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一計震退高庸上萬大軍,紇升骨城歡呼不斷,彷佛又想起了去年會戰司馬懿時的種種勝利,儼然燕王公孫修才是全軍上下的主心骨。</p>


    公孫修先是檢閱城中的兵卒,又視察了關押的三千邊軍,看到他們雖然身處地牢不得自由,可臉上並無菜色,相反精神氣象也不差,有些邊軍甚至在關押期間增重了幾斤。</p>


    他心想鄧艾果然沒有克扣糧草,把這些家夥養得白白胖胖的,這可不是二十世紀,一個《日內瓦公約》還沒有誕生的時代,能做到如此優待俘虜降卒的,普天之下也沒有幾人。</p>


    公孫修瞧著眾人,眾人也瞧著他,均覺心中恐懼,也瞧出這位年輕的公子身份決不一般,連燕國大將軍都陪同左右,其地位不言自明。</p>


    這時有人不小心說了句“是燕王”,用猜也猜得出是誰了,霎時間降卒跪倒了一大片,均是心驚膽顫,口稱“王上”、“聖君”。</p>


    他眉頭一皺,澹澹道:“全都站起來,讓孤好好的瞧一瞧——”</p>


    說著又詢問身旁的鄧艾,皺眉道:“他們是如何降的?”</p>


    鄧艾從旁落後他半個身位,亦步亦趨,解釋道:“回王上,末將在攻城時,先以小兒先誘霍達出城,在城外伏兵擊之,霍達受驚逃回城中,末將從後追上,趁機也跟進城中。那霍達是個膽小怕事之徒,焚了糧倉就逃走,也不管這些士卒的死活。”</p>


    </p>


    公孫修聽到這裏,不禁撲哧一聲笑了出來,歎道:“此等貪生怕死之徒,竟也可為將,當真是識人不明。”</p>


    鄧艾道:“是啊,東川王任人唯親,都是由親信把控,有識之人不得重用,將這偌大的一座城,白白送給了大燕。”</p>


    這句話看似指東川王用人之弊端,實則或多或少的稱讚了公孫修的識人之明。</p>


    他如何瞧不出來,鄧艾此戰拔得首功,澹澹道:“你覺得孤的用人,比他如何?”</p>


    鄧艾忙道:“王上是皓月之光,東川王螢火之微,二者有天壤之別,怎可相提並論?末將瞧來這東川王就是亡國之君。”</p>


    公孫修意味深長的一笑,心想孤的用人水平最大的體現就是重用了你,從俘虜到大將軍,這一地位也堪稱光速,此戰立得首功,今後在軍中樹立威信,大將軍之位也就坐穩了。</p>


    他知鄧艾容易驕矜,此言意在打壓他的狂傲之心。是人就會優缺點,三國群英亦不例外,關羽蔑視士大夫、張飛不愛惜士卒動輒鞭打怒斥,這與其出身的環境常常影響一個人的性格。</p>


    鄧艾經曆了多年不受重用的歲月,年近四旬還是典農功曹,若無司馬懿的舉薦重用,甚至很可能成就不了曆史上的光輝事跡。</p>


    自己既然重用他,一方麵也要駕馭他。</p>


    天下間再能征善戰的大將軍,也隻是帝王手中的刀,而不可成為執刀人。劉邦能讓韓信成為大將軍,也能讓李信、王信代替大將軍,取決於此的永遠是上位,而非下屬之能力。</p>


    鄧艾本想自誇幾句,被公孫修這一反問,險些跪伏在地,額上豆大的汗水直流下來。</p>


    公孫修澹澹地望了他一眼,眼神些許的冰冷跟陌生,這一刻鄧艾才明白什麽是君心難測,開始謹小慎微起來。</p>


    “今日可都吃過飯了?我大燕有無克扣給你們這些降卒的夥食?”</p>


    他麵向眾多關在牢內的俘虜,平靜地問道。</p>


    三千降卒都不敢說謊,沉默了少許,爭先恐後地說當燕王的降卒,比當高句麗的兵夥食還要好。</p>


    一時間歌功頌德,不勝枚舉。</p>


    這句話可不是虛言,高句麗彈丸小國,又遭去年的一戰大敗,國力耗得七七八八,隻得從軍響、軍糧方麵克扣出來,跟下邊的士卒早已離心離德。</p>


    反觀燕軍就不一樣了,為把“殺俘不詳”四字貫徹到底,城中無糧可食,殺戰馬喂養三軍將士跟俘虜,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p>


    公孫修心想霍達這樣的蠢貨,也容不得民心,當下正色道:“諸位都是高句麗的將士,為將者要知人善用,為兵者要勇往直前,不懼死生。東川王任用奸邪,聽信讒言,出兵伐我大燕,此乃不仁不義之舉。似霍達、高庸之輩,傲上欺下,為一己之私棄城而逃,若孤當真是麻木不仁的暴君,爾等屍骨寒矣。”</p>


    降卒都沉默了下來,靜靜地聽著公孫修的發言。</p>


    他巡視眾人,大聲道:“諸位願為我大燕之兵者,地位同我軍士卒平起平坐,不會有高低之分。若是不願者,等戰爭結束,遣散自回其鄉。”</p>


    降卒默默聽完,忽然一人站了起來:“我等要跟著燕王。”</p>


    此起彼伏的又帶動七八人同時站起來要加入燕軍,左一聲右一聲,連小部分搖擺不定的降卒也都產生加入燕軍的衝動,畢竟皇帝都不差餓兵,東川王為人暴虐,手下將士貪汙、克扣軍餉,已不值得為其賣命,倒不如投身燕王。</p>


    公孫修滿意地看著眼前的一切,點了點頭,對鄧艾道:“將這三千人登記姓名,擴編充軍。”</p>


    鄧艾精神一振,說道:“是,末將一定照辦。”</p>


    公孫修采取的是打散編製,一個一個的插入軍中,不讓降卒單獨為一軍,免得現在口頭上說得情真意切,哪天不服氣了集體兵變。</p>


    “軍中這些日子以來,共宰殺了幾匹馬?”他詢問道。</p>


    鄧艾撓了撓頭:“自進軍到此城中,一共宰殺了一百六十四匹戰馬。”</p>


    公孫修歎了口氣,命人把馬骨分別收揀起來,在城內最顯眼處的位置,建了一百六十四個“馬骨塚”,砌上磚瓦,封土掩蓋,命三軍將士叩拜紀念。</p>


    畢竟戰馬沒有死在長途奔襲的戰場上,卻間接死在了燕軍及降卒的口腹之內。</p>


    他不知道的是,這一舉動被後人歌頌燕國太祖武皇帝的仁慈愛民典範,遺留在紇升骨城的馬骨塚也得以保存千年,後世也把舊名給忘記了,逐漸將這座千年古城稱之為“百馬城”,《燕書·武帝紀》記載:“太祖念兵民不忍饑餓,殺馬而食,分送諸將。是以士卒感恩、異族承德,乃為四海之歸心。又收揀厚葬,興建馬骨塚,三軍跪拜,時人皆稱百馬城。”</p>


    公孫修在城中駐紮了四五日,後頭的燕軍大部隊跟輜重這才姍姍來遲,開進城中。</p>


    三軍歡顏震動,其一是燕軍主力抵達百馬城,實力大增,主力部隊就有一萬五千人,以及鄧艾所率的三千五百名輕騎兵,跟新擴編充軍的三千邊軍降卒,全軍二萬一千五百名可戰之兵。</p>


    其二則是輜重已至,糧草豐足,不必再宰殺戰馬而食,不少燕軍士卒親眼瞧著跟隨征戰多年的戰馬被宰殺,感覺就類似痛失了一個生死相依的戰友。</p>


    公孫修將百馬城作為囤放輜重的根據地,其目光已投向了更加遠處的丸都城,距離不足五百裏,僅有四百餘裏。</p>


    隻稍把高句麗的國都給摧毀了,這個古國就將宣布滅亡。</p>


    在曆史上把丸都城摧毀的,似乎是毌丘儉。當時遼東公孫氏被司馬懿屠了個遍,東北空虛,高句麗試圖奪下,被毌丘儉一路直搗黃龍,不僅斬敵數萬,還摧毀丸都城,把東川王趕到了沃沮,並且帶走了近八千餘人口。</p>


    而現在的公孫修要幹的事,跟毌丘儉相差無幾。隻不過他的速度更加敏捷,也更加的兵不血刃,目的也不是一味地屠戮,而是擁有這幾十萬人口,作為爭奪天下的資本。</p>


    鄧艾指著地圖道:“隻要一舉跨過了鹽難水,直撲丸都城,一路進兵,咱們的兵力可要比他全國上下加起來都多,完全不怵。”</p>


    公孫修當然同意這一戰法,比起司馬懿所率領的魏軍,高句麗的弱小可見一斑。</p>


    他上千裏行軍至此,耗費大量的民力,可也成功地把兩萬大軍帶到此地,足以打一場富裕戰,認真道:“基本沒問題,隻要一路推進,東川王除了舍棄丸都城,逃過馬訾水之外,已基本沒了去路。”</p>


    馬訾水這個名字聽起來又古老又陌生,可他的現代名字卻是新中國十幾億人口耳熟能詳的名字——鴨綠江。</p>


    鄧艾皺眉道:“倒有一件難事,滅丸都城殺東川王不難,現在駐防的大軍肯定也隻在二萬大軍,還是強行征調的,並無戰心,一戰即可破之。倒是扶餘國,會不會趁機背刺,這是一大難題。”</p>


    “這個無妨,孤已致書傳信於麻餘王,他若當真聰明,應當知道不能胡亂出手。”</p>


    公孫修遲遲未收到回信,想來對方也在迷茫中,不知作何選擇。</p>


    可就算麻餘王真的膽敢背刺,他也不怵了對方,大不了上演一場唐太宗的“一戰擒兩王”,省得自己大費周章的還得出兵前往扶餘國。</p>


    正在這時,親兵來報,說道:“王上,扶餘國使者來了。”</p>


    “哦?是使臣麽?”公孫修抬起頭來。</p>


    親兵猶豫片刻道:“是使臣,來了不少的人,還有幾輛馬車,據說——據說——”</p>


    “你還在那吞吞吐吐地說個屁,有話快放。”公孫修白了他一眼:“少賣關子。”</p>


    親兵苦笑道:“使臣帶了公主來,說是讓王上在此城大婚。”</p>


    公孫修嘴角抽搐,手中舉著的筆“啪嗒”一聲掉在地上。</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新勢力:遼東我稱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令狐衝啊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令狐衝啊衝並收藏三國新勢力:遼東我稱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