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的四位大佬逐一演講,唐記裏都隻能靠邊站。


    眼看四位大佬登台現身,在場的人紛紛安靜了下來。


    一個是華影董事長,國內電影行業“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守門人。


    一個是璀璨時代董事長,國內電視製作行業的龍頭,擁有的微娛又是傳媒界的大佬,時下首部電影製作其勢頭就隱隱要一飛衝天的電影新勢力。


    一個是英黃董事長,若把實力算進大陸勢力範圍,那華藝在他麵前也不夠看,畢竟一家是老牌上市跨國企業,一個還沒上市,那這資本差距想想就挺大的,隻是往往在計算企業實力的時候,業界媒體隻算大陸資本,香江企業不算在內罷了。


    一個是全球院線ua華國區總裁,是時下華國電影發行海外為數不多的大渠道商之一,若是隻想在國內發展的可以不鳥他,若是想聞名國際的那就很難繞過他,掌握的資源渠道無數。


    這樣的一個四人組,就讓在場很多嘉賓們感歎不已。


    “從沒有哪場首映禮有如此規格。”鄒迅如是道。


    “說明這部電影的意義與眾不同。”黃小明說道。


    “比《建國大業》如何?”楊影有些嫉妒道。


    “兩部電影的性質不同,一個是愛國宣傳,一個是帶動行業發展,這怎麽能比較?”鄒迅看了她一眼,這點見識都沒有,屬實花瓶。


    鄒迅搞不懂黃小明喜歡這女人哪一點,總感覺靠黃小明關係簽約華藝的她目的不純,而黃小明又是一個偏老好人的人,這以後要鬧出事了那小明保不齊會麻煩纏身。


    隻是感情上的事,她這個外人不好插嘴,免得遭人嫌。


    台上的四位大佬,各自從四個角度發言,作為觀影開場。


    韓三坪以#電影行業的蓬勃發展,需要不斷創新#為主題,打著官腔說了大堆話。


    王金花以#百花齊放的藝術,需要天馬行空的想象#為主題,拿著稿紙念了半天。


    楊老板以#香江與大陸的合作共創,是未來兩岸影視文化的發展趨勢#為主題,老生常談般的侃侃敘述。


    ua院線的華國區總裁,是一位新加坡裔美籍人,以#華國影視是全球影視生態不可或缺的一環,世界需要通過華國電影來了解華國#為主題,誇誇其談說著論述。


    這個主題就很有討好性,或許這位新加坡裔的美籍資本沒有對華國的敵意,或者這種討好性的言論能引發國內更多資本與之合作來擴寬生意路徑,論述的觀點有所傾斜下又不偏不倚的講著華國影視和全球影視上有所連接性的東西。


    唐記裏作為開場收尾,以#科幻不是我國電影行業難解的命題,而是看創作者有沒有敢於探索的心#為主題,來發表他的觀點。


    唐記裏說這個主題就有點自戀的感覺,不管別人有沒有探索的心,反正他拍了《天幕》,拍了這部國產首部科幻大片,那就代表他有探索的心,這多少有點自賣自誇了。


    “華國科幻是什麽,在此之前國內沒人能說個一二,我作為《天幕》的導演和製片人,鬥膽一試這個題材,是與非皆由大家品鑒和評判,請諸位保持安靜,首映觀影就此開始。”


    隨著唐記裏話落,全場掌聲雷動,歡送五人走下台。


    不管是路演還是點映,觀眾方麵的市場算是穩妥了。


    所以這場首映禮沒請觀眾,來者皆是行業內的人士。


    在電影還在預售的階段內,由行業內的人士幫忙宣傳,或是在網上說幾句話,烘托下輿論熱度,讓觀眾市場和業內市場齊發力,那對即將上映的電影會是更為利好的事。


    五個人的開場主題都很正向,都很宏大,聽起來就有一種很莊重、很高大上的感覺。


    讓在場的業界人士都感受到了這場首映禮的別具一格,如此鄭重和莊重的首映禮是從沒出現過的,這也給眾人一個提醒,這部電影的意義或將非凡,或許也會成為國內電影行業的一個裏程碑。


    抱著這樣的想法,隨著放映廳裏的燈光暗下,所有人都聚精會神起來,做好了品鑒這部電影的準備。


    在場有人是通過路演或點映看過這部電影的,但更多人是沒看過的,和通過翻譯聆聽清楚開場發言的海外人士們,都有了一個共同的期待和疑問——


    華國科幻是什麽?


    這個問題在海外人眼裏自然是懵逼的,他們壓根就沒有華夏思想,自然也就沒華國科幻的概念。


    而於在場的國人眼裏,這個問題也是個問號,此前科幻電影皆來自於西方,專業人士看電影看多了,說到科幻就會聯想到了西方的星際、太空、城市大破壞及所謂懲惡揚善的個人英雄主義。


    至於華國科幻是如何模樣,這確實是一個尚未明確的疑問。


    而當熒幕泛亮,電影劇情緩緩開場,在這個疑問上漸漸就透露出了不一定說百分百正確,但又屬於是前人栽樹的探索性答案。


    在六月份去盛海跟汪元談西方的時候,楚軒就說過西方人都是定式思維,而華夏文化是框架式思維。


    所謂的定式思維,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1+1必須等於2,不能等於其它,隻能等於2,這才符合西方人的一條筋考慮問題的思維。


    華夏的框架式思維,體現在古代那些智慧卓絕的古人身上,沒有1+1等於2,沒有任何數學公式,就靠易經八卦一大堆符號,就把星象演化出來了,就把十二時辰計算出來了,就把一個月三十天給推出來了。


    這在西方人眼裏就是神話,所以他們幾十年來都在抨擊這個東西不科學,說日月星辰有關知識是他們西方的數學算出來的。


    這就是框架思維和定式思維的區別,區別在於前者的邏輯是智慧,後者的邏輯是紙麵上的東西,是紙麵上必須要寫得清清楚楚的東西。


    所以,西方人隻認1+1等於2,不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種可以解釋一切自然規律的理論,因為他們搞不懂,因為他們認死理。


    這樣的思維體現在影視上,體現在科幻電影上,最明顯的就是外星人一定要有一個具體的模樣。


    完全未知的東西,又如何能有一個具體的模樣?


    西方人不會考慮這個如何,而華國人會考慮。


    考慮的依據就在於一句話:天地本無相,萬物同根源。


    世間萬物都沒有既定的樣子,那又怎能定義它是什麽模樣?


    然而萬般事物都同時存在於天地間,那麽它就有一個共性的根源。


    故而,當熒幕中的外星生命是以“穢光”,是以一道光的形式出現時,全場都驚訝了,特別是那些外國人都感到不可思議。


    “光”怎麽可以是外星人?讓他們想破腦袋也想不到會是這個設定。


    光,無形無象,這就是天地本無相的詮釋。


    而這道光又能幻化出人形,不僅是人形,各種鳥獸走禽都很幻化,這就是同存天地有共性根源的詮釋。


    這樣的外星生命形態,直讓在場那群外國人“哇”聲一片,比國人還激動,因思維方式的不可逆轉的差異,這樣的設定讓這些外國人受到了強烈的刺激,隻覺視覺感觀奇特且衝擊力拉滿。


    這就如同當年國人看《變形金剛》的時候,看到機器人還能變汽車,各個都感到驚豔。


    但機器人和汽車是金屬同源,就有一個紙麵上的定式邏輯,看起來就覺得這好像是成立的。


    但眼前的外星人是“光”,好像還可以變幻成任何事物,這就脫離了紙麵上的邏輯,脫離了他們的定式思維,文化差異的驅使下可謂是讓他們大感震撼。


    “你們是怎麽想出來的,太驚豔了!”愛蘭德衝劉藝妃道,眼裏的新鮮感十足。


    楚軒和劉藝妃夫妻倆兩眼相看,或許是文化差異太大吧,也或許是早就對劇本和電影了然於胸,他們真不覺得這有多驚豔,但路演中的觀眾和現在外國友人們都這麽震撼,那就假裝驚豔一下,於是夫妻倆也作出一副被驚豔的感覺,配合全場的氣氛。


    自張義謀的《英雄》上映北美,獲取一番不錯的票房成績後,至今以來國內再無古裝片能在西方上映。


    有些起哄的人認為,是《英雄》的質量太高了,國內再拍不出這樣質量的武俠古裝電影,很認準質量標準的豪萊塢才不給上映。


    而有些認知高的人認為,這是豪萊塢對我國影視文化傳播渠道上的封鎖。


    這對了,但隻對了一半。


    還有一個原因,國內那些崇洋媚外的人絕對不信,或許就連愛國的國人也會不信。


    這個原因就是,《英雄》這部電影裏頭,那些宏偉的城池建築,建築中那些精致絕倫的飛簷鬥拱、可堪極致藝術的窗花屏風等事物,讓老外感到自卑,這才是古裝電影繼《英雄》後無法在全球上映的另一半原因,最多也就在亞洲上映。


    自卑的根源就在於,老美沒有這樣的曆史文化,而歐洲即便有千年文化但也沒如此繁華和精致過。


    為了不讓西方民眾反向崇華,隻能禁止華國的古代璀璨文化渲染於世,不然讓西方民眾看到華國古代如此文明且繁華,那地球文明的西方中心論不就瓦解了?


    也是因此,華國古裝電影失去了全球市場,或許未來會有所變化,但現在是全麵封殺狀態。


    而反觀西方的曆史題材電影,為了弘揚西方文明有多麽好、多麽強大,每每有類似電影上映,裏麵的建築都是偽裝得極盡奢華。


    但再奢華和高端,虛假編造就是虛假編造,沒有曆史記載的東西,光靠想象也隻能想出個大概,細節上再怎麽也無法趕超華國曆史有記載有記錄的精致文化。


    二者,再是虛假編造,想象力也脫離不了實際情況的束縛和限製。


    不管雅典文明是西方源頭論的真假,也不管什麽羅馬文明是否真的存在,就看某些戰爭類的西方曆史題材電影,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一個特點。


    電影裏的人或勢力很喜歡住山上,把城堡依山而建,建半山腰或山頂,遠看是奇觀,裏頭一看也奢華氣派。


    但脫離這個視野想想,這不就是在山上建一個外殼,然後挖個山洞住進去麽,就是一群人住在山洞裏的文明。


    這是有記載的,且這個記載還和蒙古人有關。


    蒙古西征橫掃歐洲,沒任何勢力任何組織擋得住蒙古鐵騎,那怎麽辦?往山上跑唄,你騎兵再厲害也不能上山吧?


    這段曆史影響西方人很深遠,導致一些公元前的戰爭電影,乃至吸血鬼係列電影,都會發現總有勢力的地盤和領地主城建在山上。


    不了解這曆史的人觀影的時候就覺得很奇幻,了解的人就會覺得超級搞笑。


    因而,當熒幕中的群山屋顯現時,那好像跟西方文明中類似的山洞文化,但卻白條銀鏈錯綜橫連、瀑布水源由木製管道群山環繞,如此波瀾壯闊之景,直讓在場外國人目瞪口呆。


    “偶買……”


    一個外國人“噶的”還沒說出來,鏡頭轉進山洞裏,橫穿山洞的古城風華展露無餘。


    “偶買噶的!!”


    身體往外仰,雙手捂住嘴,眼睛瞪得像銅鈴,張開的嘴足以放下雞蛋。


    外國人的動作很標準,也很整齊,被眼前的一幕震驚的說不出話來。


    在山上建個表麵浮華的城堡,這就叫文明了?


    沒有人文底蘊,沒有生態鏈接,一切都是空泛。


    而眼前這畫麵,告訴了他們什麽叫“五千年璀璨創造極盡風華,數十年造就就能立判高下”,也告訴了他們什麽才叫做泱泱華夏的文明想象力。


    “這就是華國科幻的想象力麽?”《阿凡達》製片人喬恩喃喃自語,這真把他給震撼到了,縱然他的《阿凡達》也有開創性的文明體係,也有外星的人文和生態設計,但多少是缺了些曆史底蘊啊,對比這群山屋的奇觀文明就顯得有些空洞。


    這份空洞就是,憑空捏造的東西沒有傳承。


    不知是西方在宣揚自己的文化同時,是不是毫不顧忌自家的民眾是否思想也被扭曲了,或許是故意而為之?


    縱觀漫威係列電影,都有一個很悖論的思想傳達。


    例如蝙蝠俠,家庭勢力可謂哥譚市大佬,不僅從政還從商,妥妥的頂級勢力。


    然後,哥譚市人民生活很苦,蝙蝠俠就想去做好事。


    做好事可以啊,利用自己家族的勢力去做好事不行麽?打個電話讓市政搞好治安?讓家族裏的公司集團多發點工資福利?


    對於蝙蝠俠來說做好事不要太容易,可蝙蝠俠偏偏不這麽做,偏偏強行個人英雄主義去打擊犯罪。


    一座城這麽大,百姓人口那麽多,一個人去打擊犯罪有什麽用?


    這在華夏思維中,就很難理解這樣的劇情,但這在西方觀眾眼裏是習以為常的,是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


    故而,當看到熒幕中,成雄、魏然和林怡這麽強大了,還要去找軍方幫忙,而不是自行組隊去搞死外星生命,讓在場外國人有點想不通。


    雖然有邏輯關聯,但他們並不太認可這樣的劇情設定。


    而且,當他們看到魏然和林怡隻是通報一聲,國家軍隊立馬就開始集結,這更讓他們大為驚訝。


    你們國家不懷疑的嗎?


    不嘲諷異世界的真實性的嗎?


    瞧我們那些科幻片和災難片,一有災難預測,高層領導必然不信,再來個競爭對手質疑你的科學數據,從下至上就是懷疑你作亂,就是不讓你順利度過,各大軍隊和市政就是要等著災難降臨才信,然後再反過來舔你。


    你們這電影怎麽就不來點內部質疑的劇情呢?


    就那麽快就團結一心了?


    這就很不對勁!


    在場外國人的腦回路有點卡頓,有點懵圈,隻覺這團結一心的劇情,這國家動員的執行能力,太假了。


    但科幻特效電影嘛,也能夠理解,一切都是為了爽。


    隻不過,到底是他們的那種先抑後揚爽呢,還是眼前的一下就爆發全國凝聚力的劇情爽呢?


    正在他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是個人英雄主義在潛移默化被動搖的時候,緊接著軍隊各種炮火火力覆蓋的特效大場麵,所有軍人包括男女主都有條不紊且不出什麽差錯的配合畫麵,每一個人都在齊心協力為一個目標作戰的狀態……


    不僅是國人,這些外國人也渾然不覺的被燃起了熱血,各種由特效帶來的武器視覺效果,由各個演員的激情澎湃的戰鬥帶來的視覺效果,讓他們感受到一種他們幾乎沒有品嚐過的觀影滋味。


    當最後一幕由外星生命組成的古城顯露時,全場又是轟然一片“哇”聲,驚豔非常。


    而待得太陽光讓外星生命消散,電影落下帷幕,在場來賓又接二連三的起身鼓掌,聲若雷鳴。


    包括海外人士同樣如此。


    他們已經感受到了這部電影的不同,感受到了華國科幻的不同,不僅是場景上帶來的文化底蘊,還是人文上帶來的凝聚和團結,這兩點是他們豪萊塢電影做不到的。


    而正是這兩點,才能稱之為華國科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娛璀璨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執筆新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執筆新夢並收藏華娛璀璨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