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酒店套房的客廳沙發上,王佳衛微微彎腰坐著,看著眼前筆記本電腦裏的新聞和評論,都是有關《希望》的。


    作為戛納評委之一,上網瀏覽入圍影片的評價報道本就是他的工作。


    看到《希望》出現負麵新聞,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他也沒去多猜背後之人是誰,輿論已成既定事實,在這方麵多想沒太大意義。


    以往華國影片出現在國際電影節上,也總會遭受到莫名其妙的詆毀和不屑。


    他、陳愷歌、張義謀等人早已習慣如此,麵對這般情況不予理會即可,在這國際舞台的輿論場上理會了反而會越鬧越凶,於己不利。


    電影藝術無分對錯,再怎麽找茬也沒有絕對的正確和絕對的錯誤,隻能引起小範圍的爭議罷了。


    也因如此,往往這樣的詆毀總是看起來雷聲大,但實則影響的程度隻是雨點小。


    但這次的《希望》不一樣,《希望》出現輿論是他沒想到的,其中輿論跟電影藝術沒任何關係更是讓他感到有些猝不及防的。


    給一部電影找茬,不找鏡頭問題,不找光影問題,不找演員問題,不找場景問題,這些電影藝術專業方麵的東西全都拋開,卻盯上了加起來才一兩分鍾的回憶式片段畫麵,並以此繞開電影本身而上升到國際話題層麵。


    這不僅在戛納是第一次出現,估計在全球所有電影節上也是第一次有這樣的輿論情況。


    如果去找《希望》專業方麵的茬,除非找到能影響《希望》質量上很大的漏洞,不然拿專業方麵小的瑕疵去黑《希望》,瑕不掩瑜,這並不能影響到《希望》還是有優秀。


    《希望》的優秀也是很多受邀嘉賓和評委都有目共睹的,一些小的瑕疵並不能影響什麽,以此為借口來詆毀也並不能讓人信服。


    這背後搞《希望》的人有點陰險,此人也明白用專業方麵的爭議搞不定《希望》,所以才盯上非專業的元素。


    一部來自華國的科幻災難片,其中災難場景大部分是歐美地區,華國災難場景隻是小部分,歐美地區全是大海嘯、大地震等慘絕人寰的景象,華國本身的災難景象僅是一晃而過。


    由這個情況引申出質疑:《希望》帶著偏見而來?《希望》製作團隊是在侮辱歐美?


    這種質疑跟電影本身已是毫無關聯了,這也脫離了戛納評選的考慮範圍點。


    但效果很明顯,搞出這樣的輿論,成功的把歐美群眾帶偏了。


    和國內影視節的受眾情況不一樣,歐洲的藝術氣息很濃,對三大電影節關注的民眾非常的多。


    關注的人很多,但能來參加的人肯定是少數。


    有大把的人沒看過展映,更沒看過《希望》,這樣的情況下麵對這樣的輿論,局麵可想而知。


    就如同外國拍一部影片拿到華國來參與電影節評選,在評選階段的時候就爆出黑料,這部影片辱華。


    但凡國人在網上看到這樣的新聞,特別是那些沒看過作品的人,想都不用想肯定就會對該影片進行辱罵和抨擊。


    這也是當下歐洲民眾麵對《希望》這樣的輿論,產生的幾乎一麵倒的惡言傾向的局麵。


    “流言可畏。”王佳衛搖了搖頭。


    背後的人看似找到了《希望》的漏洞,但這個漏洞他認為是沒什麽問題的。


    華國是一個國,歐美是兩個洲,由很多國家組成。


    那麽,為了體現全球性的災難效果,將災難場景平均分布一下,華國災難場景的展現時間隻是其中的小部分,這不是很正常的結果麽?


    但沒看過《希望》的歐洲民眾不知道啊,看到新聞這樣的輿論,《希望》侮辱歐美?這一下子哪管是真是假,全都義憤填膺似的來罵《希望》。


    這也是他感歎的,流言可畏!


    但凡去看一看《希望》,那些在網上謾罵的民眾就會知道這個輿論有多離譜。


    “離譜歸離譜,但這對《希望》的評選肯定會產生影響。”王佳衛如是想。


    戛納的評委大部分都是歐美人,票選的情況又是實名製的。


    這些歐美的演員或導演評委,為了保持住在民眾眼裏的形象,保不齊就會違背內心選擇不給《希望》投票。


    “這是肯定會有的情況。”王佳衛心裏篤定,如果在正常評選環境下,那些所謂的“同事”會帶著很公正很公平的態度,可一旦出事了就會紛紛揭開虛偽的麵具,當了四年戛納評委的他對這一點深有體會。


    “惡意詆毀就是惡意詆毀,看過《希望》的嘉賓和評委肯定都心如明鏡,這樣的輿論或許對《希望》有一定影響,但並不代表《希望》就沒任何機會了。”王佳衛對此評估。


    這屆戛納《希望》是最大的黑馬,是很多專業人士和評委心目中與眾不同的存在,它深知這一點。


    為什麽這麽說?


    《希望》和別的影片最大的不同,不在於它是華國第一部科幻,不在於它的畫麵是多麽多麽的驚豔和好,而是在於它的場景構圖、鏡頭設計、細節設定等東西能夠讓人學習和借鑒。


    一部短片,竟然能讓專業人士在專業層麵上有所收獲,這是什麽概念?


    如同上世紀60年代的《太空漫遊2001》,全球影史上第一部科幻大片,也是後續科幻電影的啟蒙作品,被無數導演、製片人和編劇引用和借鑒,給後來無數科幻片做出了拍攝參考。


    若說這部電影的劇情和畫麵真的很牛?以現在的視角來看也就一般般,但它存在的意義、價值和對影壇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


    《希望》跟《太空漫遊》比?這肯定比不了,也沒法比。


    但《希望》擁有和《太空漫遊》同樣的一個屬性,它的道具細節設定、首創的傾倒場景構圖設計、首次出現的以普通高清鏡頭拍攝出來的3d畫麵、以平行的場景和人用簡單鏡頭加上錯層的蒙太奇剪輯手法呈現的多重空間鏡頭。


    這一連串的東西,是讓很多嘉賓導演、評委導演及專業人士為之驚歎,且能借鑒和應用的元素。


    簡而言之,《希望》為看過它的所有影視從業者,提供了劇本設計、鏡頭設計、場景布置上的靈感收獲。


    這就是《希望》第一階段為什麽有45票的原因,這也是《希望》在第一階段為什麽在評委會中出現一麵倒的支持的原因,這更是為什麽《希望》能甩開競爭者一大截票選的原因。


    其它的文藝片,不管是《夏日挪威》的鄉土人文氣息,還是《黑洞》的人性貪婪的諷刺,亦或是《烈日餘暉》的反戰和人道主義。


    這些文藝屬性,通通是人們內心中已知的東西,隻是附加上鏡頭和包裝一層藝術讓觀眾重新感受一次罷了。


    《希望》有很多未知的東西,有很多觀眾以往沒感受過的東西,這些東西在觀眾眼裏看起來驚豔,在專業人士眼裏卻也可以用來學習。


    他第一天看過《希望》後,也是沒有想到,一個草創的劇組班子竟然能拍出這樣的短片,導演文木野當時還是一名大三的學生,這就非常優秀。


    或許正如文木野那天的采訪說的,麵對未知的那無垠無限的想象力,才能無拘無束的讓華國沒有的科幻成為一切皆有可能。


    這就是《希望》,評委和嘉賓心目中的黑馬,也是這屆戛納具有獨特意義的存在。


    也是如此種種,他才想著,即便有輿論,也不代表《希望》沒獲獎機會,況且輿論明顯是故意的、惡意的,不是自發的。


    “輿論還不算大,被影響到的評委應該不多,以《希望》的獨特之處來看,第二階段贏下《烈日餘暉》不難,等《希望》進入最終階段再看看什麽情況。”王佳衛做下決定。


    他不準備在《希望》第二階段為《希望》說話,這也是他的私心。


    《希望》剛出現輿論,戛納唯一的華國導演評委就為華國作品積極站台。


    人心複雜,保不齊又會出現什麽爭議。


    對他自己會造成不利影響,或許也會不利於《希望》的評選。


    最主要是輿論的出現,對《希望》能產生多大影響,目前尚未可知。


    考量此事也不能完全靠預估,隻有依照事實情況的反饋,他才有一個思考的標準,和理清楚為《希望》助力的程度。


    他也不是老好人,《希望》是華國作品他就一定要幫《希望》站台?這沒道理。


    隻是輿論中對華國的侮辱、對華國影視的羞辱,他作為華國導演不氣憤那是假的。


    再者璀璨時代的能量越來越大,如今又進軍電影圈,璀璨時代的《希望》入圍戛納,楚軒這個老板又是《希望》製片人,他幫助《希望》也算是可以打通以後跟璀璨時代合作的渠道。


    但是現在,還需等等。


    輿論爆發之初,就幫《希望》解決了問題,這僅是錦上添花的人情。


    如果《希望》進入獲獎階段還處於輿論之中,他那時候幫《希望》解決問題,這才是雪中送炭的人情。


    王佳衛心裏有了主意,便不再考慮《希望》的問題,瀏覽其餘影片的新聞評論、翻閱不同角度所闡述的觀影報告,以作第二階段影片評選的準備。


    第二天白天再去影院看了看第二階段的展映,雖然是重複觀看,但對於他們這些專業人士來說多看一遍就多一份額外收獲,也能對影片評選上的判斷更有把握。


    到傍晚的時候,他來到戛納主辦方所在大廈,和評委們對第二階段的影片進行投票。


    先電影,再短片,再動畫……


    但和往屆不一樣的是,電影原本應該才是一個電影節最受關注的點,可在場的評委把目光都放在了《希望》這部短片上,好似想要看看經曆著輿論的《希望》是否在評選上有什麽變化。


    “非常有趣,一部短片的風頭超越了電影,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見到。”評委會主席西恩·潘說道。


    西恩是奧斯卡、戛納、柏林、威尼斯全球四大獎大滿貫影帝,且他的影片大部分都是他自導自演。


    西恩也是麥當娜的前夫,大部分觀眾隻認為他的演技不凡,隻有專業人士知道他的導演水平亦是很高。


    西恩作為這屆戛納評委會主席,麵對《希望》這部短片的受關注度隱隱超越的電影的局麵,他露出一個有趣又很紳士的笑容。


    “其餘文藝片隻是在重複曆屆的東西,更多是揭露過去的人文和人性,看多了就覺得很無聊,而《希望》是特殊的,它讓我們也收獲不淺,關注它不是很正常的事麽?”說話的白頭發老者叫理查德,全球知名導演之一。


    在場有些人瞟了他一眼,目光閃爍著意味深長的笑。


    這理查德是菲利普的老師,很多人都知道兩者的關係。


    可這理查德從不幫自己的學生菲利普的作品《黑洞》說過話,現在卻反而幫《希望》說話。


    理查德可是很反感華國的,這會兒也不知道葫蘆裏賣什麽藥,沒人知道這老狐狸心裏在想什麽。


    經過一輪投票,《希望》的選票雖然跟第一階段的情況有些落差,但也順利贏下了競爭對手《烈日餘暉》。


    王佳衛心裏鬆了口氣,這也是他預估範圍內的結果。


    明天開始最終第三階段的展映,就看大後天的評選了,這也將會是評委會如往屆一樣爭論最凶的階段。


    ……


    陽光燦爛,一行人從影院走了出來。


    《希望》第三階段的展映,依舊如前兩個階段的展映現場反響熱烈。


    很多觀眾因輿論的好奇買票而來,想看看《希望》是否真的帶著偏見,是否真的侮辱歐美。


    當看完了《希望》後,這部分觀眾不淡定了。


    “災難場景不是主線,就幾個片段而已,輿論鬧這麽凶,這是故意的吧?”


    “我覺得這沒問題啊,發生在華國的災難場景也挺慘烈的,隻是時間占比不多而已,這應該不存在侮辱什麽吧。”


    “我就說,突然來了一場輿論,還是一部短片,肯定有鬼。”


    “這《希望》挺好看的,驚豔到我了,網上那些惡評明顯是有人帶節奏。”


    “……”


    聽到往來觀眾的議論,楚軒和劉藝妃他們心裏稍有舒坦,隻要看清了事實,民眾的眼睛還是雪亮的。


    但他們也並不為此感到有多高興,隨著輿論的爆發,有更多不理會事實的歐洲網友加入了對《希望》的抨擊。


    線下來觀影的觀眾,和網上抨擊的觀眾,一下形成了天壤之別的對比。


    隻是來線下觀影的觀眾畢竟是極少數,跟網絡大軍沒法比,《希望》也因此陷入這個泥潭也越來越深。


    如果輿論不會對《希望》的評選產生影響,那這一切倒是無所謂。


    可第二階段的票選情況自昨晚出來後,他們知道這份影響已經誕生了。


    《希望》對《烈日餘暉》,31:20。


    而第一階段《希望》對《夏日挪威》,是45:6。


    若說《烈日餘暉》比《夏日挪威》影片質量高,導致票選情況有些變化,這也說得過去。


    但他們更加認為,是輿論的影響,讓評委的傾向發生了偏移。


    雖然《希望》成功進入最終階段,離金棕櫚隻差一步之遙,但隨著輿論的繼續擴散,以這票選大幅度下降的情況,《希望》拿下金獎的希望在他們的心中變得很渺茫。


    眾人默默然回到了酒店,文木野走進楚軒和劉藝妃所在房間便忍不住說:“師哥,再問問王導情況?”


    楚軒靠在沙發背上,搖了搖頭:“王導不是說了麽,等消息。如果他願意幫下忙,不用打電話也會幫忙,如果他不願意幫忙,打一萬個電話也沒用,反而招人嫌。”


    眾人點點頭,確實是這個道理。


    隻是不知道昨晚評選中,王佳衛有沒有幫忙說話,如果是幫忙說話的情況才拿下31票,那過兩天的最終評選《希望》獲獎真的會很無望。


    楚軒看了看文木野,看他有些失落和不安的樣子,道:“我們都對《希望》有特殊的感情,但不一定要在國際上拿獎才能證明它的存在,放輕鬆點,搞那麽難受幹嘛,以後萬千機會等著你。”


    文木野抬頭,朝對麵的楚軒看了看。


    楚軒靠在沙發,劉藝妃站在沙發背後,彎著腰伸展雙手環住楚軒的脖子,下巴還抵在楚軒的頭頂,右手拿著瓶牛奶插著根吸管放唇邊抿嘴吸著。


    這親昵模樣,讓文木野吐槽:“本來不難受了,但你們這當麵虐狗,讓我非常難受。”


    這冷不丁的吐槽,讓旁邊的劉義“噗嗤”一聲,和孔生、黎雪笑了起來。


    劉藝妃展露笑顏,但她不以為意,反而把頭放下來,下巴抵在楚軒的右肩臉貼著臉,將撒狗糧的行為進行到底。


    突如其來的打趣,倒也打散了些大夥兒鬱悶的氛圍。


    “你們回國各有各的事,小軒和茜茜回到洛杉磯要抓緊拍戲,最後這兩天好好休息,別想那麽多,後天頒獎典禮等結果就行了。”劉小麗說道,她算是這裏麵心態最好的人,還是一位長輩,這些天一直是充當安撫他們的角色。


    眾人點了點頭,無論輿論產生什麽樣的影響,他們對此都沒任何辦法。


    隻希望戛納這個名聲灼灼的國際上數一數二的電影節,能夠一切以作品說話,別參雜些亂七八糟的東西。


    明天還有一天的展映,後天是頒獎典禮也是閉幕式,具體如何隻能在後天的頒獎典禮上見分曉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娛璀璨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執筆新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執筆新夢並收藏華娛璀璨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