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驢的臉色最為尷尬,甚至隱隱掠過了一絲惱怒,但是眼下他唆使的嘍囉在山外闖下了大禍事,他正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束手無策之際,恰遇麵前這位八路軍的魏長官登門拜訪——從名分上講,魏長官還是大當家的結義大哥——理所當然要把對方當成救命稻草。所以三當家的隻能強忍著不快、陪著笑臉解釋說:
“魏長官誤會了,鐵手那幫兄弟其實隻是出去打野味,可能沒碰著什麽像樣的獵物,就一直向南轉悠出了山了。沒想到會撞上獨12旅的人……”
八路軍營長對黑驢的這個說法直接嗤之以鼻:“打野味?真要是打野味,就算是出了關門山、撞到了晉軍的隊伍,對方能不問青紅皂白就抓人?閻老西主政這麽多年,什麽時候打獵在山西算犯法的事情了?”
這番帶著嘲弄口氣、不留情麵的質問,搞得一眾匪徒們越發狼狽起來。
魏鑫本來就對上山撲了個空心懷沮喪,現在眼見這幫土匪更有央求自己替他們向晉軍獨12旅出頭的意思,不想趟這淌渾水的他當即長身而起,朝著酒桌上的眾人拱了一下手:“你們大當家的既然不在,我今天也就不多打擾了,以後有事,讓她直接到河口村旁邊的山口營地去找我。告辭!”
這一來讓黑驢頓時慌了手腳,再也顧不上其它,起身擋住對方、忙不迭地作揖挽留:“魏長官,魏大哥,魏爺!小的給您作揖了——請您老無論如何看在大當家的麵子上,幫山寨一把!”
一邊說,一邊就吩咐傳兩個嘍羅上來——此二人正是從關門山南麓出事的那個村落逃回來的——當著一眾大小頭目的麵,兩個人老老實實地對八路軍魏長官又講述了一遍當時事發的全過程。
晉軍獨立12旅自打在平泉縣站穩了腳跟,旋即就開始著手當地征糧的計劃。雖然是從抗戰前沿逃離的潰軍,但獨12旅仍保存了兩千人的規模,這兩千人馬對糧草的消耗無疑是相當大的。旅長鄭源下了命令,由569團專門抽出一個營,以排為單位,到平泉縣外圍的鄉村征集糧草。
征糧當然要打著抗戰的旗號。旅長鄭源與自己的參謀長事前斟酌了許久,他們對著地圖小心翼翼地劃分了征糧的範圍界限——如今在平泉縣的四麵,敵我軍情比較複雜,正西的同蒲路方向、正南的邯(鄲)長(治)公路方向,均有日軍重兵,這是鄭源絕對不敢招惹的。正東的百裏左右,沁縣、武鄉駐紮著八路軍總部和徐師主力;正北的四十多裏左右,關門山西坪村一帶活動著八路軍林師徐旅的一個營;此外,東南六十裏左右的沁源縣,還駐有中央軍十七軍84師。
征糧的原則是堅決不能觸犯日軍,也盡量不去招惹友軍;如此一來,平泉縣東北方向分布的鄉村便成了首批重點目標,其中就包括關門山南麓。
晉軍的旅長內心很清楚,平泉的周邊地區已經處於無政府狀態,誰有槍、誰就可以發號施令。因此他命令征糧的部下,隻管打出第二戰區獨立步兵第12旅的旗號,以抗戰的名義行事,凡抗糧不交者一律以漢奸罪名論處,輕者逮捕羈押,重者就地正法。
獨12旅作為晉軍的二線部隊,軍紀向來渙散;和平年代尚有一定約束,如今戰亂從生,當兵的丘八們自然更加無法無天。569團這一個營離開平泉縣城,頓時有如鬆了韁繩的野馬,朝著東北方向的諸多村落狂奔了出去。
征糧的部隊是569團第三營,按照營長的指示,全營以排為獨立建製,一共九個排大致劃分了一下區位,分頭開始行動。
三營八連二排排長李滿倉少尉,帶著隊伍幾經輾轉,最終選定了關門山南麓的一個大村落:麥村。
相比獨12旅中的其他基層軍官,李滿倉少尉還是頗為正直溫良的。這位早年曾經在宋哲元二十九軍趙登禹旅大刀隊效力的山西漢子,參加過長城抗戰,也算是如今獨12旅當中為數不多的熱血軍人。三年前,家中老母病重,他從河北辭軍回到文城西郊的老家侍母,母親病愈後李滿倉又就近參加了晉軍,隨獨立12旅569團駐防文城。
從骨子裏,在喜峰口用大刀砍過日本關東軍頭顱的李滿倉,對獨12旅的一係列逃跑行徑深惡痛絕;他任排長的三營八連二排也與眾不同,多數士兵在他的日常訓練下頗具戰鬥力。一個半月前,豐店戰事剛起,李滿倉所在的八連從文城出發、護送獨12旅旅部的情報參謀以及電訊班女兵到豐店前線,途中就與日軍瀨名師團的騎兵遭遇,交戰後整個八連潰退,二排排長李滿倉則率領部下奮力抵抗,其後又得到了八路軍林師徐旅一個營的支援,最終得以生還。
那也是迄今為止,山西抗戰爆發後李滿倉唯一的一次與日本兵正麵對決,從那場血戰之後,他就被裹脅在獨12旅大軍當中,一路向南潰逃,到達了現在歇腳的平泉縣。
地處遠離公鐵路、消息閉塞的縣城,像李滿倉這樣的下級軍官是沒有渠道獲得外部戰事消息的,這就讓他格外鬱悶焦慮;私下裏,李滿倉無數次地對自己的部下士兵發泄對旅部、團部長官的不滿——豐店不守、文城不守、靈石不守,就這麽一退再退,任由日軍長驅直入,真真丟盡了中國軍人的臉麵!
困居平泉縣城,終日無所事事,好不容易得到了一次出動的任務,竟然還是去向本地的老百姓征糧——眼下正值青黃不接的春天,百姓家中想必也都物力艱難,身為抗戰部隊不去尋求與日軍死戰、反倒對家鄉父老橫征暴斂,李滿倉自覺羞愧難當。
帶著這樣的情緒,晉軍少尉排長在前進途中就放過了幾個小村落沒有打擾,而是帶著一個排的士兵一路逶迤來到了關門山腳下。
這一帶是關門山的南麓,原野肥沃,物產富饒,他們進入的名叫麥村的村莊,緊貼關門山山腳,足足有三四百戶人家。在李滿倉的意識裏,從富庶的大村莊征一些糧草,村民們的負擔相對要輕一些。
村公所已然人去屋空,村內主事的是本村的族長,晉軍排長客客氣氣地請出了年邁的族長,硬著頭皮說明了來意。老族長得知是為抗戰軍隊籌糧,倒也沒有多費躊躇,向下吩咐了族裏跑事兒的人等,圈定一批家中餘糧相對富裕的門戶告知實情,將糧食集中上交到村中的打麥場上。
從午後進入麥村,到傍晚時分,打麥場上已經集齊了不下二十石糧食,這讓李滿倉倍加惶恐羞慚。
鑒於天色已晚,歸途又較遠,老族長邀請李排長一行留宿村內,次日天明再行。李滿倉猶豫再三最終答允,傳令部下一律不得騷擾民宅,全體在空蕩蕩的村公所內擁擠著過一夜。
但就是這一夜,淩晨四點過後竟然發生了突變:一股土匪悄無聲息地潛進了麥村,開槍放火,入戶劫掠。
他們正是關門山黑石崖匪幫大頭目鐵手和嘍羅們!
麥村的村公所,位於村落的正南端,黑石崖匪幫則是從村子的東北角襲入的,距離村公所足足有四五百米之遙。這一地區一向平安無事,抗戰爆發以來日軍的鐵蹄也尚未踐踏到這裏,得知了上述情況後的李滿倉,在入寢之前,便僅僅例行公事地派了三名哨兵執崗,一名守在村公所外,另兩名看守打麥場上征集來的糧食;前後半宿換人輪崗。
而淩晨四點過後,三個哨兵也昏昏沉沉地進入了半睡半醒的狀態。所以直到匪幫鳴槍放火,哨兵們才驚覺,不明情況的他們急忙飛報村公所內的排長。
在二十九軍相對嚴謹的軍旅生涯中,李滿倉已經養成了職業軍人的警惕性,槍聲一響,和衣而睡的他立即翻身而起,喝令部下緊急集合。
等到打麥場上的哨兵跑來一個、報告村子東北角有火光和槍聲時,全排士兵已經魚貫衝出了村公所。
土匪們製造的槍聲,並非有意而為。起初,他們悄悄地灌進村莊,集中三十多名人手圍住了三座宅院,采取慣用的刀片撥動門栓等手法,潛伏入戶。不料,在進入第二戶人家的時候驚動了年輕的戶主,遭到其激烈反抗,於是隻得行凶開槍殺人。
槍聲一響,匪幫大頭目鐵手情知行蹤已經暴露,索性下令嘍羅們轉為明火執仗,每四五人為一夥,散開作案,以便加快破門入戶的速度。
隻是,這個作惡多端的匪幫大頭目,做夢也沒有想到,此刻在這個關門山腳下村落的正南方向,竟然駐紮著政府正規軍的一個排的兵力。
於是,兩支同樣持有製式武器的隊伍,就這麽不期而遇,一場在黎明前黑暗中的槍戰,開始了。
“魏長官誤會了,鐵手那幫兄弟其實隻是出去打野味,可能沒碰著什麽像樣的獵物,就一直向南轉悠出了山了。沒想到會撞上獨12旅的人……”
八路軍營長對黑驢的這個說法直接嗤之以鼻:“打野味?真要是打野味,就算是出了關門山、撞到了晉軍的隊伍,對方能不問青紅皂白就抓人?閻老西主政這麽多年,什麽時候打獵在山西算犯法的事情了?”
這番帶著嘲弄口氣、不留情麵的質問,搞得一眾匪徒們越發狼狽起來。
魏鑫本來就對上山撲了個空心懷沮喪,現在眼見這幫土匪更有央求自己替他們向晉軍獨12旅出頭的意思,不想趟這淌渾水的他當即長身而起,朝著酒桌上的眾人拱了一下手:“你們大當家的既然不在,我今天也就不多打擾了,以後有事,讓她直接到河口村旁邊的山口營地去找我。告辭!”
這一來讓黑驢頓時慌了手腳,再也顧不上其它,起身擋住對方、忙不迭地作揖挽留:“魏長官,魏大哥,魏爺!小的給您作揖了——請您老無論如何看在大當家的麵子上,幫山寨一把!”
一邊說,一邊就吩咐傳兩個嘍羅上來——此二人正是從關門山南麓出事的那個村落逃回來的——當著一眾大小頭目的麵,兩個人老老實實地對八路軍魏長官又講述了一遍當時事發的全過程。
晉軍獨立12旅自打在平泉縣站穩了腳跟,旋即就開始著手當地征糧的計劃。雖然是從抗戰前沿逃離的潰軍,但獨12旅仍保存了兩千人的規模,這兩千人馬對糧草的消耗無疑是相當大的。旅長鄭源下了命令,由569團專門抽出一個營,以排為單位,到平泉縣外圍的鄉村征集糧草。
征糧當然要打著抗戰的旗號。旅長鄭源與自己的參謀長事前斟酌了許久,他們對著地圖小心翼翼地劃分了征糧的範圍界限——如今在平泉縣的四麵,敵我軍情比較複雜,正西的同蒲路方向、正南的邯(鄲)長(治)公路方向,均有日軍重兵,這是鄭源絕對不敢招惹的。正東的百裏左右,沁縣、武鄉駐紮著八路軍總部和徐師主力;正北的四十多裏左右,關門山西坪村一帶活動著八路軍林師徐旅的一個營;此外,東南六十裏左右的沁源縣,還駐有中央軍十七軍84師。
征糧的原則是堅決不能觸犯日軍,也盡量不去招惹友軍;如此一來,平泉縣東北方向分布的鄉村便成了首批重點目標,其中就包括關門山南麓。
晉軍的旅長內心很清楚,平泉的周邊地區已經處於無政府狀態,誰有槍、誰就可以發號施令。因此他命令征糧的部下,隻管打出第二戰區獨立步兵第12旅的旗號,以抗戰的名義行事,凡抗糧不交者一律以漢奸罪名論處,輕者逮捕羈押,重者就地正法。
獨12旅作為晉軍的二線部隊,軍紀向來渙散;和平年代尚有一定約束,如今戰亂從生,當兵的丘八們自然更加無法無天。569團這一個營離開平泉縣城,頓時有如鬆了韁繩的野馬,朝著東北方向的諸多村落狂奔了出去。
征糧的部隊是569團第三營,按照營長的指示,全營以排為獨立建製,一共九個排大致劃分了一下區位,分頭開始行動。
三營八連二排排長李滿倉少尉,帶著隊伍幾經輾轉,最終選定了關門山南麓的一個大村落:麥村。
相比獨12旅中的其他基層軍官,李滿倉少尉還是頗為正直溫良的。這位早年曾經在宋哲元二十九軍趙登禹旅大刀隊效力的山西漢子,參加過長城抗戰,也算是如今獨12旅當中為數不多的熱血軍人。三年前,家中老母病重,他從河北辭軍回到文城西郊的老家侍母,母親病愈後李滿倉又就近參加了晉軍,隨獨立12旅569團駐防文城。
從骨子裏,在喜峰口用大刀砍過日本關東軍頭顱的李滿倉,對獨12旅的一係列逃跑行徑深惡痛絕;他任排長的三營八連二排也與眾不同,多數士兵在他的日常訓練下頗具戰鬥力。一個半月前,豐店戰事剛起,李滿倉所在的八連從文城出發、護送獨12旅旅部的情報參謀以及電訊班女兵到豐店前線,途中就與日軍瀨名師團的騎兵遭遇,交戰後整個八連潰退,二排排長李滿倉則率領部下奮力抵抗,其後又得到了八路軍林師徐旅一個營的支援,最終得以生還。
那也是迄今為止,山西抗戰爆發後李滿倉唯一的一次與日本兵正麵對決,從那場血戰之後,他就被裹脅在獨12旅大軍當中,一路向南潰逃,到達了現在歇腳的平泉縣。
地處遠離公鐵路、消息閉塞的縣城,像李滿倉這樣的下級軍官是沒有渠道獲得外部戰事消息的,這就讓他格外鬱悶焦慮;私下裏,李滿倉無數次地對自己的部下士兵發泄對旅部、團部長官的不滿——豐店不守、文城不守、靈石不守,就這麽一退再退,任由日軍長驅直入,真真丟盡了中國軍人的臉麵!
困居平泉縣城,終日無所事事,好不容易得到了一次出動的任務,竟然還是去向本地的老百姓征糧——眼下正值青黃不接的春天,百姓家中想必也都物力艱難,身為抗戰部隊不去尋求與日軍死戰、反倒對家鄉父老橫征暴斂,李滿倉自覺羞愧難當。
帶著這樣的情緒,晉軍少尉排長在前進途中就放過了幾個小村落沒有打擾,而是帶著一個排的士兵一路逶迤來到了關門山腳下。
這一帶是關門山的南麓,原野肥沃,物產富饒,他們進入的名叫麥村的村莊,緊貼關門山山腳,足足有三四百戶人家。在李滿倉的意識裏,從富庶的大村莊征一些糧草,村民們的負擔相對要輕一些。
村公所已然人去屋空,村內主事的是本村的族長,晉軍排長客客氣氣地請出了年邁的族長,硬著頭皮說明了來意。老族長得知是為抗戰軍隊籌糧,倒也沒有多費躊躇,向下吩咐了族裏跑事兒的人等,圈定一批家中餘糧相對富裕的門戶告知實情,將糧食集中上交到村中的打麥場上。
從午後進入麥村,到傍晚時分,打麥場上已經集齊了不下二十石糧食,這讓李滿倉倍加惶恐羞慚。
鑒於天色已晚,歸途又較遠,老族長邀請李排長一行留宿村內,次日天明再行。李滿倉猶豫再三最終答允,傳令部下一律不得騷擾民宅,全體在空蕩蕩的村公所內擁擠著過一夜。
但就是這一夜,淩晨四點過後竟然發生了突變:一股土匪悄無聲息地潛進了麥村,開槍放火,入戶劫掠。
他們正是關門山黑石崖匪幫大頭目鐵手和嘍羅們!
麥村的村公所,位於村落的正南端,黑石崖匪幫則是從村子的東北角襲入的,距離村公所足足有四五百米之遙。這一地區一向平安無事,抗戰爆發以來日軍的鐵蹄也尚未踐踏到這裏,得知了上述情況後的李滿倉,在入寢之前,便僅僅例行公事地派了三名哨兵執崗,一名守在村公所外,另兩名看守打麥場上征集來的糧食;前後半宿換人輪崗。
而淩晨四點過後,三個哨兵也昏昏沉沉地進入了半睡半醒的狀態。所以直到匪幫鳴槍放火,哨兵們才驚覺,不明情況的他們急忙飛報村公所內的排長。
在二十九軍相對嚴謹的軍旅生涯中,李滿倉已經養成了職業軍人的警惕性,槍聲一響,和衣而睡的他立即翻身而起,喝令部下緊急集合。
等到打麥場上的哨兵跑來一個、報告村子東北角有火光和槍聲時,全排士兵已經魚貫衝出了村公所。
土匪們製造的槍聲,並非有意而為。起初,他們悄悄地灌進村莊,集中三十多名人手圍住了三座宅院,采取慣用的刀片撥動門栓等手法,潛伏入戶。不料,在進入第二戶人家的時候驚動了年輕的戶主,遭到其激烈反抗,於是隻得行凶開槍殺人。
槍聲一響,匪幫大頭目鐵手情知行蹤已經暴露,索性下令嘍羅們轉為明火執仗,每四五人為一夥,散開作案,以便加快破門入戶的速度。
隻是,這個作惡多端的匪幫大頭目,做夢也沒有想到,此刻在這個關門山腳下村落的正南方向,竟然駐紮著政府正規軍的一個排的兵力。
於是,兩支同樣持有製式武器的隊伍,就這麽不期而遇,一場在黎明前黑暗中的槍戰,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