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對於楊憲的這種恭維和諂媚,同樣覺得有些不適應,隻不過對方既然能做到這個程度,李洪反而也不太好藏拙了,聽著楊憲此言,李洪便已經猜到楊憲在顧慮著什麽,先是沉吟一番後,再開口說道:“楊大人,你對於如今的司法體係是怎麽看的?”</p>
“司法體係?”聽見李洪的問題,楊憲有些奇怪,不懂自己的問題和大明的司法有什麽幹係。</p>
隻不過楊憲知道,李洪絕不是無的放失,既然提出了這個問題,自然是有他的道理,因此便下意識的順著李洪的問題思考了起來。</p>
曆史朝代更迭,開國皇帝不知繁幾,但若論出身之低,獨屬朱元章為最,即便是同樣出身低微的劉邦,人家大小也曾經是個亭長,而朱元章卻直接是個乞丐。</p>
開局一個碗,最後坐擁江山,朱元章的能力自然是不用質疑,但是刨除打天下的能力以外,朱元章還是有一些地方,確實比不上那些世家大族,自小便接受過良好教育的開國皇帝。</p>
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如何治理國家,朱元章又生性多疑,信不過文官大臣,恨不得將所有權利全都握在自己的手裏,因此許多製度隻能朱元章自己琢磨。</p>
可就依靠朱元章肚子裏的那點墨水,又不肯放權,難免有一些地方思慮的不夠完善,有些甚至於過於理想化,便比如朱元章曾經心心念念的大明寶鈔,以及那毀了大明財政的開中製。</p>
而除了這些朱元章過於理想化的政策以外,還有許多製度大多都是遵循前朝已有製度的效彷,細看明製,許多都是照搬前朝製度。</p>
便比如說如今大明的司法製度,便是完全照抄了漢製的司法製度。</p>
漢代以廷尉、禦史中丞和司隸校尉三個司法機關的會議,合稱三法司,重大桉件皆由三個機關共同審理。</p>
而明朝同樣遵循漢製,設立三法司,分設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個機構,一些重大桉件同樣交由這三個機構一同會審,史書上多稱的三司會審,其由來便是於此。</p>
其中刑部,乃是大明的最高審判機構,對各省呈報的流、徒刑以上的桉件判決進行複核,受理不服各省按察司判決的上訴桉件;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重大桉件。</p>
而大理寺,可以看做是刑部的上屬機構,刑部的複核和判決須經大理寺定讞方可生效。</p>
至於楊憲所掌管的督察院,則可以看做是監察機構,對大理寺和刑部又監察職能。</p>
看似好像很合理,畢竟這是漢代已經實施過,證明切實有效的製度,可實際上,這種三法司的製度,對於現在的大明,十分的雞肋。</p>
據統計,西漢時期最鼎盛的人口為三千六百多萬,衰退期則隻有一千多萬的人口,而明朝時期的人口,即便是不算上隱戶和流民,單單隻算有戶籍在冊的人,便也有將近兩億之數。</p>
而龐大的人口,其帶來的影響,便是逼著朝廷承擔更多的職能,這套看似可行的司法體係,實則根本用不上,百姓們依靠的實則還是地方的衙門。</p>
一個小小的縣令別看隻是七品官員,可實際上其掌握的權利簡直大到了沒邊的地步,除了調動不了衛所和軍隊,那幾乎便是政法一體,公檢法一把抓。</p>
而原本應該掌控司法權的三法司,實則隻是一個擺設,唯有督察院還有一些監察百官的職能。</p>
隻不過如今大明初立,許多事情緊緊隻是埋下了種子,還沒有到爆發出來的時候,就像是開中製一樣,朱元章一開始還為了自己每年省了好多邊軍的糧餉而沾沾自喜,卻絲毫沒有意識到此舉的危害。</p>
而如今楊憲麵對李洪的問詢,思來想去也沒覺得這三法司的製度有何問題,因此隻得麵露不解之色,頗有些慚愧的對李洪說道:“李小友,某實在是不知道這如今大明的司法製度有何問題,還請小友明示。”</p>
李洪則笑著說道:“楊大人,你現如今為督察院左都禦史,掌管督察院十三道監察禦史,按理說這全天下不該有楊大人您監管不到的事情,可楊大人為何又要在富樂院安插眼線,來打探消息呢?”</p>
楊憲聞言一愣,他怎麽也沒想到了李洪的論點能拐到這個地方,可隨即突然恍然大悟了起來。</p>
在楊憲眼中,三法司製度毫無問題,可卻絲毫沒有意識到,即便他身為檢察院左都禦史,想要行使職能,所用的竟然還是之前在都尉府收集情報時的辦法,而手下的那些官員,貌似還真沒什麽用處。</p>
隻是楊憲依舊不解,即便李洪點出了這司法製度似乎有些不妥之處,可貌似並沒有解決了楊憲的問題。</p>
好在不用楊憲再問,而是李洪直接解釋了他的疑惑道:“楊大人,我的意思是說,你的眼光是要放長遠一點,莫要隻盯著所謂監察百官實則就是在收集情報的事情上,何不直接從現在的司法製度的改革下手。”</p>
楊憲聞言,頓時一驚,他原本隻是想多爭取一些權力,免得內閣之中被其餘幾個內閣大臣跟壓下去,卻從來未想過做到改革製度這種程度上。</p>
在這片土地上,改革或者說變法,從來不是一個稀奇的事情,而且如今大明初立,朝令夕改也從來不是什麽奇怪的事。</p>
可問題是,這些法令的更改,皆都是朱元章一人的一言堂,從來還沒有那位大臣在沒有朱元章授意,直接提出更改法令,更何況還是涉及到司法這這種朝廷根本的製度。</p>
</p>
隻是李洪被楊憲這麽一提,內心不由自主的便開始蠢蠢欲動了起來,他一身所求,看似是在爭名奪利,可實際上求得不還是個名垂千史麽,而這也是世上不知道多少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目標。</p>
而想要名垂千史的方式有很多,但楊憲自認為他絕沒有李洪一般能寫出石灰吟這種傳世詩句的才學,但是現在李洪突然給他指了一條明路,那就是變法。</p>
古有商鞅變法,王莽改製,王安石熙寧變法,這些都是將自己的名號刻在史書上的人物。</p>
你要說楊憲不羨慕,那肯定是假的,因此,楊憲此時的眼睛幾乎快要瞪出來了,幾乎是片刻不離的死盯著李洪,聲音都有些沙啞的說道:“小友,老哥愚鈍,實在是不知道這大明司法應當如何改製。”</p>
“司法體係?”聽見李洪的問題,楊憲有些奇怪,不懂自己的問題和大明的司法有什麽幹係。</p>
隻不過楊憲知道,李洪絕不是無的放失,既然提出了這個問題,自然是有他的道理,因此便下意識的順著李洪的問題思考了起來。</p>
曆史朝代更迭,開國皇帝不知繁幾,但若論出身之低,獨屬朱元章為最,即便是同樣出身低微的劉邦,人家大小也曾經是個亭長,而朱元章卻直接是個乞丐。</p>
開局一個碗,最後坐擁江山,朱元章的能力自然是不用質疑,但是刨除打天下的能力以外,朱元章還是有一些地方,確實比不上那些世家大族,自小便接受過良好教育的開國皇帝。</p>
其中最為明顯的便是如何治理國家,朱元章又生性多疑,信不過文官大臣,恨不得將所有權利全都握在自己的手裏,因此許多製度隻能朱元章自己琢磨。</p>
可就依靠朱元章肚子裏的那點墨水,又不肯放權,難免有一些地方思慮的不夠完善,有些甚至於過於理想化,便比如朱元章曾經心心念念的大明寶鈔,以及那毀了大明財政的開中製。</p>
而除了這些朱元章過於理想化的政策以外,還有許多製度大多都是遵循前朝已有製度的效彷,細看明製,許多都是照搬前朝製度。</p>
便比如說如今大明的司法製度,便是完全照抄了漢製的司法製度。</p>
漢代以廷尉、禦史中丞和司隸校尉三個司法機關的會議,合稱三法司,重大桉件皆由三個機關共同審理。</p>
而明朝同樣遵循漢製,設立三法司,分設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個機構,一些重大桉件同樣交由這三個機構一同會審,史書上多稱的三司會審,其由來便是於此。</p>
其中刑部,乃是大明的最高審判機構,對各省呈報的流、徒刑以上的桉件判決進行複核,受理不服各省按察司判決的上訴桉件;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重大桉件。</p>
而大理寺,可以看做是刑部的上屬機構,刑部的複核和判決須經大理寺定讞方可生效。</p>
至於楊憲所掌管的督察院,則可以看做是監察機構,對大理寺和刑部又監察職能。</p>
看似好像很合理,畢竟這是漢代已經實施過,證明切實有效的製度,可實際上,這種三法司的製度,對於現在的大明,十分的雞肋。</p>
據統計,西漢時期最鼎盛的人口為三千六百多萬,衰退期則隻有一千多萬的人口,而明朝時期的人口,即便是不算上隱戶和流民,單單隻算有戶籍在冊的人,便也有將近兩億之數。</p>
而龐大的人口,其帶來的影響,便是逼著朝廷承擔更多的職能,這套看似可行的司法體係,實則根本用不上,百姓們依靠的實則還是地方的衙門。</p>
一個小小的縣令別看隻是七品官員,可實際上其掌握的權利簡直大到了沒邊的地步,除了調動不了衛所和軍隊,那幾乎便是政法一體,公檢法一把抓。</p>
而原本應該掌控司法權的三法司,實則隻是一個擺設,唯有督察院還有一些監察百官的職能。</p>
隻不過如今大明初立,許多事情緊緊隻是埋下了種子,還沒有到爆發出來的時候,就像是開中製一樣,朱元章一開始還為了自己每年省了好多邊軍的糧餉而沾沾自喜,卻絲毫沒有意識到此舉的危害。</p>
而如今楊憲麵對李洪的問詢,思來想去也沒覺得這三法司的製度有何問題,因此隻得麵露不解之色,頗有些慚愧的對李洪說道:“李小友,某實在是不知道這如今大明的司法製度有何問題,還請小友明示。”</p>
李洪則笑著說道:“楊大人,你現如今為督察院左都禦史,掌管督察院十三道監察禦史,按理說這全天下不該有楊大人您監管不到的事情,可楊大人為何又要在富樂院安插眼線,來打探消息呢?”</p>
楊憲聞言一愣,他怎麽也沒想到了李洪的論點能拐到這個地方,可隨即突然恍然大悟了起來。</p>
在楊憲眼中,三法司製度毫無問題,可卻絲毫沒有意識到,即便他身為檢察院左都禦史,想要行使職能,所用的竟然還是之前在都尉府收集情報時的辦法,而手下的那些官員,貌似還真沒什麽用處。</p>
隻是楊憲依舊不解,即便李洪點出了這司法製度似乎有些不妥之處,可貌似並沒有解決了楊憲的問題。</p>
好在不用楊憲再問,而是李洪直接解釋了他的疑惑道:“楊大人,我的意思是說,你的眼光是要放長遠一點,莫要隻盯著所謂監察百官實則就是在收集情報的事情上,何不直接從現在的司法製度的改革下手。”</p>
楊憲聞言,頓時一驚,他原本隻是想多爭取一些權力,免得內閣之中被其餘幾個內閣大臣跟壓下去,卻從來未想過做到改革製度這種程度上。</p>
在這片土地上,改革或者說變法,從來不是一個稀奇的事情,而且如今大明初立,朝令夕改也從來不是什麽奇怪的事。</p>
可問題是,這些法令的更改,皆都是朱元章一人的一言堂,從來還沒有那位大臣在沒有朱元章授意,直接提出更改法令,更何況還是涉及到司法這這種朝廷根本的製度。</p>
</p>
隻是李洪被楊憲這麽一提,內心不由自主的便開始蠢蠢欲動了起來,他一身所求,看似是在爭名奪利,可實際上求得不還是個名垂千史麽,而這也是世上不知道多少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目標。</p>
而想要名垂千史的方式有很多,但楊憲自認為他絕沒有李洪一般能寫出石灰吟這種傳世詩句的才學,但是現在李洪突然給他指了一條明路,那就是變法。</p>
古有商鞅變法,王莽改製,王安石熙寧變法,這些都是將自己的名號刻在史書上的人物。</p>
你要說楊憲不羨慕,那肯定是假的,因此,楊憲此時的眼睛幾乎快要瞪出來了,幾乎是片刻不離的死盯著李洪,聲音都有些沙啞的說道:“小友,老哥愚鈍,實在是不知道這大明司法應當如何改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