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關門山抗日根據地,劉樹一直是心存宏願的,從前做二營教導員的時候,他曾經借助“西坪村戰地總動員委員會”的力道,將根據地建設搞得如火如荼。但其後日偽軍大舉前來掃蕩,所有的心血付之一炬。所以,這筆賬他一直記在吳子健的頭上,在他看來,正是吳子健三番五次主動打擊豐店縣城附近的日偽軍,才引來了敵人的報複性掃蕩;營長不幸犧牲,自己也憤而出走尋求上級幫助。
讓劉樹深感失望和鬱悶的是,在徐旅旅部,並沒有人針對吳子健的行為作出批評乃至懲處,反而將改編後的關門山派遣支隊支隊長的頭銜給了他。如果說,昔日的徐旅二營吳子建作為副營長、其職位還在教導員之下的話,那麽如今他當上了支隊長,自己這個支隊政委反而排名在其後了;無疑,這將讓吳子健越發目中無人,不把自己這個政委放在眼裏。對此,劉樹當然難以容忍。所以他決定,從一開始就樹立權威,至少不能讓吳子健以支隊長的身份從此獨斷專行!
“好吧,我承認支隊長是軍事主官,但我軍的傳統向來是黨指揮槍,即便是軍事行動,我身為政委也必須參與其中,沒有決策權也要有話語權和知情權;”強迫自己穩定了一番情緒,劉樹盡量平和著語氣說道:“現在,我就以支隊政委的身份,要求你如實通報剛剛發生的、與國民黨中央軍聯合作戰的情況。”
吳子健知道這一關遲早繞不過去,也知道劉樹不僅不主張主動出擊日軍,更對所謂的國民黨反動軍隊深惡痛絕。這一次本部出動主力與中央軍391團聯合作戰,雖頗有斬獲,卻也付出了不小的傷亡代價,想對劉樹隱瞞也是瞞不住的,索性給他來個開誠布公吧。
於是,支隊長重新拿起那根細長的樹枝,就著剛剛到手的專業軍事地圖,開始給劉樹講解這場代號“山鷹”的聯合作戰行動。
一邊仔細聆聽,劉樹就一邊認真地往自己那個筆記本上記錄著,特別是己方的戰損情況。此戰,八路軍方麵陣亡高達六十餘人,負傷也接近這個數字。卻隻繳獲了二十六枝三八式步槍或騎槍,子彈四百多發,*三十枚,一枝擲彈筒及一袋*,以及九匹戰馬。與獲得的戰利品相比,傷亡數字明顯過大。且炮兵排的迫擊炮炮彈近乎打光,步槍機槍子彈以及*的消耗驚人。勿庸置疑,這是一場“入不敷出”的戰鬥。
“聯合作戰的初衷,是誰先提出來的?”
“當然是中央軍——這場戰鬥的預設規模,根本不是我們八路軍一個營能掌控得了的;中央軍391團幾乎主力盡出,而且用上了剛剛到手的幾門大口徑重炮,這才勉強和日本人打了個平手!”
說到大口徑重炮,此次“山鷹”聯合作戰中,391團的炮連發揮得可謂糟糕至極,戰後在西坪村小憩之時,中央軍上校曾經毫不留情地抨擊了自家人。所以,吳子健介紹到這一段,就采用了模糊的語氣一帶而過。
但劉樹關注的點卻不在這方麵,他已經找到了說服對方的要害之處:
“老吳,你現在應該意識到,這場所謂的山鷹作戰真正的意義所在了!就像你說的,中央軍出動了一個主力團,又有重型武器裝備,再加上你率領的一個營,而且是出其不意發動夜襲;應該說,在戰役層麵上我們是占據相當大的主動的,可是為什麽這一仗打下來,卻隻打了個平手呢?”
新任支隊長內心一動,覺得麵前的政委看問題也自有其獨到的角度。平心而論,這場戰鬥最終打成平手的結果,對於聯合作戰的國共兩軍而言還算得上是僥幸的,迄今為止,日軍重兵突然撤去包圍圈而蹊蹺退走的真實原因,他們仍未搞清楚。假如沒有這一變故,就憑日軍當時已經完成的東西包夾、中心穿插的戰術動作,陷在危局中的391團與徐旅二營最終能否全身而退,都是個很大的疑問。
看到對麵的吳子健突然凝思不語,劉樹覺得自己的說教已經起了作用,於是開始趁熱打鐵:“我們不是不抗日,也不是不能主動出擊,但必須要看敵人的強弱程度以及我軍的實際情況。剛才我在會上向大家通報的長治縣神頭嶺大捷,我們八路軍出動的可是近乎一個徐師的主力,總兵力要在萬人左右;而伏擊對象日軍下元師團,僅僅出動一個步兵大隊附加一些特種兵中隊,敵我兵力對比接近七比一!這才保證了攻城打援行動能夠幹淨利落地圍而殲之。”
從政委的嘴裏聽到諸多軍事術語且運用得當,吳子健越發感到驚訝。他並不知道,劉樹剛才講的這番話,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在照搬徐旅旅部參謀人員傳達的關於神頭嶺戰役的總結。
“反過來看你們這次的山鷹行動呢?打來打去,竟然讓日本人包了餃子,明明是主動出擊敵人的鐵道線,最後卻被人家攆到了自己的家門口,這打的叫什麽仗?我認為,這恰恰是你與國民黨軍指揮官不了解敵情、盲目自信、擅自行動結出的惡果!”
等到劉樹說到這裏,吳子健禁不住再度莞爾:看來這才是劉政委真實的軍事才學程度。他當即出言打斷了對方,隨後便羅列了“山鷹”行動開始之前,聯合作戰的兩軍在情報收集、作戰預案以及應對意外方麵卓有成效的準備。
實戰中,也確實是按照中國軍的預案在進行,但此戰的轉折點出現在日軍援兵出動的數量以及運兵速度上。對靈石縣的佯攻開始後,日軍竟然能夠從公鐵兩路連續出動多個批次的援軍,且兵力投送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這是他與秦忠孝在開戰之前都未曾預料到的。但卻絕對不是劉樹所詬病的什麽“不了解敵情、盲目自信”。
“政委,感謝你帶回來的這兩張軍用地圖,實在是太實用了!”新任支隊長索性就轉到了劉樹座位的一側,繼續指點著桌子上攤開的地圖,開始給對方上課。
他講到了眼下山西日軍位於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個師團,這三個師團無一例外地都在依托鐵道線駐紮:晉北的關東軍後宮師團,依托平綏鐵路;晉中的華北方麵軍山岡師團,依托正太鐵路和同蒲鐵路北線;晉南的華北方麵軍瀨名師團依托同蒲鐵路南線。
但是,區區三個師團六七萬人總量的兵力,要想控製表裏山河的山西全境,是絕對做不到的。這也正是三個師團的日軍重點控製平綏、正太和同蒲鐵路沿線城鎮的關鍵所在:他們可以發揮鐵道線快速運輸的優勢,一旦某個地方發生戰事,就能馬上將相鄰的軍隊投送到那裏,進而形成局部戰場的優勢主動。
“這次我們和中央軍391團破襲南同蒲鐵路,就是吃了這方麵的虧;”吳子健感觸極深地繼續說道:“我們設想的攻城打援,無非是要打擊從幾十裏之外開來的日軍援兵,卻沒有料到,除了鄰近的日軍出動,他們竟然還能從百裏之外調集重兵快速投入到戰場,一下子就打破了我們原有的兵力優勢。”
不得不聽吳子健侃侃而談的劉樹,敏感地抓住了對方總結性的最末一句話,一拍桌子上的地圖,痛心疾首地嚷道:“看看,看看!關鍵症結找到了吧!你也知道日本人可以依靠鐵道線上的快速運輸優勢、來投送他們的兵力,那你們和國民黨軍為什麽還要跑到鐵道線上去自找苦吃呢?這不是明擺著拿自己的短處去碰對手的長處嗎?”
新任支隊長先是一愣,然後臉上就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政委啊,你這叫什麽邏輯?我都有言在先了,日軍主要就是沿著山西省內的這三條鐵道線駐紮兵力,我們如果不跑到鐵道線上去,又怎麽能打得著他們呢!?”
不料聞聽此言,劉樹的情緒也更激昂了,索性從凳子上站了起來,居高臨下地俯視的吳子健說:
“辯來辯去這麽半天,你就是鑽在牛角尖裏出不來——你為什麽就一定要跑到鐵道線上去出擊日軍呢?既然他們死守在三條鐵路上不動,我們隻要不去招惹他們,想必他們也沒有多餘的力量來攻擊我們。這不是正可以利用大好的時間和空間、來埋頭壯大發展我們的根據地嗎?!”
吳子健沒有隨著政委的起立而起立,他就那麽坐在桌子前,盯著高比例尺的軍用地圖,一字一句地回答道:
“我從來不認為,發展根據地與攻擊日軍有什麽相矛盾的地方;國難當頭,大敵當前,身為中國軍人,必然要以保家衛國為己任。日本人就在離我們幾十裏遠的鐵道線上,眼睛看著他們卻不打,發展這麽多的根據地幹什麽用?”
說罷,吳子健將手裏的樹枝再一次丟到了地圖上,一臉悲愴地徑自走出了房門。
望著老戰友的背影,政委劉樹仰天一聲長歎,他覺得,橫亙在自己與支隊長麵前的這道認識上的鴻溝,似乎永遠難以填平或逾越。
八路軍林師徐旅關門山派遣支隊新任支隊長與政委之間的這場碰撞,就這麽不歡而散了。然而,無論是主戰派的吳子健,還是主建(建設根據地)派的劉樹,都不會想到,他們剛才嘴頭上談論不休的山西日軍,此刻已經在緊鑼密鼓地運籌著一場巨大的攻勢,鋒芒指向的,就是同蒲鐵路兩側以及太行山區的中國軍。
讓劉樹深感失望和鬱悶的是,在徐旅旅部,並沒有人針對吳子健的行為作出批評乃至懲處,反而將改編後的關門山派遣支隊支隊長的頭銜給了他。如果說,昔日的徐旅二營吳子建作為副營長、其職位還在教導員之下的話,那麽如今他當上了支隊長,自己這個支隊政委反而排名在其後了;無疑,這將讓吳子健越發目中無人,不把自己這個政委放在眼裏。對此,劉樹當然難以容忍。所以他決定,從一開始就樹立權威,至少不能讓吳子健以支隊長的身份從此獨斷專行!
“好吧,我承認支隊長是軍事主官,但我軍的傳統向來是黨指揮槍,即便是軍事行動,我身為政委也必須參與其中,沒有決策權也要有話語權和知情權;”強迫自己穩定了一番情緒,劉樹盡量平和著語氣說道:“現在,我就以支隊政委的身份,要求你如實通報剛剛發生的、與國民黨中央軍聯合作戰的情況。”
吳子健知道這一關遲早繞不過去,也知道劉樹不僅不主張主動出擊日軍,更對所謂的國民黨反動軍隊深惡痛絕。這一次本部出動主力與中央軍391團聯合作戰,雖頗有斬獲,卻也付出了不小的傷亡代價,想對劉樹隱瞞也是瞞不住的,索性給他來個開誠布公吧。
於是,支隊長重新拿起那根細長的樹枝,就著剛剛到手的專業軍事地圖,開始給劉樹講解這場代號“山鷹”的聯合作戰行動。
一邊仔細聆聽,劉樹就一邊認真地往自己那個筆記本上記錄著,特別是己方的戰損情況。此戰,八路軍方麵陣亡高達六十餘人,負傷也接近這個數字。卻隻繳獲了二十六枝三八式步槍或騎槍,子彈四百多發,*三十枚,一枝擲彈筒及一袋*,以及九匹戰馬。與獲得的戰利品相比,傷亡數字明顯過大。且炮兵排的迫擊炮炮彈近乎打光,步槍機槍子彈以及*的消耗驚人。勿庸置疑,這是一場“入不敷出”的戰鬥。
“聯合作戰的初衷,是誰先提出來的?”
“當然是中央軍——這場戰鬥的預設規模,根本不是我們八路軍一個營能掌控得了的;中央軍391團幾乎主力盡出,而且用上了剛剛到手的幾門大口徑重炮,這才勉強和日本人打了個平手!”
說到大口徑重炮,此次“山鷹”聯合作戰中,391團的炮連發揮得可謂糟糕至極,戰後在西坪村小憩之時,中央軍上校曾經毫不留情地抨擊了自家人。所以,吳子健介紹到這一段,就采用了模糊的語氣一帶而過。
但劉樹關注的點卻不在這方麵,他已經找到了說服對方的要害之處:
“老吳,你現在應該意識到,這場所謂的山鷹作戰真正的意義所在了!就像你說的,中央軍出動了一個主力團,又有重型武器裝備,再加上你率領的一個營,而且是出其不意發動夜襲;應該說,在戰役層麵上我們是占據相當大的主動的,可是為什麽這一仗打下來,卻隻打了個平手呢?”
新任支隊長內心一動,覺得麵前的政委看問題也自有其獨到的角度。平心而論,這場戰鬥最終打成平手的結果,對於聯合作戰的國共兩軍而言還算得上是僥幸的,迄今為止,日軍重兵突然撤去包圍圈而蹊蹺退走的真實原因,他們仍未搞清楚。假如沒有這一變故,就憑日軍當時已經完成的東西包夾、中心穿插的戰術動作,陷在危局中的391團與徐旅二營最終能否全身而退,都是個很大的疑問。
看到對麵的吳子健突然凝思不語,劉樹覺得自己的說教已經起了作用,於是開始趁熱打鐵:“我們不是不抗日,也不是不能主動出擊,但必須要看敵人的強弱程度以及我軍的實際情況。剛才我在會上向大家通報的長治縣神頭嶺大捷,我們八路軍出動的可是近乎一個徐師的主力,總兵力要在萬人左右;而伏擊對象日軍下元師團,僅僅出動一個步兵大隊附加一些特種兵中隊,敵我兵力對比接近七比一!這才保證了攻城打援行動能夠幹淨利落地圍而殲之。”
從政委的嘴裏聽到諸多軍事術語且運用得當,吳子健越發感到驚訝。他並不知道,劉樹剛才講的這番話,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在照搬徐旅旅部參謀人員傳達的關於神頭嶺戰役的總結。
“反過來看你們這次的山鷹行動呢?打來打去,竟然讓日本人包了餃子,明明是主動出擊敵人的鐵道線,最後卻被人家攆到了自己的家門口,這打的叫什麽仗?我認為,這恰恰是你與國民黨軍指揮官不了解敵情、盲目自信、擅自行動結出的惡果!”
等到劉樹說到這裏,吳子健禁不住再度莞爾:看來這才是劉政委真實的軍事才學程度。他當即出言打斷了對方,隨後便羅列了“山鷹”行動開始之前,聯合作戰的兩軍在情報收集、作戰預案以及應對意外方麵卓有成效的準備。
實戰中,也確實是按照中國軍的預案在進行,但此戰的轉折點出現在日軍援兵出動的數量以及運兵速度上。對靈石縣的佯攻開始後,日軍竟然能夠從公鐵兩路連續出動多個批次的援軍,且兵力投送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這是他與秦忠孝在開戰之前都未曾預料到的。但卻絕對不是劉樹所詬病的什麽“不了解敵情、盲目自信”。
“政委,感謝你帶回來的這兩張軍用地圖,實在是太實用了!”新任支隊長索性就轉到了劉樹座位的一側,繼續指點著桌子上攤開的地圖,開始給對方上課。
他講到了眼下山西日軍位於北部、中部和南部的三個師團,這三個師團無一例外地都在依托鐵道線駐紮:晉北的關東軍後宮師團,依托平綏鐵路;晉中的華北方麵軍山岡師團,依托正太鐵路和同蒲鐵路北線;晉南的華北方麵軍瀨名師團依托同蒲鐵路南線。
但是,區區三個師團六七萬人總量的兵力,要想控製表裏山河的山西全境,是絕對做不到的。這也正是三個師團的日軍重點控製平綏、正太和同蒲鐵路沿線城鎮的關鍵所在:他們可以發揮鐵道線快速運輸的優勢,一旦某個地方發生戰事,就能馬上將相鄰的軍隊投送到那裏,進而形成局部戰場的優勢主動。
“這次我們和中央軍391團破襲南同蒲鐵路,就是吃了這方麵的虧;”吳子健感觸極深地繼續說道:“我們設想的攻城打援,無非是要打擊從幾十裏之外開來的日軍援兵,卻沒有料到,除了鄰近的日軍出動,他們竟然還能從百裏之外調集重兵快速投入到戰場,一下子就打破了我們原有的兵力優勢。”
不得不聽吳子健侃侃而談的劉樹,敏感地抓住了對方總結性的最末一句話,一拍桌子上的地圖,痛心疾首地嚷道:“看看,看看!關鍵症結找到了吧!你也知道日本人可以依靠鐵道線上的快速運輸優勢、來投送他們的兵力,那你們和國民黨軍為什麽還要跑到鐵道線上去自找苦吃呢?這不是明擺著拿自己的短處去碰對手的長處嗎?”
新任支隊長先是一愣,然後臉上就露出了哭笑不得的表情:“政委啊,你這叫什麽邏輯?我都有言在先了,日軍主要就是沿著山西省內的這三條鐵道線駐紮兵力,我們如果不跑到鐵道線上去,又怎麽能打得著他們呢!?”
不料聞聽此言,劉樹的情緒也更激昂了,索性從凳子上站了起來,居高臨下地俯視的吳子健說:
“辯來辯去這麽半天,你就是鑽在牛角尖裏出不來——你為什麽就一定要跑到鐵道線上去出擊日軍呢?既然他們死守在三條鐵路上不動,我們隻要不去招惹他們,想必他們也沒有多餘的力量來攻擊我們。這不是正可以利用大好的時間和空間、來埋頭壯大發展我們的根據地嗎?!”
吳子健沒有隨著政委的起立而起立,他就那麽坐在桌子前,盯著高比例尺的軍用地圖,一字一句地回答道:
“我從來不認為,發展根據地與攻擊日軍有什麽相矛盾的地方;國難當頭,大敵當前,身為中國軍人,必然要以保家衛國為己任。日本人就在離我們幾十裏遠的鐵道線上,眼睛看著他們卻不打,發展這麽多的根據地幹什麽用?”
說罷,吳子健將手裏的樹枝再一次丟到了地圖上,一臉悲愴地徑自走出了房門。
望著老戰友的背影,政委劉樹仰天一聲長歎,他覺得,橫亙在自己與支隊長麵前的這道認識上的鴻溝,似乎永遠難以填平或逾越。
八路軍林師徐旅關門山派遣支隊新任支隊長與政委之間的這場碰撞,就這麽不歡而散了。然而,無論是主戰派的吳子健,還是主建(建設根據地)派的劉樹,都不會想到,他們剛才嘴頭上談論不休的山西日軍,此刻已經在緊鑼密鼓地運籌著一場巨大的攻勢,鋒芒指向的,就是同蒲鐵路兩側以及太行山區的中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