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手裏拿著沒有點燃紙煙的中年男人,名叫張紹年,從前是晉軍獨12旅569團二營的下士。
今年二月,當日軍大塚聯隊進攻文城之時,569團二營曾經被旅長鄭源派出城外、配合570團阻擊大塚聯隊的前鋒,但旋即就被對手的迫擊炮陣擊潰,張紹年在作戰中左腿中彈,並被震昏在文城東郊;等他醒來時,城外的戰鬥已經結束,獨12旅的兩個團分別沿著公路和鐵路迅速南逃,文城被日本人近乎兵不血刃地占領了。
張紹年脫了軍裝,丟了槍械,拖著一條傷腿躲到了北郊的一個小棚戶區,直到傷愈才重新混進了文城。因為已經打探不到部隊的消息,就在城裏胡亂找了幾份差事糊口度日。
獨12旅在文城駐軍多年,569團的主力也紮營在城內,所以老兵油子張紹年對這座鐵道線上的重鎮尤為熟悉。不僅熟悉環境,他的駐地離旅部還很近,這使得他經常會與旅部的人打個照麵,當時剛剛就任情報參謀不久的肖俊平就這樣被他所認識,而且印象深刻。
之所以對肖俊平印象深刻,緣於張紹年對其軍銜的吃驚,已經四十歲出頭的張紹年,僅僅混成了一個下士,可是這個迎麵碰上的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竟然戴著上尉肩章——人比人,氣死人。他通過與旅部相識的勤務兵攀談,得知年輕的上尉姓肖,是旅長格外器重的情報參謀。
也正是有了這段前緣,如今已經脫離了部隊的張紹年,才在日軍占領下的文城街頭,一眼就認出了肖俊平。
現在,張紹年隔著東關大街,盯著馬路對麵的成瑞祥綢緞莊,腦子裏仍在費力猜想著昔日的旅部肖參謀、何以會一身便裝地出現在這裏。
不管是出於什麽背景原因,曾經是堂堂國軍上尉的人,穿了便裝出入於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一定不敢讓外人知道其昔日身份——想到這一點,昔日的下士咧開嘴笑了:自己眼下的討生活過得緊巴巴的,而肖參謀一身光鮮打扮,顯示其混得不錯;對麵這座裝飾得也很體麵的綢緞莊,有可能就是他的落腳之處。找到肖參謀,拉拉交情敘敘“舊”,敲他一筆竹杠應該不是什麽難事!
但是,老兵油子張紹年還是多了一個心眼,這個肖參謀從前是軍官,現在也不大可能單槍匹馬,自己如果獨自一人跑去敲竹杠,搞不好會被對方出黑手。
他決定去找自己的同伴。眼下張紹年在一家名為聚德福的飯館做水案,與飯館的幾個夥計共同租住在一起,關係廝混得不錯。此次緊要關頭,他有必要拉上他們幾個,以防萬一。
聚德福飯館就開在市政廳大道上,距離日軍萩原旅團司令部不太遠。這個飯館每天中午開始對外營業,廚子夥計們被掌櫃的要求上午十點多鍾到位。剛才,張紹年就是從租住房前往飯館的路上,猛然看見了從前的旅部長官的。一番盯梢跟蹤之後,老兵油子最終打定了冒險生財的主意。
這個主意讓張紹年一整天都顯得有些魂不守舍,為此沒少挨掌櫃的以及大廚、二廚的罵。他強忍著才沒有在飯館就向幾個同好透露出來,他要等到晚上回去就寢的時候,再將這個頗有些刀口舐血意味的行動計劃宣布。隻要哥幾個都夠膽量,一筆外財已經觸手可及了。
同在文城城內,楊柳巷一號院的軍統特工李彥,這兩天也開始緊張忙碌起來。
自從軍統女少校王穗花攜391團特務連連長前往大榆樹山區,留守在文城的山西站情報二組,就由李彥中尉來暫時負責。連日來,楊柳巷一號院內的電台,不斷地與太原的山西站總部以及大榆樹山的391團團部進行聯絡,傳遞互換訊息。
由山西站轉來第二戰區司令部發布的、有關日軍第一軍發動四麵圍剿晉東南太行山區作戰的情報,讓李彥頗為震動——這個消息幾乎是與國軍山東台兒莊戰場的捷報同期到達,不禁令人喜憂參半。
當電台台長老劉將接收到的中央軍391團摸襲小榆樹山並在君豐公路一帶與日軍萩原旅團主力激戰的戰報告知李彥時,軍統男中尉又額外替391團捏了一把汗。他當然知道,這是自己的頂頭女上司親自前往大榆樹山督戰的結果。電文中沒有講明偵察摸襲小榆樹山的具體過程與收獲,這也就使得李彥無法知悉軍統女少校是否得到了她想要的東西。
然而,這之後王穗花卻電令李彥,立即組織留守在文城城內的人手,偵察搜集當地日軍最新動向匯報。
李彥明白,無論是參與日軍第一軍的四麵圍剿計劃、還是應對小榆樹山遇襲危機,萩原旅團都是從文城一帶發出的兵力。眼下,查明這些兵力是否返回文城歸建,對退守大榆樹山的中央軍391團下一步的行動,至關重要。
現在,除了電台台長老劉之外,他的手頭還掌控著五名391團特務連的士兵;其中一人在城外北郊監視同蒲鐵路線通往小榆樹山的鐵路支線,其餘四人均在城內。
李彥首先通知潛伏在文城火車站北貨場的兩人,到文城西郊兵營打探觀察西條聯隊的動靜;與他同在楊柳巷一號院的兩名特務連士兵,則分別去文城東郊以及南郊的兵營,打探觀察大塚聯隊的動靜。他本人親自前往城內的萩原旅團司令部以及大塚聯隊部附近,尋覓風聲。
盡管電文中沒有明示,軍統男中尉卻從女少校暫時留在了391團的舉動中,悟出了些蛛絲馬跡:或許,針對小榆樹山的摸襲還是有成效的,以至於王穗花看到了希望,留在那裏待機而動。而她責成自己摸清萩原旅團各部是否返回文城,想必也是與進一步動用391團兵力密切相關。
安排完四名特務連士兵分頭出城執行任務,李彥便在這個傍晚出了楊柳巷一號院的門。
大塚聯隊的指揮部距離不遠,步行也就是十幾分鍾的路程;但是萩原旅團司令部卻在本城東關大街與市政廳大道的交匯處,如果靠走著去未免耗時和辛苦。軍統男中尉思忖片刻,還是從自己居住的屋子裏,推出了那輛從本城一家洋行購買的德國造自行車。
在此之前,考慮到情況二組曾經數次於城內實施了襲擊、刺殺等行動,軍統女少校一度不允許部下使用目標惹眼的自行車。然而此時的李彥,覺得距離之前的風聲已久,並且現在日本人的兵力和注意力都正對準太行山餘脈的大榆樹山、關門山等地的圍剿方麵,應該已經放鬆了文城城內的戒備。再加上天色即將黑下來,縱然騎上自行車,也未必就能引來日偽特務的矚目。
就這樣,軍統男中尉和他的自行車溜出了楊柳巷,首先直奔了大塚聯隊指揮部。
大塚聯隊是獨力攻占了文城的部隊,當萩原旅團司令部還未在這裏紮營的時候,大塚康介的指揮部就已經設在了城內。後來,旅團長少將親自入城坐鎮,聯隊長大塚本人便被派到與支那軍對陣的前沿:豐店縣城;副聯隊長麻生中佐則奉命到小榆樹山軍事封鎖區內指揮。但是這一正一副兩個聯隊長,均隻帶了一個步兵大隊赴任,聯隊仍有一個步兵大隊留在了文城。所以聯隊的指揮部就也留在了文城。
李彥騎著自行車,慢慢悠悠的滑過了大塚聯隊部的正門——如今這個聯隊指揮部內,隻有一少部分人員值守,看上去顯得暮氣沉沉。
但是,在萩原旅團司令部的那棟小樓附近駐足,李彥很快就發現了不同:這裏人員出入相當頻繁,三層紅磚臨街小樓已經有多數窗戶點起了燈光。正值晚飯時間,司令部內的大小軍官們,有不少紛紛走出去用餐。
望著那些身著軍服的鬼子軍官們的背影,軍統男中尉猜到了一部分人的去向:沿著市政廳大道向西而行,就可抵達那家如今赫赫有名的日式餐館:關西料理。這一刻,李彥頗為懊惱自己不大懂日語的缺陷,倘若漂亮的女上司在,他們盡可以尾隨著那些軍銜相當不低的軍官們,走到關西料理店裏一同享受精美的飲食,在那個過程中,自然就可偷聽到鬼子軍官交談時透露出的許多有價值訊息。
然而現在這個企圖是注定要落空的了。不僅如此,李彥還發現就這麽傻乎乎地站在日軍旅團司令部的近處,幾乎毫無意義。這讓他變得越發沮喪起來。
沮喪的軍統男中尉卻完全沒有料到,就在同一時間,他手中扶著的那輛德國造自行車,卻引起了不遠處兩個男人的注意。
那兩個人位於距離李彥不足十米的地方,他們的身份,是日軍文城特務機關支那偵緝隊隊員。
今年二月,當日軍大塚聯隊進攻文城之時,569團二營曾經被旅長鄭源派出城外、配合570團阻擊大塚聯隊的前鋒,但旋即就被對手的迫擊炮陣擊潰,張紹年在作戰中左腿中彈,並被震昏在文城東郊;等他醒來時,城外的戰鬥已經結束,獨12旅的兩個團分別沿著公路和鐵路迅速南逃,文城被日本人近乎兵不血刃地占領了。
張紹年脫了軍裝,丟了槍械,拖著一條傷腿躲到了北郊的一個小棚戶區,直到傷愈才重新混進了文城。因為已經打探不到部隊的消息,就在城裏胡亂找了幾份差事糊口度日。
獨12旅在文城駐軍多年,569團的主力也紮營在城內,所以老兵油子張紹年對這座鐵道線上的重鎮尤為熟悉。不僅熟悉環境,他的駐地離旅部還很近,這使得他經常會與旅部的人打個照麵,當時剛剛就任情報參謀不久的肖俊平就這樣被他所認識,而且印象深刻。
之所以對肖俊平印象深刻,緣於張紹年對其軍銜的吃驚,已經四十歲出頭的張紹年,僅僅混成了一個下士,可是這個迎麵碰上的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竟然戴著上尉肩章——人比人,氣死人。他通過與旅部相識的勤務兵攀談,得知年輕的上尉姓肖,是旅長格外器重的情報參謀。
也正是有了這段前緣,如今已經脫離了部隊的張紹年,才在日軍占領下的文城街頭,一眼就認出了肖俊平。
現在,張紹年隔著東關大街,盯著馬路對麵的成瑞祥綢緞莊,腦子裏仍在費力猜想著昔日的旅部肖參謀、何以會一身便裝地出現在這裏。
不管是出於什麽背景原因,曾經是堂堂國軍上尉的人,穿了便裝出入於日本人的眼皮子底下,一定不敢讓外人知道其昔日身份——想到這一點,昔日的下士咧開嘴笑了:自己眼下的討生活過得緊巴巴的,而肖參謀一身光鮮打扮,顯示其混得不錯;對麵這座裝飾得也很體麵的綢緞莊,有可能就是他的落腳之處。找到肖參謀,拉拉交情敘敘“舊”,敲他一筆竹杠應該不是什麽難事!
但是,老兵油子張紹年還是多了一個心眼,這個肖參謀從前是軍官,現在也不大可能單槍匹馬,自己如果獨自一人跑去敲竹杠,搞不好會被對方出黑手。
他決定去找自己的同伴。眼下張紹年在一家名為聚德福的飯館做水案,與飯館的幾個夥計共同租住在一起,關係廝混得不錯。此次緊要關頭,他有必要拉上他們幾個,以防萬一。
聚德福飯館就開在市政廳大道上,距離日軍萩原旅團司令部不太遠。這個飯館每天中午開始對外營業,廚子夥計們被掌櫃的要求上午十點多鍾到位。剛才,張紹年就是從租住房前往飯館的路上,猛然看見了從前的旅部長官的。一番盯梢跟蹤之後,老兵油子最終打定了冒險生財的主意。
這個主意讓張紹年一整天都顯得有些魂不守舍,為此沒少挨掌櫃的以及大廚、二廚的罵。他強忍著才沒有在飯館就向幾個同好透露出來,他要等到晚上回去就寢的時候,再將這個頗有些刀口舐血意味的行動計劃宣布。隻要哥幾個都夠膽量,一筆外財已經觸手可及了。
同在文城城內,楊柳巷一號院的軍統特工李彥,這兩天也開始緊張忙碌起來。
自從軍統女少校王穗花攜391團特務連連長前往大榆樹山區,留守在文城的山西站情報二組,就由李彥中尉來暫時負責。連日來,楊柳巷一號院內的電台,不斷地與太原的山西站總部以及大榆樹山的391團團部進行聯絡,傳遞互換訊息。
由山西站轉來第二戰區司令部發布的、有關日軍第一軍發動四麵圍剿晉東南太行山區作戰的情報,讓李彥頗為震動——這個消息幾乎是與國軍山東台兒莊戰場的捷報同期到達,不禁令人喜憂參半。
當電台台長老劉將接收到的中央軍391團摸襲小榆樹山並在君豐公路一帶與日軍萩原旅團主力激戰的戰報告知李彥時,軍統男中尉又額外替391團捏了一把汗。他當然知道,這是自己的頂頭女上司親自前往大榆樹山督戰的結果。電文中沒有講明偵察摸襲小榆樹山的具體過程與收獲,這也就使得李彥無法知悉軍統女少校是否得到了她想要的東西。
然而,這之後王穗花卻電令李彥,立即組織留守在文城城內的人手,偵察搜集當地日軍最新動向匯報。
李彥明白,無論是參與日軍第一軍的四麵圍剿計劃、還是應對小榆樹山遇襲危機,萩原旅團都是從文城一帶發出的兵力。眼下,查明這些兵力是否返回文城歸建,對退守大榆樹山的中央軍391團下一步的行動,至關重要。
現在,除了電台台長老劉之外,他的手頭還掌控著五名391團特務連的士兵;其中一人在城外北郊監視同蒲鐵路線通往小榆樹山的鐵路支線,其餘四人均在城內。
李彥首先通知潛伏在文城火車站北貨場的兩人,到文城西郊兵營打探觀察西條聯隊的動靜;與他同在楊柳巷一號院的兩名特務連士兵,則分別去文城東郊以及南郊的兵營,打探觀察大塚聯隊的動靜。他本人親自前往城內的萩原旅團司令部以及大塚聯隊部附近,尋覓風聲。
盡管電文中沒有明示,軍統男中尉卻從女少校暫時留在了391團的舉動中,悟出了些蛛絲馬跡:或許,針對小榆樹山的摸襲還是有成效的,以至於王穗花看到了希望,留在那裏待機而動。而她責成自己摸清萩原旅團各部是否返回文城,想必也是與進一步動用391團兵力密切相關。
安排完四名特務連士兵分頭出城執行任務,李彥便在這個傍晚出了楊柳巷一號院的門。
大塚聯隊的指揮部距離不遠,步行也就是十幾分鍾的路程;但是萩原旅團司令部卻在本城東關大街與市政廳大道的交匯處,如果靠走著去未免耗時和辛苦。軍統男中尉思忖片刻,還是從自己居住的屋子裏,推出了那輛從本城一家洋行購買的德國造自行車。
在此之前,考慮到情況二組曾經數次於城內實施了襲擊、刺殺等行動,軍統女少校一度不允許部下使用目標惹眼的自行車。然而此時的李彥,覺得距離之前的風聲已久,並且現在日本人的兵力和注意力都正對準太行山餘脈的大榆樹山、關門山等地的圍剿方麵,應該已經放鬆了文城城內的戒備。再加上天色即將黑下來,縱然騎上自行車,也未必就能引來日偽特務的矚目。
就這樣,軍統男中尉和他的自行車溜出了楊柳巷,首先直奔了大塚聯隊指揮部。
大塚聯隊是獨力攻占了文城的部隊,當萩原旅團司令部還未在這裏紮營的時候,大塚康介的指揮部就已經設在了城內。後來,旅團長少將親自入城坐鎮,聯隊長大塚本人便被派到與支那軍對陣的前沿:豐店縣城;副聯隊長麻生中佐則奉命到小榆樹山軍事封鎖區內指揮。但是這一正一副兩個聯隊長,均隻帶了一個步兵大隊赴任,聯隊仍有一個步兵大隊留在了文城。所以聯隊的指揮部就也留在了文城。
李彥騎著自行車,慢慢悠悠的滑過了大塚聯隊部的正門——如今這個聯隊指揮部內,隻有一少部分人員值守,看上去顯得暮氣沉沉。
但是,在萩原旅團司令部的那棟小樓附近駐足,李彥很快就發現了不同:這裏人員出入相當頻繁,三層紅磚臨街小樓已經有多數窗戶點起了燈光。正值晚飯時間,司令部內的大小軍官們,有不少紛紛走出去用餐。
望著那些身著軍服的鬼子軍官們的背影,軍統男中尉猜到了一部分人的去向:沿著市政廳大道向西而行,就可抵達那家如今赫赫有名的日式餐館:關西料理。這一刻,李彥頗為懊惱自己不大懂日語的缺陷,倘若漂亮的女上司在,他們盡可以尾隨著那些軍銜相當不低的軍官們,走到關西料理店裏一同享受精美的飲食,在那個過程中,自然就可偷聽到鬼子軍官交談時透露出的許多有價值訊息。
然而現在這個企圖是注定要落空的了。不僅如此,李彥還發現就這麽傻乎乎地站在日軍旅團司令部的近處,幾乎毫無意義。這讓他變得越發沮喪起來。
沮喪的軍統男中尉卻完全沒有料到,就在同一時間,他手中扶著的那輛德國造自行車,卻引起了不遠處兩個男人的注意。
那兩個人位於距離李彥不足十米的地方,他們的身份,是日軍文城特務機關支那偵緝隊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