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資源是有限的,瘋狂沒能持續多久,大家把能發展的親朋好友全綁上了保險大禮包,賬麵上各個賺的是盆滿缽滿,實際上是保險公司笑到了最後。”
“我呢,徘徊在走與不走的邊緣,一方麵,事實是如此殘酷,而另一方麵,我又心有不甘,被坑了一回,總不能憋著一肚子氣就滾蛋,那太丟臉了。”
“我從某寶買來了老年人通訊錄,硬著頭皮打電話向他們推銷保險,雖說成功接聽的概率不足10%,但我已經很滿足了,3天打了792通電話,談妥一筆生意。”
“那位空巢老人的子女常在外地,我陪他聊了三小時的天,一通軟磨硬泡,總算答應了我的簽單請求。”
“我在思考,既然陌生人的生意如此難做,那宣傳視頻中的成功銷售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王旭猜測道:“是拉人頭吧,招小弟壯大團夥幫你打工,你隻需要坐享其成抽油水就好了。”
“保險也玩這套啊。”陳博對這行並不了解。
王旭點了點頭:“銷售都喜歡玩這套,那些下線數萬的大領導,每個月光抽成就有幾十萬流水。”
“金字塔尖大概有多少人。”陳博追問道。
王旭搖了搖頭說:“這我就不清楚了,反正真正賺大錢的人是不幹活的,他們隻會找人幹活,或者讓錢生錢。”
“你在暗示你自己嗎?”陳博翻了個白眼。
“你非要說這麽明白,對大家有啥好處嗎?”王旭理直氣壯地承認了。
正如王旭所言,在新員工的資源價值被榨幹後,主管又和他們宣傳了團隊的重要性,單打獨鬥在社會上是行不通的,走組織發展才是王道。
於洪偉談笑風生道:“我那主任在說完這番話後沒幾天就被排擠走了,團隊又迎來了一位外強中幹的領導,嘴裏嚷嚷著同款出品的套話。”
“他是個拉幫結派的好手,然而業務水平為負,團隊在他手中規模空前壯大,人數每過半個月就會翻上一番,然而平均業績卻在斷崖式下跌。”
“我感受到了久違的快樂,新來的主任每天隻研究如何拉下線,奉信數量至上理論,他不會逼員工出單,反正考核失敗自動滾蛋。”
“員工入職前半年有責任底薪,我隻需要完成保底業績就能拿到1500元,所以每個月最後一天我都會給自己買一份金額剛好的保單湊數,算上返還的傭金,一來一回,還有幾百塊賺。”
“第二個主任沒待多久,便跳槽去別的企業做銷售代表,隨之而來的第三位主任簡直把我們當成了賺錢機器,這是促成我離職的主要原因。”
“每天規定必須打夠50通電話,還要寫日記匯報工作進展情況,最可惡的是,這人居然還打我們傭金提成的主意。”
“忍受不了這種摧殘,4月份的班我隻上了一半,主任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他惦記我手上幾個有意向的保單,我當然沒有答應,直接選擇辭職。”
“大快人心。”王旭鼓了鼓掌,也有部分同學響應。
“由於不熟悉法律,那半個月的工資我花了3個月才討要回來,我猶記得離開大門時我對天發誓,今後我於洪偉再踏進保險公司的大門,我就把名字倒過來寫。”
說罷,於洪偉掏出一塊本該別在胸前的工牌,用袖口擦了擦,舉在全班麵前。
[偉洪於,市場部總監]
笑語旋即被掌聲淹沒,學校請來的各界人士都具有當段子手的潛力。
於洪偉把工牌塞回口袋,不緊不慢道:“也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對,回學校後我陷入了深度自閉中,期間隨便考了幾個證書,想著萬一以後找工作沒人要還能靠掛牌混口飯吃。”
“第二份工作是投資性質的,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我被外派到了那個讓我傷心又流淚的公司,不湊巧見到了該死的主任。”
“我開始接觸到保險的另一麵,這顛覆了已有的認知。”
“又要引進兩個新概念,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兩者都是保險中介,但在定義上有著本質的不同。”
“簡單點來說,保險經紀人比保險代理人更高級,保險代理人就是我先前所從事的坑爹工作,網上的各種負麵信息輿論,大多也跟保險代理人脫不了幹係。”
“我腦子裏又蹦出了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要以勝利者的姿態奏響凱歌,踢著六親不認的正步,給那些小瞧我的家夥們一點顏色看看。”
“於是我開始深度學習《保險法》,期間又被師兄坑去考了個莫名其妙的司法證和cpa,然後我就成為了一名同時具備法律會計保險知識的高素質人才,從此踏上陽光大道。”
“學習雖好,但更要學以致用,我特地在原公司的競爭對手公司就職,隻為了有朝一日能見他大廈將傾,盡管這裏也有一大堆正能量滿滿的主任。”
“研究新政策,及時調整險種賠率,探索更多市場化的選擇搭配,這些是我每天工作的日常,顯然已經超出了經紀人的業務範疇。”
“當時的我還不知道我有那麽雕,對手下刻薄傲慢的主任排隊請我吃飯,向我打探最新的行情,上邊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第一個想到聯係的人也是我。”
“如今的我基本脫離了具體業務操作,隻負責宏觀架構上的布局,未來的保險業將會越來越正規化,還請各位拭目以待。”
“老師,我有個困惑。”
提問的依然是女同學,教室裏的男生比較內斂,有什麽不懂的隻會私底下交流,很少當麵指出。
“請說。”於洪偉兩手撐在台麵上。
“早期的保險業由於很多壽險仍在存繳期,償還壓力小,請問你們是如何在償還期到來時降低風險平穩度過的。”
於洪偉認真聽完,答道:“這個問題相當有技術含量,我國的保險業是在21世紀以後才逐步發展起來的,最初的壽險繳納主力人群是在30歲-35歲左右,對應的償還期應當在30年代左右來臨。”
“以我所在的保險公司為例,每年的投資回報率在12%-25%左右,足以應付未來可能存在的償還風險。”
於洪偉圍繞投資收益具體展開,大體上是說現在的錢拿去投資,未來能賺到足夠的本息。
王旭對陳博說:“他忘了提,30年代由於貿易對抗日益加劇,匯率波動劇烈,紙幣連續貶值,保險行業蹭了不少補貼扶持才挺過來。”
“原來如此。”
“我呢,徘徊在走與不走的邊緣,一方麵,事實是如此殘酷,而另一方麵,我又心有不甘,被坑了一回,總不能憋著一肚子氣就滾蛋,那太丟臉了。”
“我從某寶買來了老年人通訊錄,硬著頭皮打電話向他們推銷保險,雖說成功接聽的概率不足10%,但我已經很滿足了,3天打了792通電話,談妥一筆生意。”
“那位空巢老人的子女常在外地,我陪他聊了三小時的天,一通軟磨硬泡,總算答應了我的簽單請求。”
“我在思考,既然陌生人的生意如此難做,那宣傳視頻中的成功銷售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王旭猜測道:“是拉人頭吧,招小弟壯大團夥幫你打工,你隻需要坐享其成抽油水就好了。”
“保險也玩這套啊。”陳博對這行並不了解。
王旭點了點頭:“銷售都喜歡玩這套,那些下線數萬的大領導,每個月光抽成就有幾十萬流水。”
“金字塔尖大概有多少人。”陳博追問道。
王旭搖了搖頭說:“這我就不清楚了,反正真正賺大錢的人是不幹活的,他們隻會找人幹活,或者讓錢生錢。”
“你在暗示你自己嗎?”陳博翻了個白眼。
“你非要說這麽明白,對大家有啥好處嗎?”王旭理直氣壯地承認了。
正如王旭所言,在新員工的資源價值被榨幹後,主管又和他們宣傳了團隊的重要性,單打獨鬥在社會上是行不通的,走組織發展才是王道。
於洪偉談笑風生道:“我那主任在說完這番話後沒幾天就被排擠走了,團隊又迎來了一位外強中幹的領導,嘴裏嚷嚷著同款出品的套話。”
“他是個拉幫結派的好手,然而業務水平為負,團隊在他手中規模空前壯大,人數每過半個月就會翻上一番,然而平均業績卻在斷崖式下跌。”
“我感受到了久違的快樂,新來的主任每天隻研究如何拉下線,奉信數量至上理論,他不會逼員工出單,反正考核失敗自動滾蛋。”
“員工入職前半年有責任底薪,我隻需要完成保底業績就能拿到1500元,所以每個月最後一天我都會給自己買一份金額剛好的保單湊數,算上返還的傭金,一來一回,還有幾百塊賺。”
“第二個主任沒待多久,便跳槽去別的企業做銷售代表,隨之而來的第三位主任簡直把我們當成了賺錢機器,這是促成我離職的主要原因。”
“每天規定必須打夠50通電話,還要寫日記匯報工作進展情況,最可惡的是,這人居然還打我們傭金提成的主意。”
“忍受不了這種摧殘,4月份的班我隻上了一半,主任提出了苛刻的要求,他惦記我手上幾個有意向的保單,我當然沒有答應,直接選擇辭職。”
“大快人心。”王旭鼓了鼓掌,也有部分同學響應。
“由於不熟悉法律,那半個月的工資我花了3個月才討要回來,我猶記得離開大門時我對天發誓,今後我於洪偉再踏進保險公司的大門,我就把名字倒過來寫。”
說罷,於洪偉掏出一塊本該別在胸前的工牌,用袖口擦了擦,舉在全班麵前。
[偉洪於,市場部總監]
笑語旋即被掌聲淹沒,學校請來的各界人士都具有當段子手的潛力。
於洪偉把工牌塞回口袋,不緊不慢道:“也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對,回學校後我陷入了深度自閉中,期間隨便考了幾個證書,想著萬一以後找工作沒人要還能靠掛牌混口飯吃。”
“第二份工作是投資性質的,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我被外派到了那個讓我傷心又流淚的公司,不湊巧見到了該死的主任。”
“我開始接觸到保險的另一麵,這顛覆了已有的認知。”
“又要引進兩個新概念,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兩者都是保險中介,但在定義上有著本質的不同。”
“簡單點來說,保險經紀人比保險代理人更高級,保險代理人就是我先前所從事的坑爹工作,網上的各種負麵信息輿論,大多也跟保險代理人脫不了幹係。”
“我腦子裏又蹦出了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從哪裏跌倒,就從哪裏爬起來,要以勝利者的姿態奏響凱歌,踢著六親不認的正步,給那些小瞧我的家夥們一點顏色看看。”
“於是我開始深度學習《保險法》,期間又被師兄坑去考了個莫名其妙的司法證和cpa,然後我就成為了一名同時具備法律會計保險知識的高素質人才,從此踏上陽光大道。”
“學習雖好,但更要學以致用,我特地在原公司的競爭對手公司就職,隻為了有朝一日能見他大廈將傾,盡管這裏也有一大堆正能量滿滿的主任。”
“研究新政策,及時調整險種賠率,探索更多市場化的選擇搭配,這些是我每天工作的日常,顯然已經超出了經紀人的業務範疇。”
“當時的我還不知道我有那麽雕,對手下刻薄傲慢的主任排隊請我吃飯,向我打探最新的行情,上邊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第一個想到聯係的人也是我。”
“如今的我基本脫離了具體業務操作,隻負責宏觀架構上的布局,未來的保險業將會越來越正規化,還請各位拭目以待。”
“老師,我有個困惑。”
提問的依然是女同學,教室裏的男生比較內斂,有什麽不懂的隻會私底下交流,很少當麵指出。
“請說。”於洪偉兩手撐在台麵上。
“早期的保險業由於很多壽險仍在存繳期,償還壓力小,請問你們是如何在償還期到來時降低風險平穩度過的。”
於洪偉認真聽完,答道:“這個問題相當有技術含量,我國的保險業是在21世紀以後才逐步發展起來的,最初的壽險繳納主力人群是在30歲-35歲左右,對應的償還期應當在30年代左右來臨。”
“以我所在的保險公司為例,每年的投資回報率在12%-25%左右,足以應付未來可能存在的償還風險。”
於洪偉圍繞投資收益具體展開,大體上是說現在的錢拿去投資,未來能賺到足夠的本息。
王旭對陳博說:“他忘了提,30年代由於貿易對抗日益加劇,匯率波動劇烈,紙幣連續貶值,保險行業蹭了不少補貼扶持才挺過來。”
“原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