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在清史冊上曾記載:大順二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夏,南明福王弘光割據政權滅亡。十一月,清朝用剿撫兼施的策略一麵以何洛會為定西大將軍進剿四川,一麵派人下詔誘降張獻忠,勸說他歸順清朝。詔書說:“張獻忠前此擾亂,皆明朝之事”,表示諒解,“張獻忠如審識天時,率眾來歸,自當優加擢敘,世世子孫,永享富貴”。並威脅說“倘遲延觀望,不早迎降,大軍既至,悔之無及”。然而張獻忠置之不理,反而增強了抗清的決心。這時,何洛會率領的清軍被陝西的義軍所牽製,所以一直沒有入川。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和農民軍,除了與明朝在四川的殘餘軍隊對抗外,還要同四川的地主武裝作鬥爭。原川陝總督樊一蘅仍任原職,南明政權又任命原大學士王應熊為兵部尚書總督川湖雲貴軍務,並賜尚方寶劍便宜行事,駐紮遵義,主持對張獻忠作戰。是年三月,明四川巡撫馬幹派副將曾英帶兵攻陷重慶。接著,閣部王應熊會兵遵義,副將楊展、屠龍、莫宗文、賈登聯等請複川南。“起甘良臣為總統,副以侯天錫、屠龍,合參將楊展,遊擊馬應試、餘朝宗所攜潰卒,得三萬人。”
看過一番北蠻諜報,這才讓張秉忠重新審視起滿清勢力來。原來那在大草原上人少勢弱的女真族人為了生存下來,十二三歲皆可婚配。到了十四、五歲便有了第一個娃,同時配偶亦可兄死弟替互通的族訓代代不忘。所以,到了秉忠這個年紀的人,子子孫孫一大批也是常見之事。想到努爾哈赤還大他幾歲,有一個進二十五、六歲的孩子,那也是最為正常不過得了;自己個不也收了幾個年齡與之不相上下的義子嗎?但隻是每每想到侵犯我大中華之地時,心中不免有些硌應的慌。何曾還為那授藝之恩所困擾,自己不也是從兵事起家,如何與人道哉?
於是找來先前眾將臣子,隻言對策不言其他。可眾人爭議了半天,依然毫無結果。張秉忠很是虛心的聽取了,多方麵經驗建議,決定先修書於圖北的李闖王看看他對此事有什麽想法。
等上十幾日棗兒回信,信中所言與秉忠自己的看法不謀而合。在無形當中,給了秉忠極大的支撐,兄弟之亂與家國之亂終有了定論。想來這也是私塾的何先生教的好,要不然怎麽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秉忠依信中所言決定,大西國的將士們要進行突西迎北的策略,同時也可擴張自己的屬地,將常懷思念的陝西、陝北納入自己的版圖中來。當然要從西邊突進,首先第一關就是必需拿下佛圖關,佛圖關位於重慶老城以西,地勢險竣,兩側環水,三麵懸崖,自古有''四塞之險,甲於天下''之說。自兩側急劇傾斜,為兵家必爭的千古要塞。重慶半島三麵環水,古代漲水季節不可卒渡時,出入重慶必經佛圖關至二郎關一線要道。《巴縣誌》記載:“渝城三麵抱江,陸路惟浮圖關一線壁立萬仞,磴曲千層,兩江虹束如帶,實為咽喉扼要之區,能守全城可保無恙。”佛圖關,舊時出重慶城,沿東大路上成都,這是唯一的陸路關隘,出了浮圖關才算出了重慶城。
因古時建有夜雨寺,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的''佛圖夜雨''勝景。因有《佛圖關銘》、《佛圖關》、《清正廉明》等多種記事碑銘,及岩壁上刻有摩岩石刻佛像,故名浮圖關,後更現名佛圖關。“佛圖、浮圖”源於楚語“於菟(wutu):虎,”浮圖、佛圖關即“於菟”關、“虎”關,此地在山嶺脊梁,懸崖絕壁,易守難攻,形似老虎把守。古代三苗一支溯長江西進到達今浮圖關,以''於菟''命名此地。後來古代楚人攻占此地,命名''於菟'',意為''虎牢關''。
說起虎牢關,不由得讓人想起了三國英雄人物。想當年董卓親自和呂布、李儒、樊稠、張濟率十五萬大軍東進虎牢關,又給李傕、郭汜發兵五萬增援汜水關。在虎牢關,董卓命呂布率領先頭部隊三萬,在關前駐防紮營。聯軍決定分兵一半迎戰董卓軍。八路諸侯王匡、橋瑁、鮑信、袁遺、孔融、張楊、陶謙、公孫瓚各率本部軍馬在袁紹指揮下進軍虎牢關。王匡先到,部將方悅主動與呂布單挑。不足五合,方悅被殺,呂布衝入王匡軍,殺了一些潰兵。幸好橋瑁和袁遺趕來救援王匡。他們決定撤退到關外三十華裏處下寨。很快,其餘五路聯軍諸侯也來到大營,商議認為呂布不可戰勝。這時,呂布軍在寨外列陣,八路諸侯迎戰。張楊部將穆順縱馬殺向呂布,當即被殺。孔融部將武安國殺出挑戰呂布。戰到十合,呂布以戟砍斷武安國手腕。聯軍殺出救了武安國,雙方各自歸營。曹操認為十八路諸侯應該合計敗呂布之策,一旦呂布戰敗,董卓易除。
此時,呂布再次出陣,嘲笑聯軍。公孫瓚親自戰呂布,戰不數合敗走。呂布追之,卻被稱他為“三姓家奴(“三姓”指呂布本姓及其兩位義父的姓)”的張飛攔住。呂布戰張飛五十合,不分高低。關羽舞青龍偃月刀殺出幫張飛作戰。三人又戰大約三十合,劉備也持雌雄雙股劍加入了戰鬥。三位結義兄弟將呂布圍在中心,輪番從不同方向攻呂布。呂布無力擊敗三人,於是佯擊劉備,當劉備閃躲時乘隙脫身,奔回虎牢關。三兄弟追呂布,但呂布所騎赤兔馬太快,追不上。他們看到董卓後,放棄了追逐。張飛試圖殺上關去殺了董卓,但關上箭如雨下,張飛隻得回。八路諸侯聯軍宣稱此戰得勝,劉、關、張為得勝而慶賀,這便是史稱三英戰呂布的故事。
董卓新敗後,問計於李儒。李儒答,全軍應該撤退到西麵的長安,並帶上洛陽的市民及朝廷。董卓對此很樂意,不顧一些人的強烈反對,執行遷都。他迫使朝廷和洛陽市民隨他遷往長安,以軍隊監視他們。離開前,董卓派兵奪取洛陽富戶的財物,將洛陽夷為平地。時任董卓汜水關守將的趙岑得知主公撤走,就棄了關,獨自逃走。
想必這佛圖關極是易守難攻的,所以在攻關之前秉忠命眾將士認真對待,並頒下口令為必克之。
如今曆史上在佛圖關上上演著最為激烈的戰事,便是在明崇禎十六年,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攻打重慶,幾欲破關圖北的故事了。
在大雀營主張玉娘的建議之下,先前因重慶東大門銅鑼峽水路防禦嚴密,張秉忠命令眾將士當暗渡陳倉,佯攻銅鑼峽,暗中親率精兵由南岸大興場登岸,取小道繞過重慶疾馳百餘裏地,利用長途奔襲的快馬策略,奪取重慶上遊的江津,然後率船從江津順流而下,在佛圖關東側的菜園壩登陸,直插兩路口,在鵝嶺、佛圖關一線與朝廷軍隊展開激戰,從而奪得關隘。翌日,張獻忠軍欲占領了佛圖關,明將陳士奇還身在重慶,當時援兵陸陸續續也到來的,諸將士都對其說要“背水一戰”,陳士奇不同意,說“你們這是想跑吧?”,下令都進城死守,讓副將卞顯爵派重兵在轉角樓把守。當時,秉忠軍四麵攻城,挖了好幾條地道,把城外的墳墓挖開,把棺材板舉在頭上用來抵禦城上拋下的磚石,一人有傷,就有人替補上,誰敢稍稍退縮就被殺掉。地道挖通至城下的時候,就放進火藥,火藥爆炸的時候,城牆都倒塌了。第六日張獻忠軍燒掉了轉角樓,副將卞顯爵死於火中,重慶城被攻占。城陷後,張獻忠軍開始屠城,豪門仕族隻能眼睜睜地被殺,有的死於張獻忠軍隊的屠刀下,有的則被擠入長江淹死。張獻忠坐在操練場上,把文武百官聚集在一起。當時,眾官員已經換好了老百姓的衣服準備逃生,但張獻忠開了大價錢讓老百姓指認官員,就這樣,一個一個的官員被指認出來。後來張獻忠軍派人到瑞王府抓人,王妃劉氏投井自殺,瑞王被抓住。張獻忠指著重慶知府王行檢說:國家都讓你等小人敗壞了,十三隘口如果有守兵,我就不會這麽快攻入重慶,你等也可多多準備,就不是今天這個結局了。此等敗類,不剮了你們難解心頭之恨。遂下令手下活剮了王行檢等人。巴縣縣令王錫六說:我們這些人確實該死,但不要殺百姓。眾人把瑞王帶到張獻忠麵前,張獻忠走下歎息道:我大軍比李自成軍強,可你就知道害怕李自成的軍隊而離開漢中,也應該知道我軍要攻打重慶的吧,怎麽能死呆在這裏不動而讓我抓到呢?這就是命吧!遂下令將瑞王淩遲處死,不過還算人道的是,張獻忠下令可以刺瑞王喉嚨速死。張獻忠還下令,重慶府兵都一律砍下右手,無一幸免。有伸出左手的,雙手一同砍下。由此,各州害怕獻忠的殘暴,唯恐獻忠大兵壓境,都望風向獻忠繳納銀兩。獻忠選擇各州的農戶魁首授以知縣的職位,發兵送其上任,然而依然是大肆搶掠。官民就是投降了,也不能幸免於難,照樣是被殺被搶。張獻忠奪佛圖關後,進而在通遠門與明軍展開了六天六夜的慘烈廝殺,最後攻陷通遠門,占領重慶,並在較場口集會民眾,將朝廷命官陳士奇等人處斬。
看過一番北蠻諜報,這才讓張秉忠重新審視起滿清勢力來。原來那在大草原上人少勢弱的女真族人為了生存下來,十二三歲皆可婚配。到了十四、五歲便有了第一個娃,同時配偶亦可兄死弟替互通的族訓代代不忘。所以,到了秉忠這個年紀的人,子子孫孫一大批也是常見之事。想到努爾哈赤還大他幾歲,有一個進二十五、六歲的孩子,那也是最為正常不過得了;自己個不也收了幾個年齡與之不相上下的義子嗎?但隻是每每想到侵犯我大中華之地時,心中不免有些硌應的慌。何曾還為那授藝之恩所困擾,自己不也是從兵事起家,如何與人道哉?
於是找來先前眾將臣子,隻言對策不言其他。可眾人爭議了半天,依然毫無結果。張秉忠很是虛心的聽取了,多方麵經驗建議,決定先修書於圖北的李闖王看看他對此事有什麽想法。
等上十幾日棗兒回信,信中所言與秉忠自己的看法不謀而合。在無形當中,給了秉忠極大的支撐,兄弟之亂與家國之亂終有了定論。想來這也是私塾的何先生教的好,要不然怎麽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秉忠依信中所言決定,大西國的將士們要進行突西迎北的策略,同時也可擴張自己的屬地,將常懷思念的陝西、陝北納入自己的版圖中來。當然要從西邊突進,首先第一關就是必需拿下佛圖關,佛圖關位於重慶老城以西,地勢險竣,兩側環水,三麵懸崖,自古有''四塞之險,甲於天下''之說。自兩側急劇傾斜,為兵家必爭的千古要塞。重慶半島三麵環水,古代漲水季節不可卒渡時,出入重慶必經佛圖關至二郎關一線要道。《巴縣誌》記載:“渝城三麵抱江,陸路惟浮圖關一線壁立萬仞,磴曲千層,兩江虹束如帶,實為咽喉扼要之區,能守全城可保無恙。”佛圖關,舊時出重慶城,沿東大路上成都,這是唯一的陸路關隘,出了浮圖關才算出了重慶城。
因古時建有夜雨寺,為古巴渝十二景之一的''佛圖夜雨''勝景。因有《佛圖關銘》、《佛圖關》、《清正廉明》等多種記事碑銘,及岩壁上刻有摩岩石刻佛像,故名浮圖關,後更現名佛圖關。“佛圖、浮圖”源於楚語“於菟(wutu):虎,”浮圖、佛圖關即“於菟”關、“虎”關,此地在山嶺脊梁,懸崖絕壁,易守難攻,形似老虎把守。古代三苗一支溯長江西進到達今浮圖關,以''於菟''命名此地。後來古代楚人攻占此地,命名''於菟'',意為''虎牢關''。
說起虎牢關,不由得讓人想起了三國英雄人物。想當年董卓親自和呂布、李儒、樊稠、張濟率十五萬大軍東進虎牢關,又給李傕、郭汜發兵五萬增援汜水關。在虎牢關,董卓命呂布率領先頭部隊三萬,在關前駐防紮營。聯軍決定分兵一半迎戰董卓軍。八路諸侯王匡、橋瑁、鮑信、袁遺、孔融、張楊、陶謙、公孫瓚各率本部軍馬在袁紹指揮下進軍虎牢關。王匡先到,部將方悅主動與呂布單挑。不足五合,方悅被殺,呂布衝入王匡軍,殺了一些潰兵。幸好橋瑁和袁遺趕來救援王匡。他們決定撤退到關外三十華裏處下寨。很快,其餘五路聯軍諸侯也來到大營,商議認為呂布不可戰勝。這時,呂布軍在寨外列陣,八路諸侯迎戰。張楊部將穆順縱馬殺向呂布,當即被殺。孔融部將武安國殺出挑戰呂布。戰到十合,呂布以戟砍斷武安國手腕。聯軍殺出救了武安國,雙方各自歸營。曹操認為十八路諸侯應該合計敗呂布之策,一旦呂布戰敗,董卓易除。
此時,呂布再次出陣,嘲笑聯軍。公孫瓚親自戰呂布,戰不數合敗走。呂布追之,卻被稱他為“三姓家奴(“三姓”指呂布本姓及其兩位義父的姓)”的張飛攔住。呂布戰張飛五十合,不分高低。關羽舞青龍偃月刀殺出幫張飛作戰。三人又戰大約三十合,劉備也持雌雄雙股劍加入了戰鬥。三位結義兄弟將呂布圍在中心,輪番從不同方向攻呂布。呂布無力擊敗三人,於是佯擊劉備,當劉備閃躲時乘隙脫身,奔回虎牢關。三兄弟追呂布,但呂布所騎赤兔馬太快,追不上。他們看到董卓後,放棄了追逐。張飛試圖殺上關去殺了董卓,但關上箭如雨下,張飛隻得回。八路諸侯聯軍宣稱此戰得勝,劉、關、張為得勝而慶賀,這便是史稱三英戰呂布的故事。
董卓新敗後,問計於李儒。李儒答,全軍應該撤退到西麵的長安,並帶上洛陽的市民及朝廷。董卓對此很樂意,不顧一些人的強烈反對,執行遷都。他迫使朝廷和洛陽市民隨他遷往長安,以軍隊監視他們。離開前,董卓派兵奪取洛陽富戶的財物,將洛陽夷為平地。時任董卓汜水關守將的趙岑得知主公撤走,就棄了關,獨自逃走。
想必這佛圖關極是易守難攻的,所以在攻關之前秉忠命眾將士認真對待,並頒下口令為必克之。
如今曆史上在佛圖關上上演著最為激烈的戰事,便是在明崇禎十六年,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攻打重慶,幾欲破關圖北的故事了。
在大雀營主張玉娘的建議之下,先前因重慶東大門銅鑼峽水路防禦嚴密,張秉忠命令眾將士當暗渡陳倉,佯攻銅鑼峽,暗中親率精兵由南岸大興場登岸,取小道繞過重慶疾馳百餘裏地,利用長途奔襲的快馬策略,奪取重慶上遊的江津,然後率船從江津順流而下,在佛圖關東側的菜園壩登陸,直插兩路口,在鵝嶺、佛圖關一線與朝廷軍隊展開激戰,從而奪得關隘。翌日,張獻忠軍欲占領了佛圖關,明將陳士奇還身在重慶,當時援兵陸陸續續也到來的,諸將士都對其說要“背水一戰”,陳士奇不同意,說“你們這是想跑吧?”,下令都進城死守,讓副將卞顯爵派重兵在轉角樓把守。當時,秉忠軍四麵攻城,挖了好幾條地道,把城外的墳墓挖開,把棺材板舉在頭上用來抵禦城上拋下的磚石,一人有傷,就有人替補上,誰敢稍稍退縮就被殺掉。地道挖通至城下的時候,就放進火藥,火藥爆炸的時候,城牆都倒塌了。第六日張獻忠軍燒掉了轉角樓,副將卞顯爵死於火中,重慶城被攻占。城陷後,張獻忠軍開始屠城,豪門仕族隻能眼睜睜地被殺,有的死於張獻忠軍隊的屠刀下,有的則被擠入長江淹死。張獻忠坐在操練場上,把文武百官聚集在一起。當時,眾官員已經換好了老百姓的衣服準備逃生,但張獻忠開了大價錢讓老百姓指認官員,就這樣,一個一個的官員被指認出來。後來張獻忠軍派人到瑞王府抓人,王妃劉氏投井自殺,瑞王被抓住。張獻忠指著重慶知府王行檢說:國家都讓你等小人敗壞了,十三隘口如果有守兵,我就不會這麽快攻入重慶,你等也可多多準備,就不是今天這個結局了。此等敗類,不剮了你們難解心頭之恨。遂下令手下活剮了王行檢等人。巴縣縣令王錫六說:我們這些人確實該死,但不要殺百姓。眾人把瑞王帶到張獻忠麵前,張獻忠走下歎息道:我大軍比李自成軍強,可你就知道害怕李自成的軍隊而離開漢中,也應該知道我軍要攻打重慶的吧,怎麽能死呆在這裏不動而讓我抓到呢?這就是命吧!遂下令將瑞王淩遲處死,不過還算人道的是,張獻忠下令可以刺瑞王喉嚨速死。張獻忠還下令,重慶府兵都一律砍下右手,無一幸免。有伸出左手的,雙手一同砍下。由此,各州害怕獻忠的殘暴,唯恐獻忠大兵壓境,都望風向獻忠繳納銀兩。獻忠選擇各州的農戶魁首授以知縣的職位,發兵送其上任,然而依然是大肆搶掠。官民就是投降了,也不能幸免於難,照樣是被殺被搶。張獻忠奪佛圖關後,進而在通遠門與明軍展開了六天六夜的慘烈廝殺,最後攻陷通遠門,占領重慶,並在較場口集會民眾,將朝廷命官陳士奇等人處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