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了很久,終於決定將自己生命中這一段特殊的經曆變幻成文字】


    每逢工休日,我總愛背上行囊,走南闖北,遊遍祖國的大好河山,看遍世間的花花草草,也閱遍世間的奇聞異事。


    那一天,我獨自背著背包來到雲南某個著名湖泊的沿邊村落徒步運動。


    青風襲襲,看著沿途的美景,心情煞是愉悅。


    徒步運動,是我非常鍾愛的業餘休閑活動;特別是單人徒步運動,給我的感覺非常酷。


    逃離嘈雜的城市,讓身體與心情都盡情地沐浴在大自然中,與湖光山色合為一體,那種感覺特別美妙!


    看著一旺碧波的湖麵,孤獨的小船獨自在湖中飄零;空無一人的岸邊,人頭高的蘆葦杆隨風搖擺;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稻香;懶洋洋的太陽慵懶地橫躺在天上。


    時間似乎凝滯了,我也好像來到了另一個奇異世界。


    我不止一次地在夢中來到這樣的仙境裏,陶醉沉迷流連忘返。


    正行走間,不知是什麽原因,天色在幾分鍾之內就陰暗了起來。


    雲南的天氣就是這樣,看著陽光明媚的日間有可能立馬就陰雨密布。


    果不其然,小雨點開始稀裏嘩啦起來。


    舉目四望,除了寬闊無邊的湖麵就是廣袤無垠的沿湖濕地,一個人都沒有,周圍一片寂寥。


    很快,不知從哪冒出來的一大片黑雲就壓了過來,雨點密集起來。


    我正在焦慮應該上哪躲雨時,突然一眼看見自己前麵不遠處有個小亭子,簡樸典雅、古色古香。


    我感到奇怪,咦!怎麽剛才沒發現有這麽一座小亭子呢?


    雨越下越大,我也顧不及多想了,三步並作兩步跑了過去。


    孤零零的一座小亭子突兀地建在沿湖濕地上確實有點不搭調,我不知道當地人們建這座小亭子的意義何在?不過現在卻成了幫我遮擋風雨的小小處所。


    我坐在亭子裏看著亭外的碎雨和美麗的風景,心情更加地舒暢起來。


    可能因為從小愛好文學的緣故,我是一個容易幻想的人,隨時隨地都會在腦海中泛出書中的場景並結合現實的環境,在眼前勾勒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麵。


    這時我仿佛看到一位古裝美女正端坐在我眼前,聚精會神地撥弄著一架古琴。


    樂器聲悠揚哀怨,聲聲寄情;美女不時地偏頭朝我莞爾一笑,那笑容真極了美極了!


    我閉上眼睛靜靜聆聽享受,覺得這真是一段無比美妙愜意的時光。


    這時,我聽見耳邊傳來一個淒婉的聲音,似是某類動物。


    循聲望去,不遠處的蘆葦叢裏鑽出一隻純白色的狗狀生物。


    說它是狗吧!又生著比狗還長的嘴巴,全身的白毛晶瑩剔透,乖巧機靈,站在濕地中的一條長埂上,正輕輕俯下身去飲著一彎弧水,又大又粗的尾巴高高翹起,在天空中劃出一條美麗的虹線。


    我突然記起,這不是狗,也不是其它動物,正是犬類中的狐狸,我曾經在動物園裏見過。


    動物園裏的狐狸有各種花色的,但像這隻完全純白的我還真的從未見過。


    我驚奇極了,這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濕地裏怎麽會突然間冒出來一隻狐狸呢?狐狸不是一般都生活在山裏嗎?


    我舉目四眺,果真看到東邊有一座長亙的大山,樹木鬱鬱,一籠煙雲漂浮於山頂。


    看來,這隻狐狸一定是來自此山,和我一樣偶爾出來閑遊一番,然後才有緣和我相遇。


    我驚歎在雲南的這一處算不上很出名的鄉野之地還能保存有這麽好的原始生態,以至於讓我能有幸見到了野生狐狸。


    當然了,見到野生狐狸的那一刻,有關狐狸的各種傳說和故事也頃刻間浮現在腦海。


    狐狸一直以來都帶有神秘色彩,和神話、靈異、鬼怪等幽冥話題緊密相聯;有人說在野外見到野生狐狸是吉兆,又有人說見到狐狸必定會有事發生。


    但不管怎樣我還是很興奮。


    我是學佛的,深知世間一切眾生都是天地造化,隻要相遇即是有緣。


    我立即拿出手機連續來了幾組抓拍,隨即又從背包裏拿出一塊麵包輕輕扔了過去。


    這隻靈物被驚嚇後瞬間跳了起來,倏地藏進了蘆葦杆裏。


    沒過一會兒,她又戰戰兢兢地露出了長嘴、身子、尾巴,看看那塊麵包,又再看了看我,然後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地一嘴叼起消失在我的視野裏。


    在我和她眼神相遇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一雙水汪汪地充滿著無限靈氣的雙眸。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這話一點沒錯,即使是普通動物也如此,你能從她眼神中看到歡樂、哀怨、嗔怒、憂傷抑或是其它的一些什麽東西。


    而這雙眼睛透露給我的我卻無法完全把它說清楚,隻感覺到這眼睛裏滿含著深情,滿含著美,這裏麵一定有一個動人的世間的故事。


    雨停後,我背起背包,準備去尋一家客棧住下。


    走了好遠的路卻總是隻見村落不見客棧。


    遇到一個老農上前打聽,他告訴我,要住店必須走到剛才看到的那座山山腳,那兒有座法華寺,從寺廟後麵再往山裏走幾裏路就能見到一個小村落,那兒有客棧。


    我好生奇怪,這麽漂亮的景色,這麽美麗的湖泊,這麽清新的空氣,怎麽鮮有人來?連找個客棧都這麽費勁。


    看來,這兒還尚未開發。而可能正因為沒開發所以才能保留有如此優秀的生態。


    法華寺坐落在山腳,這是一座小得不能再小的寺廟。


    不過寺廟雖小,看上去卻非常有靈氣,老遠就能看聽到有人誦經的聲音,聞到淡淡的檀香味道。


    輕淼的煙火從寺廟一角徐徐升起,看了看表已近飯點,不如進去吃碗齋食。


    想我平素也是對佛學深感興趣的人,對佛教也略有了解,順便也想進去看看這裏麵究竟供著哪尊菩薩哪尊佛?


    想到這裏,我徑直走了進去。


    這是一座修建得十分精致的小廟,進門兩側各塑有護法金剛兩尊,再往裏走便能看到大殿,大殿前有香爐一尊;東西是偏房,主要是用作接待香客、飲茶吃齋、佛事活動等事宜;大殿兩角還有入口,猜想應該是後院,後院應該是僧侶及香客借宿安寢之地。


    大殿前的香爐裏插滿了各色檀香,青煙嫋嫋;兩株千年古樹各據大殿前一角,巨大樹冠撐起的濃密枝葉擋住了三分之一的天空。


    一束陽光從西北方斜射下來,兩列整齊碼放的瓷瓶盆景在陽光下顯得更加清新脫俗。


    大殿裏供奉的是堅牢地神,堅牢地神是佛教裏有點類似道教土地爺的神靈,但其威儀和法力絕對比土地爺不知要強大多少倍。


    大殿上方懸掛一幅“主殿”牌匾,廟門口懸掛一幅“法華寺”牌匾,字體俊秀有力。


    大殿內正中端坐的是堅牢神靈,兩側還有護法相伴,這樣的設計看起來非常有氣勢。


    香桌上供滿了香果,一個背影看上有五六十歲的僧尼正聚精會神地不緊不慢地瞧著木魚,口中念念有詞。


    一般在村野之地人們大都會修建土地觀,而這樣一座堅牢地神廟出現在鄉村確實少見;而且廟雖小,竟然也敢用“法華寺”這一名稱,足見其來頭不小。


    站在大殿前稍微等待了片刻就見從後院繞出兩名年輕僧尼,手上端著飯碗鍋瓢。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今天的晚飯就能在廟裏享受了。


    捐過香火錢,又在神靈座前三拜九叩後,我和三位僧尼坐到了一起共享齋食。


    老僧尼雖然眼神成熟睿智看似已有五六十歲年紀,但再仔細端詳麵部卻是清秀端莊、和藹可親,一絲皺紋都沒有,滿滿的菩薩相。兩位小僧尼雖然有些靦腆,但也生的骨秀清奇。


    老僧尼問我來自何方,準備到哪去?


    我便如實告知。


    聽完她淡淡一笑,“本寺後麵確實有一個小村,但這村落還有些距離,而且……;現在天色已晚,不如施主今晚就借宿本寺。”


    一個男人三個僧尼同居一廟始終讓我感覺到不妥,何況佛已拜過,我主要還是想進村住在俗塵,以體驗一下這別具一格的鄉村生活。


    我說,看這夜色明亮剛好照路,我還是想今晚進去看看。


    旁邊一個年輕僧尼看了我一眼,笑笑問,“你一個人走夜路就不怕?”


    我反問說,“有啥可怕的?我是學佛的……,莫非路上有點什麽?”


    老僧尼立即用眼睛狠狠瞪了小尼一眼,小尼姑隨即低下頭吃齋不再做聲。


    隨後,老尼轉向我做了一個法式,“阿彌陀佛!施主所言極是,既然施主去意已決老尼也不便挽留,隻是在路上不論看到什麽施主都不必理會,徑直往山中大路走,千萬別走偏路或小路。”


    吃過齋飯又與僧尼們隨便閑聊了一會兒我便背起背包出發。


    這時天色已經完全暗了下來,但月亮很圓很大很亮,廟後的山路兩邊好在都是低矮灌木,看清路基本沒什麽問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中狐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宋朝秀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宋朝秀才並收藏山中狐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