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的生日距離有三個月,其實是好事,加上三胖子的生日,再加上你我兩邊各有的一些節日,我算了算,這樣可以每過三天就是一個節日,嗯,有的時候會發生一天過兩個或者三個節日的問題,可以協調,可以協調哦。”
“那好。”
“今天就是我們的入夥飯了,大家幹杯,嗯,這是新釀的水果酒,味道還算可以,不算幹澀,你多喝一點。”
軒轅明月卻是說道:“你不會是想灌醉我吧。”
王赫一笑,狠狠喝了一口,說道:“我先喝,先醉倒的是我。”
他又轉頭對三胖子說道:“三胖子多吃肉啊,你吃了這麽多年炸雞,也是時候換個口味了,以後跟著我,有你好吃的。”
三胖子笑得眼睛眯成一條縫,說道:“我希望哥哥和姐姐永遠不要離開。”
“好,沒問題,我不會離開,明月,你呢。”
軒轅明月明知道這話問的是會不會離開三胖子。
但是似乎是在回答,會不會離開王赫一樣。
她害羞的兩腳交叉,卻是狠狠的“輕輕”踢了一腳王赫,想使勁兒,不舍得使勁兒。
不過,兩人繼續喝酒,卻也是不斷的喝著。
酒這個東西,白酒辛辣無匹,咬牙切齒往食道裏灌,像在吞刀子。紅酒顏色口感都透著不正經,含在嘴裏經不起琢磨。啤酒微苦口滑,群眾都反映像喝馬尿。酒不僅難喝,更難過的還在後麵。
斷片持續到第二天中午,坐立不安。每次足下傳遞而來的微小顛簸都在腦袋裏放大,變成一陣令人心悸的痛楚。你抱著頭躺下,大口呼吸間也是連夜發酵的酒氣。
你清楚這種感覺,把它簡單粗暴歸納為頭痛,戴著口罩對經過的人解釋,我感冒了。事實上不適已遍布全身四肢百骸,不好意思說其實不光頭痛,我還胃部翻絞,噯氣連連,連夜脫水體重驟降三兩斤,乏力,走哪都像踩在棉花上。
被酒精完全擊潰了,奄奄一息捱在床上。進入你世界的任何聲音光線都是一種折磨,接受的信號經神經傳遞,全部轉換成不清不楚的鈍痛在腦袋裏纏繞。日子很難熬,每個細胞都病了。
酒不過是介質罷了,真正吸引人的是酒入口中,內化到精神層麵的東西。喝醉了酒,腦子昏昏沉沉,意識會紊亂,人進入一種迷亂而混沌的狀態,而在日常中呢,人常常是被要求處於清醒狀態的。清醒的狀態和醉酒的狀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酒呢,就像是一把鑰匙,人有了這把鑰匙就可以自由進出於兩個世界之中。進入醉酒的世界的動機,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所謂積極,即狂歡、享樂、縱欲。我們平常喝酒,不少是屬於此類的。譬如逢年過節,親朋好友坐在一桌,大家碰碰杯子,喝兩口酒,這是在慶祝;譬如人逢喜事,娶老婆,生孩子,中狀元,自己開心極了,放縱醉他一回;譬如閑來無事,又沒憂慮,開一瓶酒,坐在陽台上慢慢地喝到微醺,這是在享受人生;這種喝醉酒,是去醉酒的世界度假,開心就完了。所謂消極,指的是借酒忘憂、消愁。這當然也不少見,失戀了喝兩杯,失業了整幾瓶,人生在世本就不稱意,以人力一時不能挽回的事情太多了。清醒著難受,整天整夜想著傷心事,不如去喝酒,喝醉了迷迷糊糊地,沒準能忘掉。就算是「借酒澆愁愁更愁」,也沒關係。喝多了酒,委屈的情緒積累到一個爆點,吐了,胃解脫了,你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也解脫了。情緒積累得太多,總是需要一個突破口來發泄的。這種喝醉酒,是逃獄,從清醒卻痛苦的世界監獄中逃走。
其實從喝酒這件事上,就能看出東西方文化的差別。酒神精神這個詞呢,一瞅就是西方引入的,中國壓根沒有這玩意兒。所謂酒神精神,是自由而狂歡的,它笑一切人生的悲劇,鄙視膚淺或虛假的樂觀主義,雖肯定人生的悲劇性,卻強調要超越它,對抗並超越命運,從而肯定人生,享受人生。自由產生藝術,所以酒神精神在藝術裏無處不在。尼采的悲劇精神即來自酒神精神,這也是尼采哲學特色之所在。外化到生活層麵的酒神精神,就是剛才提到的積極的醉酒,即狂歡、享樂、縱欲。那中國沒有狂歡和縱欲?廢話,當然有。中國有沒有酒神精神?至少在喝酒、歌頌酒這一項上少之又少。這可以從文學上看出來。“同樣寫飲酒,東方是借酒而忘憂、消愁,西方的酒神卻是創造極樂、狂歡。”西方文學寫酒,往往是讚頌酒神精神,談的是人生和命運,是進取而積極的。中國人歌頌酒,往往是逃避、厭世、回避現實,離不開個人生活層麵,是被動而消極的。
酒是最好的調節劑自古以來都有“無酒不成席”之說,社交關係的維持離不開白酒的調節,在飯局上必須要喝酒,應相互之間推杯換盞、;聚餐時淺飲雅酌、交流感情瞬間完成,多人共飲拉近距離,所以酒後更能促進人與人之間感情。一句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讓人不得不喝。
古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一說,當人遇上不如意的事後,獨自一個人也可以喝點小酒,麻醉自己,在當時大醉一場解除憂愁,過了這個節點,人就能冷靜下來思考了。
本質是等級秩序。敬酒與勸酒文化都是在不斷地確定自己的身份與位置,上級勸酒下級,既是施展權威。下級不喝就是對權威的挑戰,這種不服從會讓高位者覺得失去了掌控感,覺得"沒麵子"。下級向上級敬酒則是確認自己的從屬地位,一般要多喝兩杯才能體現對方地位比自己高,而上級則可回敬可不回敬。行為並不是平等的。逼酒從來都隻有長輩逼晚輩,上級逼下級,甲方逼乙方,飲下的酒精越多,權勢越小,地位越低。
酒本身的特質就是能軟化人的理性框架,激發人的感性能量。而人的理性積澱固話到社會整體層麵,就化身為身份和等級,就是說社會屬性中的各類條條框框規規矩矩,其實都是人類理性對現實的反應的固化,人類的身份等級區分是人類理性的結果。那麽酒就可以相應地去消解這些社交壁壘,消解度和酒精攝入量成正比,和攝入方式直接相關。所以,有經驗的酒道中人,他們可以熟練利用酒精開道如同一艘破冰船去展開探索之旅。而高位者如果主動飲酒勸酒就是他試圖拉近距離的姿態,低位者借著強化高位者地位的借口敬酒其實反而是在削減地位差。酒局上經常出現的葷段子、政治笑話更是體現了這種對原有理性秩序的消解。但是這種消解也是有技巧的,你來我往,九淺一深,各種試探和互動。對各類試探的反應能體現一個人的社交經驗和對跨越社交壁壘的敏感性和控製力,別人勸酒你太不喝了是二逼,一來就喝是傻逼,這個分寸平衡還要看環境對象,很難掌握駕馭,在酒局中人看來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這個能力不單單是情商和智商,還是社交經驗的體現,所以他們在這種平衡中如衝浪漂流般找尋著探索的快感和找尋極限的刺激。局外人不解其趣就覺得這有嘛意義?拿身體開玩笑?真是惡趣味!惡趣味麽?愛好者看來,酒局就是一個搏擊場,平常不能耍的拳腳這裏坑蒙拐騙都可以用上,打完收工一笑泯恩仇;這裏又是個大戲院,喜怒哀樂半真半假,臉上一抹一覺醒來不對賬。我等情商太低的人看得懂也玩不轉。那有人問了,沒飯局之前人們也喝酒啊!對了,這樣看就更明顯了,比如原始部落少數民族,他們沒條件人五人六開一桌怎麽操弄酒文化?那就開舞會跳舞唄!圍堆篝火就可以嗨起來,縱向地位差不明顯,消解橫向身份差也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賽落賽!說到跳舞就可以收尾了,從這裏還可以找出酒文化和舞會的共通點,他們的表現方式都是一種調戲嘛。跳舞是異性之間的適度調情,酒可以成為同性之間尤其是男性之間的適度調戲。我先總結下我的觀點:酒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消解身份壁壘的社交互動,這種壁壘既包括縱向的地位差,也包括橫向的疏離感,這種互動表達方式為一種相互的調戲。簡而言之,節操掃地的說頭是:酒文化是人類一種融合性的調戲文化。
酒的本質是一種嗜好品,在世界全球化中對摧毀非洲、美洲殖民地傳統社會,建立起殖民地式的文化中卓有貢獻。最早的酒很珍貴,因為要消耗糧食,在文明之初的中國社會中必然是要用來祭祀的。然而中國人的祭祀觀念是被祭祀者享受祭物如味道、顏色等無形的價值,儀式結束之後有形的價值就可以被參與祭祀的人所分享,酒在其中,可以起到構建共同體的交際作用。嗜好品屬於那種為社會所有階層共同接受的文化標誌,所以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飲酒方式:底層人民可以在小酒館裏享受低端白酒和便宜的啤酒;中產階級除了高端一些的白酒和啤酒之外,還可以在酒吧裏宴饗外國酒、調製酒;權貴則在會所裏啜飲高級葡萄酒、天價的白蘭地等等——這大抵是階級酒文化。共享嗜好品可以快速的形成共同體共識,通俗一點就是“能迅速的讓大家熟識”,而這正是政務、商務交際的需求——“快速而有效率”——人們無需深入理解交際對象,反正一起喝酒就能展開話題,並可以繼續為目的深入交談。那麽能讓大家在一起飲酒時共同遵守的規則、價值觀也就必然會流行開來——這就是儀式酒文化。我相信題主的問題,其真實目的就是想發掘這種酒文化。進來社會節奏加快,人們之間的情感亦然,兩性交際同樣也追求快速而有效率,所以才有酒吧、夜店等場所。
中國古代酒文化有兩種,一種是官員之間的酒文化,以敬為主,二是百姓的飲酒文化,百姓的飲酒文化跟現在很不同,幾乎是反著來的,就是酒桌上找盡各種借口來喝酒,比如行酒令,作詩,贏了的人才能喝一杯,因為喝酒在以前社會,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等於使用奢侈品,現在的飲酒文化是改革開放後形成的,因為剛剛改革開放時,酒依然是奢侈品,為了辦事,拿出來請人是很正常的,現在酒要多少有多少,喝多又有害,所以人們覺得不爽了,但這習慣是從窮的時候過來的,也沒辦法。跟古代文化其實沒多大關係。
我們常說酒壯慫人膽,不是說酒精讓那個人的膽子變大了,而是酒精醉倒了那個看守本能自我的警衛(理性意識),釋放了那個渴望越獄已久的囚犯。這就是為什麽有些人酒後的表現和平時大相徑庭,一個平時老實巴交的人可能會做出一些粗穢的舉止,懦弱膽小的人有可能撒潑耍混,沉默寡言的人會粘著你滔滔不絕,還有一些人喝完酒後喜歡吹牛,給別人許諾種種。所有表現不外乎傳遞4個種類的需求:性本能、攻擊性、關係需要、全能感。因為這四個主題是人類潛意識中的原始基質,從進入文明社會的那天起,人就不得不讓自己含蓄起來,因為文明對一個人應該是什麽樣的有著它的定義。當我們說一個人醉了的時候,其實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認為他“清醒了”,可以做自己了。酒品看人品是有一定道理的,從一個人喝完酒後的狀態,你可以知道他內心深處壓抑著什麽,以及在平時生活中他想要什麽而又不能滿足什麽。
“那好。”
“今天就是我們的入夥飯了,大家幹杯,嗯,這是新釀的水果酒,味道還算可以,不算幹澀,你多喝一點。”
軒轅明月卻是說道:“你不會是想灌醉我吧。”
王赫一笑,狠狠喝了一口,說道:“我先喝,先醉倒的是我。”
他又轉頭對三胖子說道:“三胖子多吃肉啊,你吃了這麽多年炸雞,也是時候換個口味了,以後跟著我,有你好吃的。”
三胖子笑得眼睛眯成一條縫,說道:“我希望哥哥和姐姐永遠不要離開。”
“好,沒問題,我不會離開,明月,你呢。”
軒轅明月明知道這話問的是會不會離開三胖子。
但是似乎是在回答,會不會離開王赫一樣。
她害羞的兩腳交叉,卻是狠狠的“輕輕”踢了一腳王赫,想使勁兒,不舍得使勁兒。
不過,兩人繼續喝酒,卻也是不斷的喝著。
酒這個東西,白酒辛辣無匹,咬牙切齒往食道裏灌,像在吞刀子。紅酒顏色口感都透著不正經,含在嘴裏經不起琢磨。啤酒微苦口滑,群眾都反映像喝馬尿。酒不僅難喝,更難過的還在後麵。
斷片持續到第二天中午,坐立不安。每次足下傳遞而來的微小顛簸都在腦袋裏放大,變成一陣令人心悸的痛楚。你抱著頭躺下,大口呼吸間也是連夜發酵的酒氣。
你清楚這種感覺,把它簡單粗暴歸納為頭痛,戴著口罩對經過的人解釋,我感冒了。事實上不適已遍布全身四肢百骸,不好意思說其實不光頭痛,我還胃部翻絞,噯氣連連,連夜脫水體重驟降三兩斤,乏力,走哪都像踩在棉花上。
被酒精完全擊潰了,奄奄一息捱在床上。進入你世界的任何聲音光線都是一種折磨,接受的信號經神經傳遞,全部轉換成不清不楚的鈍痛在腦袋裏纏繞。日子很難熬,每個細胞都病了。
酒不過是介質罷了,真正吸引人的是酒入口中,內化到精神層麵的東西。喝醉了酒,腦子昏昏沉沉,意識會紊亂,人進入一種迷亂而混沌的狀態,而在日常中呢,人常常是被要求處於清醒狀態的。清醒的狀態和醉酒的狀態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酒呢,就像是一把鑰匙,人有了這把鑰匙就可以自由進出於兩個世界之中。進入醉酒的世界的動機,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所謂積極,即狂歡、享樂、縱欲。我們平常喝酒,不少是屬於此類的。譬如逢年過節,親朋好友坐在一桌,大家碰碰杯子,喝兩口酒,這是在慶祝;譬如人逢喜事,娶老婆,生孩子,中狀元,自己開心極了,放縱醉他一回;譬如閑來無事,又沒憂慮,開一瓶酒,坐在陽台上慢慢地喝到微醺,這是在享受人生;這種喝醉酒,是去醉酒的世界度假,開心就完了。所謂消極,指的是借酒忘憂、消愁。這當然也不少見,失戀了喝兩杯,失業了整幾瓶,人生在世本就不稱意,以人力一時不能挽回的事情太多了。清醒著難受,整天整夜想著傷心事,不如去喝酒,喝醉了迷迷糊糊地,沒準能忘掉。就算是「借酒澆愁愁更愁」,也沒關係。喝多了酒,委屈的情緒積累到一個爆點,吐了,胃解脫了,你的情緒在某種程度上也解脫了。情緒積累得太多,總是需要一個突破口來發泄的。這種喝醉酒,是逃獄,從清醒卻痛苦的世界監獄中逃走。
其實從喝酒這件事上,就能看出東西方文化的差別。酒神精神這個詞呢,一瞅就是西方引入的,中國壓根沒有這玩意兒。所謂酒神精神,是自由而狂歡的,它笑一切人生的悲劇,鄙視膚淺或虛假的樂觀主義,雖肯定人生的悲劇性,卻強調要超越它,對抗並超越命運,從而肯定人生,享受人生。自由產生藝術,所以酒神精神在藝術裏無處不在。尼采的悲劇精神即來自酒神精神,這也是尼采哲學特色之所在。外化到生活層麵的酒神精神,就是剛才提到的積極的醉酒,即狂歡、享樂、縱欲。那中國沒有狂歡和縱欲?廢話,當然有。中國有沒有酒神精神?至少在喝酒、歌頌酒這一項上少之又少。這可以從文學上看出來。“同樣寫飲酒,東方是借酒而忘憂、消愁,西方的酒神卻是創造極樂、狂歡。”西方文學寫酒,往往是讚頌酒神精神,談的是人生和命運,是進取而積極的。中國人歌頌酒,往往是逃避、厭世、回避現實,離不開個人生活層麵,是被動而消極的。
酒是最好的調節劑自古以來都有“無酒不成席”之說,社交關係的維持離不開白酒的調節,在飯局上必須要喝酒,應相互之間推杯換盞、;聚餐時淺飲雅酌、交流感情瞬間完成,多人共飲拉近距離,所以酒後更能促進人與人之間感情。一句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讓人不得不喝。
古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一說,當人遇上不如意的事後,獨自一個人也可以喝點小酒,麻醉自己,在當時大醉一場解除憂愁,過了這個節點,人就能冷靜下來思考了。
本質是等級秩序。敬酒與勸酒文化都是在不斷地確定自己的身份與位置,上級勸酒下級,既是施展權威。下級不喝就是對權威的挑戰,這種不服從會讓高位者覺得失去了掌控感,覺得"沒麵子"。下級向上級敬酒則是確認自己的從屬地位,一般要多喝兩杯才能體現對方地位比自己高,而上級則可回敬可不回敬。行為並不是平等的。逼酒從來都隻有長輩逼晚輩,上級逼下級,甲方逼乙方,飲下的酒精越多,權勢越小,地位越低。
酒本身的特質就是能軟化人的理性框架,激發人的感性能量。而人的理性積澱固話到社會整體層麵,就化身為身份和等級,就是說社會屬性中的各類條條框框規規矩矩,其實都是人類理性對現實的反應的固化,人類的身份等級區分是人類理性的結果。那麽酒就可以相應地去消解這些社交壁壘,消解度和酒精攝入量成正比,和攝入方式直接相關。所以,有經驗的酒道中人,他們可以熟練利用酒精開道如同一艘破冰船去展開探索之旅。而高位者如果主動飲酒勸酒就是他試圖拉近距離的姿態,低位者借著強化高位者地位的借口敬酒其實反而是在削減地位差。酒局上經常出現的葷段子、政治笑話更是體現了這種對原有理性秩序的消解。但是這種消解也是有技巧的,你來我往,九淺一深,各種試探和互動。對各類試探的反應能體現一個人的社交經驗和對跨越社交壁壘的敏感性和控製力,別人勸酒你太不喝了是二逼,一來就喝是傻逼,這個分寸平衡還要看環境對象,很難掌握駕馭,在酒局中人看來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這個能力不單單是情商和智商,還是社交經驗的體現,所以他們在這種平衡中如衝浪漂流般找尋著探索的快感和找尋極限的刺激。局外人不解其趣就覺得這有嘛意義?拿身體開玩笑?真是惡趣味!惡趣味麽?愛好者看來,酒局就是一個搏擊場,平常不能耍的拳腳這裏坑蒙拐騙都可以用上,打完收工一笑泯恩仇;這裏又是個大戲院,喜怒哀樂半真半假,臉上一抹一覺醒來不對賬。我等情商太低的人看得懂也玩不轉。那有人問了,沒飯局之前人們也喝酒啊!對了,這樣看就更明顯了,比如原始部落少數民族,他們沒條件人五人六開一桌怎麽操弄酒文化?那就開舞會跳舞唄!圍堆篝火就可以嗨起來,縱向地位差不明顯,消解橫向身份差也行,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賽落賽!說到跳舞就可以收尾了,從這裏還可以找出酒文化和舞會的共通點,他們的表現方式都是一種調戲嘛。跳舞是異性之間的適度調情,酒可以成為同性之間尤其是男性之間的適度調戲。我先總結下我的觀點:酒文化本質上是一種消解身份壁壘的社交互動,這種壁壘既包括縱向的地位差,也包括橫向的疏離感,這種互動表達方式為一種相互的調戲。簡而言之,節操掃地的說頭是:酒文化是人類一種融合性的調戲文化。
酒的本質是一種嗜好品,在世界全球化中對摧毀非洲、美洲殖民地傳統社會,建立起殖民地式的文化中卓有貢獻。最早的酒很珍貴,因為要消耗糧食,在文明之初的中國社會中必然是要用來祭祀的。然而中國人的祭祀觀念是被祭祀者享受祭物如味道、顏色等無形的價值,儀式結束之後有形的價值就可以被參與祭祀的人所分享,酒在其中,可以起到構建共同體的交際作用。嗜好品屬於那種為社會所有階層共同接受的文化標誌,所以不同階級有不同的飲酒方式:底層人民可以在小酒館裏享受低端白酒和便宜的啤酒;中產階級除了高端一些的白酒和啤酒之外,還可以在酒吧裏宴饗外國酒、調製酒;權貴則在會所裏啜飲高級葡萄酒、天價的白蘭地等等——這大抵是階級酒文化。共享嗜好品可以快速的形成共同體共識,通俗一點就是“能迅速的讓大家熟識”,而這正是政務、商務交際的需求——“快速而有效率”——人們無需深入理解交際對象,反正一起喝酒就能展開話題,並可以繼續為目的深入交談。那麽能讓大家在一起飲酒時共同遵守的規則、價值觀也就必然會流行開來——這就是儀式酒文化。我相信題主的問題,其真實目的就是想發掘這種酒文化。進來社會節奏加快,人們之間的情感亦然,兩性交際同樣也追求快速而有效率,所以才有酒吧、夜店等場所。
中國古代酒文化有兩種,一種是官員之間的酒文化,以敬為主,二是百姓的飲酒文化,百姓的飲酒文化跟現在很不同,幾乎是反著來的,就是酒桌上找盡各種借口來喝酒,比如行酒令,作詩,贏了的人才能喝一杯,因為喝酒在以前社會,對於普通百姓來說等於使用奢侈品,現在的飲酒文化是改革開放後形成的,因為剛剛改革開放時,酒依然是奢侈品,為了辦事,拿出來請人是很正常的,現在酒要多少有多少,喝多又有害,所以人們覺得不爽了,但這習慣是從窮的時候過來的,也沒辦法。跟古代文化其實沒多大關係。
我們常說酒壯慫人膽,不是說酒精讓那個人的膽子變大了,而是酒精醉倒了那個看守本能自我的警衛(理性意識),釋放了那個渴望越獄已久的囚犯。這就是為什麽有些人酒後的表現和平時大相徑庭,一個平時老實巴交的人可能會做出一些粗穢的舉止,懦弱膽小的人有可能撒潑耍混,沉默寡言的人會粘著你滔滔不絕,還有一些人喝完酒後喜歡吹牛,給別人許諾種種。所有表現不外乎傳遞4個種類的需求:性本能、攻擊性、關係需要、全能感。因為這四個主題是人類潛意識中的原始基質,從進入文明社會的那天起,人就不得不讓自己含蓄起來,因為文明對一個人應該是什麽樣的有著它的定義。當我們說一個人醉了的時候,其實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認為他“清醒了”,可以做自己了。酒品看人品是有一定道理的,從一個人喝完酒後的狀態,你可以知道他內心深處壓抑著什麽,以及在平時生活中他想要什麽而又不能滿足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