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之人說到宋代兵製的時候,往往會說禁軍的龐大,以及“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弊端。
但宋代的禁軍並非全部如此,禁軍有係將禁軍和不係將禁軍。係將禁軍是編製在一起的,隨營調動。隻有不係將禁軍才實行兵將分離。
禁軍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隻是不歸地方統帥。
今天現代社會實行的,都是這種兵製。地方上不管軍隊,軍隊由中央直接管轄。
靖康之變時,禁軍潰散,不但無力抵抗金軍,很多禁軍還成為了盜賊,殺燒搶掠,為害地方。因此,到了南宋,禁軍的力量大大削弱。再加上邊關戰事吃緊,很多禁軍也劃歸地方指揮了。
南宋的正規軍,主要是屯駐大軍。
同時,係將禁軍的數量也大大增加。
宋代對武將實行的是“厚其祿而薄其禮”。即國家用高額的薪水養著武將,但不允許武將參與朝政。
宋代對武將的賞賜也是非常豐厚的,以致於鄂州之戰後,朝廷一算帳,全年的財政收入還不夠賞賜武將的戰功,不得不實行“打算法”,克扣武將的戰功——因為實在沒錢賞賜了!
劉林便是係將禁軍的一名指揮使,領著五都五百人馬駐紮臨安城。
當然,說是五百人,實際也就三百多人,南宋的軍隊,大多數都不是滿編的。
不過,這三百多人,都是劉林帶來的老部下,多年跟隨劉林,都是信得過的老兵。
丁韋將丁大全簽字的台檄交給劉林看過之後,劉林立即點了一百五十名兵將,全副武裝,穿戴整齊了,直奔董槐之府而去。
劉林的心中仍然是充滿著疑惑和緊張的。
畢竟,起兵包圍宰相府,豈是等閑之事?一旦官家怪罪下來,這項上人頭,自然是保不住的。
但劉林拜在丁大全的門下,也有些日子了,劉林知道,他若是不遵從,自己這個指揮使馬上就會完了,甚至,項上人頭也是保不住的。
進也是一刀,退也是一刀,劉林也是統兵打過仗的人,行事堅毅果斷,很快便下了決心。
反正也不是自己做主起兵,至少還有丁大全親筆簽字且蓋過印章的禦史台牒在此。
這禦史台牒雖不是聖旨,但確實也是有效的公文,動用禦史台牒,是可以抓捕大臣的。
當然,若說沒有聖旨,僅用禦史台牒便能去抓捕當朝宰相,這隻能是一個笑話了。
但劉林很聰明的沒有問聖旨的事情,有時候,有些事情還是不知道的好。若是真出了什麽事,有他丁大全扛著,自己也是照章辦事,至於要抓的那個人是誰,我劉林是一個帶兵的大老粗,我也不管。
無論能否洗脫自己的罪名,至少也是一個推脫的借口。
當這一百餘名士兵全副武裝出現在大街上的時候,尚在夜市中閑逛的市民略微有些驚訝。
雖然南宋這些年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下,但臨安城中還是一派和平的景象,晚上突然有上百名士兵出現在街上,這並不是常有之事。
不過,驚訝歸驚訝,軍隊出動來辦什麽事情,那可不是小老百姓可以管的,至多是為酒樓中喝酒的漢子們增加一些酒後的談資而已,胡亂猜測朝中又出了什麽事情。
丁大全將自己的官服穿戴整齊了,又將另一個寫好的奏本交給一直在他家等候的小黃門,這才帶上自己簽發並蓋章的禦史台牒,與丁韋劉林等人會合,直奔董槐的府抵而去。
仁明殿中,宋理宗趙昀拿著丁大全的奏本,神色若暴雨之前的天邊之雲,翻滾不定。
盧允升站在一旁,大氣也不敢喘。
趙昀將奏本放下,過了片刻,又將奏本拿起來,再看了一遍,才放下去。
“允升啊,對丁大全這奏本中所言,你是什麽看法啊?”趙昀將目光望向了站在一邊的盧允升。
是的,他對董槐很不滿,非常不滿,但趙昀並不希望在此時罷去董槐的宰相之位。
自己這個皇帝也算多災多難,早年是史彌遠專權,自己不過是一個不管事的“坐皇帝”。史彌遠死後,趙昀才獨掌大權,原本想著從此可以一展心中抱負,重整朝綱,收複失地,做一代明君。
卻不想,端平入洛失敗了,他付出了諸多的努力,最終卻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收獲。
端平入洛失敗後,他下罪己詔,後來又試圖東山再起。
然而,一場失敗的戰爭,將南宋多年的財政積畜,消耗一空。尚未來得及收拾這巨大的爛攤子,蒙古的大軍,已揚鞭而下。
戰事膠著,邊關吃緊,朝廷財政的窟隆越來越大,問計於群臣,也無非是東挪西補,卻是誰也無法堵上這個大窟隆。
上蒼對自己不公啊。
我趙昀為國日夜操勞,夙興夜寐,奈何蒼天不佑,時運不濟,最終竟是一事無成!
時了!命也!
趙昀累了,也倦了!
也許隻有壓在唐安安的胸脯上,又或者閻貴妃用一雙巧手輕輕按摩的時候,才能有片刻的享受、安寧。
趙昀討厭董槐,那個老頭子自從拜相以來,就不將自己這個皇帝看在眼中,大約是嫌自己這個皇帝礙手礙腳,影響他這個宰相處理朝政了吧。
但僅僅幾個月之前,趙昀才罷了謝方叔的相,拜董槐為相。
此時易相,卻是趙昀極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宰相畢竟不是普通的大臣,一身牽係天下,這頻繁易相對朝局帶來的影響,卻是趙昀不得不去考慮的事情。
對於丁大全的密奏中所言,趙昀有三分相信,三分不信,還有幾分捉摸不定。
盧允升聽得趙昀問詢於他,連忙跪在地上,叩首道:“陛下,這等朝政大事,奴才可不敢多言啊,這丁禦史的密奏,該如何處理,還望陛下乾綱獨斷!”
“朕自然會最後定奪的,你先說你的意見吧。”
“那奴才就鬥膽直言了。陛下,依奴才之見,這丁禦史密奏中所言,不可不信,不可全信。陛下不如下詔,讓丁禦史奉旨傳董丞相去大理寺問話,總能問個明白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董丞相若是沒有做丁禦史密奏中所言的那些事,大理寺查過了,自然會水落石出,還他一個清白。若是真如奏章中所言,那陛下便就此罷了他的相,至於如何處理他,這恩出自上,斷在宸中,奴才不敢多言了。”
但宋代的禁軍並非全部如此,禁軍有係將禁軍和不係將禁軍。係將禁軍是編製在一起的,隨營調動。隻有不係將禁軍才實行兵將分離。
禁軍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隻是不歸地方統帥。
今天現代社會實行的,都是這種兵製。地方上不管軍隊,軍隊由中央直接管轄。
靖康之變時,禁軍潰散,不但無力抵抗金軍,很多禁軍還成為了盜賊,殺燒搶掠,為害地方。因此,到了南宋,禁軍的力量大大削弱。再加上邊關戰事吃緊,很多禁軍也劃歸地方指揮了。
南宋的正規軍,主要是屯駐大軍。
同時,係將禁軍的數量也大大增加。
宋代對武將實行的是“厚其祿而薄其禮”。即國家用高額的薪水養著武將,但不允許武將參與朝政。
宋代對武將的賞賜也是非常豐厚的,以致於鄂州之戰後,朝廷一算帳,全年的財政收入還不夠賞賜武將的戰功,不得不實行“打算法”,克扣武將的戰功——因為實在沒錢賞賜了!
劉林便是係將禁軍的一名指揮使,領著五都五百人馬駐紮臨安城。
當然,說是五百人,實際也就三百多人,南宋的軍隊,大多數都不是滿編的。
不過,這三百多人,都是劉林帶來的老部下,多年跟隨劉林,都是信得過的老兵。
丁韋將丁大全簽字的台檄交給劉林看過之後,劉林立即點了一百五十名兵將,全副武裝,穿戴整齊了,直奔董槐之府而去。
劉林的心中仍然是充滿著疑惑和緊張的。
畢竟,起兵包圍宰相府,豈是等閑之事?一旦官家怪罪下來,這項上人頭,自然是保不住的。
但劉林拜在丁大全的門下,也有些日子了,劉林知道,他若是不遵從,自己這個指揮使馬上就會完了,甚至,項上人頭也是保不住的。
進也是一刀,退也是一刀,劉林也是統兵打過仗的人,行事堅毅果斷,很快便下了決心。
反正也不是自己做主起兵,至少還有丁大全親筆簽字且蓋過印章的禦史台牒在此。
這禦史台牒雖不是聖旨,但確實也是有效的公文,動用禦史台牒,是可以抓捕大臣的。
當然,若說沒有聖旨,僅用禦史台牒便能去抓捕當朝宰相,這隻能是一個笑話了。
但劉林很聰明的沒有問聖旨的事情,有時候,有些事情還是不知道的好。若是真出了什麽事,有他丁大全扛著,自己也是照章辦事,至於要抓的那個人是誰,我劉林是一個帶兵的大老粗,我也不管。
無論能否洗脫自己的罪名,至少也是一個推脫的借口。
當這一百餘名士兵全副武裝出現在大街上的時候,尚在夜市中閑逛的市民略微有些驚訝。
雖然南宋這些年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下,但臨安城中還是一派和平的景象,晚上突然有上百名士兵出現在街上,這並不是常有之事。
不過,驚訝歸驚訝,軍隊出動來辦什麽事情,那可不是小老百姓可以管的,至多是為酒樓中喝酒的漢子們增加一些酒後的談資而已,胡亂猜測朝中又出了什麽事情。
丁大全將自己的官服穿戴整齊了,又將另一個寫好的奏本交給一直在他家等候的小黃門,這才帶上自己簽發並蓋章的禦史台牒,與丁韋劉林等人會合,直奔董槐的府抵而去。
仁明殿中,宋理宗趙昀拿著丁大全的奏本,神色若暴雨之前的天邊之雲,翻滾不定。
盧允升站在一旁,大氣也不敢喘。
趙昀將奏本放下,過了片刻,又將奏本拿起來,再看了一遍,才放下去。
“允升啊,對丁大全這奏本中所言,你是什麽看法啊?”趙昀將目光望向了站在一邊的盧允升。
是的,他對董槐很不滿,非常不滿,但趙昀並不希望在此時罷去董槐的宰相之位。
自己這個皇帝也算多災多難,早年是史彌遠專權,自己不過是一個不管事的“坐皇帝”。史彌遠死後,趙昀才獨掌大權,原本想著從此可以一展心中抱負,重整朝綱,收複失地,做一代明君。
卻不想,端平入洛失敗了,他付出了諸多的努力,最終卻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收獲。
端平入洛失敗後,他下罪己詔,後來又試圖東山再起。
然而,一場失敗的戰爭,將南宋多年的財政積畜,消耗一空。尚未來得及收拾這巨大的爛攤子,蒙古的大軍,已揚鞭而下。
戰事膠著,邊關吃緊,朝廷財政的窟隆越來越大,問計於群臣,也無非是東挪西補,卻是誰也無法堵上這個大窟隆。
上蒼對自己不公啊。
我趙昀為國日夜操勞,夙興夜寐,奈何蒼天不佑,時運不濟,最終竟是一事無成!
時了!命也!
趙昀累了,也倦了!
也許隻有壓在唐安安的胸脯上,又或者閻貴妃用一雙巧手輕輕按摩的時候,才能有片刻的享受、安寧。
趙昀討厭董槐,那個老頭子自從拜相以來,就不將自己這個皇帝看在眼中,大約是嫌自己這個皇帝礙手礙腳,影響他這個宰相處理朝政了吧。
但僅僅幾個月之前,趙昀才罷了謝方叔的相,拜董槐為相。
此時易相,卻是趙昀極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宰相畢竟不是普通的大臣,一身牽係天下,這頻繁易相對朝局帶來的影響,卻是趙昀不得不去考慮的事情。
對於丁大全的密奏中所言,趙昀有三分相信,三分不信,還有幾分捉摸不定。
盧允升聽得趙昀問詢於他,連忙跪在地上,叩首道:“陛下,這等朝政大事,奴才可不敢多言啊,這丁禦史的密奏,該如何處理,還望陛下乾綱獨斷!”
“朕自然會最後定奪的,你先說你的意見吧。”
“那奴才就鬥膽直言了。陛下,依奴才之見,這丁禦史密奏中所言,不可不信,不可全信。陛下不如下詔,讓丁禦史奉旨傳董丞相去大理寺問話,總能問個明白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董丞相若是沒有做丁禦史密奏中所言的那些事,大理寺查過了,自然會水落石出,還他一個清白。若是真如奏章中所言,那陛下便就此罷了他的相,至於如何處理他,這恩出自上,斷在宸中,奴才不敢多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