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大,張姓無數,若指“張”家字號的鐵匠鋪,杭州府、衢州府遠到福州府,也有不少家,但若說是金縣“張家三把刀”,這三地就此一家。


    哪三把刀?剪刀、剃刀、修腳刀。但凡刀具上打有一個“張”字的都是正宗行貨,金縣詹家南北貨行專營,至今無人仿冒,即便私自打上個“張”字也沒用,俗話說:貨比貨得扔。這技術門檻不是一般人能窺視到究竟,後世叫核心競爭力。


    沒錯,這個張家鐵匠鋪目前的少掌櫃就叫張應泉。


    說起鐵匠鋪的延革史並不長,從他祖父張鐵生開始興起,直到今天,曆經磨難,產出量與鼎盛相比逐年減少,但物以稀為貴,這行市也隨之上揚,也就是說,這字號依然響亮,物件的質量絕對上乘,尤其是優良的鋼火性能,讓周邊同行無法望其項背。


    金縣城裏嫁閨女喜好隨身帶一把做女紅用的剪刀,條件好的人家,賣把正宗“張”字花剪陪嫁,便能羨倒許多愛好女紅的閨蜜,可見這張家“三把刀”在民間的信譽之好。


    張應泉的祖父張鐵生一身傳奇,十歲拜師學錘,二十歲替師服役,被兵部征入匠作坊打造兵器,後又派去冶煉鐵料,有關鐵工行業的五花八門,學了個遍,二十五歲除役,此時師父已告老遠去他鄉,無路可走,落得孤身一人返回山裏。


    總得幹些吃飯的營生呀?於是,張鐵生支了一個鍛爐,搗鼓出一個砧子〈打鐵的墩子〉,掛上太上老君的像〈注1〉,上香磕頭奉上茶水,再朝師傅遠去的方向拜了拜,這就開業了。剛開始,靠回收廢鐵打個鐵釘、爐畢等粗件為生,慢慢的開始打菜刀、砍刀,修理一些農具維持收入,山裏鐵匠活不多,反正雜七雜八都幹,一年到頭也可以糊口。


    但張鐵生總覺得缺點什麽,那個年代,鐵料來源困難,鹽鐵屬朝廷專營,價高質差,甚至限製到民間農工行業的發展。


    在兵部匠作坊做工時,有一位老吏曾經對他說過:南宋和明代在閩浙贛的大山裏,曾經出過上好的鐵料,堪比镔鐵〈見注2〉,此鐵料鍛造出來的龍泉劍,至今還有一把收藏在皇宮內。他說:曾有幸應招進宮評鑒過寶物,見過一刀一劍,刀是西域進貢的大馬士格刀,劍就是那把出自閩浙贛的龍泉劍,兩下分不出高低,哪把刀有千錘百煉的印跡,重在錘煉,而那把劍絕對是鑄造而成,也就是貴在冶煉,可惜找不到源頭了。


    何不試試?於是張鐵生就開始留意鐵礦,悄悄地尋找搭建冶煉爐的地點,為麽要悄悄地?朝廷禁止民間私自采礦,也是!這土地歸朝廷所有,若大家一哄而上四處炸山、打洞,亂了章法事小,壞了風水事大,但山高皇帝遠就另論了,隻要不搞出動靜,有何不可?


    有心人事竟成,張鐵生發現了一處絕好的建爐地點。


    他請風水先生看址,先生看後直呼好地方,好在那裏?老先生搖頭晃腦,乾五坤三的比劃了一陣:南有山巒屏障,聚氣!北靠十丈直壁,避邪!若是建陰陽宅均有不妥,太硬!壓不住地氣,若論動火開作坊,那是絕佳。


    張鐵生看不明白,也聽不懂,隻覺得這地方隱避在一個廢棄的采石場中,不引人注意,還有石壁高十多丈,正好沿壁建煙囪圖個牢固,當然煙筒越高越好,高出石壁正理想。再者就是離家近,取水運材料都方便。事後他才知道,他這無意間的選擇,改變了他自己和子孫的命運,他竟然成功地利用地利資源,建起一個不可複製的冶煉爐,夥計們敬稱為“老君爐”。


    附近有一個廢棄了的小礦窯,早先有人私自開挖過鐵礦,不知道什麽原因放棄了,從鐵礦石的成色上看還可以,據說附近有鐵匠曾經試煉過,煉出的鐵也能打個鐵釘什麽的,俗語說:好鐵不打釘!可見不理想。張鐵生此時當然是專家級的人物,要不然幾年的兵部匠作的飯,不白吃了?先選擇性地用一用再說,好歹解決點手上鐵料不足的窘況。


    接下來就是錢的問題,建高爐、添家什、買木炭、請幫工都花錢呀!


    在北方的那段時間,他結識了一個漕運衙門的一個差役,金縣老鄉詹大哥,曾換貼拜把子有過命之約,現也除役返鄉,幹起了走鏢營生。


    見老弟為錢犯愁,二話不說傾盡當差時的全部積蓄,坊間老話說:救急不救窮。更何況是拜把子兄弟?


    天氣轉涼北風起,新起的煙筒,被從北麵緩坡升騰而上的過頂山風拔得呼呼作響,風越大吸力就越大,張鐵生笑了,這是他有生見過的最有勁的一個小高爐,這個地勢選擇的太妙,無心插柳,上天眷顧。


    接下來是選料了,這裏的礦石,品位不高,有的發黑,不知是否能用,還有的發黃根本不能用,挑挑選選後仍有一半可用,好在做些刀剪之類的東西,用料不多,經過精挑細選,先將就試一爐,於是石料投入鉗鍋……


    未動火前還有件大事,那就是,跪請太上老君,行拜師、敬祖全套大禮。


    禮畢,小高爐開工!


    第一爐相當成功……。


    爐體拔火性能極強,爐溫高,煉出的鐵料品質好,後續鍛打出來的刀具當然不一般,但若說能冶煉出上好的“镔鐵”,還是不行,不過這已經是同行業領先了,全丈著高爐給力。


    貨好當然就不愁沒生意,詹大哥也從中幫手,鏢局交給親友打點,自己在金縣開了一家南北貨商行,利用漕運關係走點貨,重點專營“張”家剪刀生意。


    所謂親兄弟明算帳,詹大哥起初借給張家錢,雖不多但救急,兩人過命交情,聲明無須還,算投資,詹家持張家鐵匠鋪三成股。而詹家的南北貨商行,專營“張”家字號的刀具,利潤豐厚,再加上開辦時張家鋪墊了一批貨,也算投資,同樣三成股份歸了張家,相互幫襯提攜,一時間風生水起。


    張詹兩家再結親緣,詹家的閨女成了張家的媳婦,由世交變成了姻親。


    待傳到張應泉的爺爺張得利接掌櫃時,一度達到全盛,徒弟、幫錘、夥計一大刮子,小三十人,叮叮當當不絕於耳,好不熱鬧,全然不是一個鐵匠鋪的局麵,稱為作坊更為貼切,城裏的大作坊也不過如此,著實過上了幾年好日子。


    注1太上老君煉丹動火是道教創始人,爐匠動火從道教需拜祖師-太上老君。


    注2“镔鐵”即鋼,來自西域的一種鋼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夢穿清朝之鐵鑄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切格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切格瓦並收藏夢穿清朝之鐵鑄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