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這柴不就是木頭麽,漫山遍野都是,這東西有什麽好稀缺的。</p>
可實際上,事實就是如此,尤其是北方,因為自然環境差異,北方地區不像南方有大量速生的葦草可充當燃料,隻能砍伐多年生的高大喬木,而後者生長速度相當緩慢。</p>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可不是後世現代化進程時發生的事情,而是在這片土地,這種看伐木的行為已經持續了足足上千萬年了。</p>
《夢溪筆談》中便曾記載道:“</p>
今齊、魯間鬆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鬆山大半皆童(禿)矣。”</p>
齊魯之地尚且如此,更何況甘肅鎮為屬西北,大片的沙漠地貌,樹木總共就這麽多。</p>
這種缺木的現象,甚至造成過不少的禍端,在宋神宗時期,西北百姓當真是砍無可砍了,目力所及,林木幾盡,然而冬天總是要過的,缺薪少柴的民眾隻能把目光投向其他地方。</p>
也就是桑棗樹,而桑棗是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砍伐桑棗無異於飲鴆止渴。根據北宋律法,伐桑樹三工以上,首犯處死,從犯流放。</p>
在律法最為鬆弛的宋朝,能立下這般重刑,可見當時情況有多麽惡劣。</p>
甚至於北宋時還有一例子,在北宋末期,金兵包圍汴京城,首先告急的不是糧食,而是燃料。</p>
薪柴不濟,宋欽宗不得不開放皇家園林供民眾采伐,幾天之後,竹木被砍伐一空,人們又開始拆亭台樓閣,途中還發生了樓台倒塌、哄搶、踩踏等事件,數百人喪生。</p>
這便可見對於北方的百姓來說,寒冷永遠都是排在第一的生存勁敵,甚至於可能還要排在饑餓之上。</p>
西北苦寒之地,從來不是說說而已。</p>
富裕人家倒是還好些,即便天氣再冷,也能賣到薪柴,身上穿著的也是棉衣和動物毛皮製成的衣物。</p>
而對於窮人而言,無論寒暑,都隻有布衣可穿,到了冬天,就在布衣的夾層裏麵填充絲絮、蘆花等物,原理接近後世的羽絨服,但效果仍不可同日而語。</p>
杜甫那首千古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就曾寫過,“布衾多年冷似鐵”,說的便是這種情況。</p>
杜甫所寫這首詩時還在唐代,可如今的大明可是處在小冰河時期,這秋天的溫度遠比那個時候還要寒冷。</p>
李洪有心想要繼承詩聖遺誌,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願給落實。</p>
可問題就在於李洪並沒有這個本事。</p>
一開始讓孫贛給李洪提供薪柴,那些柴火保持李洪自己從京營那裏帶來的六千人和兩千民夫便已經是極限了。</p>
如今李洪這裏需要禦寒的將士卻是足足兩萬人,這可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p>
一個小小的慶陽城還真無法供給這麽多士卒的柴火,李洪總不能不顧百姓的死活,嚴命城中百姓全都發揚奉獻精神,乖乖的把柴火全都供奉出來吧。</p>
別說李洪做不出來這種混賬事,就算是真的幹的出來,恐怕回去之後自己那老爹就要生吃活剝了自己。</p>
沒辦法,李善長不算是什麽聖人,但是絕對將這種讀書人的風骨和名聲看的要比命還要重要,而李洪做的這種事情,完全可以稱之為喪盡天良。</p>
一個小小的慶陽城還真無法供給這麽多士卒的柴火,李洪總不能不顧百姓的死活,嚴命城中百姓全都發揚奉獻精神,乖乖的把柴火全都供奉出來吧。</p>
別說李洪做不出來這種混賬事,就算是真的幹的出來,恐怕回去之後自己那老爹就要生吃活剝了自己。</p>
沒辦法,李善長不算是什麽聖人,但是絕對將這種讀書人的風骨和名聲看的要比命還要重要,而李洪做的這種事情,完全可以稱之為喪盡天良。</p>
所以,李洪能做的真的不多,頂多就是將從京營裏帶來的一些棉衣分發下去,但也做不到人手一份,而後稍微讓這兩萬甘肅鎮的士卒的夥食改善了一些。</p>
肯定是做不到李洪那六千人在京營中一日三餐頓頓有肉的水準,李洪所能做到的無非就是,將他們一日兩餐變成三餐而已。</p>
至於多消耗出來的物資,自然是甘肅鎮的各城池來出,不可能是李洪自討腰包的。</p>
李洪也不是完全沒有顧慮的,他也知道,有些事情在京營中可以做,但是真讓他自掏腰包給邊軍加餐,恐怕朱元章就是聖人在世,心裏也會猜忌。</p>
更何況,兩萬張嘴的消耗,讓李洪自己出,他還真就出不起……</p>
反正這裏的將領吃了這麽多年的空餉,如今吐出來一些,倒是還真就是合情合理。</p>
而這加了一餐肯定也不是白加的,將士們的訓練也是稍微增加了一些,畢竟抵禦寒冷的手段,在外物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從自身入手便是唯一的辦法。</p>
</p>
吃的多,動的多,這寒冷自然會減輕一些,也不至於出現什麽嚴重的凍傷。</p>
再更多的辦法,李洪便是徹底想不到了,同時還讓王二和藍玉砍殺了幾個借機鬧事的刺頭。</p>
甚至於,李洪還不敢多殺。</p>
這也沒有辦法,用言語建立起來的威信說到底也就是那麽一回事,甘肅的兵又沒有被李洪頓頓有肉的一日三餐養過,殺了太多的話,前期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那點信任,隻怕很快就會被消磨光了。</p>
因為李洪是臨時接手部隊的,並沒有建立足夠的威望。而且又是勞師遠征,遠離故土數千裏,一味殺人無濟於事,稍不注意甚至會釀成兵變。</p>
隻有等李洪帶領士卒,真刀真槍打幾場勝仗,那個時候才能真正出手整頓軍隊。</p>
隻不過好在,李洪絞盡腦汁想到的所有辦法全都用了下去之後,也總算是成功平息了這兩萬士卒的牢騷和抱怨。</p>
而在這幾日中,除了因寒冷的天氣導致士氣稍微出現了些問題以外,還有另外一件事情。</p>
隻不過這一件事倒不是什麽壞事,反而是一個難得的好消息,便是李洪在到達甘肅鎮之後,所派遣出去的哨探回來了。</p>
李洪不可能到了地方便什麽事情都不做,肯定是要想辦法將主動權搶先搶占到自己的手裏的。</p>
這一批哨探的領隊同樣也是老熟人,那就是聶慶彤帶過來的疤臉男。</p>
對於這個神秘的疤臉男,以及他手下的這群人,李洪當真是佩服萬分,無論是身手還是軍事素養皆是如此。</p>
說實話,李洪甚至覺得讓這些人跟著自己當真是屈才了。</p>
若是可以,李洪更想將這群人任命成個教官之類的角色,替自己操練出一支特種部隊,專門執行斬首任務。</p>
數量都不用太多,百餘人就足夠,在如今這個冷兵器時代,沒有雷達,沒有攝像頭,更別有紅外線動作捕捉器。</p>
可實際上,事實就是如此,尤其是北方,因為自然環境差異,北方地區不像南方有大量速生的葦草可充當燃料,隻能砍伐多年生的高大喬木,而後者生長速度相當緩慢。</p>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可不是後世現代化進程時發生的事情,而是在這片土地,這種看伐木的行為已經持續了足足上千萬年了。</p>
《夢溪筆談》中便曾記載道:“</p>
今齊、魯間鬆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鬆山大半皆童(禿)矣。”</p>
齊魯之地尚且如此,更何況甘肅鎮為屬西北,大片的沙漠地貌,樹木總共就這麽多。</p>
這種缺木的現象,甚至造成過不少的禍端,在宋神宗時期,西北百姓當真是砍無可砍了,目力所及,林木幾盡,然而冬天總是要過的,缺薪少柴的民眾隻能把目光投向其他地方。</p>
也就是桑棗樹,而桑棗是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砍伐桑棗無異於飲鴆止渴。根據北宋律法,伐桑樹三工以上,首犯處死,從犯流放。</p>
在律法最為鬆弛的宋朝,能立下這般重刑,可見當時情況有多麽惡劣。</p>
甚至於北宋時還有一例子,在北宋末期,金兵包圍汴京城,首先告急的不是糧食,而是燃料。</p>
薪柴不濟,宋欽宗不得不開放皇家園林供民眾采伐,幾天之後,竹木被砍伐一空,人們又開始拆亭台樓閣,途中還發生了樓台倒塌、哄搶、踩踏等事件,數百人喪生。</p>
這便可見對於北方的百姓來說,寒冷永遠都是排在第一的生存勁敵,甚至於可能還要排在饑餓之上。</p>
西北苦寒之地,從來不是說說而已。</p>
富裕人家倒是還好些,即便天氣再冷,也能賣到薪柴,身上穿著的也是棉衣和動物毛皮製成的衣物。</p>
而對於窮人而言,無論寒暑,都隻有布衣可穿,到了冬天,就在布衣的夾層裏麵填充絲絮、蘆花等物,原理接近後世的羽絨服,但效果仍不可同日而語。</p>
杜甫那首千古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就曾寫過,“布衾多年冷似鐵”,說的便是這種情況。</p>
杜甫所寫這首詩時還在唐代,可如今的大明可是處在小冰河時期,這秋天的溫度遠比那個時候還要寒冷。</p>
李洪有心想要繼承詩聖遺誌,將“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宏願給落實。</p>
可問題就在於李洪並沒有這個本事。</p>
一開始讓孫贛給李洪提供薪柴,那些柴火保持李洪自己從京營那裏帶來的六千人和兩千民夫便已經是極限了。</p>
如今李洪這裏需要禦寒的將士卻是足足兩萬人,這可絕對不是一個小數目。</p>
一個小小的慶陽城還真無法供給這麽多士卒的柴火,李洪總不能不顧百姓的死活,嚴命城中百姓全都發揚奉獻精神,乖乖的把柴火全都供奉出來吧。</p>
別說李洪做不出來這種混賬事,就算是真的幹的出來,恐怕回去之後自己那老爹就要生吃活剝了自己。</p>
沒辦法,李善長不算是什麽聖人,但是絕對將這種讀書人的風骨和名聲看的要比命還要重要,而李洪做的這種事情,完全可以稱之為喪盡天良。</p>
一個小小的慶陽城還真無法供給這麽多士卒的柴火,李洪總不能不顧百姓的死活,嚴命城中百姓全都發揚奉獻精神,乖乖的把柴火全都供奉出來吧。</p>
別說李洪做不出來這種混賬事,就算是真的幹的出來,恐怕回去之後自己那老爹就要生吃活剝了自己。</p>
沒辦法,李善長不算是什麽聖人,但是絕對將這種讀書人的風骨和名聲看的要比命還要重要,而李洪做的這種事情,完全可以稱之為喪盡天良。</p>
所以,李洪能做的真的不多,頂多就是將從京營裏帶來的一些棉衣分發下去,但也做不到人手一份,而後稍微讓這兩萬甘肅鎮的士卒的夥食改善了一些。</p>
肯定是做不到李洪那六千人在京營中一日三餐頓頓有肉的水準,李洪所能做到的無非就是,將他們一日兩餐變成三餐而已。</p>
至於多消耗出來的物資,自然是甘肅鎮的各城池來出,不可能是李洪自討腰包的。</p>
李洪也不是完全沒有顧慮的,他也知道,有些事情在京營中可以做,但是真讓他自掏腰包給邊軍加餐,恐怕朱元章就是聖人在世,心裏也會猜忌。</p>
更何況,兩萬張嘴的消耗,讓李洪自己出,他還真就出不起……</p>
反正這裏的將領吃了這麽多年的空餉,如今吐出來一些,倒是還真就是合情合理。</p>
而這加了一餐肯定也不是白加的,將士們的訓練也是稍微增加了一些,畢竟抵禦寒冷的手段,在外物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從自身入手便是唯一的辦法。</p>
</p>
吃的多,動的多,這寒冷自然會減輕一些,也不至於出現什麽嚴重的凍傷。</p>
再更多的辦法,李洪便是徹底想不到了,同時還讓王二和藍玉砍殺了幾個借機鬧事的刺頭。</p>
甚至於,李洪還不敢多殺。</p>
這也沒有辦法,用言語建立起來的威信說到底也就是那麽一回事,甘肅的兵又沒有被李洪頓頓有肉的一日三餐養過,殺了太多的話,前期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那點信任,隻怕很快就會被消磨光了。</p>
因為李洪是臨時接手部隊的,並沒有建立足夠的威望。而且又是勞師遠征,遠離故土數千裏,一味殺人無濟於事,稍不注意甚至會釀成兵變。</p>
隻有等李洪帶領士卒,真刀真槍打幾場勝仗,那個時候才能真正出手整頓軍隊。</p>
隻不過好在,李洪絞盡腦汁想到的所有辦法全都用了下去之後,也總算是成功平息了這兩萬士卒的牢騷和抱怨。</p>
而在這幾日中,除了因寒冷的天氣導致士氣稍微出現了些問題以外,還有另外一件事情。</p>
隻不過這一件事倒不是什麽壞事,反而是一個難得的好消息,便是李洪在到達甘肅鎮之後,所派遣出去的哨探回來了。</p>
李洪不可能到了地方便什麽事情都不做,肯定是要想辦法將主動權搶先搶占到自己的手裏的。</p>
這一批哨探的領隊同樣也是老熟人,那就是聶慶彤帶過來的疤臉男。</p>
對於這個神秘的疤臉男,以及他手下的這群人,李洪當真是佩服萬分,無論是身手還是軍事素養皆是如此。</p>
說實話,李洪甚至覺得讓這些人跟著自己當真是屈才了。</p>
若是可以,李洪更想將這群人任命成個教官之類的角色,替自己操練出一支特種部隊,專門執行斬首任務。</p>
數量都不用太多,百餘人就足夠,在如今這個冷兵器時代,沒有雷達,沒有攝像頭,更別有紅外線動作捕捉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