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章節報錯』
一個王朝因為什麽而亡?
中國曆史上漢人建立的王朝,秦、漢、隋、唐、宋、明,都有一個特點:一開始都是二級政府,而且堅決不願設立麵積較大或者權力統一的省級政府,但是後來因為省一級政府力量太小,地方動蕩無法平定,隻好下放權力,讓省一級政區擴大,集權,以便有能力鎮壓起義,結果變成三級政府。
然而地方每一次權力太大,總會導致分裂局麵出現,新的王朝接受前代的教訓,再一次強幹弱枝。因此漢人王朝的地方政府設計,就是在二級三級間不停地循環。
隻有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即元和清,不存在這種周期性循環。因為他們不擔心省級長官和地方勢力結合。這是第一個規律。
第二個規律,也是這個大規律下麵的第一個小規律,就是省一級政府集權和分權的循環。曆代王朝建立之初,通常會將地方官的權力一分為三或一分為四,比如秦漢郡一級的政權就是三權分立。
好處是地方官相互牽製,無法對抗中央,然而壞處是地方政府力量很弱。所以東漢本來地方分權,黃巾起義爆發後,不得不讓州牧集權。
結果一集權,就造成割據勢力,新王朝不得不再度分權。
到了宋代,分權達到極致,四權分立,結果地方上沒能力抵抗外族入侵,到了元代,再度集權。就這樣,在分權、集權中不斷循環。
第三個規律,是朝廷總不放心地方官,喜歡派出流動的巡視組來巡視地方,然而時間長了,這些巡視員權力越來越大,就演變成固定的地方官,然後朝廷再一次不放心,再派新的中央巡視組。所以,中國曆史上地方省一級官員的名字聽起來都不像常設官員,都有個動詞,都像是在運動中,比如刺史、行省、巡撫。
漢代刺史的“刺”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刺探的意思,檢核問事的意思。所以這個官職本意是臨時派出,相當於中央巡視組。結果到了漢末,刺史之權漸重,終於演變為州牧。
唐朝300多個州,管不過來,中央於是分設諸道,在道中設諸采訪使,這也是一個動態的名字,目的是分巡各州,隻是起監察性的作用,幫著中央看住地方官。
但是後來又都變成了節度使,形成藩鎮割據。
元代各行高官官叫“行中書省事”,本來是作為戰時中央代表,臨時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後來變成了固定的地方官。
明代後來不得不設置巡撫,來統合地方力量。一開始,這個巡撫也是如同漢代的刺史和唐代的諸道的采訪使一樣,是流動的,相當於巡視員,“巡撫”全稱是“巡撫xx地方都察院副都禦史(或僉都禦史)”,就是代皇帝巡行地方的巡視組長的意思。然而到了明末,巡行漸漸變為常設,清代就直接把巡撫變成了一省的主官,明代設的布政使、按察使到了清代成了巡撫的副官。所以中國曆史政區的演變,後麵體現的是皇帝對於地方官的猜疑和不信任,秦暉先生說,這也是“儒表法裏”治理原則的一個體現。
皇權本來就容易崩潰,因為你要依賴別人來治理,必然要放權,但是又不能過分放權。官員如果有封國,必然考慮長遠利益,不會魚肉百姓,但是這天下是你皇家的,我還不撈一把就走?
再加上天災的影響。
氣溫下降,氣溫下降了,意味著什麽,隻是人類的活動頻率減少這麽簡單嗎,往往伴隨了很多別的東西,比如說天旱,河裏都沒什麽水了,如果你是一個以農耕文化為主的國家,如果說氣溫條件不好,那莊稼又怎麽可能長的好,農耕文明又耕什麽,糧食又從哪裏來,民以食為天,那就是跟天作對了,那一個王朝就可能難以存在了。
存在著巨大的氣候變化,黃河都幹了,一個農耕國家的莊稼怎麽能長的好,沒有了糧食吃,老百姓就不認賬,就要揭竿而起,起義。很容易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人民會把這種氣候狀態歸罪於某個統治集團甚至某個個人。想象一下假如那是一個世界上最英明的君主,德行高的不得了,他能不能挽救這個王朝,答案可能也是否定的,這叫做“天數已盡”,自然界的氣候要你滅亡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不可能撐住的,所以王朝走向滅亡。
明君/名相/賢臣治理國家抑製兼並的耕者有其田天下大治和不抑兼並富者阡陌連田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循環之中。而且往往越是王朝後期土地兼並越嚴重,國家也暮氣沉沉。例如明朝家淨萬曆年間,從嚴嵩到張居正個個都是家有良田萬頃的大土豪大地主。
透過現象看本質,實際上到了這個時候社會階層已經開始失衡了。現在一般大家都有點社會結構的常識,就是金字塔形(社會裏低收入人最多,中等收入較少,最高收入的人最少)和橄欖型(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人群都比較少,中等收入人最多)的社會結構都是比較穩定的,其中橄欖型人民生活相對更幸福,但是如果出了沙漏型社會結構(社會裏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占了絕大多數,幾乎沒有中產階層)國家就要出問題。
窮人太多,大多數人吃不上飯,可偏偏的,富人不肯給錢。
我們就從一個朝代滅亡開始說起,不談製度,就談人心,我們知道幾乎每個朝代滅亡的時候都是末世景象,兩腳羊遍地是,而且一個朝代建立前死的人越多,某種程度上這個朝代越持久一些,說的能透徹一點就是,整個社會建築被砸爛的越厲害,重建的時候越新。這就好像為啥建大樓都是拆遷?而不是再加幾樓的道理。
砸的爛是啥意思?死的人多、慘,而且也意味著,那些一般災年都死不了的人也死,最好是那些世家大族也你方唱罷我登場輪幾波,互相屠一屠,這就好像是一種詛咒,下一朝的安定取決於上一朝的血腥味。
我們代入一下,這樣對人心有什麽影響?
首先,我們來談一下,這世間到底是善大於惡還是惡大於善?我覺得兩者其實某種程度上是等同的,正如一個人你說他是善是惡?我在這衡量善惡的標準就是是否會大程度損害別人,大多數人是善惡均衡,且偏善一點的,這也是這個社會能存續的基礎,善總是微小且持久,惡總是爆發且短促,有人問那你不是說是均衡的嗎?
有惡極大於善的時候嗎?有!末世!末世就是人世間的惡的釋放,就好像一個鍋,裏麵的蒸汽憋不住了,在某一時候頂翻鍋蓋,把氣全撒出來,然後氣少了,蓋又扣上,就重新穩定,然後不斷憋,期間有不斷的小撒氣,但是別擔心,早晚會再次頂起來的!
一個末世把人的惡給釋放的徹底,這時候幸存下來的人發現,那樣子的惡受不了了,因為平時活的像狗一樣的人,成了兩腳羊,平時能吃細糧的人連飯也吃不起,大家都明白了,自己平時做的惡,那些自己覺得沒啥事的惡,最終吞噬了自己。
正如玄宗流落街頭,誤被人認為是偷豬的暴打,失去了“勢”,失去了嘴上所說的來自於神,實際上來自於下級的權力,你也就是一團骨肉,不能再普通,這時候大家都痛定思痛,心中的惡都收斂了,善大於惡,社會就穩定了,就能發展了,這時候有人想做惡,大家都會攔著,那些惡也被社會本身消化,社會本身也願意消化,穩定就能持續。
事實上治理國家本來就是一口食喂十個孩子的差事,也可以說是一個錘子打十個地鼠的遊戲,出來一個打一個能壓住,都出來了,任你天大本事也壓不住。
要不兩千多年了,也沒出來個不垮的高樓社會穩定發展,慢慢的離末世的日子遠了,經曆過那些的爺爺輩和父輩也沒有了。
而這個時候,就好像掃幹淨的屋子不斷積灰一樣,你左鄰的兒子花錢去做官也沒啥報應,你右舍的舅舅殺了人托關係無罪,你看到這些,你就會動搖,惡也沒啥啊,你善也沒啥好處啊,有便宜不占王八蛋,你為啥不惡呢?
多少人會動搖?
動搖的人會越來越多,但在這個過程中還是有那些堅守的人,他們不是傻子,不是不明白怎樣對自己更好,隻是內心的信念夠堅定,撐得住。
就好像看電影的時候,很多時候人們都盼著反派贏,因為他們希望那個惡的自己戰勝善的,因為眼前所見的一切也不斷動搖著他,他們相信人性是惡的,但忘了人性中的惡真如他們心中所想一樣釋放時,所有人皆為兩腳羊啊。
所謂末世某種程度上是徹底的末世,經典的末世,舉例就是明朝和唐朝,最好最好就是明朝末期那種國快亡了,臣還在斂財放心,社會還會穩定存在一段時間,這期間有之前積累(例如文景的綁錢的繩子都爛了),更重要的是一些仍未泯善心的人,他們苦苦支撐,做著那些常人懂,但是沒有人願意做的事情。
比如現在讓您去西藏守邊關,您去不去?或者說是身居小職,領導讓你做的那種事您做不做?
其實這個時候社會就該亡了,不亡,乃是慣性,乃是上層一係列改革,不斷釋放善意的結果。
但久而久之,人心倦了,就好像那些本來上崗的時候躊躇滿誌,但久而久之,去你的為人民服務,我好聲好氣,他還罵我?
我每天比別人更認真點也沒什麽回報啊?那我何必呢?我承認這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相信著別人不相信的事,至死無悔,但大多數還在向這個社會輸出正能量的人,慢慢被惡吞噬,也不是什麽大奸大惡,隻是輸出給別人的善小於惡了,整個社會惡大麵積覆蓋,那微小的善苦苦支撐,最後不管是善和惡,誰也撐不住了,幹脆,重新洗牌吧!
所謂的土地兼並,製度什麽的,都是虛的。
第一,人性中都皆有善和惡,二者大部分時間裏善是微大於惡的,這裏善和惡的標準是大程度損害他人(比如令其殘廢、奪其生命),小程度損害那就說不清了,你高考考上清華是不是也擠掉了別人考上清華的機會,這個標準存於人心,大多數人無法明確界定,但實踐起來好分辨的多,比如絕大多數人不會路上見了人就m,這就是善我的第一條論據。
你承認也得承認,不承認也得承認,不然您這一生,早該被某人的一時興起抹去!
第二,人在常善中(指大部分時間的善微大於惡),惡也會大於善,而且一旦發生就是爆發式,比如情急殺人,注意!這點和王朝興替很像,鍋蓋總是瞬間被頂起,沒見過誰家鍋蓋慢慢起又落,那樣隻能說明撒的不是時候,下一次來的會更快,你說神奇不神奇?
人和王朝有點像,當然!王朝就是由人組成的!
要是所說製度,那2000年了,這麽多代還是沒研究出來一個永遠昌盛的製度?這片土地上生活過多少才華橫溢之輩,更身居高位更有機會實施的人!他們都沒做到,你一個製度就完了?除非你和我是一個意思!
第三,人的欲望是永遠擴張的!
這點您啊別急的否認,您就想想,您小時候吃的啥,再想想長大了吃的啥?現在讓你過小時候那種生活,您樂意嗎?我就是如此,我買了一雙鞋,本來覺得夠了,但新鮮氣一過,就想再買一雙了,而且不想買不到一百的了,想買比上一雙差不到哪裏去的了,甚至,往往,更好的……
有人說了,這能說明什麽呢?我來告訴你,拿土地舉例,王朝初定,人口減半,滿地血腥,這時候就算宰相,你讓他拿一省的地,他心裏也虛,大家都剛過上日子,別管啥日子,能活就行,土地幾畝沒事,能養活就行,還能剩?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一個王朝因為什麽而亡?
中國曆史上漢人建立的王朝,秦、漢、隋、唐、宋、明,都有一個特點:一開始都是二級政府,而且堅決不願設立麵積較大或者權力統一的省級政府,但是後來因為省一級政府力量太小,地方動蕩無法平定,隻好下放權力,讓省一級政區擴大,集權,以便有能力鎮壓起義,結果變成三級政府。
然而地方每一次權力太大,總會導致分裂局麵出現,新的王朝接受前代的教訓,再一次強幹弱枝。因此漢人王朝的地方政府設計,就是在二級三級間不停地循環。
隻有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即元和清,不存在這種周期性循環。因為他們不擔心省級長官和地方勢力結合。這是第一個規律。
第二個規律,也是這個大規律下麵的第一個小規律,就是省一級政府集權和分權的循環。曆代王朝建立之初,通常會將地方官的權力一分為三或一分為四,比如秦漢郡一級的政權就是三權分立。
好處是地方官相互牽製,無法對抗中央,然而壞處是地方政府力量很弱。所以東漢本來地方分權,黃巾起義爆發後,不得不讓州牧集權。
結果一集權,就造成割據勢力,新王朝不得不再度分權。
到了宋代,分權達到極致,四權分立,結果地方上沒能力抵抗外族入侵,到了元代,再度集權。就這樣,在分權、集權中不斷循環。
第三個規律,是朝廷總不放心地方官,喜歡派出流動的巡視組來巡視地方,然而時間長了,這些巡視員權力越來越大,就演變成固定的地方官,然後朝廷再一次不放心,再派新的中央巡視組。所以,中國曆史上地方省一級官員的名字聽起來都不像常設官員,都有個動詞,都像是在運動中,比如刺史、行省、巡撫。
漢代刺史的“刺”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刺探的意思,檢核問事的意思。所以這個官職本意是臨時派出,相當於中央巡視組。結果到了漢末,刺史之權漸重,終於演變為州牧。
唐朝300多個州,管不過來,中央於是分設諸道,在道中設諸采訪使,這也是一個動態的名字,目的是分巡各州,隻是起監察性的作用,幫著中央看住地方官。
但是後來又都變成了節度使,形成藩鎮割據。
元代各行高官官叫“行中書省事”,本來是作為戰時中央代表,臨時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後來變成了固定的地方官。
明代後來不得不設置巡撫,來統合地方力量。一開始,這個巡撫也是如同漢代的刺史和唐代的諸道的采訪使一樣,是流動的,相當於巡視員,“巡撫”全稱是“巡撫xx地方都察院副都禦史(或僉都禦史)”,就是代皇帝巡行地方的巡視組長的意思。然而到了明末,巡行漸漸變為常設,清代就直接把巡撫變成了一省的主官,明代設的布政使、按察使到了清代成了巡撫的副官。所以中國曆史政區的演變,後麵體現的是皇帝對於地方官的猜疑和不信任,秦暉先生說,這也是“儒表法裏”治理原則的一個體現。
皇權本來就容易崩潰,因為你要依賴別人來治理,必然要放權,但是又不能過分放權。官員如果有封國,必然考慮長遠利益,不會魚肉百姓,但是這天下是你皇家的,我還不撈一把就走?
再加上天災的影響。
氣溫下降,氣溫下降了,意味著什麽,隻是人類的活動頻率減少這麽簡單嗎,往往伴隨了很多別的東西,比如說天旱,河裏都沒什麽水了,如果你是一個以農耕文化為主的國家,如果說氣溫條件不好,那莊稼又怎麽可能長的好,農耕文明又耕什麽,糧食又從哪裏來,民以食為天,那就是跟天作對了,那一個王朝就可能難以存在了。
存在著巨大的氣候變化,黃河都幹了,一個農耕國家的莊稼怎麽能長的好,沒有了糧食吃,老百姓就不認賬,就要揭竿而起,起義。很容易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人民會把這種氣候狀態歸罪於某個統治集團甚至某個個人。想象一下假如那是一個世界上最英明的君主,德行高的不得了,他能不能挽救這個王朝,答案可能也是否定的,這叫做“天數已盡”,自然界的氣候要你滅亡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不可能撐住的,所以王朝走向滅亡。
明君/名相/賢臣治理國家抑製兼並的耕者有其田天下大治和不抑兼並富者阡陌連田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循環之中。而且往往越是王朝後期土地兼並越嚴重,國家也暮氣沉沉。例如明朝家淨萬曆年間,從嚴嵩到張居正個個都是家有良田萬頃的大土豪大地主。
透過現象看本質,實際上到了這個時候社會階層已經開始失衡了。現在一般大家都有點社會結構的常識,就是金字塔形(社會裏低收入人最多,中等收入較少,最高收入的人最少)和橄欖型(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人群都比較少,中等收入人最多)的社會結構都是比較穩定的,其中橄欖型人民生活相對更幸福,但是如果出了沙漏型社會結構(社會裏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占了絕大多數,幾乎沒有中產階層)國家就要出問題。
窮人太多,大多數人吃不上飯,可偏偏的,富人不肯給錢。
我們就從一個朝代滅亡開始說起,不談製度,就談人心,我們知道幾乎每個朝代滅亡的時候都是末世景象,兩腳羊遍地是,而且一個朝代建立前死的人越多,某種程度上這個朝代越持久一些,說的能透徹一點就是,整個社會建築被砸爛的越厲害,重建的時候越新。這就好像為啥建大樓都是拆遷?而不是再加幾樓的道理。
砸的爛是啥意思?死的人多、慘,而且也意味著,那些一般災年都死不了的人也死,最好是那些世家大族也你方唱罷我登場輪幾波,互相屠一屠,這就好像是一種詛咒,下一朝的安定取決於上一朝的血腥味。
我們代入一下,這樣對人心有什麽影響?
首先,我們來談一下,這世間到底是善大於惡還是惡大於善?我覺得兩者其實某種程度上是等同的,正如一個人你說他是善是惡?我在這衡量善惡的標準就是是否會大程度損害別人,大多數人是善惡均衡,且偏善一點的,這也是這個社會能存續的基礎,善總是微小且持久,惡總是爆發且短促,有人問那你不是說是均衡的嗎?
有惡極大於善的時候嗎?有!末世!末世就是人世間的惡的釋放,就好像一個鍋,裏麵的蒸汽憋不住了,在某一時候頂翻鍋蓋,把氣全撒出來,然後氣少了,蓋又扣上,就重新穩定,然後不斷憋,期間有不斷的小撒氣,但是別擔心,早晚會再次頂起來的!
一個末世把人的惡給釋放的徹底,這時候幸存下來的人發現,那樣子的惡受不了了,因為平時活的像狗一樣的人,成了兩腳羊,平時能吃細糧的人連飯也吃不起,大家都明白了,自己平時做的惡,那些自己覺得沒啥事的惡,最終吞噬了自己。
正如玄宗流落街頭,誤被人認為是偷豬的暴打,失去了“勢”,失去了嘴上所說的來自於神,實際上來自於下級的權力,你也就是一團骨肉,不能再普通,這時候大家都痛定思痛,心中的惡都收斂了,善大於惡,社會就穩定了,就能發展了,這時候有人想做惡,大家都會攔著,那些惡也被社會本身消化,社會本身也願意消化,穩定就能持續。
事實上治理國家本來就是一口食喂十個孩子的差事,也可以說是一個錘子打十個地鼠的遊戲,出來一個打一個能壓住,都出來了,任你天大本事也壓不住。
要不兩千多年了,也沒出來個不垮的高樓社會穩定發展,慢慢的離末世的日子遠了,經曆過那些的爺爺輩和父輩也沒有了。
而這個時候,就好像掃幹淨的屋子不斷積灰一樣,你左鄰的兒子花錢去做官也沒啥報應,你右舍的舅舅殺了人托關係無罪,你看到這些,你就會動搖,惡也沒啥啊,你善也沒啥好處啊,有便宜不占王八蛋,你為啥不惡呢?
多少人會動搖?
動搖的人會越來越多,但在這個過程中還是有那些堅守的人,他們不是傻子,不是不明白怎樣對自己更好,隻是內心的信念夠堅定,撐得住。
就好像看電影的時候,很多時候人們都盼著反派贏,因為他們希望那個惡的自己戰勝善的,因為眼前所見的一切也不斷動搖著他,他們相信人性是惡的,但忘了人性中的惡真如他們心中所想一樣釋放時,所有人皆為兩腳羊啊。
所謂末世某種程度上是徹底的末世,經典的末世,舉例就是明朝和唐朝,最好最好就是明朝末期那種國快亡了,臣還在斂財放心,社會還會穩定存在一段時間,這期間有之前積累(例如文景的綁錢的繩子都爛了),更重要的是一些仍未泯善心的人,他們苦苦支撐,做著那些常人懂,但是沒有人願意做的事情。
比如現在讓您去西藏守邊關,您去不去?或者說是身居小職,領導讓你做的那種事您做不做?
其實這個時候社會就該亡了,不亡,乃是慣性,乃是上層一係列改革,不斷釋放善意的結果。
但久而久之,人心倦了,就好像那些本來上崗的時候躊躇滿誌,但久而久之,去你的為人民服務,我好聲好氣,他還罵我?
我每天比別人更認真點也沒什麽回報啊?那我何必呢?我承認這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相信著別人不相信的事,至死無悔,但大多數還在向這個社會輸出正能量的人,慢慢被惡吞噬,也不是什麽大奸大惡,隻是輸出給別人的善小於惡了,整個社會惡大麵積覆蓋,那微小的善苦苦支撐,最後不管是善和惡,誰也撐不住了,幹脆,重新洗牌吧!
所謂的土地兼並,製度什麽的,都是虛的。
第一,人性中都皆有善和惡,二者大部分時間裏善是微大於惡的,這裏善和惡的標準是大程度損害他人(比如令其殘廢、奪其生命),小程度損害那就說不清了,你高考考上清華是不是也擠掉了別人考上清華的機會,這個標準存於人心,大多數人無法明確界定,但實踐起來好分辨的多,比如絕大多數人不會路上見了人就m,這就是善我的第一條論據。
你承認也得承認,不承認也得承認,不然您這一生,早該被某人的一時興起抹去!
第二,人在常善中(指大部分時間的善微大於惡),惡也會大於善,而且一旦發生就是爆發式,比如情急殺人,注意!這點和王朝興替很像,鍋蓋總是瞬間被頂起,沒見過誰家鍋蓋慢慢起又落,那樣隻能說明撒的不是時候,下一次來的會更快,你說神奇不神奇?
人和王朝有點像,當然!王朝就是由人組成的!
要是所說製度,那2000年了,這麽多代還是沒研究出來一個永遠昌盛的製度?這片土地上生活過多少才華橫溢之輩,更身居高位更有機會實施的人!他們都沒做到,你一個製度就完了?除非你和我是一個意思!
第三,人的欲望是永遠擴張的!
這點您啊別急的否認,您就想想,您小時候吃的啥,再想想長大了吃的啥?現在讓你過小時候那種生活,您樂意嗎?我就是如此,我買了一雙鞋,本來覺得夠了,但新鮮氣一過,就想再買一雙了,而且不想買不到一百的了,想買比上一雙差不到哪裏去的了,甚至,往往,更好的……
有人說了,這能說明什麽呢?我來告訴你,拿土地舉例,王朝初定,人口減半,滿地血腥,這時候就算宰相,你讓他拿一省的地,他心裏也虛,大家都剛過上日子,別管啥日子,能活就行,土地幾畝沒事,能養活就行,還能剩?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