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的春節要比去年的早些,二月四日就是除夕。</p>


    原本宋援朝和去年一樣要回滬海過年,可因為林宇航的事留在了燕京,這個年就在燕京過了。</p>


    去了八廠後沒幾天,學校那邊就開始放假了,可宋援朝卻沒有因為放假閑下來,相反更忙了。</p>


    這些日子,他和林宇航還有供銷科的呂科長幾乎跑遍了整個燕京,甚至還去了津門、常山兩地。</p>


    除夕前一天,三人風塵仆仆地從常山返回,因為趕時間他們坐的是八廠的212,現在的國道路況不好,再加上這212的避震極差,這一路顛簸的厲害,雖然宋援朝平時不暈車,可這一路顛下來也有些受不了。</p>


    回到八廠,宋援朝下車隻感覺腳下和踩著一團棉花似的,腦袋更是一陣暈乎乎的,搖晃著身子趕緊伸手扶住旁邊的一棵樹,喘了幾口氣這才覺得好些。</p>


    開車的是呂科長,開車人反應沒這麽大,至於林宇航就更不用說了,槍林彈雨都過來了,這點顛簸對他來說更是小意思。</p>


    “援朝,你沒事吧?”看宋援朝臉色有些差,林宇航關切問了聲。</p>


    “沒事,就是給顛的,讓我緩口氣就好。”宋援朝擺擺手,勉強擠出一個笑容。</p>


    早知道路況這麽差就不坐這個車了,把羅陽的拉達借來哪裏會這樣?但現在說這個話已經遲了,虧得沒在車上吐,要不然這真是丟人了。</p>


    大口呼吸著帶著寒風的空氣,片刻後宋援朝的臉色緩和了許多。</p>


    “行了,沒事了,長途坐212是頭一回,讓你們看笑話了。”宋援朝自嘲地說了一句。</p>


    “沒關係的宋老師,這路況是差,我這開車的都顛得一顆心差一點蹦出來了,別說是您了。”呂科長在一旁說了一句。</p>


    宋援朝笑笑,對林宇航問:“去你辦公室?”</p>


    “走!”</p>


    林宇航就等著宋援朝這句話,點點頭帶著宋援朝和呂科長去了自己辦公室,進了辦公室後呂科長主動忙碌著洗杯子泡茶,喝了口熱茶,再點起支煙,宋援朝徹底緩過來了。</p>


    “這些天辛苦大家了。”林宇航也點了一支煙,開口先說了這麽一句。</p>


    “為工作,不辛苦。”呂科長連忙笑著說道,至於宋援朝雖然沒說什麽,可表情卻告訴了林宇航同樣的答案。</p>


    “援朝,這些天跑下來你覺得用那家畢竟合適?”林宇航把目光落在宋援朝身上開口詢問。</p>


    “呂科長,您是老供銷,從您供銷的角度來看呢?”宋援朝並沒有馬上回答林宇航的問題,反而問了呂科長。</p>


    “這個……。”呂科長遲疑了下,抬眼看看林宇航。</p>


    “老呂,讓你說就說吧,供銷這塊你是行家,專業的事就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對於這個問題你的看法很重要。”</p>


    “謝謝廠長信任,既然這樣我就說說自己的看法。”呂科長略有感激地看了林宇航一眼,清了清嗓子說起了自己的觀點。</p>


    “這些天我們走訪了燕京、津門、常山三地一共十一家工廠,其中燕京五家,津門四家,常山兩家,對於這些廠子的規模、產品、質量和價格也有所了解。”</p>


    說到這,呂科長從隨時攜帶的提包裏取出個小本子來,手指沾了沾唾沫翻開,翻到記錄的一頁。</p>


    “根據實際考察,其中燕京本地的五家廠子裏有兩家符合我們的需求,津門的四家廠子同樣也有兩家符合,至於常山的兩家全都符合需求,所以從最終符合需求的廠子來看十一家廠子有六家符合需求,基本占了一半。”</p>


    “從產品質量、工藝來看,這六家基本相差不大,但從出廠價格來比較,燕京本地的兩家略高,津門的其次,價格最低的是常山的兩家。”</p>


    “那麽你的意思是選常山的產品?”聽到這,林宇航忍不住問了一句。</p>


    呂科長搖搖頭:“不!常山的價格雖然最低,但常山到燕京的路況太差了,我想廠長和宋老師都已經親身感受過,這樣的路況運輸是一個大問題,如果在運輸中導致貨物損耗反而得不償失。所以從這點來看,常山雖然價格最低,卻是最不能選擇的。”</p>


    “如果考慮貨物運輸的話,那麽還是燕京當地選擇更為合適?老呂,你怎麽看?”林宇航想了想問。</p>


    “從整體來看燕京本地的價格稍高些,但去掉運輸環節以到廠成本來計算卻也和津門的差不多,從這點來說求近不求遠,我覺得采用本地廠子更為便利。”</p>


    看來,呂科長的想法和林宇航的差不多,他們都傾向於采取燕京當地廠的產品,原因也就是呂科長說的那樣,除非津門產品的價格能做到和常山那邊一致,這樣的話加上運費和路途的損耗依舊比燕京本地的便宜,才會選擇津門。</p>


    “援朝,你認為呢?”聽呂科長這樣回答,林宇航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他開口詢問。</p>


    “關於這個問題我倒有不同意見。”宋援朝把手上的煙頭掐滅,卻沒有讚同他們的看法,反而直截了當說自己的看法不同。</p>


    這話一出讓兩人頓時愣了愣,有些不明白地望向宋援朝。</p>


    “呂科長,我問您一個問題。”</p>


    “您請問。”</p>


    “我們需求的產品這些廠子都能生產這沒錯吧?”</p>


    “這是當然!”</p>


    “那麽從完成設計到建模生產再到交貨需要多少時間?”宋援朝繼續問道。</p>


    “這個……。”呂科長回憶了下說道:“最快一個月吧,慢一點的話一個半月左右,畢竟我們要求的產品和他們現在的產品不一樣,開模和生產前的樣品確定、調整都需要時間,這段時間可節省不了,等完成這些步驟後接下來的速度就快了。”</p>


    “呂科長說的沒錯,正是這樣的考慮我覺得才不應該選擇燕京本地的廠子。”聽到呂科長這樣回答,宋援朝當即就笑了起來說出了自己的答案。</p>


    “這是什麽道理?”一時間林宇航和呂科長全一頭霧水,他們不明白這和選擇廠子又有什麽關係?</p>


    拿起麵前的水杯喝了一口,宋援朝笑問:“對於這一次尋找生產廠家,我們的目的是什麽大家應該都清楚,而且一旦這個事做起來必須達到完成庫存消化和改變目前八廠銷售狀態的問題,這點大家也知道。既然在這些方麵已經達成了一致,此外對於這樣操作在準備之前也形成了統一意見,那麽無論是誰對於這件事都有幾分把握的,是不是這樣?”</p>


    “這當然,如果不是這樣也不會做現在這些工作了嘛。”林宇航下意識地回答道。</p>


    在宋援朝說出解決方案的時候,林宇航考慮了許多,同時還叫來呂科長一起商議。雖說宋援朝的這個方案就如同他當初說的那樣有些叛經離道和走歪路子,可真細想起來一不違規違法,二也有極大可能改變目前八廠的狀況。</p>


    尤其是呂科長作為一個老供銷,對於這方麵的經驗更為豐富,聽完宋援朝的方案後當場就激動了起來,拍著大腿連聲讚好,以他的經驗來看宋援朝的方案簡直就是神來之筆,極有可能成功。</p>


    也正是對宋援朝的信任再加呂科長的認可,這才堅定了林宇航的決心,拍板對這件事下了決定。</p>


    聽林宇航這麽回答,宋援朝淡淡一笑,繼續又問了一個問題:“那麽你們覺得一旦八廠通過這種方式產品打開銷路,甚至興旺起來的話其他廠子會是什麽樣的反應?”</p>


    </p>


    “其他廠子?”林宇航一愣,不由得皺眉琢磨了起來,而呂科長畢竟是老供銷反應比較快,腦子一轉立即就明白了宋援朝這話的所指。</p>


    “我明白了,宋老師的意思是擔心其他廠子見我們的產品出風頭後一窩蜂地效仿。如果是這樣的話,到時候一廠二廠,甚至三廠四廠他們一定會和我們一樣弄這些玩意,如果我們在燕京本地進行采購,他們很快就會摸到生產廠家,等到那時就會有大量同類的產品出現,這對於我們八廠來說等於白白辛苦反而給人做了嫁衣。”</p>


    “呂科長說的沒錯!”宋援朝讚譽道,這個老呂雖然對於供銷的思想上有著長期固定的模式,還沒有完全接受市場開放的改變。但不得不承認能幹到供銷科長的人是有幾把刷子的。</p>


    老呂這個人腦子活,對於供銷流程也很專業,尤其是這些日子跟著他們跑的時候發現他的接受能力還是很強的,這個人用好了,以後絕對是林宇航的得力助手。</p>


    這個時代可沒什麽知識產權的說法(其實後世同樣也沒有),他們為了改變八廠現狀辛辛苦苦想出來的辦法如果不做好防範極有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就被其他廠子效仿。</p>


    而一旦效仿,八廠好不容易改變的優勢蕩然無存,麵對這樣可能產生的結果,八廠必須要做好防範手段,而最好的防範手段就是利用時間搶占先機,盡量延遲其他廠子效仿的時間。</p>


    呂科長剛才說過,從產品設計、開模到調試和最終生產起碼一個月的時間,如果晚點一個半月也有可能。假如八廠在燕京當地采購的話,那麽當競爭者采取同樣的手段時,他們完全可以直接采用八廠前期準備的這些產品設計,用最短的時間做出和八廠同樣的產品來。</p>


    一旦這種情況出現,這對於八廠將是一個沉重打擊。所以從這點來看絕對不能采取燕京本地采購的方式,轉而從外地采購。至於外地相比常山,津門那邊更合適些,到時候就算燕京的同行要效仿八廠的手段,一時間也不會留意到津門,而是先在本地尋找廠家,這樣一來就給八廠預留了至少一個月的窗口。</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歸黃金年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夜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夜深並收藏重歸黃金年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