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p>
朝會。</p>
心思各異的群臣們,再一次站到了一起。</p>
禮部侍郎胡濙出列道:“啟奏陛下,臣為正統奸臣錄總撰,初步編訂正統年間諂媚王振、孫氏一黨等臣八十一人,請陛下禦覽。”</p>
八十一個人!</p>
這是什麽概念,這還隻是初版!</p>
很多人頓時交頭議論,這個胡濙作為多朝老臣,辦事還真是會替景泰著想,盡心盡力的去編撰這份奸臣錄。</p>
初版就涉及京官八十一人,真等他編完,豈不是我們這些在朝為官的,大部分都成正統一朝的奸臣了嗎?</p>
胡濙仿佛沒有聽到其餘臣子對他的指指點點,在他看來,這幫人又怎麽能知道自己更加高尚的想法。</p>
王誠上前,將初版接來,隨後交到在龍椅上坐著的朱棣手中。</p>
底下的臣子很是疑惑,因為這次上前來的宦官是個生麵孔。</p>
或許王誠最近在內廷竄起來的很快,可這些眼比天高的朝臣們是不會去怎麽關注內廷某個太監的起落的。</p>
當王誠第一次站在奉天殿上,許多人都是懵了。</p>
這家夥是誰?</p>
興安呢?</p>
金英呢?</p>
這二位大襠,才是眾所周知的內廷扛把子啊!</p>
正常情況下,的確該是興安或是金英來做這件事。</p>
此前,王誠不過才是個司禮監的第三秉筆,就算有乾清宮之便,如此重大的事,也不該由他這個內廷中的小輩來做。</p>
但問題是,金英已經被拿下了。</p>
金英在上次政變中,以勾結孫氏一族,蠱惑太後之罪被京營千總胡立率領京營兵士捉拿,雖然還沒死,但是也正在被關押在南海子。</p>
除非天神下凡來救,否則一輩子是出不來了。</p>
所以作為第三秉筆的王誠,順理成章地接任成為了當下司禮監的次筆。</p>
興安依舊是司禮監的掌印,可相比於楊善之流,在內廷供職數十年的老襠興安卻是十分清楚當下的局勢。</p>
對他而言,現在是該退位讓賢的時候了。</p>
興安最近皆以告病為由拒絕出席朝會,借機澹出朝堂視野,就連司禮監的事務也逐漸移交次筆王誠辦理。</p>
對於這些,朱棣看在眼裏,卻是一直沉默。</p>
所以皇帝的態度很明確,是有讓王誠執掌司禮監的意思。</p>
雖然興安目前還是司禮監的掌印,可真正掌權的到底是誰,內廷的諸多宮娥、太監以及妃嬪們,全然明白。</p>
王誠背靠景泰皇帝,打掉金英,壓住興安,儼然成為內廷如今唯一的大襠,也是從現在開始,繼王振之後,內廷又出現了一位老祖宗。</p>
這個老祖宗,正是朱棣一手提拔起來的王誠。</p>
王誠的發家事跡和王振有些許相似之處,都是背靠皇帝的信任,才得以能在內廷呼風喚雨。</p>
至於說王誠能打掉金英,壓製興安,則完全是因為他依附的朱棣掌握了大權,與他個人的能耐關係不大。</p>
就算王誠本事再大,朱棣沒有實權,他在內廷也完全不能和金英、興安這兩個老牌的大襠相抗衡。</p>
這樣看來,太監跟了一個好主子,是有多麽重要。</p>
但是相比於王振的禍國亂政,王誠就顯得精明許多,他對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很清楚,做事很讓朱棣放心。</p>
興安的明哲保身,為他避免了血光之災,即便是王誠有心清算,礙於朱棣還沒發話,也隻好作罷。</p>
朱棣不會濫殺,隻會殺該殺的人。</p>
興安一直以來都算是比較老實,之前朱棣也大有招攬他的意思,興安雖然沒有完全靠過來,卻也自此和孫若微斷了聯係。</p>
要是再動手殺了他的全家,勢必會形成人人自危的局麵,不分好賴一刀切,那就沒有道理了。</p>
對於王誠幾次暗示想要除掉興安的態度,朱棣一直都是比較曖昧,既沒有反對,也沒有支持的意思。</p>
</p>
所以,王誠一直都沒敢去進一步對興安下手。</p>
他明白,如果這位皇帝真的有意除掉興安,他會明說的,這種不清不楚的態度,其實就是還不想動手。</p>
將名錄接到手裏,朱棣微蹙眉頭,問道:“這裏怎麽還有王驥?把他的名字去掉!”</p>
“王驥從朕有功,當加封,而不是論為奸臣。”</p>
“你是怎麽辦事的?”</p>
胡濙一副十分驚懼的樣子,連忙說道:“陛下恕罪,是臣昏了頭了,臣散朝便去帶領編撰名錄的臣工們連夜核對。”</p>
“至於從前朝議王驥諂媚王振之事,也當重新核實再說了。”</p>
“如此甚好,起來吧。”朱棣微微一笑,對底下說道:“王驥,這次你有大功,你放心,朕會封賞你的。”</p>
王驥有些受寵若驚。</p>
實在是沒想到,這位新皇帝如此的聖明。</p>
想他為朝廷征戰沙場數十載,戰功不敢說比寧陽候陳懋要高,但也絕對少不了多少,卻因陷入王振閹黨之禍晚節不保。</p>
王驥之所以如今六十好幾,還帶著兒子親自披掛上陣,就是連臉也不要了,徹底摒棄了自己的一聲榮辱,所圖的是子孫後世的福祉。</p>
朱棣明白這一點,所以滿足他,也是拉攏勳貴的手段。</p>
王驥老淚縱橫,隻覺得再遇明主,恨不得一下子年輕三十歲,為眼前的皇帝繼續征戰沙場,建立功勳。</p>
“臣王驥謝陛下隆恩!”</p>
“這些年,你受委屈了,朕如今給你平反,是你應得的。”朱棣示意他起來,隨後轉頭問道:</p>
“諸卿還有何事啟奏?”</p>
早等待多時的太常寺正卿許彬立即站出來,恭敬說道:“啟奏陛下,臣提議迎回太上皇!”</p>
“太上皇北狩多日,太後如今瘋癲成症,想必就是思念懇切所致,如今孫氏一族造反被誅,概因咎由自取。”</p>
“為太後所計,還請迎回太上皇!”</p>
這話一出,朝堂上頓時寂靜下去。</p>
迎回太上皇。</p>
在這個時候提出來,實在太過敏感了。</p>
景泰皇帝剛剛通過政變奪取大權,正在進行清算和封賞,如此短促的提及接回太上皇之事,明顯是對皇帝宣戰的舉動。</p>
許彬的話,就連王直和陳循這種老古董都有些看不下去了。</p>
這麽大的事,你自己就提出來了?</p>
這不是不把我們這些內閣的老臣放在眼裏嗎,迎回太上皇與否,該向皇帝建議的是內閣,而不是你許彬!</p>
朝會。</p>
心思各異的群臣們,再一次站到了一起。</p>
禮部侍郎胡濙出列道:“啟奏陛下,臣為正統奸臣錄總撰,初步編訂正統年間諂媚王振、孫氏一黨等臣八十一人,請陛下禦覽。”</p>
八十一個人!</p>
這是什麽概念,這還隻是初版!</p>
很多人頓時交頭議論,這個胡濙作為多朝老臣,辦事還真是會替景泰著想,盡心盡力的去編撰這份奸臣錄。</p>
初版就涉及京官八十一人,真等他編完,豈不是我們這些在朝為官的,大部分都成正統一朝的奸臣了嗎?</p>
胡濙仿佛沒有聽到其餘臣子對他的指指點點,在他看來,這幫人又怎麽能知道自己更加高尚的想法。</p>
王誠上前,將初版接來,隨後交到在龍椅上坐著的朱棣手中。</p>
底下的臣子很是疑惑,因為這次上前來的宦官是個生麵孔。</p>
或許王誠最近在內廷竄起來的很快,可這些眼比天高的朝臣們是不會去怎麽關注內廷某個太監的起落的。</p>
當王誠第一次站在奉天殿上,許多人都是懵了。</p>
這家夥是誰?</p>
興安呢?</p>
金英呢?</p>
這二位大襠,才是眾所周知的內廷扛把子啊!</p>
正常情況下,的確該是興安或是金英來做這件事。</p>
此前,王誠不過才是個司禮監的第三秉筆,就算有乾清宮之便,如此重大的事,也不該由他這個內廷中的小輩來做。</p>
但問題是,金英已經被拿下了。</p>
金英在上次政變中,以勾結孫氏一族,蠱惑太後之罪被京營千總胡立率領京營兵士捉拿,雖然還沒死,但是也正在被關押在南海子。</p>
除非天神下凡來救,否則一輩子是出不來了。</p>
所以作為第三秉筆的王誠,順理成章地接任成為了當下司禮監的次筆。</p>
興安依舊是司禮監的掌印,可相比於楊善之流,在內廷供職數十年的老襠興安卻是十分清楚當下的局勢。</p>
對他而言,現在是該退位讓賢的時候了。</p>
興安最近皆以告病為由拒絕出席朝會,借機澹出朝堂視野,就連司禮監的事務也逐漸移交次筆王誠辦理。</p>
對於這些,朱棣看在眼裏,卻是一直沉默。</p>
所以皇帝的態度很明確,是有讓王誠執掌司禮監的意思。</p>
雖然興安目前還是司禮監的掌印,可真正掌權的到底是誰,內廷的諸多宮娥、太監以及妃嬪們,全然明白。</p>
王誠背靠景泰皇帝,打掉金英,壓住興安,儼然成為內廷如今唯一的大襠,也是從現在開始,繼王振之後,內廷又出現了一位老祖宗。</p>
這個老祖宗,正是朱棣一手提拔起來的王誠。</p>
王誠的發家事跡和王振有些許相似之處,都是背靠皇帝的信任,才得以能在內廷呼風喚雨。</p>
至於說王誠能打掉金英,壓製興安,則完全是因為他依附的朱棣掌握了大權,與他個人的能耐關係不大。</p>
就算王誠本事再大,朱棣沒有實權,他在內廷也完全不能和金英、興安這兩個老牌的大襠相抗衡。</p>
這樣看來,太監跟了一個好主子,是有多麽重要。</p>
但是相比於王振的禍國亂政,王誠就顯得精明許多,他對自己的定位一直都很清楚,做事很讓朱棣放心。</p>
興安的明哲保身,為他避免了血光之災,即便是王誠有心清算,礙於朱棣還沒發話,也隻好作罷。</p>
朱棣不會濫殺,隻會殺該殺的人。</p>
興安一直以來都算是比較老實,之前朱棣也大有招攬他的意思,興安雖然沒有完全靠過來,卻也自此和孫若微斷了聯係。</p>
要是再動手殺了他的全家,勢必會形成人人自危的局麵,不分好賴一刀切,那就沒有道理了。</p>
對於王誠幾次暗示想要除掉興安的態度,朱棣一直都是比較曖昧,既沒有反對,也沒有支持的意思。</p>
</p>
所以,王誠一直都沒敢去進一步對興安下手。</p>
他明白,如果這位皇帝真的有意除掉興安,他會明說的,這種不清不楚的態度,其實就是還不想動手。</p>
將名錄接到手裏,朱棣微蹙眉頭,問道:“這裏怎麽還有王驥?把他的名字去掉!”</p>
“王驥從朕有功,當加封,而不是論為奸臣。”</p>
“你是怎麽辦事的?”</p>
胡濙一副十分驚懼的樣子,連忙說道:“陛下恕罪,是臣昏了頭了,臣散朝便去帶領編撰名錄的臣工們連夜核對。”</p>
“至於從前朝議王驥諂媚王振之事,也當重新核實再說了。”</p>
“如此甚好,起來吧。”朱棣微微一笑,對底下說道:“王驥,這次你有大功,你放心,朕會封賞你的。”</p>
王驥有些受寵若驚。</p>
實在是沒想到,這位新皇帝如此的聖明。</p>
想他為朝廷征戰沙場數十載,戰功不敢說比寧陽候陳懋要高,但也絕對少不了多少,卻因陷入王振閹黨之禍晚節不保。</p>
王驥之所以如今六十好幾,還帶著兒子親自披掛上陣,就是連臉也不要了,徹底摒棄了自己的一聲榮辱,所圖的是子孫後世的福祉。</p>
朱棣明白這一點,所以滿足他,也是拉攏勳貴的手段。</p>
王驥老淚縱橫,隻覺得再遇明主,恨不得一下子年輕三十歲,為眼前的皇帝繼續征戰沙場,建立功勳。</p>
“臣王驥謝陛下隆恩!”</p>
“這些年,你受委屈了,朕如今給你平反,是你應得的。”朱棣示意他起來,隨後轉頭問道:</p>
“諸卿還有何事啟奏?”</p>
早等待多時的太常寺正卿許彬立即站出來,恭敬說道:“啟奏陛下,臣提議迎回太上皇!”</p>
“太上皇北狩多日,太後如今瘋癲成症,想必就是思念懇切所致,如今孫氏一族造反被誅,概因咎由自取。”</p>
“為太後所計,還請迎回太上皇!”</p>
這話一出,朝堂上頓時寂靜下去。</p>
迎回太上皇。</p>
在這個時候提出來,實在太過敏感了。</p>
景泰皇帝剛剛通過政變奪取大權,正在進行清算和封賞,如此短促的提及接回太上皇之事,明顯是對皇帝宣戰的舉動。</p>
許彬的話,就連王直和陳循這種老古董都有些看不下去了。</p>
這麽大的事,你自己就提出來了?</p>
這不是不把我們這些內閣的老臣放在眼裏嗎,迎回太上皇與否,該向皇帝建議的是內閣,而不是你許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