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可以假借考驗這些人手下商隊運力和實力如何,命想要競爭經銷商的大鹽商們,必須運足夠的糧食抵京,而這些糧食,便當做抵押等想要放棄經銷商的位置時,再原封不動的退還,四爺放心,我的製鹽之法,可製出品質令這群鹽商們無法拒絕的細鹽。”</p>
“而那些當做押金的糧食,自可用來周轉,即便是這些鹽商不想再當經銷商,那時想必朝廷也解了燃眉之急,自可調糧還回去,此事有朝廷在背後背書,不怕這些大鹽商們不信!”</p>
朱元章聽著李洪的辦法,心神又是一陣激蕩,越想越覺得此法確實有可行之處,他見過李洪製出來的鹽,自然知道那些鹽商肯定無法拒絕,更何況前提是他廢除開中法後,原本的鹽商本就無法再販鹽,想要繼續經營這暴利的行業,必須進京來競爭經銷商的位置。</p>
“此法甚妙,我怎麽沒想到!”朱元章又是開心又有些失落的說著,畢竟此法雖然精妙,卻不是什麽高深的計策,無非便是一次資源整合,和稍微轉變一下思路,沒有想到這鹽對於這些鹽商的吸引力。</p>
說了這麽一句後,朱元章卻又有些好奇,問道:”此法精妙,為何隻為下策,那中策又是什麽樣?”</p>
“此為下策,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時間,無論是鹽商籌糧,還是運糧進京都需要時間,我是等得,就是不知道淮南一地的災民等不等得了!”</p>
朱元章點頭,表示了然,而後李洪又說道:“至於中策,聖上仁德,知藏富於民的道理,既然國庫空虛,那百姓們自然富庶,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如今國庫缺的糧,自然由未曾納糧的百姓來出!”</p>
此言一出,朱元章立刻皺眉,他以為李洪的意思,便是要他違背自己下的命令,讓百姓補交稅糧,若不是沒有辦法,他自然是不願的,因此隻得說道:“免稅是聖上登基時的詔令,此事關及聖上的天子威嚴,不可貿然行事,不然朝令夕改,這讓百姓們如何能對聖上信服?”</p>
“免稅是聖上登基時的詔令,此事關及聖上的天子威嚴,不可貿然行事,不然朝令夕改,這讓百姓們如何能對聖上信服?”</p>
“此事萬萬不可,洪兒可還有他策?”</p>
朱元章不停的搖頭,顯然是不願意在有其餘辦法的情況下,放下自己的麵子,收回自己登基時的命令。</p>
而李洪也知道朱元章這是誤會了自己,便笑著說道:“讓百姓們出錢出糧,又不是隻有收稅這一個途徑。”</p>
朱元章臉色難看了起來,雖然沒有發火,卻還是有些嚴肅的說道:“洪兒,我知你是想替朝廷分憂,但是萬萬不可行那巧立名目,橫征暴斂之事!”</p>
也不怪朱元章誤會,而是李洪所言,在如今這個時代,隻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增加稅目,原定的免稅不便,卻又新添增稅種,待到免稅年限一到,百姓們反而要背負上更加沉重的賦稅。</p>
李洪又笑了起來,言道:“四爺你誤會了,我說的辦法真的不是收稅,而是慈善!”</p>
“慈善?”</p>
朱元章不解,問道:“雖說百姓淳樸,可真想讓他們康慨解囊,籌集災區所需要的糧款未免有些不切實際。”</p>
李洪搖頭答道:“讓百姓們憑空將捐糧自然是行不通的,但是大可以換一個方式,比如說舉辦一場大型的活動,讓百姓們喜聞樂見的那種。”</p>
“此活動需要繳納門票,並講明門票所得全部用去賑災,所需也不用太多,但若是能調動足夠百姓的話,這門票所得的數目,亦是聚少成多,積沙成塔,想來也不少。”</p>
“而百姓們少許花銷,既能看一場熱鬧,又知道自己是在做善事,這豈不是兩全其美?”</p>
李洪滔滔不絕的說著,聽的朱元章有些雲裏霧裏的,也不怪朱元章接受能力不夠,畢竟慈善晚會這種後世已經玩爛的概念,在這個時候,卻還是頭一遭。</p>
心中太多不解,因此朱元章隻得提出他最大的疑惑,問道:“活動?巡狩,還是祭祀,隻是這些活動百姓們怎麽可能會感興趣,還要讓百姓們花錢來看。“</p>
</p>
李洪笑著解惑道:“非也,能讓百姓們感興趣的自然不可能這些百姓們無法參與之事,晚輩這裏倒是有一個好主意。”</p>
“洪兒莫要賣官司,快快講明到底是何事?”朱元章心急如焚,羊裝微怒的說道。</p>
而李洪果然也不再賣官司,而是張嘴輕輕吐出了兩個字道:“蹴鞠!”</p>
朱元章在聽見‘蹴鞠’二字之後,突然眼前便是一亮,隻覺得恍然大悟。</p>
蹴鞠也便是足球這項活動,傳言乃是黃帝所發明的,隻不過真正有史書記載,則是在漢時,多為軍中將士玩耍,旨在訓練服從性和將士們的配合度。</p>
《史書·別錄》中說:“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p>
而唐朝顏師古也曾注言曰:“蹴鞠,陳力之事,故附於兵法焉。”</p>
可以說以前的古人將蹴鞠其實看得很重要,甚至和兵法,兵勢等事情牽扯在一起。</p>
但是蹴鞠真正發展到頂峰,卻是在宋朝時期,大名鼎鼎的高求,便是靠著蹴鞠一路扶搖直上,堪稱奇葩。</p>
而同樣,宋時重文輕武,這種從上到下的風氣,自然也改變了蹴鞠這原本起於軍中的活動,不再追求對抗和配合,而是開始了各種花活,多以表演花樣多少和技藝高低決定勝負。</p>
隻不過宋時這種風氣也流傳到了明朝,蹴鞠在明代,流行程度一點不輸宋代,男女老少幼人人都能參與其中,隻不過同樣遵循宋時的蹴鞠方式,隻求怎麽才能踢得好看,而漸漸的,此活動甚至成了一種觀賞性活動。</p>
玩耍的,多為年輕曼妙的女子們,一邊踢球,一邊跳舞,金瓶梅這本奇書中都有過對於蹴鞠的記載,青樓女子李桂姐便是其中好手,圓社也便是古時的足球俱樂部的隊員都要拍馬屁的說:“桂姐的行頭,就數一數二的,強如二條巷凍官女兒數十倍。”</p>
這其中的行頭,便是指蹴鞠時用的東西,多為彩帶,紅綢之類的玩應。</p>
而這種現象,大明弘治三年的狀元,錢福甚至還專門寫了一首詩誇讚這些踢球的青樓女子。</p>
“蹴鞠當場二月天,仙風吹下兩嬋娟。汗沾粉麵花含露,塵撲蛾眉柳帶煙。翠袖低垂籠玉筍,紅裙斜曳露金蓮。幾回蹴罷嬌無力,恨殺長安美少年。”</p>
“而那些當做押金的糧食,自可用來周轉,即便是這些鹽商不想再當經銷商,那時想必朝廷也解了燃眉之急,自可調糧還回去,此事有朝廷在背後背書,不怕這些大鹽商們不信!”</p>
朱元章聽著李洪的辦法,心神又是一陣激蕩,越想越覺得此法確實有可行之處,他見過李洪製出來的鹽,自然知道那些鹽商肯定無法拒絕,更何況前提是他廢除開中法後,原本的鹽商本就無法再販鹽,想要繼續經營這暴利的行業,必須進京來競爭經銷商的位置。</p>
“此法甚妙,我怎麽沒想到!”朱元章又是開心又有些失落的說著,畢竟此法雖然精妙,卻不是什麽高深的計策,無非便是一次資源整合,和稍微轉變一下思路,沒有想到這鹽對於這些鹽商的吸引力。</p>
說了這麽一句後,朱元章卻又有些好奇,問道:”此法精妙,為何隻為下策,那中策又是什麽樣?”</p>
“此為下策,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時間,無論是鹽商籌糧,還是運糧進京都需要時間,我是等得,就是不知道淮南一地的災民等不等得了!”</p>
朱元章點頭,表示了然,而後李洪又說道:“至於中策,聖上仁德,知藏富於民的道理,既然國庫空虛,那百姓們自然富庶,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如今國庫缺的糧,自然由未曾納糧的百姓來出!”</p>
此言一出,朱元章立刻皺眉,他以為李洪的意思,便是要他違背自己下的命令,讓百姓補交稅糧,若不是沒有辦法,他自然是不願的,因此隻得說道:“免稅是聖上登基時的詔令,此事關及聖上的天子威嚴,不可貿然行事,不然朝令夕改,這讓百姓們如何能對聖上信服?”</p>
“免稅是聖上登基時的詔令,此事關及聖上的天子威嚴,不可貿然行事,不然朝令夕改,這讓百姓們如何能對聖上信服?”</p>
“此事萬萬不可,洪兒可還有他策?”</p>
朱元章不停的搖頭,顯然是不願意在有其餘辦法的情況下,放下自己的麵子,收回自己登基時的命令。</p>
而李洪也知道朱元章這是誤會了自己,便笑著說道:“讓百姓們出錢出糧,又不是隻有收稅這一個途徑。”</p>
朱元章臉色難看了起來,雖然沒有發火,卻還是有些嚴肅的說道:“洪兒,我知你是想替朝廷分憂,但是萬萬不可行那巧立名目,橫征暴斂之事!”</p>
也不怪朱元章誤會,而是李洪所言,在如今這個時代,隻有一個解釋,那就是增加稅目,原定的免稅不便,卻又新添增稅種,待到免稅年限一到,百姓們反而要背負上更加沉重的賦稅。</p>
李洪又笑了起來,言道:“四爺你誤會了,我說的辦法真的不是收稅,而是慈善!”</p>
“慈善?”</p>
朱元章不解,問道:“雖說百姓淳樸,可真想讓他們康慨解囊,籌集災區所需要的糧款未免有些不切實際。”</p>
李洪搖頭答道:“讓百姓們憑空將捐糧自然是行不通的,但是大可以換一個方式,比如說舉辦一場大型的活動,讓百姓們喜聞樂見的那種。”</p>
“此活動需要繳納門票,並講明門票所得全部用去賑災,所需也不用太多,但若是能調動足夠百姓的話,這門票所得的數目,亦是聚少成多,積沙成塔,想來也不少。”</p>
“而百姓們少許花銷,既能看一場熱鬧,又知道自己是在做善事,這豈不是兩全其美?”</p>
李洪滔滔不絕的說著,聽的朱元章有些雲裏霧裏的,也不怪朱元章接受能力不夠,畢竟慈善晚會這種後世已經玩爛的概念,在這個時候,卻還是頭一遭。</p>
心中太多不解,因此朱元章隻得提出他最大的疑惑,問道:“活動?巡狩,還是祭祀,隻是這些活動百姓們怎麽可能會感興趣,還要讓百姓們花錢來看。“</p>
</p>
李洪笑著解惑道:“非也,能讓百姓們感興趣的自然不可能這些百姓們無法參與之事,晚輩這裏倒是有一個好主意。”</p>
“洪兒莫要賣官司,快快講明到底是何事?”朱元章心急如焚,羊裝微怒的說道。</p>
而李洪果然也不再賣官司,而是張嘴輕輕吐出了兩個字道:“蹴鞠!”</p>
朱元章在聽見‘蹴鞠’二字之後,突然眼前便是一亮,隻覺得恍然大悟。</p>
蹴鞠也便是足球這項活動,傳言乃是黃帝所發明的,隻不過真正有史書記載,則是在漢時,多為軍中將士玩耍,旨在訓練服從性和將士們的配合度。</p>
《史書·別錄》中說:“蹋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p>
而唐朝顏師古也曾注言曰:“蹴鞠,陳力之事,故附於兵法焉。”</p>
可以說以前的古人將蹴鞠其實看得很重要,甚至和兵法,兵勢等事情牽扯在一起。</p>
但是蹴鞠真正發展到頂峰,卻是在宋朝時期,大名鼎鼎的高求,便是靠著蹴鞠一路扶搖直上,堪稱奇葩。</p>
而同樣,宋時重文輕武,這種從上到下的風氣,自然也改變了蹴鞠這原本起於軍中的活動,不再追求對抗和配合,而是開始了各種花活,多以表演花樣多少和技藝高低決定勝負。</p>
隻不過宋時這種風氣也流傳到了明朝,蹴鞠在明代,流行程度一點不輸宋代,男女老少幼人人都能參與其中,隻不過同樣遵循宋時的蹴鞠方式,隻求怎麽才能踢得好看,而漸漸的,此活動甚至成了一種觀賞性活動。</p>
玩耍的,多為年輕曼妙的女子們,一邊踢球,一邊跳舞,金瓶梅這本奇書中都有過對於蹴鞠的記載,青樓女子李桂姐便是其中好手,圓社也便是古時的足球俱樂部的隊員都要拍馬屁的說:“桂姐的行頭,就數一數二的,強如二條巷凍官女兒數十倍。”</p>
這其中的行頭,便是指蹴鞠時用的東西,多為彩帶,紅綢之類的玩應。</p>
而這種現象,大明弘治三年的狀元,錢福甚至還專門寫了一首詩誇讚這些踢球的青樓女子。</p>
“蹴鞠當場二月天,仙風吹下兩嬋娟。汗沾粉麵花含露,塵撲蛾眉柳帶煙。翠袖低垂籠玉筍,紅裙斜曳露金蓮。幾回蹴罷嬌無力,恨殺長安美少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