛駐紮在琅琊郡,如今桓知儒卻要將此事交給威虎衛。
那麽在此之前,桓知儒必然是將威虎衛調入蘭陵。這種結果,蘇桐一陣後怕。
如果當日自己跟郡尉郡丞撕破臉皮,今日雙方恐怕在囚車中,被押解送往帝都吧!
不過萬幸有武白的提命丹,救了許義蘇亮,也救自己啊!
想到這裏,蘇桐心中對武白多了幾分感激之情。
“伯陽無能,讓大人費心了!”
“如今天下紛亂,伯陽梳於軍陣之事。做為一方上官,切記要文武並重。”
“大人教誨,伯陽謹記!”
……
蘇桐離去後,桓知儒在書房取出令符,召來僚屬下令。
“持老夫令符,速去威虎衛鄭延年部。命其出動探子,務必找到蘭陵郡尉張重。一切……!”
桓知儒話還沒說完,一名親衛在書房外求見。
“大人,威虎衛鄭將軍傳來急報!”
桓知儒與僚屬對視一眼,都大概猜到了什麽。僚屬將這名親衛引進書房。這名親衛馬上遞上火漆封口的信件。
看完信件後,桓知儒歎了口氣。對僚屬說道。
“走,去郡守府!”
……
五天前。趙國境內,桂城。羅天忠在城守府接見蘭陵郡尉張重。
“據本官所知,張大人應是蘭陵本地之人。為何卻要背井離鄉來我趙國?”
張重臉色蒼白,看起來有些落寞,回道。
“實不相瞞,前些日子,犬子私調郡兵,打傷了蘇桐之子。
桓知儒桓老此時就在蘭陵,雖然還沒有過問此事,但以大臻的軍法,白身之人私自調兵!必然不會有好下場。
老夫也不想被人挫脊梁骨,可老夫更不想老來喪子!
此番老夫帶走五尉郡兵,蘭陵郡守備鬆懈!羅大人若此時出兵,必為趙國再添一郡之地。”
羅天忠哈哈一笑。語調有些怪異的問張重。
“這麽說,張大人想用蘭陵郡換取些什麽?”
“老夫別無他想,隻求在趙國有個安身之處!”
“好!羅某向張大人保證,此番奪取蘭陵,不會少了張大人功績。”
送走張重後,羅天忠派人,將這個消息傳給了離桂城不遠的趙國邊軍。
趙國邊軍將軍霍思安得到消息後,立馬擂鼓聚將。一番商議後。決定兵分兩路。
一路趕往大臻帝國琅琊郡。牽製威虎衛。另一路直取蘭陵。
趙國皇室是異族血統,非中原堂皇血脈。雖然建國已久。但各地將軍都是由家族繼承。皇權的約束,遠沒有中原正統有力量。
各地將軍可以審時度勢,自行決定是否出兵。隻要在出兵之後上報緣由。當然,出兵緣由必須有利於趙國。
……
桓知儒接到威虎衛鄭延年的急報。得知昨日琅琊郡出現數萬趙國邊軍,威虎衛大將軍武鎮國,已經率軍迎戰。
威虎衛,是鎮守大臻帝國與趙國邊境的軍隊,編製十萬。統率者是太尉之子,大臻二品大將軍武鎮國。
漢國犯大臻帝國巴東郡,戰事焦灼。威虎衛也被抽調三萬大軍。桓知儒將鄭延年部一萬大軍,調入蘭陵郡。
如今威虎衛琅琊郡駐地還有六萬大軍,武鎮國又是如今大臻為數不多的悍將。
所以趙國邊軍不會真正去攻打琅琊郡。那麽剩下的目標,隻能是蘭陵郡。
桓知儒到了郡守府後,召集郡守府官員分析局勢,其僚屬先提出了看法。
“目前局勢。張重帶五尉郡兵失蹤於七天前。昨日趙國邊軍出現在琅琊郡。由此看來,趙國邊軍的意圖是牽製威虎衛。而目標是蘭陵郡。”
桓知儒僚屬說道這裏,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
“那麽接下來,蘭陵郡或許會麵臨的,是比琅琊郡還要多的趙國邊軍!
如果這次趙國犯境,是由張重引起的。隻要蘭陵郡堅守幾日,擋住趙國邊軍攻勢,挫其銳氣。將會有驚無險!”
蘇桐等人有些疑惑,郡丞何東啟問道。
“何以見得?”
桓知儒僚屬看了一眼在場眾人,解釋道。
“大軍出征,最重要的是糧草後勤。趙國此前沒有任何糧草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