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回一代名將


    天軍山一戰,使得懷誌大師與王忠嗣得以相見,王忠嗣忠於大唐,一心要除盡天下害人的獸妖,這回得到了懷誌大師相助對於他而言是如魚得水,而這天將白靈大聖和雪靈大聖經此天軍山一戰之後,覺得這些下界害人的龍獸妖實在太猖獗了,回到天界之後,便向玉帝請命要帶領一支精銳下界相助天命取經人降魔除妖,玉帝聽到此話後,思前想後,最終決定任命白靈大聖和雪靈大聖為下界征繳大都督親帥六千天將精銳,相助懷誌大師降妖除魔,此事重在為天界培養出更多的將才,為的是日後麵對天帝軍團,培養後備力量,好為持久戰、殲滅戰打基礎,玉帝這一舉措可謂是深謀遠慮,而對於天帝而言是極為不利的,於是這冒然新君得知此情之後,便回到自己的仙府,利用自己的法力,將這一情況告訴給了天帝,天帝得知此事之後,便決定派身邊大將奎聖天王、詭厲天王、雷聖天王、獨龍天王四員戰將下界,相助下界獸王擒拿白靈大聖、雪靈大聖將他們手中的五千戰將全部殲滅,不給玉帝創造任何條件培養將才,不得有誤。這四大天王接受天帝的法旨之後,便飛進冒然新君的府邸,在冒然新君相助掩護之下,從冒然新君的袖口中躲藏,隨同冒然新君一起混出南天門,隨後便下界追殺白靈大聖、雪靈大聖而去。


    奎聖天王他們飛身下界之後,便來到了龍獸山,在這裏駐紮著巨獸龍主力軍團,盡十萬龍獸妖軍團,妖山上有巨獸龍、雷獸龍、詭獸龍、豹獸龍、獵獸龍幾員戰將,個個法力高強,在此控製著大唐主力向北發展,奎聖天王來到妖山之後,便被一群獸妖圍住,小妖見到他們身上閃爍金光,便問他們哪裏來的神仙?進山幹什麽?奎聖天王便說道:“廢話少說,快讓我們去見你們家大王,我們兄弟有重要事要稟告。”聽到這話後,小妖便向洞府跑去,告訴巨獸龍大王山上來了四位神仙要見大王,聽到這話後,這巨獸龍早已經恨死了神仙,心想早就想出這口氣了,當年在天界鎮妖塔之中,遭受多少苦,今日一定要讓這些狗屁神仙好生償還回來,說完之後便帶著幾個兄弟準備出動挑戰這幾位神仙,結果他們還沒有走出洞府,便被奎聖天王他們堵在洞府之中。


    這巨獸龍見到這四位神仙來的這麽快,妖山上盡十萬龍獸妖都未曾發現他們,便知道他們的本事非同尋常,便讓兄弟們把手中的武器全部放下,問著四位神仙,來此地到底何意?別欺人太甚,我們手上可有十萬雄兵,就你們這四個神仙,想把我們全部殺光,恐怕沒個十天半個月的,你們也殺不光吧,聽到這話後,奎聖天王大笑起來,對這五位龍獸王說道:“都誤會了,我們是一路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就是玉帝。”聽到這話後,巨獸龍意識到,此人話中話,便對這奎聖天王說道:“我曾聽說過這九重天之上還有一個天帝軍團,聽說是玉帝的死對頭,怎麽你們是天帝的人,不成。”聽完此話後,奎聖天王說道:“還算你們有點見識,不錯我們就是天帝身邊的戰神,今日下界而來,是想相助你們,共同殲滅玉帝的戰將主力軍團。”聽完此話後,巨獸龍意識到,自己雖然不喜歡神仙,但畢竟不是敵人,於是便請這幾位神仙進洞好生款待,詳細打探、商議此事,就這樣奎聖天王將這天界大將白靈大聖、雪靈大聖帶領六千戰將下界相助懷誌大師降妖除魔的事告訴給了巨獸龍眾兄弟,了解到此事之後,巨獸龍十分憤怒,他的結義兄弟馬獸龍軍團就是敗在他們手中,為報此仇,便於這四位天帝大將共同商議下一步反擊取經人和大唐兵團之事,這一回有了四位天神相助,對於這巨獸龍而言,可謂是兵強馬壯,剛好借此良機,好生拚殺一回,他們便在一起,詳細謀劃,下一步的作戰方案。


    而這懷誌大師意外得到了白靈大聖和雪靈大聖的六千戰將相助,而且還有大唐名將王忠嗣相助,可謂是在降妖的征途上如虎添翼,他們這一路上進軍深受百姓的愛戴,獸妖無不聞風喪膽,收複了不少失地,這使得巨獸天王更加憤怒,下令讓巨獸龍兵團死守龍獸山,絕對不能再讓他們繼續北上進軍,否則我們黃海戰區將會麵臨全軍覆沒的境地,在守不住,所有獸王擱置查辦,決不輕饒,得到了巨獸天王下達的死命令後,這巨獸龍知道,這一回自己已經徹底沒後路了,於是決定拚死一戰,死守龍獸山,在妖山洞府中,召開緊急作戰會議,共同商議下一步的防禦打法。


    戰況緊急,這巨獸龍召集了奎聖天王、詭厲天王、雷聖天王、獨龍天王、雷獸龍、詭獸龍、豹獸龍、獵獸龍八員戰將共同商議迎敵之策,奎聖天王見到獸王都聚齊了,便說道:“都愁什麽,都怕什麽?都急什麽?自古有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出戰便是。”隨後便向巨獸龍請命,要親帥五萬大軍下山,迎戰大唐精銳王忠嗣軍團。


    聽到這話後,巨獸天王覺得一時之間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倒不如拚死一戰,於是決定任命這奎聖天王為主將親帥詭厲天王、雷聖天王、獨龍天王三員戰將和六萬精銳下山迎戰大唐兵團,奎聖天王自認為自己是天帝身邊的猛將,根本不把這下界的凡兵凡將放在眼中,在妖山上清點人數後,便帶領獸妖軍團迎戰而去。


    這一回懷誌大師相助王忠嗣大帥阻擊獸妖進攻,正所謂政令一致方可打勝仗,於是這白靈大聖和雪靈大聖提出來讓王忠嗣大帥擔任全軍大元帥,這一回連天將都要聽從王忠嗣的指揮安排,這可是古往今來天下奇聞頭一回,王忠嗣身兼重任,他為人愛惜將士的生命,沒有把握的仗從來不打,身邊還有五虎戰將相助與他,這五位戰將便是哥舒翰、郭子儀、李光弼、高仙芝、封常青,這五人個個武藝高強,他們都是王忠嗣多年培養的將才,李光弼號稱是地藏菩薩,善於堅守,而這一回為了阻擊獸王進功,他又立戰功,這是因為奎聖天王自認為是天將下界,無所懼敵,便帶領獸妖軍團一路進攻而來,很快便殺到了大唐兵團麵前,王忠嗣麵對獸妖軍團,毫不慌張,讓懷誌大師身邊的高徒玄通六耳和金絲王猴相助,加上這百靈大聖和雪靈大聖相助,便建起一座堅城,而後十萬大軍和周邊百姓全部堅守不戰,曆經數日之久,這奎聖天王想速戰速決,結果這座堅城讓他施展一身能耐本事,也未能殺進城中,使得奎聖天王臉麵無存,想盡一切辦法要破城,而這堅城之中,伴隨時間長久之後,糧草便成為了問題,王忠嗣迫切需要決戰,就在這時,大將軍李光弼提出一策,在成為開挖地道,采用地道戰攻其不備,殺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而後全麵進攻,擴大戰果,一舉殲敵之策,聽到此計後,王忠嗣大帥十分讚同,可這地道非同尋常,並非是一日之功,好在有天將白靈大聖和雪靈大聖,他們擔任了此項任務,在夜幕的掩護下,施展法力,隻半個時辰的功夫,便在無聲無息之間準備好了地道,隨後李光弼擔當起了守城任務,這郭子儀、高仙芝、封常青,郭子儀四位戰將,各帶一萬精兵在白靈大聖、雪靈大聖、玄通六耳、金絲王猴四位仙徒大將相助之下,對這奎聖天王的營地展開偷襲,這一仗來勢凶猛,殺的奎聖天王措手不及,等到天亮後仔細一查看,奎聖天王才知道自己折損了過半的人馬,而這白靈大聖和雪靈大聖帶領兩萬精銳向奎聖天王的中軍展開進攻,懷誌大師也隨同而來,雷聖天王和獨龍天王拚死迎戰,他們被這白靈大聖和雪靈大聖死死纏住,拚盡全力苦戰數百回合,讓懷誌大師抓住戰機,收進紫金瓶中,而後這高仙芝又從地道中向奎聖天王的中軍殺去,一時之間奎聖天王的中軍被敵人裏應外合包了餃子,氣急敗壞的他,帶著詭厲天王拚死一戰,最終這王忠嗣帶領著全部人馬,將這奎聖天王的主力軍團團團圍住,奎聖天王身陷重圍之中,拚勁全力,苦戰數百回合,最終被懷誌大師抓住戰機,收進紫金瓶中,懷誌大師一路降妖除魔,萬萬沒有想到今天會收到天神大將,這讓他大吃一驚,而這一情況也被白靈大聖和雪靈大聖注意到,明顯這天帝軍團和下界的獸妖軍團已經聯係上,恐怕這日後的仗會更不好打了,於是將這一情況告訴給了玉帝,讓他看好南天門,不要讓天帝軍團的將領,在下界殘害百姓,搞的是民不聊生。


    這奎聖天王主力軍團被取經人奸滅之後,下一步在王忠嗣的指揮下,全軍義軍殺到了龍獸山腳下,鎮守妖山的巨獸龍見到敵軍後,長歎一口氣說道:“這一天終於來到了,天將都打不過,看來是要天滅我啊,既然都是死,那還不如選擇戰死,以示盡忠,於是帶領著雷守龍、詭獸龍、豹獸龍、獵獸龍四員戰將,做好了最後決戰的準備。


    這一回王忠嗣在天將軍團相助之下,將這龍獸山團團圍住,隨後金絲王猴和玄通六耳帶領猴兵猴將軍團在前方開路,大軍一路進攻而去,在妖山上駐紮著四萬獸妖精銳,他們被獸守龍、詭獸龍、豹獸龍、獵獸龍分成四路大軍,對著大唐兵團展開了全麵反擊,無奈這金絲王猴、和玄通六耳、江晏仙子、貝貝熊個個本事都不小,殺的獸妖一路後撤,最終打到無處安身立命的程度,巨獸龍見到全軍將士已經無路可逃,便帶領獸王一起進攻,最終被懷誌大師的佛身法力罩住,使得獸妖徹底喪失了戰鬥力,而後眾高徒齊上陣,擺出了天玄擒魔陣,將這五位獸王團團圍住,他們在一起大戰數百回合,拚盡全力,最後被懷誌大師收進紫金瓶中,一舉殲滅了龍獸山上的所有獸妖,收複了龍獸山。


    自此以後,王忠嗣大元帥名震天下,連玉帝都聽說了他的大名,為了愛惜將才,為日後擊敗天帝軍團做準備,便命令護法天尊薑子牙在續封神榜,晉升王忠嗣為忠烈天王,贈送天界降龍寶劍一把,讓王忠嗣以仙職的身份指揮大*團繼續抵擋獸妖軍團,同時給高仙芝、封常青、郭子儀、李光弼、哥舒翰幾員大將冊封仙位,天下獸妖收盡之際,便全部收歸天界,相助玉帝繼續剿滅天帝軍團。


    王忠嗣效忠玄宗皇帝一生,最終成為一代名將,修仙而去。


    龍潭奇書另一創作目的,就是要為這些興盛我中華盛世江山,開疆拓土的千古忠烈名將平反昭雪,讓他們蹬入仙班,留存史冊,都有一個好歸宿。


    自古至今有人寫史記,記錄名臣名將,而我邢葉偏寫天書,不記曆史,隻記功業,中華盛世江山需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傳承,隻有擁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才能算得上是千錘百煉的偉大民族,我中華民族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需要的是不斷創新,不斷的吸收、不斷的繼承、不斷的發展,中華名族日後的發展壯大、日後的強盛才能經得起這個世界一切的考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龍潭奇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邢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邢葉並收藏龍潭奇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