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鎮本來就是一個相對閉鎖的自循環經濟體,種糧種菜,自紡自織。


    宋代前衣服布料基本上是麻織布,絲織布也就是山外有,山裏即使有桑農也是將生絲賣到山下,自己不織絲衣料,這料子不耐穿,也穿不起,而棉織布反而是極為稀罕之物,西北有棉花,南方大多數根本不知棉花為何物?


    宋代後,棉花才在江南大麵積種植,棉布成了主要衣料,而棉布也是自種、自紡、自織,沒人下山買布料,市場上的布料也不比自家織的好,都一樣,沒必要花冤枉錢。


    近年,五口開埠後,洋布麵市,在各個口岸形成轟動,沒見過那麽平整的布料,有錢人扯上幾段做衣服,沒錢人依然是自已織,誰叫他們沒錢?


    張應泉一直想改造山裏的紡織機械,他調查過,鎮裏紡線基本上是用紡墜,婦女人手一個紡墜,走到那裏紡到那裏,說話聊天,扯家常時都在紡紗線,這是一個極古老而又初始的紡紗方式。鎮裏也有一台進步一點的手搖紡線機,也好不到那裏去,由於不能走動反而不受歡迎。


    鎮上有織布機,而且是三個版本,都土的掉渣,形狀也大同小異,就是一堆木頭架子,若說有不同,也就是臥式或立式上的區別,上千年的技術傳承,是經典不假,但也落後。織出來的布,基本上一個層次,幅寬一尺五寸左右,做件衣服後背要用兩塊布拚,布的長頭也就是三四尺,剛剛夠件長衫,個頭高點還將就,布麵的平整度就不談了,布麵的細密程度也不敢恭維,當然棉紗好壞是先天條件。一句話,慘不忍睹!必須徹底改造。


    這紡紗機談不上改造,完全是要重新設計一個。張應泉想起了珍尼紡織機,後世教科書上講過,但沒注意其原理,也無從參照,不過具有後世理工科專業知識,設計一個簡單紡機,還是沒問題。


    現在從軋花開始,軋花無非就是用帶釘的滾筒快速旋轉,再加氣流吹動,脫仔後的棉花輕可被吹走,最後落下的隻剩棉仔,唯一調節的是風量,基本結構還是木製,高速旋轉軸心改用鋼軸承,水動力,也可手搖動力。


    紡紗就有點問題了,所謂珍尼紡紗機,也都是手工操作,多出幾個轉軸而已,但棉紗的質量控製最重要,這直接影響布料質量,之所以土洋不同,關鍵還是質量,至於產量還在其次,若能合理利用水力,產量也不是問題。


    根據軋花機的原理,進一步把棉花絮化,用風吹送,在出口上設機關,活動風口,在風的作用力下旋轉,調節風量引出棉紗,可粗可細,極為均勻,依然是水動力帶動紗錠,將棉紗纏繞上紗錠,試驗很成功,此時張應泉才舒口氣,看見曙光了。


    約翰也在其中忙上忙下,讚口不絕,這棉紗是吹出來的?平生僅見,他沒研究過紡織,也不知道西方紡織技術的最新狀況,在他看來,這是一項發明呀!不過出現在張應泉身上,也就是信手得來,見多不怪!


    至於織布機的改進,其原理不變,尺寸和零部件的變化可就大了。


    織布的幾大關鍵部分,預紗架、棕框、梭子、打緯框、收卷架等。所謂預紗,由於場地充分,無需用原家庭製作方式,可用展開式紗架,好處是布匹可無限長,經線斷了或完了可以接頭,張緊可調節,經向絕對平整。


    棕框加長考慮到四尺,改進後的棕框長度意味著布幅可達到四尺,手工操作四尺的織機麵肯定不行,梭子才一尺有餘,送緯線困難,另外重量也是問題。改進後,棕框兩側加滾動輪,兩棕框頂部換軸承上上下下滑動,用銅絲代替棕絲……。


    梭子基本不變,關鍵部位包鋼皮,增加耐用性與光滑度。


    穿梭運動,改彈射方式,力度可調節,兩頭各做個梭巢接住,不用手動傳送,可解決緯線張力不均問題。


    打緯框的力道也可調,並通過凸輪工作,受力恒定不變。


    把各行程通過杆、繩、輪等方式,集合到手搖輪機上,可手動操作〈費點勁而已〉,也可水力帶動。


    試機的當天,幾乎全鎮人都過來了,好似看大戲。


    一個劃時代的紡織機器誕生,雖然它依然土氣,主要件還都是木頭,但生產出來的布料不比洋布差,約翰解釋說是棉紗好,這種噴吹的紡紗技術當數一流,織布機設計也相當巧妙,唯一不足產量低一點,若用上蒸汽動力就完美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無疑,織出的布不論怎麽算,都比洋布便宜得太多,質量隻好不差。


    山鎮多了一家紡織廠,二嫂是首任掌櫃,當然東家大掌櫃依然是張應泉,依慣例,生產事務,吃喝拉撒不是大掌櫃的事,不然要你當掌櫃幹什麽?


    二嫂新任掌櫃,一高興把全鎮‘賦閑’在家的婦女,都招進紡織廠幹活,吃月例,這在山鎮可是開天辟地第一次。


    人員有富餘?沒事,有上好的布,開染坊,開成衣店,反正女人可幹的活計一大堆,做也做不完,閑不下來!


    全鎮人都知道,自打這個張應泉回山,張家就百無禁忌,什麽都不講究,鎮裏竟然出了兩個女掌櫃,火柴廠就有一個女掌櫃王小鳳,這紡織廠更是大大咧咧,都叫掌櫃二嫂。這也好,熱鬧!


    張應泉給紡織廠的第一個訂單,為張氏家族服務的夥計、幫工、學徒,有一個算一個,每人定做一身工作服,也叫工服,著色定為藍灰色,對開襟,不是大襟或垮肩的那種,圓扁狀木扣,立領,衣長至腚間,民間為省布料,短衫隻過腰就行,當然有錢可以穿長衫,長到腳麵,那叫知書達禮,山裏人把這不長不短的衣褂叫‘蓋腚褂’,是洋人穿的那種衣服。


    這下子,又是一片讚許,有人直接把工作服當禮服,比正裝還好,不是禮服是什麽?舍不得磨壞了,上工時外麵再套一件短小的破布褂,讓東家哭笑不得。


    第二個訂單,歪打正著。


    張應泉要為新編練的護廠隊,配服裝,指定草綠色,還有背包、護腿、護膝、護腕,外加子彈袋。這些都不複雜,畢竟數量不多,女工活沒問題。


    可是染色時出了大問題,本來綠色是由青〈藍〉加黃混合而成,二嫂不知道問清楚了沒有,‘嗯’了兩聲就自己上手染上了,她把現成的藍色的布料,投進了黃色料池,按她理解應該是一回事,藍加黃嘛!明白人發現時已晚,藍加黃不是這種加法,須先把色調出來才行,急忙撈出來,完了!完了!闖大禍了,一大堆布料全染廢了,當門簾都嫌難看,改染黑布興許有救。


    這是什麽色,成花布了,一塊一塊色斑,比巴掌小,還都不一樣,什麽形都有。顏色也不單調,有綠有黃也有點青,反正看著眼暈。


    二嫂好像闖了大禍的孩子,坐在池邊哭了,哭的那個傷心,這都是錢哪!三弟辛辛苦苦搗鼓出來,這回非罵死我不可,他二哥也不會維護我,我這兩天太興了,按他們的話講是,興出一頭皰。這紡織廠掌櫃,丟死人了,沒臉再當下去了!


    張應泉知道後,也沒生氣,看看去。順便勸勸,不吃飯、光哭可不行!


    咦?迷彩布耶!還是隨機不同花樣的那種。


    他急忙問:“你還能再染一批這種花樣的布嗎?”


    “知道你要罵我,再也不興了,我保證!浪費這布扣我的月例,夠數為止……嗚-!”提到錢更傷心。


    “不是,不是,是這樣,我正好要這個花式,正合口味,怕你們染不出來,所以沒有提,現在歪打正著染成了,可問題又來了,以後也要染成這樣,行不?”


    “啊——?!”


    眾人以為是安慰二嫂:“看人家,這小叔子真會痛嫂了,比他哥都痛……,嘻!”


    沒承想他真就這樣做了,還穿上了。滿鎮人看傻眼,目送這幾個護廠隊員,隻有約翰在背後豎大姆指:這偽裝色一流!你別說,幾個人進入山中,不像以前那樣明顯,獵人都不定能找到,若對陣打仗,可以奇製勝,這個少掌櫃什麽就想得出來?


    這布拿到杭州詹家南北貨行上櫃時,引來一片嘖嘖聲:“國貨不比洋貨差喔!”


    也有人不屑:“這就是洋貨,玩這手瞞天過海,都是為搶市場,不長久了。”


    隨即詹家貨行,展出了一台精簡版的全套紡織機械,現場操作,流言不禁自止。


    這可不得了,要知道,蘇杭是大清的紡織之鄉,能人巧匠無數,紡織業領先大清的其它地區,這是不爭的事實,能在此出類拔萃,非一般商家能為。


    這個詹家貨行不簡單,一時間吸引來無數商賈的目光。


    其實,這個精簡版的紡織機器,就是個修改過的縮小版,全套人力驅動,傳統的紡線構型,主要考慮是沒有持續動力,人工風力不均衡,即使這樣改,也已經將紡織機械推進了一大步,雖然與西洋的機器差距依然不小,至少織出的棉布在質量上接近,不至於落後太多。


    此套紡織機器,展示運行到三天以後,訂單紛至遝來,數量竟然高達三十多台,基本上都集中在蘇杭地區。張應泉接到這消息後,反而緊張起來,山鎮最缺少的是技術人員哪!不過好在,主結構件都是木頭,最近又新成立了一個車木廠,手藝好的木匠不少,找一兩個靈光的後生培養,專門從事裝配、調試工作,也可以對付過去。


    若說二嫂把鎮上的婦女集中進她的紡織廠,張應泉則是把鎮上無活計的男人,全招進了張氏產業,細細算一下,不得了!窯廠、鐵工行〈新更名〉、紡織廠、火柴廠、車木廠,其中還有幾個下屬小作坊,如染坊、成衣坊。更別說,焦炭、磚瓦、洋灰,還有高爐、鍛爐、機加工等。林林總總就是一個產業集團,一算人數嚇一跳,足兩百多號人,這幾乎是鎮上一半人口,當然今年從山外招進不少人,要知道,山鎮一百多戶人家,總共500人不到,張家招來一半,也就是說,每家每戶都有在張氏產業做活的人,在山鎮張家影響力首屈一指。


    山鎮上的人富足起來了,他們甚至瞧不起山下的人‘洋灰都沒見過?’‘這洋布還沒山鎮的平整。’‘在咱們山裏這些東西都是垃圾!’


    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山鎮發生如此大的變化,讓人不敢想像,人說英雄創造曆史,不假!張應泉在山鎮人的心中,就是英雄般的人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夢穿清朝之鐵鑄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切格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切格瓦並收藏夢穿清朝之鐵鑄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