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間,我注意到平靜的海麵上,有什麽東西在掙紮躍動。
我推推眼鏡,將身子探出欄杆,仔細盯著那一點。
有人溺水了嗎……?
來不及細想,我摘掉眼鏡,扔下手機錢包,翻過欄杆,縱身躍入水中,一氣嗬成。
秋末的海水很冰,但活動起來後,不一會我就能感到水流的溫暖。離那一點靠的越近,我越發覺到,那的確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還是一個孩子。
費了很大一番功夫,我終於將他扛上最近的岸邊,累得氣喘籲籲。
“嗨呀,解教授?”
“是你?”
沒有光線,我看不清那孩子的臉。但從聲音判斷,他正是那位年幼的、家有變故的學生。他最近才漸漸走出陰影,來到了學校。
我接著問他:
“你怎麽半夜跑到這種地方?太不小心了。”
“哎哎,教授您誤會啦,我隻是在遊泳。遊泳喔。不過說起來,您可真是個好人。”
秋末?午夜?遊泳?
“胡鬧!”
我訓斥著。
“別這樣啊,教授,您才是呢,就算最近不那麽順利,也不至於跑來跳海吧?”
“我……”
會遊泳的人怎麽會選擇跳海這樣的自殺方式呢?
但,在這句話說出口前,我意識到,我已經默認了自殺的前提條件。
“我隻是……”
“這樣可不行。”
濃雲散去,月亮從天邊露出臉。
朦朧的月光下,萼鶯的眼睛透出狼一樣幽幽的綠色光輝。
是我看錯了嗎?眼鏡在那邊的水泥台上,現在我看什麽都是模糊的。
他來回走了幾步,接著說:
“那樣就死去的話……死神是不會認可的。”
他在說些什麽?我聽不懂。我的耳朵裏進了水,在呼呼作響的風中有些耳鳴。
“什麽?”
“啊,我是說……因為自己的事就去死,太不劃算了。果然還是被別的什麽影響,想要去死,才是說得通的。隻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厭惡這樣的自己,就會有誰來買單嗎?”
我說不出話,隻是默默看著這個模糊又活潑的影子。
“嗨,教授您不要在意,我隻是想到了自己的事,隨便說說的。”
我記不太清那天的事,就像做夢一樣。
印象裏,那個深沉的午夜,隻是風有些大,海水很冷,月亮很孤單。
回歸正常的生活軌跡後,我漸漸發現,很多問題並不是完全無解的。
團隊重新招募,吸收了很多新鮮血液。他們之中的一些人比我還要年輕,性格也熱血又輕浮些,但終歸各自都有點真本事,或至少能幹點實事。
麻煩一點點得以解決,雖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至少有了些許進展。
就目前而言,死亡變得遙遠了一些。
站在鏡子前,我打量著那個平凡的自己。
與記憶中照片裏的父親相仿的麵龐,遺傳了母親的卷發,如此樸素又滄桑的臉。
我記得萼鶯那孩子曾是雙胞胎。
這個世界上,是否還有另一個我存在呢?
我不禁為自己的想法感到可笑。
這問題就像是在問茫茫宇宙中會有兩顆一模一樣的天體嗎?不過從概率上看,這種事的確是可能會發生的。也許有,但隻有形似,沒有神似。
說不定性格是完全相反的。
稍微走了會神後,我離開盥洗室,繼續投入那無限的研究中去。
我不知道的是,死神在這時,居然向我靠近了一步。
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和各領域專業人士的交流與數據的反複實驗對比後,我們得出了一個對其他人毫無影響,但足以令我崩潰的結論。
我們的星係已經死了。
我們對許多已經死亡、或正在走向死亡的星係進行研究。
判斷一個星係是否死亡,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是否有新的恒星或行星誕生。如同人體內的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去,會有新的細胞生成。
動物也好,植物也罷,若想要在大自然中生存就必須攝取養分。對於星係而言,養分就是宇宙中的氫與氦。由於食用足夠多的氫氦才能孕育出新的星球,我們將注意力放在研究金屬濃度上——畢竟,恒星通過核聚變能產生多種金屬元素。
那些已經死亡的星係內部,擁有大量的金屬元素。
即使出現了新生的天體,在銀河係中,它們也被絞殺了。
原因有內外兩種:內因是銀河係的黑洞爭奪了形成星球的資源;外因是其他星係的引力對銀河係產生作用,導致後者的冷氣體被偷走了。
數十億年間,都沒有新的天體在銀河係出現。
但她還在正常運行著,也在成長。僅僅是依靠吞噬吸收周圍的矮星係,或那些像月亮繞著地球一般的衛星星係。
就像,一個步入老年的人類不再更新自身的組織。這個人還活著,還會攝取食物,但正在逐漸老化,走向衰亡。
換個比喻——她像一個喪屍。
是幾十年來,我所作為精神支柱熱愛著的她,其實已經是一具屍體?
我本以為,如此美麗的銀白色棒旋星係仍然鮮活,隻有那些散發著暗紅色的橢圓星係才是與死亡相關的事物。她或許會一直擴充下去,或至少在三十億年後,與仙女星係相互碰撞,融合成一個新的、龐大的橢圓星係,散發著年輕的藍色光芒。
她總歸能以其他形式存在下去吧?
直到宇宙結束的最後一秒——熱寂、大坍縮,或大撕裂,諸如此類終極末日的猜想。
而那時,人類乃至人類的絲毫蹤跡,都不知哪兒去了。
可她原來已經死了嗎?
一種未知的力量殺了她,令她窒息,變成如今的這個樣子。
遊走、進食、腐爛。
就像我的母親。
就像考試成績,它宣布的是一個結果,而不是讓人進步的方法。它不同於其他一些研究,是有價值性、能解開人類的疑惑或帶來技術革命的理論。
這是個結論,也僅僅隻是一個結論。
反正,在銀河係遭遇什麽重大變故以前,人類或許已經成為史前生物了。
可我不接受。
我沒有家人,沒有朋友。世上沒有我所愛之人,也沒有愛我之人。
如今我所愛的,也早已死去。
站在細膩的沙灘上,我看著波瀾壯闊的海,看著那些粼粼的波光,看著那白色的泡沫進進退退。
我萌生了一個不好的念頭。
這個想法很快地生長、膨脹、蔓延。
它占據了我心裏的每個角落,形成了一種難以言喻的衝動。
我向前走了一步,又一步。
現在正在退潮。
我感到海水輕輕勾著我的腳踝,引導著我,向前走,再向前走。
冰冷的水沒過了我的腰。
偶爾,我會被較大的浪推倒。我的眼鏡不見了,而海水攙扶著我站起來,繼續向前。
直到水流沒過我的脖頸,直到水流不再攙我起身。
我閉上了眼睛。我想,本能會讓我掙紮一下吧。
暫時還沒有。
海水空靈的嘯聲在耳廓回蕩著。
“沒有抽筋或者海草的話,會遊泳的人是死不掉的。”
一個稚嫩的聲音傳來。
那聲音很真實,近在咫尺。
我睜開眼,尋找著聲源。
“可是,你要死,是嗎?”
那聲音又問了。
我清晰地看到一個年輕的小男孩,眼上纏著黑色的布條。
他的手中拎著一條細細的鏈子,另一端是一個銀色的盤狀物。
水的阻力對他而言好像是不存在的。他就像一個影像,投射在我的視網膜上。
“你要死嗎?”
他又問了。
可能是缺氧使我出現了幻覺。
然而我不覺得呼吸困難。我甚至忘記了擺動我的四肢,任由自己在深水區飄蕩著。
渾渾噩噩的大腦,使我忘記了我是怎樣回答的。但在說出了一個答案後,窒息感立刻將我包裹起來。
我迅速地向上遊去。但意外的是,我很輕易就站起了身。
看向海的邊際線,我似乎並沒有走向多深的地方,水仍然停留在我的腰部。
眼鏡也沒有丟,它老老實實掛在臉上。
就像,海隻是退自己的潮,不屑於把我帶走,而是拋在了這個地方。
回到廉租房,我將浸濕的衣服丟進了洗衣機,換了身幹淨的襯衫。
站在鏡子前,我看著這孱弱而熟悉的影子。
“你很脆弱啊。”
他好像在嘲笑我。
我搖搖頭,又點點頭。
“一般人會為這種事搭上餘生嗎?”
我點點頭,又搖搖頭。
我在自問自答。
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個我存在嗎?
有的。
這樣的回答出現在我的腦海中,突兀極了。
刹那間,我理解了現在的我,所具備的某種才能。
附上餘生所換來的才能。
反物質。
我又沉浸在實驗與數據的海洋裏,又回到了從前那日夜與知識相伴的日子。
最終,一個新的、但不便於公布的實驗結果出現了。
e=mc2,即物質質量乘光速的平方,是該物質湮滅的能量。
反物質是正物質的鏡像,具備與其完全相反的性質。也就是說,它存在著將這條公式逆轉的可能。
並不是完全的理論假設,而是有實踐的證明:以目前的科學水平,將兩高能束流對撞,會產生物質,較輕的粒子變成較重的粒子……即使它們會很快衰亡。
這樣的例子在宇宙中並非沒有。中子質量比質子與電子的質量和更大,不過恒星演化晚期所塌縮的中子星中,強大的引力勢將電子壓入原子核裏和質子,形成中子。
然而,能量轉化為質量是一個熵減小的過程,很難自發形成。
如果我可以……
-tobecontinued-
我推推眼鏡,將身子探出欄杆,仔細盯著那一點。
有人溺水了嗎……?
來不及細想,我摘掉眼鏡,扔下手機錢包,翻過欄杆,縱身躍入水中,一氣嗬成。
秋末的海水很冰,但活動起來後,不一會我就能感到水流的溫暖。離那一點靠的越近,我越發覺到,那的確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還是一個孩子。
費了很大一番功夫,我終於將他扛上最近的岸邊,累得氣喘籲籲。
“嗨呀,解教授?”
“是你?”
沒有光線,我看不清那孩子的臉。但從聲音判斷,他正是那位年幼的、家有變故的學生。他最近才漸漸走出陰影,來到了學校。
我接著問他:
“你怎麽半夜跑到這種地方?太不小心了。”
“哎哎,教授您誤會啦,我隻是在遊泳。遊泳喔。不過說起來,您可真是個好人。”
秋末?午夜?遊泳?
“胡鬧!”
我訓斥著。
“別這樣啊,教授,您才是呢,就算最近不那麽順利,也不至於跑來跳海吧?”
“我……”
會遊泳的人怎麽會選擇跳海這樣的自殺方式呢?
但,在這句話說出口前,我意識到,我已經默認了自殺的前提條件。
“我隻是……”
“這樣可不行。”
濃雲散去,月亮從天邊露出臉。
朦朧的月光下,萼鶯的眼睛透出狼一樣幽幽的綠色光輝。
是我看錯了嗎?眼鏡在那邊的水泥台上,現在我看什麽都是模糊的。
他來回走了幾步,接著說:
“那樣就死去的話……死神是不會認可的。”
他在說些什麽?我聽不懂。我的耳朵裏進了水,在呼呼作響的風中有些耳鳴。
“什麽?”
“啊,我是說……因為自己的事就去死,太不劃算了。果然還是被別的什麽影響,想要去死,才是說得通的。隻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厭惡這樣的自己,就會有誰來買單嗎?”
我說不出話,隻是默默看著這個模糊又活潑的影子。
“嗨,教授您不要在意,我隻是想到了自己的事,隨便說說的。”
我記不太清那天的事,就像做夢一樣。
印象裏,那個深沉的午夜,隻是風有些大,海水很冷,月亮很孤單。
回歸正常的生活軌跡後,我漸漸發現,很多問題並不是完全無解的。
團隊重新招募,吸收了很多新鮮血液。他們之中的一些人比我還要年輕,性格也熱血又輕浮些,但終歸各自都有點真本事,或至少能幹點實事。
麻煩一點點得以解決,雖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至少有了些許進展。
就目前而言,死亡變得遙遠了一些。
站在鏡子前,我打量著那個平凡的自己。
與記憶中照片裏的父親相仿的麵龐,遺傳了母親的卷發,如此樸素又滄桑的臉。
我記得萼鶯那孩子曾是雙胞胎。
這個世界上,是否還有另一個我存在呢?
我不禁為自己的想法感到可笑。
這問題就像是在問茫茫宇宙中會有兩顆一模一樣的天體嗎?不過從概率上看,這種事的確是可能會發生的。也許有,但隻有形似,沒有神似。
說不定性格是完全相反的。
稍微走了會神後,我離開盥洗室,繼續投入那無限的研究中去。
我不知道的是,死神在這時,居然向我靠近了一步。
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和各領域專業人士的交流與數據的反複實驗對比後,我們得出了一個對其他人毫無影響,但足以令我崩潰的結論。
我們的星係已經死了。
我們對許多已經死亡、或正在走向死亡的星係進行研究。
判斷一個星係是否死亡,最重要的依據就是是否有新的恒星或行星誕生。如同人體內的新陳代謝,舊的細胞死去,會有新的細胞生成。
動物也好,植物也罷,若想要在大自然中生存就必須攝取養分。對於星係而言,養分就是宇宙中的氫與氦。由於食用足夠多的氫氦才能孕育出新的星球,我們將注意力放在研究金屬濃度上——畢竟,恒星通過核聚變能產生多種金屬元素。
那些已經死亡的星係內部,擁有大量的金屬元素。
即使出現了新生的天體,在銀河係中,它們也被絞殺了。
原因有內外兩種:內因是銀河係的黑洞爭奪了形成星球的資源;外因是其他星係的引力對銀河係產生作用,導致後者的冷氣體被偷走了。
數十億年間,都沒有新的天體在銀河係出現。
但她還在正常運行著,也在成長。僅僅是依靠吞噬吸收周圍的矮星係,或那些像月亮繞著地球一般的衛星星係。
就像,一個步入老年的人類不再更新自身的組織。這個人還活著,還會攝取食物,但正在逐漸老化,走向衰亡。
換個比喻——她像一個喪屍。
是幾十年來,我所作為精神支柱熱愛著的她,其實已經是一具屍體?
我本以為,如此美麗的銀白色棒旋星係仍然鮮活,隻有那些散發著暗紅色的橢圓星係才是與死亡相關的事物。她或許會一直擴充下去,或至少在三十億年後,與仙女星係相互碰撞,融合成一個新的、龐大的橢圓星係,散發著年輕的藍色光芒。
她總歸能以其他形式存在下去吧?
直到宇宙結束的最後一秒——熱寂、大坍縮,或大撕裂,諸如此類終極末日的猜想。
而那時,人類乃至人類的絲毫蹤跡,都不知哪兒去了。
可她原來已經死了嗎?
一種未知的力量殺了她,令她窒息,變成如今的這個樣子。
遊走、進食、腐爛。
就像我的母親。
就像考試成績,它宣布的是一個結果,而不是讓人進步的方法。它不同於其他一些研究,是有價值性、能解開人類的疑惑或帶來技術革命的理論。
這是個結論,也僅僅隻是一個結論。
反正,在銀河係遭遇什麽重大變故以前,人類或許已經成為史前生物了。
可我不接受。
我沒有家人,沒有朋友。世上沒有我所愛之人,也沒有愛我之人。
如今我所愛的,也早已死去。
站在細膩的沙灘上,我看著波瀾壯闊的海,看著那些粼粼的波光,看著那白色的泡沫進進退退。
我萌生了一個不好的念頭。
這個想法很快地生長、膨脹、蔓延。
它占據了我心裏的每個角落,形成了一種難以言喻的衝動。
我向前走了一步,又一步。
現在正在退潮。
我感到海水輕輕勾著我的腳踝,引導著我,向前走,再向前走。
冰冷的水沒過了我的腰。
偶爾,我會被較大的浪推倒。我的眼鏡不見了,而海水攙扶著我站起來,繼續向前。
直到水流沒過我的脖頸,直到水流不再攙我起身。
我閉上了眼睛。我想,本能會讓我掙紮一下吧。
暫時還沒有。
海水空靈的嘯聲在耳廓回蕩著。
“沒有抽筋或者海草的話,會遊泳的人是死不掉的。”
一個稚嫩的聲音傳來。
那聲音很真實,近在咫尺。
我睜開眼,尋找著聲源。
“可是,你要死,是嗎?”
那聲音又問了。
我清晰地看到一個年輕的小男孩,眼上纏著黑色的布條。
他的手中拎著一條細細的鏈子,另一端是一個銀色的盤狀物。
水的阻力對他而言好像是不存在的。他就像一個影像,投射在我的視網膜上。
“你要死嗎?”
他又問了。
可能是缺氧使我出現了幻覺。
然而我不覺得呼吸困難。我甚至忘記了擺動我的四肢,任由自己在深水區飄蕩著。
渾渾噩噩的大腦,使我忘記了我是怎樣回答的。但在說出了一個答案後,窒息感立刻將我包裹起來。
我迅速地向上遊去。但意外的是,我很輕易就站起了身。
看向海的邊際線,我似乎並沒有走向多深的地方,水仍然停留在我的腰部。
眼鏡也沒有丟,它老老實實掛在臉上。
就像,海隻是退自己的潮,不屑於把我帶走,而是拋在了這個地方。
回到廉租房,我將浸濕的衣服丟進了洗衣機,換了身幹淨的襯衫。
站在鏡子前,我看著這孱弱而熟悉的影子。
“你很脆弱啊。”
他好像在嘲笑我。
我搖搖頭,又點點頭。
“一般人會為這種事搭上餘生嗎?”
我點點頭,又搖搖頭。
我在自問自答。
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個我存在嗎?
有的。
這樣的回答出現在我的腦海中,突兀極了。
刹那間,我理解了現在的我,所具備的某種才能。
附上餘生所換來的才能。
反物質。
我又沉浸在實驗與數據的海洋裏,又回到了從前那日夜與知識相伴的日子。
最終,一個新的、但不便於公布的實驗結果出現了。
e=mc2,即物質質量乘光速的平方,是該物質湮滅的能量。
反物質是正物質的鏡像,具備與其完全相反的性質。也就是說,它存在著將這條公式逆轉的可能。
並不是完全的理論假設,而是有實踐的證明:以目前的科學水平,將兩高能束流對撞,會產生物質,較輕的粒子變成較重的粒子……即使它們會很快衰亡。
這樣的例子在宇宙中並非沒有。中子質量比質子與電子的質量和更大,不過恒星演化晚期所塌縮的中子星中,強大的引力勢將電子壓入原子核裏和質子,形成中子。
然而,能量轉化為質量是一個熵減小的過程,很難自發形成。
如果我可以……
-tobe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