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恪並不知道李治再想什麽,如果知道了他一定會說:</p>
你想多了,我隻對前凸後翹36D感興趣,你看你家妹子哪一點符合這個標準。</p>
用了大半個時辰,兩人完成了本次的交流。</p>
李明達大感獲益匪淺,道:“謝醫師指點。”</p>
陳景恪謙虛的道:“不過是一點淺見,不敢當公主謝。”</p>
李明達不知道怎麽想的,忽然問道:“不知醫師最近可有佳作?”</p>
陳景恪正想怎麽委婉拒絕,卻聽李治先是驚奇的道:“陳醫師會作詩?”</p>
李明達點頭道:“寫的可好了呢。”</p>
說著就提筆把那首《小池》寫了下來。</p>
李治驚訝的道:“好詩,好詩,這首詩……好奇怪。”</p>
李明達疑惑的道:“哪裏奇怪呀?”</p>
李治的學識和見識都比李明達要深厚的多,看出了這首詩的不同之處。</p>
但他對詩詞研究也同樣不是很深,具體讓他說,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p>
隻是搖頭道:“我說不出來,但這首詩肯定不一般,回去我找老師請教一下就知道了。”</p>
李明達雖然還是很疑惑,但並未懷疑他的話,當即就說道:“是嗎,那等會兒我去找耶耶問一下。”</p>
陳景恪看著兩兄妹討論,並未說話。</p>
他自然知道問題出在哪裏,唐高宗時期以陳子昂等人為首,對詩詞進行過一次大的革新,這首小池是革新後的新風格。</p>
而此時詩文革新還在醞釀之中,他們自然覺得很新奇但又說不上來是為什麽。</p>
如果換成詩詞名家,肯定能看出其中的奧妙。</p>
不過他並沒有給兩兄妹解釋的想法,一來他對這次革新了解也不是很多,二來自己主動解釋也有自吹自擂的嫌疑。</p>
又琢磨了一會兒始終不得要領,李治也不想了,道:“陳醫師可還有佳作?”</p>
陳景恪搖頭道:“寫詩需要靈感,暫時並未找到感覺。”</p>
李治有些失望,又問道:“以前的佳作也可。”</p>
李明達也恍然大悟,連忙道:“對呀對呀,醫師你以前肯定還寫過許多佳作吧。”</p>
陳景恪沒辦法拒絕了,總不能說就隻寫了這一首吧,想了想道:“倒是還有一首不錯的。”</p>
李明達雀躍的道:“快快快,快寫下來。”</p>
李治就穩重的多了,伸手道:“醫師請。”</p>
陳景恪深吸口氣,提起筆寫下了兩個大字:憫農。</p>
前麵已經說過,他會背的古詩詞不是很多,適合眼下情況的就更少了。</p>
總不能給他們寫國破山河在吧,想來想去憫農最合適,主要是給李治看的。</p>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p>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p>
兩首小學課本上的詩他一氣嗬成,因為融入了感情在沒有沐浴靜心的情況下,寫出了十成的水平。</p>
看完這兩首詩,兄妹兩個都沉默了。</p>
過了好一會兒李明達才開口說話,她沒有誇字寫的好,也沒有點評詩的好壞,而是問道:</p>
</p>
“百姓真的這般苦嗎?”</p>
陳景恪肯定的道:“百姓隻會比詩文裏過的更苦。”</p>
李明達再次沉默,臉上的表情也變得低落起來。</p>
李治忍不住安慰道:“詩文裏說的是前朝,在耶耶治下大唐國泰民安,百姓的日子沒有這麽苦了。”</p>
李明達期盼的道:“真的嗎?”</p>
“真的。”李治一邊點頭,一邊給陳景恪使了個眼色。</p>
陳景恪猶豫了,他也想說百姓過的好。可穿越後他在底層生活了十幾年,知道百姓過的是什麽樣的日子。</p>
或許比前朝要好一點,但也隻是一點而已。</p>
最終他還是沒有辦法昧下良心,深吸口氣提筆又寫下了一首詞:</p>
峰巒如聚,</p>
波濤如怒,</p>
山河表裏潼關路。</p>
望西都,</p>
意躊躇。</p>
傷心秦漢經行處,</p>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p>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p>
詞這種文體很早就存在了,隻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不被人重視,直到宋朝才發展到巔峰。</p>
“這首詞是幾個月前我來長安路過潼關時所寫……聖人治下百姓的日子確實好過了許多,但也隻是從原來的朝不保夕,變成了當牛做馬。”</p>
李明達捂住胸口,眼眶都濕潤了,道:“原來百姓如此苦嗎。”</p>
李治臉色很難看,卻沒有指責什麽,而是看著這首詞不知道在想什麽。</p>
李明達吸了吸鼻子,道:“醫師你從小就生活在民間,能給我講講民間的生活嗎?”</p>
陳景恪看了李治一眼,征求他的意見。</p>
李治微微頷首道:“我也想知道真實的民間和奏折上的民間有什麽不同。”</p>
陳景恪這才說道:“我去過的地方不多,別處不敢妄言,隻說我家鄉的情況吧。”</p>
他娓娓道來,以自己的親生經曆展開,給兩人描述了真實的民間生活。</p>
“我是家裏第四個孩子,上麵還有兩個兄長一個姐姐……大兄在五個月時夭折。”</p>
“我娘生下我第二天就下地紡麻,第四天就背著我下地幹活……”</p>
“等到我三個月大時就被留在家中,由五歲大的姐姐照顧……餓了姐姐就喂我喝粟米湯。”</p>
李明達驚訝的道:“她才五歲,能照顧好你嗎?”</p>
陳景恪澹澹的道:“可以,因為她三歲時就開始照顧我另外一個兄長了……”</p>
“她也必須學會照顧弟弟妹妹,否則就要跟著家人一起去地裏幹活,那裏的活更累更重。”</p>
“農民家裏是不養閑人的,哪怕是三歲的幼童也要為這個家做貢獻。”</p>
“五六歲就要成為裏裏外外的一把能手,七八歲就要自己養活自己,十一二歲就要成婚養活一家老小。”</p>
李明達已經震驚的捂住嘴巴。</p>
陳景恪道:“你以為這種生活很苦嗎?不,這是大多數百姓不敢奢望的好日子。更苦的連活都活不下去的比比皆是……”</p>
他又講了一些農村淒慘的事情。</p>
有農人家裏的地比較肥沃被當地豪強看中,他不願意賣,最後一家老小全部被殺。沒人敢去報官,官府也不管不問。</p>
有些人家的地貧瘠,種一年田連本都保不住,隻能把自己的地撂荒去給地主種地。</p>
可是如此一來他就要交兩份稅,租種地主家的地要負責交稅,自己家的地雖然撂荒了,可還是要交稅。</p>
最後辛辛苦苦幹一年,連吃的都沒有稅也交不起,隻能賣身為奴。</p>
這還是風調雨順的時候,但凡遇到點旱災、洪澇或者病蟲害,破產賣身為奴那都是輕的。</p>
更多連賣身給人家當奴隸的資格都沒有,隻能活活餓死。</p>
順便他還給兩人普及了一下什麽叫兩腳羊,什麽叫米肉。</p>
李明達聽的小臉發白,捂住嘴不讓自己吐出來。</p>
李治也臉色難看,終於忍不住道:“別說了。”</p>
你想多了,我隻對前凸後翹36D感興趣,你看你家妹子哪一點符合這個標準。</p>
用了大半個時辰,兩人完成了本次的交流。</p>
李明達大感獲益匪淺,道:“謝醫師指點。”</p>
陳景恪謙虛的道:“不過是一點淺見,不敢當公主謝。”</p>
李明達不知道怎麽想的,忽然問道:“不知醫師最近可有佳作?”</p>
陳景恪正想怎麽委婉拒絕,卻聽李治先是驚奇的道:“陳醫師會作詩?”</p>
李明達點頭道:“寫的可好了呢。”</p>
說著就提筆把那首《小池》寫了下來。</p>
李治驚訝的道:“好詩,好詩,這首詩……好奇怪。”</p>
李明達疑惑的道:“哪裏奇怪呀?”</p>
李治的學識和見識都比李明達要深厚的多,看出了這首詩的不同之處。</p>
但他對詩詞研究也同樣不是很深,具體讓他說,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p>
隻是搖頭道:“我說不出來,但這首詩肯定不一般,回去我找老師請教一下就知道了。”</p>
李明達雖然還是很疑惑,但並未懷疑他的話,當即就說道:“是嗎,那等會兒我去找耶耶問一下。”</p>
陳景恪看著兩兄妹討論,並未說話。</p>
他自然知道問題出在哪裏,唐高宗時期以陳子昂等人為首,對詩詞進行過一次大的革新,這首小池是革新後的新風格。</p>
而此時詩文革新還在醞釀之中,他們自然覺得很新奇但又說不上來是為什麽。</p>
如果換成詩詞名家,肯定能看出其中的奧妙。</p>
不過他並沒有給兩兄妹解釋的想法,一來他對這次革新了解也不是很多,二來自己主動解釋也有自吹自擂的嫌疑。</p>
又琢磨了一會兒始終不得要領,李治也不想了,道:“陳醫師可還有佳作?”</p>
陳景恪搖頭道:“寫詩需要靈感,暫時並未找到感覺。”</p>
李治有些失望,又問道:“以前的佳作也可。”</p>
李明達也恍然大悟,連忙道:“對呀對呀,醫師你以前肯定還寫過許多佳作吧。”</p>
陳景恪沒辦法拒絕了,總不能說就隻寫了這一首吧,想了想道:“倒是還有一首不錯的。”</p>
李明達雀躍的道:“快快快,快寫下來。”</p>
李治就穩重的多了,伸手道:“醫師請。”</p>
陳景恪深吸口氣,提起筆寫下了兩個大字:憫農。</p>
前麵已經說過,他會背的古詩詞不是很多,適合眼下情況的就更少了。</p>
總不能給他們寫國破山河在吧,想來想去憫農最合適,主要是給李治看的。</p>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p>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p>
兩首小學課本上的詩他一氣嗬成,因為融入了感情在沒有沐浴靜心的情況下,寫出了十成的水平。</p>
看完這兩首詩,兄妹兩個都沉默了。</p>
過了好一會兒李明達才開口說話,她沒有誇字寫的好,也沒有點評詩的好壞,而是問道:</p>
</p>
“百姓真的這般苦嗎?”</p>
陳景恪肯定的道:“百姓隻會比詩文裏過的更苦。”</p>
李明達再次沉默,臉上的表情也變得低落起來。</p>
李治忍不住安慰道:“詩文裏說的是前朝,在耶耶治下大唐國泰民安,百姓的日子沒有這麽苦了。”</p>
李明達期盼的道:“真的嗎?”</p>
“真的。”李治一邊點頭,一邊給陳景恪使了個眼色。</p>
陳景恪猶豫了,他也想說百姓過的好。可穿越後他在底層生活了十幾年,知道百姓過的是什麽樣的日子。</p>
或許比前朝要好一點,但也隻是一點而已。</p>
最終他還是沒有辦法昧下良心,深吸口氣提筆又寫下了一首詞:</p>
峰巒如聚,</p>
波濤如怒,</p>
山河表裏潼關路。</p>
望西都,</p>
意躊躇。</p>
傷心秦漢經行處,</p>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p>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p>
詞這種文體很早就存在了,隻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不被人重視,直到宋朝才發展到巔峰。</p>
“這首詞是幾個月前我來長安路過潼關時所寫……聖人治下百姓的日子確實好過了許多,但也隻是從原來的朝不保夕,變成了當牛做馬。”</p>
李明達捂住胸口,眼眶都濕潤了,道:“原來百姓如此苦嗎。”</p>
李治臉色很難看,卻沒有指責什麽,而是看著這首詞不知道在想什麽。</p>
李明達吸了吸鼻子,道:“醫師你從小就生活在民間,能給我講講民間的生活嗎?”</p>
陳景恪看了李治一眼,征求他的意見。</p>
李治微微頷首道:“我也想知道真實的民間和奏折上的民間有什麽不同。”</p>
陳景恪這才說道:“我去過的地方不多,別處不敢妄言,隻說我家鄉的情況吧。”</p>
他娓娓道來,以自己的親生經曆展開,給兩人描述了真實的民間生活。</p>
“我是家裏第四個孩子,上麵還有兩個兄長一個姐姐……大兄在五個月時夭折。”</p>
“我娘生下我第二天就下地紡麻,第四天就背著我下地幹活……”</p>
“等到我三個月大時就被留在家中,由五歲大的姐姐照顧……餓了姐姐就喂我喝粟米湯。”</p>
李明達驚訝的道:“她才五歲,能照顧好你嗎?”</p>
陳景恪澹澹的道:“可以,因為她三歲時就開始照顧我另外一個兄長了……”</p>
“她也必須學會照顧弟弟妹妹,否則就要跟著家人一起去地裏幹活,那裏的活更累更重。”</p>
“農民家裏是不養閑人的,哪怕是三歲的幼童也要為這個家做貢獻。”</p>
“五六歲就要成為裏裏外外的一把能手,七八歲就要自己養活自己,十一二歲就要成婚養活一家老小。”</p>
李明達已經震驚的捂住嘴巴。</p>
陳景恪道:“你以為這種生活很苦嗎?不,這是大多數百姓不敢奢望的好日子。更苦的連活都活不下去的比比皆是……”</p>
他又講了一些農村淒慘的事情。</p>
有農人家裏的地比較肥沃被當地豪強看中,他不願意賣,最後一家老小全部被殺。沒人敢去報官,官府也不管不問。</p>
有些人家的地貧瘠,種一年田連本都保不住,隻能把自己的地撂荒去給地主種地。</p>
可是如此一來他就要交兩份稅,租種地主家的地要負責交稅,自己家的地雖然撂荒了,可還是要交稅。</p>
最後辛辛苦苦幹一年,連吃的都沒有稅也交不起,隻能賣身為奴。</p>
這還是風調雨順的時候,但凡遇到點旱災、洪澇或者病蟲害,破產賣身為奴那都是輕的。</p>
更多連賣身給人家當奴隸的資格都沒有,隻能活活餓死。</p>
順便他還給兩人普及了一下什麽叫兩腳羊,什麽叫米肉。</p>
李明達聽的小臉發白,捂住嘴不讓自己吐出來。</p>
李治也臉色難看,終於忍不住道:“別說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