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聖明,臣還有一事,懇請陛下允準。”朱瞻墡暗暗鬆了口氣,麵色上卻是一副十分驚喜的樣子,說道:</p>
“臣那兩個皇侄,廣通王與陽宗王,本性其實不壞,隻是自幼缺乏教養,臣自詡在宗藩之中年齡稍大,資曆稍長,該親自前往他們的藩地加以勸戒。”</p>
按照皇明祖製,已經就藩的藩王無詔不得擅自入京,也不可以擅離封地,更不可能到處亂竄。</p>
如果按正常情況,朱瞻墡這次從乾清宮離開,第二天就需要立刻返回封地襄陽,如果去不經請示就去別的藩地,這是被視同犯上作亂的大忌。</p>
誰知道你是去勸戒他們的,還是和他們同氣連枝,準備反抗朝廷的?</p>
“的確應該如此,朕準了,襄王可與緹騎同往。”朱棣笑道:“難得襄王有這個心思,不過皇家禮法在前,即便是家人之間,也需明算賬,遵從禮法。”</p>
“這是自然。”朱瞻墡賠笑道。</p>
朱棣想了想,略有為難道:“這樣吧,朕就稍加懲戒,令他們二人互換封地,各減五成王府田莊,充入皇莊,讓朕幫他們保管。”</p>
“此外,令廣通王與陽宗王,各遣世子入京,朕會親自選派禮官教授他們禮法,襲爵後,朕會再令世子各回藩地就藩。”</p>
“暫且就先住在十王府吧,襄王覺得如何?”</p>
朱瞻墡稍愣片刻,沒有想到這位皇帝的手段如此狠辣,以世子把控宗藩,再施以仁政,恩威並施!</p>
這是一個年僅二十歲的皇帝嗎?</p>
這倒像是一個做過二十年皇帝的人!</p>
朱瞻墡知道這時候的選擇尤為重要,所以直接說道:“陛下想的實在周到,臣這兩個皇侄本就是缺少正經的皇家禮教,各王府世子若無教導,日後也是一個麻煩。”</p>
“隻是臣有個不情之請,臣這嫡子,今年已有十六歲了,年紀稍大,不知陛下還收不收得下?”</p>
朱棣哈哈大笑,看著底下一臉懵逼的朱祁鏞,道:“既然襄王信得過朕,朕自然願收。”</p>
“朕會讓朕當年的老師親自教導世子,兩年便可令他返回藩地,與王妃團聚,襄王覺得如何?”</p>
朱瞻墡大喜過望,拉著李氏和朱祁鏞參拜:“微臣感謝陛下,臣這世子定能在京師學習到正規的皇家禮數,回藩地後,當不至於給朝廷添亂。”</p>
朱棣說道:“快起來,若是天下藩王都和襄王一樣,朕當不至於如此費心。”</p>
說著,朱棣看向李氏道:“你們母子二人即將分別,朕體諒你們的不容易,可以在京歇息三日後再離開。”</p>
李氏心中其實對世子要留在京師當人質的結果十分不滿,但也沒別的辦法,隻好說道:“命婦感謝陛下的大恩大德。”</p>
今日一行,有驚無險。</p>
兩人出了乾清宮,都是不約而同地鬆了口氣。</p>
朱祁鏞委屈巴巴道:“父王,我真要留在京師兩年嗎?我舍不得父王,舍不得母妃,也舍不得王府的玩伴。”</p>
朱瞻墡一副心力交瘁的樣子,歎道:“待父王回到王府,可以上一份奏疏,懇請陛下準許將你的兩個王府玩伴接到十王府陪你。”</p>
“其它的,在眼下這多事之秋,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保住那兩個不爭氣的皇侄和你們,這已經是陛下格外開恩。”</p>
“隻有兩年,這是最好的結果了。”</p>
李氏蹲下來,眼睛已經有些泛紅,道:“我兒不是總念叨要來京城看看嗎?現在我們都來了,想去哪兒,王爺和娘陪你去玩。”</p>
朱瞻墡也笑道:“今日的事,都是好結果,不用再想什麽別的了,我隻希望不會再有第六次。”</p>
......</p>
半月後。</p>
湖廣。</p>
寶慶府,武岡州。</p>
洪武元年,改武岡路為武岡府。</p>
洪武九年,降為州,州治設於武岡,屬寶慶府。轄境相當於今湖南武岡、新寧、洞口等市、縣及隆回縣部分地區。</p>
明仁宗朱高熾稱武岡州是一個“民淳俗厚”的善地,這話也說沒錯。</p>
武岡處於中原與苗疆的交接地帶,周圍有很多苗人部落,因社會製度不同,苗人相對於漢人要淳樸得多。</p>
可淳樸並不代表好相與,苗民在土司的統治下,仗著山高水遠,一直對大明叛服不定,直到現在,劉聚和王文還率領十萬大軍在雲貴平叛。</p>
作亂的,也以苗民為多。</p>
明初,負責鎮守湖廣的楚王朱楨、湘王朱柏,曾多次統兵平定苗亂。</p>
曆史上明朝中後期,更是在湘黔一帶修築了有“中國南方長城”之稱的苗疆邊牆,為的正是防範苗民。</p>
直到明末,還爆發了持續數十年,牽扯大明西南半壁,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平定的沙普之亂,遺禍何止於百年。</p>
就是這樣一個本就是苗漢民眾貌合神離的地區,最近出現了這樣兩個人物。</p>
一個原本是平民,現在卻以廣通王府的賓客,王爺倚信的幕僚自居,其揮霍無度,家奴仗勢欺人,強搶民女之事屢見不鮮。</p>
另一個則靠著一些相麵方術,善於阿諛奉承、哄騙人心,得到廣通王朱徽煠的信任,以得道高師廣收門徒。</p>
這兩個人分別叫做段友洪與利賓。</p>
此二人為禍地方,不止對地方上的漢人百姓壓榨無度,也屢屢欺壓苗民,引得周邊土司不滿已久。</p>
曆史上的兩年以後,在此地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苗司叛亂,多半是因此而起。</p>
如今,一行緹騎十餘人鮮衣怒馬,自京馳行半月方才抵達,為的就是要徹底解決這一未來的禍亂。</p>
為首的二人,一人身著五爪正龍袍服,一人身著飛魚服,腰配繡春刀的,便是襄王朱瞻墡與錦衣衛千戶盧忠了。</p>
“王爺先入城休息,還是與卑職直接去王府?”盧忠牽扯住馬韁,看了一眼頭頂生瓜蛋子一樣大的烈日,轉身問道。</p>
</p>
朱瞻墡的藩地在繁華的襄陽,根本對這裏的東西不感興趣,而且他也知道這兩個皇侄到底在做些什麽,更是無心休息。</p>
“不必休息了,直接去王府。”</p>
盧忠點頭,隨後腳下馬刺一動,驅策坐騎直奔城門,抵達後出示北鎮撫司千戶牙牌,冷冷道:</p>
“我是北鎮撫司千戶盧忠,這位是當今的襄王,有公務在身,立即放我們入城!”</p>
“臣那兩個皇侄,廣通王與陽宗王,本性其實不壞,隻是自幼缺乏教養,臣自詡在宗藩之中年齡稍大,資曆稍長,該親自前往他們的藩地加以勸戒。”</p>
按照皇明祖製,已經就藩的藩王無詔不得擅自入京,也不可以擅離封地,更不可能到處亂竄。</p>
如果按正常情況,朱瞻墡這次從乾清宮離開,第二天就需要立刻返回封地襄陽,如果去不經請示就去別的藩地,這是被視同犯上作亂的大忌。</p>
誰知道你是去勸戒他們的,還是和他們同氣連枝,準備反抗朝廷的?</p>
“的確應該如此,朕準了,襄王可與緹騎同往。”朱棣笑道:“難得襄王有這個心思,不過皇家禮法在前,即便是家人之間,也需明算賬,遵從禮法。”</p>
“這是自然。”朱瞻墡賠笑道。</p>
朱棣想了想,略有為難道:“這樣吧,朕就稍加懲戒,令他們二人互換封地,各減五成王府田莊,充入皇莊,讓朕幫他們保管。”</p>
“此外,令廣通王與陽宗王,各遣世子入京,朕會親自選派禮官教授他們禮法,襲爵後,朕會再令世子各回藩地就藩。”</p>
“暫且就先住在十王府吧,襄王覺得如何?”</p>
朱瞻墡稍愣片刻,沒有想到這位皇帝的手段如此狠辣,以世子把控宗藩,再施以仁政,恩威並施!</p>
這是一個年僅二十歲的皇帝嗎?</p>
這倒像是一個做過二十年皇帝的人!</p>
朱瞻墡知道這時候的選擇尤為重要,所以直接說道:“陛下想的實在周到,臣這兩個皇侄本就是缺少正經的皇家禮教,各王府世子若無教導,日後也是一個麻煩。”</p>
“隻是臣有個不情之請,臣這嫡子,今年已有十六歲了,年紀稍大,不知陛下還收不收得下?”</p>
朱棣哈哈大笑,看著底下一臉懵逼的朱祁鏞,道:“既然襄王信得過朕,朕自然願收。”</p>
“朕會讓朕當年的老師親自教導世子,兩年便可令他返回藩地,與王妃團聚,襄王覺得如何?”</p>
朱瞻墡大喜過望,拉著李氏和朱祁鏞參拜:“微臣感謝陛下,臣這世子定能在京師學習到正規的皇家禮數,回藩地後,當不至於給朝廷添亂。”</p>
朱棣說道:“快起來,若是天下藩王都和襄王一樣,朕當不至於如此費心。”</p>
說著,朱棣看向李氏道:“你們母子二人即將分別,朕體諒你們的不容易,可以在京歇息三日後再離開。”</p>
李氏心中其實對世子要留在京師當人質的結果十分不滿,但也沒別的辦法,隻好說道:“命婦感謝陛下的大恩大德。”</p>
今日一行,有驚無險。</p>
兩人出了乾清宮,都是不約而同地鬆了口氣。</p>
朱祁鏞委屈巴巴道:“父王,我真要留在京師兩年嗎?我舍不得父王,舍不得母妃,也舍不得王府的玩伴。”</p>
朱瞻墡一副心力交瘁的樣子,歎道:“待父王回到王府,可以上一份奏疏,懇請陛下準許將你的兩個王府玩伴接到十王府陪你。”</p>
“其它的,在眼下這多事之秋,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保住那兩個不爭氣的皇侄和你們,這已經是陛下格外開恩。”</p>
“隻有兩年,這是最好的結果了。”</p>
李氏蹲下來,眼睛已經有些泛紅,道:“我兒不是總念叨要來京城看看嗎?現在我們都來了,想去哪兒,王爺和娘陪你去玩。”</p>
朱瞻墡也笑道:“今日的事,都是好結果,不用再想什麽別的了,我隻希望不會再有第六次。”</p>
......</p>
半月後。</p>
湖廣。</p>
寶慶府,武岡州。</p>
洪武元年,改武岡路為武岡府。</p>
洪武九年,降為州,州治設於武岡,屬寶慶府。轄境相當於今湖南武岡、新寧、洞口等市、縣及隆回縣部分地區。</p>
明仁宗朱高熾稱武岡州是一個“民淳俗厚”的善地,這話也說沒錯。</p>
武岡處於中原與苗疆的交接地帶,周圍有很多苗人部落,因社會製度不同,苗人相對於漢人要淳樸得多。</p>
可淳樸並不代表好相與,苗民在土司的統治下,仗著山高水遠,一直對大明叛服不定,直到現在,劉聚和王文還率領十萬大軍在雲貴平叛。</p>
作亂的,也以苗民為多。</p>
明初,負責鎮守湖廣的楚王朱楨、湘王朱柏,曾多次統兵平定苗亂。</p>
曆史上明朝中後期,更是在湘黔一帶修築了有“中國南方長城”之稱的苗疆邊牆,為的正是防範苗民。</p>
直到明末,還爆發了持續數十年,牽扯大明西南半壁,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平定的沙普之亂,遺禍何止於百年。</p>
就是這樣一個本就是苗漢民眾貌合神離的地區,最近出現了這樣兩個人物。</p>
一個原本是平民,現在卻以廣通王府的賓客,王爺倚信的幕僚自居,其揮霍無度,家奴仗勢欺人,強搶民女之事屢見不鮮。</p>
另一個則靠著一些相麵方術,善於阿諛奉承、哄騙人心,得到廣通王朱徽煠的信任,以得道高師廣收門徒。</p>
這兩個人分別叫做段友洪與利賓。</p>
此二人為禍地方,不止對地方上的漢人百姓壓榨無度,也屢屢欺壓苗民,引得周邊土司不滿已久。</p>
曆史上的兩年以後,在此地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苗司叛亂,多半是因此而起。</p>
如今,一行緹騎十餘人鮮衣怒馬,自京馳行半月方才抵達,為的就是要徹底解決這一未來的禍亂。</p>
為首的二人,一人身著五爪正龍袍服,一人身著飛魚服,腰配繡春刀的,便是襄王朱瞻墡與錦衣衛千戶盧忠了。</p>
“王爺先入城休息,還是與卑職直接去王府?”盧忠牽扯住馬韁,看了一眼頭頂生瓜蛋子一樣大的烈日,轉身問道。</p>
</p>
朱瞻墡的藩地在繁華的襄陽,根本對這裏的東西不感興趣,而且他也知道這兩個皇侄到底在做些什麽,更是無心休息。</p>
“不必休息了,直接去王府。”</p>
盧忠點頭,隨後腳下馬刺一動,驅策坐騎直奔城門,抵達後出示北鎮撫司千戶牙牌,冷冷道:</p>
“我是北鎮撫司千戶盧忠,這位是當今的襄王,有公務在身,立即放我們入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