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聖上會讓宋先生負責此事。”李洪將菜肴在桌麵上擺好,隻不過不再是清澹小菜,而是一大碗紅薯粉,上麵澆了慢慢的辣子。</p>


    沒錯,辣椒在這個時候也已經傳入中國了,隻不過現在還沒人敢吃。</p>


    《遵生八箋》記載:“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p>


    辣椒在此時還叫番椒,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種出來看的,李善長府邸的花園中就種了兩盆,李洪還記得,他第一次看到李善長對著一盆辣椒觀賞的津津有味時,自己是一種什麽樣怪異的神情。</p>


    反正李洪是不會用辣椒這東西當盆栽養,他不喜吃辣,但是家中倒是常備著一些,恰好昨日李四跟他說,有一些紅薯已經結了薯。</p>


    紅薯生長期不長,大概五個月便是最佳收獲期,而夏季種植,則收獲期會縮短至兩到三個月。</p>


    如今地裏的紅薯已經種下去了差不多一個多月了,有一些長得快的紅薯已經可以采摘了。</p>


    雖然在沒成熟的時候就采摘還是會稍微影響一些紅薯的口感和營養。</p>


    但李洪穿越至今已經十多年沒有吃過這東西了,確實是有些饞了,加上現在也可以給這些佃戶們證明一下,他真的沒有騙他們。</p>


    紅薯這東西,不但產量多,好耕作,最重要的是真的能吃。</p>


    所以他便摘了一些,甚至還教了佃戶們做法,無論是煮粥,直接蒸烤,還是像李洪這樣,做成紅薯粉。</p>


    當然,指望這群佃戶們往紅薯粉裏倒這麽多辣子是不用想了,別說吃不吃得慣辣椒,就是做辣子放的油,他們便不舍得。</p>


    如今李洪不但給他們免租子,還給他們找工,發比市價高的工錢,他們的日子早就比以往好過了不知多少倍,偶爾家裏飯桌上還能見到葷腥。</p>


    但是隻是一頓飯,就放這麽多的油,對於他們的樸素節省的價值觀還是一個不小的衝擊。</p>


    當宋廉看到李洪端了兩碗紅油油的東西放到自己麵前時,臉上的笑容僵住了。</p>


    “宋先生不嫌棄的話,便嚐嚐學生的手藝。”</p>


    李洪似乎沒有發現宋廉笑容中的尷尬之處,還在熱情的推銷著他的辣油紅薯粉。</p>


    “這……我……呃……”</p>


    這碗中東西,無論是辣油還是紅薯粉,都是宋廉見都未見過的東西,尤其是這紅彤彤的一碗,看起來就十分危險的樣子。</p>


    也就是宋廉知道李洪不會下毒害他,不然早就拍桌子拂袖而去了,可見便如此,麵對這一碗不知是什麽東西的食物,宋廉依舊不知該何從下嘴。</p>


    “先生嚐一口便是,說不得合你胃口呢?”</p>


    麵對李洪盛情如卻,宋廉終究是推脫不過去,嚐試著夾起一快子送入口中,而後宋廉一張老臉,瞬間扭曲的不成樣子,甚至都不顧補上風度,端起一旁茶壺便是猛灌了好幾口。</p>


    </p>


    “這東西,這東西……怎麽這麽辣!”</p>


    辣椒雖然明時才傳入,但是‘辣’字確是自古有之,北宋時修《廣韻》其中便收錄了收‘辢’字、釋為‘辛辢’。</p>


    《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曰:“芥似菘而有毛,味辣。”</p>


    這便是表明雖然此時辣椒還未正式走入民間食譜,但是辣味確是自古有之,傳統的辛香料有蔥、薑、蒜、芥、椒等。蒟蒻、朱萸等。</p>


    可問題是宋廉即便是知道辣,卻也從未吃到過這一入口便猶如東西在嘴巴裏燃燒過的東西,一個堂堂大儒,此時卻十分不雅的吐著舌頭,嘴裏斯哈斯哈的……</p>


    “宋先生不合口麽,我倒是覺得還行啊!”</p>


    李洪不理解宋廉反應為何這麽大,如今的辣椒,沒經過定向育種,其中辣椒素的含量比起後世可差遠了,看起來放著多,其實吃到嘴裏根本沒什麽感覺,因此嘴裏塞了慢慢一大口後,疑惑的朝宋廉問道。</p>


    宋廉搖頭不語,額頭上滴汗如柱,許久之後方才緩過神來,不動聲色的將麵前大碗推開,指著手中報紙說道:“咱們還是先談正事吧!”</p>


    李洪見狀,也立刻恢複正色,三兩口吃完碗中紅薯粉,隨後問道:“聖上既然命宋先生來接管這報紙,不知道宋先生對這東西有何看法?”</p>


    “此物利國利民,可開民智,更有古本孤籍刊登其上,令寒門學子增廣見識,我能有何看法!”</p>


    宋廉所說都是他心裏想的大實話,尤其是摘抄孤篇的那個板塊,宋廉本就是寒門學子,或者說寒門都不是,就連啟蒙都是在私塾旁聽來的,少年時為了能多看一些書,還要去那些大戶人家當書童,此中艱辛不足為外人道也。</p>


    宋廉滿口誇讚,但是李洪想聽的卻不是這些,而是問道:“宋先生未覺得這報紙的內容有何不妥麽,這橫行的書寫方式,以及這白文的文體?”</p>


    李洪最為擔心的便白話文的問題,畢竟白話文運動在民國開始改革時便出現了不小的阻力,卻不料宋廉聞言搖搖頭說道:“雖說橫行的方式看起來有些不習慣,但是橫行書寫自古有之,至於你所說的這白話文體,我並未覺得有任何問題。”</p>


    沒錯,在後世掀起了不小風波的白話文運動,其實在真正讀書人都說文言文的封建時期,其實真的不叫事。</p>


    白話文,其實在唐代時候便已經有了雛形,唐代佛教盛行,而當時的寺廟為了宣傳佛教,用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吸引百姓。</p>


    那時的僧侶走到大街上,就像是街頭賣藝的藝人一般,一邊畫畫,一邊將佛教故事用邊說邊唱的方式講出來。</p>


    畫畫被稱為變相,而講故事則稱之為變文,這種形式後續則慢慢的演化為了鼓詞和彈詞。</p>


    甚至於,在唐代以前的漢魏和南北朝時期,都有人提倡過白話文的建議,那時候的士大夫說話不但要出口成章,更要講究對仗和聲律,四字六字相間的駢文不但被格式束縛,有時候還容易詞不達意。</p>


    所以當時便猶如倡議,文章書寫要接近口語,表意自由,使文體恢複到未受駢體束縛以前的時代,所以稱為古文運動。</p>


    雖然不知為什麽這個運動沒有持續下去,但是還是有效果的,雖然現在的讀書人寫的東西依然講究花團錦簇,但至少如今讀書人平常說話的時候不用動輒之乎者也了……</p>


    而同樣,正是因為曆史上曾經就有人提倡甚至身體力行的實踐過,因此宋廉並未覺得報紙用白話文書寫有什麽不妥之處。</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第一能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裏天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裏天和並收藏大明第一能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