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萬物複蘇的季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季節。唐代詩人李紳曾經寫過,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對於農民來說,這春天的播種關係到一年的收成,全家老小的肚子,沒有人敢不重視。


    分散到各個山頭、村莊的八路軍戰士,在訓練之餘也投入了農耕之中。


    我們堅持的,就是敵人反對的。


    鬼子也知道農耕對於八路軍的重要,所以越到這個時候,他們越是瘋狂的發起掃蕩。


    山間村,三排長吳仲良帶著十幾個剛成為八路軍戰士的民兵,一麵警戒敵人,一麵參加田間勞動。


    忽然,山上的一棵小樹接連搖動三下,那是瞭望的民兵發出的信號,告訴大家,敵人來了。


    “鄉親們,小鬼子來了,快躲到地道裏。”


    吳仲良立即指揮田間的群眾轉移。


    村子裏家家戶戶都挖好了地道,相互之間都打通了,在離村很遠的地方,還有一個出口,足夠躲過小鬼子的掃蕩了。


    確保無後顧之憂後,他帶領戰士上山,隱沒在一片樹叢中。


    掃蕩的敵人以皇協軍居多,鬼子隻有二三十個,共同組成了一個百多人的掃蕩大隊。


    他們在溝口附近停了下來,一個騎馬的軍官用望遠鏡向山上觀察,顯然是怕中了埋伏。


    吳仲良看得真切,“啪”地一槍,把他打下了馬,其他戰士也瞄準目標開了槍。刹那間槍聲大作,倒下了五六個敵人。


    可是敵人哪能吃這種虧,伴隨著鬼子軍官進攻的嘶吼聲,敵人像發瘋了一樣,仗著兵多槍多,吆喝著朝槍聲響起的地方撲過來。


    可是,山坡哪有那麽好爬,費了半天力氣,還被一顆埋在山間的地雷炸飛了兩個日本兵,但是等他們爬上山頂一看,連一個人影也沒有。


    正在這時候,忽然他們的背後又響起了槍聲,幾個日本兵應聲倒下。


    原來當敵人往這邊山上爬的時候,吳仲良帶著戰士們已繞道轉移到了對麵的山上。


    敵人還不算愚笨,知道再追下去,非得讓八路軍一點點耗死在這裏,隻能留下一地屍體灰溜溜的離開了。


    僅此一戰,就繳獲了七杆槍和三百多發子彈,付出的代價僅僅是幾十顆子彈,和一個戰士被樹枝劃破的手臂。


    敵人也不是吃虧的主。


    七天後的一個夜裏,外出放哨的戰士向吳仲良報告,有一個小隊的鬼子加上一個連的偽軍,路過山間村向東走去,企圖不明。


    吳仲良拿出從鬼子那裏繳獲的地圖,一琢磨判斷敵人可能是去偷襲東麵劉家灣的上級,陳橋所部。


    由於各排也都分散下去了,在劉家灣的連部,加上新訓練的戰士,也不過三十多個人。麵對這樣的一股敵人,如果毫無防範的話定會凶多吉少。


    他便帶領這十幾個戰士抄近路向劉家灣跑去,想搶在敵人前頭通知陳橋做好準備。


    遊擊小組到了劉家灣時,陳橋已經帶人轉移。恰在這時,在另一個方向也發現了敵人,證明敵人確實是分兩路來偷襲劉家灣的。


    吳仲良急中生智,“同誌們,跟我上山。”


    他立即帶領十幾個戰士登上大路旁的一座小山,據山而守。


    等敵人一到,在吳仲良的一聲槍響之後,戰士們就向兩邊的敵人同時射擊。


    兩邊的敵人相互之間沒有聯係,都以為碰上了八路軍,便展開隊形向山上進攻。擲彈筒,


    輕機槍,子彈、榴彈十分密集的打在山頭上,飛石四濺。


    而吳仲良此刻卻帶著戰士們乘機溜下山去,避開了兩麵夾擊的局麵。反而讓兩邊的敵人互相對射。


    打了半個多小時,兩股敵人才發現是自家人打自家人,鬧了一場誤會。


    這一場戰鬥,日偽軍稀裏糊塗的就傷亡了三四十個人,而等這幫家夥回去以後,又不知道挨了多少嘴巴子,可謂是倒黴透頂。


    這還不算完,當春天的農耕完成了,八路軍戰士閑下來了,敵人就要遭殃了。


    閑著也是閑著,本著沒事也要找點事的精神,袁鵬飛給二營的各級幹部,下達了主動出擊的指示。


    吳仲良將擴大了一倍的三排帶了出來,以一個班為一個中樞,三五人為一組,采取分散隱蔽的方式,埋伏在敵人經常出沒的地方,瞅準時機,用冷槍殺傷敵人。


    第一天他們就抓了個開門紅,敵人的一支小股部隊不知道要幹什麽去,恰好經過了三排的埋伏區。


    所有敵人剛剛過去,在其身後“啪啪啪”三聲槍響,三個敵人應聲倒地。


    這波敵人還沒吃過麻雀戰的虧,以為對手隻有三個人,回過頭來便肆意張狂的追了過去。


    可是等他們剛追出二百多米,在其右側又突然出現“啪啪”兩聲槍響,又有一個敵人倒地了。


    這波敵人隻好又隨著槍聲,向那邊追去。可是沒等跑出多遠,不知道在哪又響起兩聲槍響,身邊的人又一個倒地的。


    八路軍戰士就像遛狗一樣,把他們玩弄於大山之間。等他們辛辛苦苦從這座山頭追到那座山溝,八路軍戰士也早就不見了。


    當他們正愣著神呢,側麵又會打來一陣槍,隻好掉轉頭再追,結果是來回奔忙,卻一無所獲。


    日偽軍越追越少,沒半天就剩下一小半兒了,可等他們想要逃竄時,卻也為時已晚了。僅剩的十一二個人在最後的兩排槍響過後,全部倒在了大地上。


    僅此一役,消滅了日偽軍20餘人,繳獲了等量的槍支彈藥,而三排的戰士因為熟悉地形,幾乎毫發無損。


    這就是麻雀戰,像麻雀覓食一樣打鬼子,從來不成群結隊,多半是一二隻,三五隻,十幾隻,忽東忽西,忽聚忽散,目標小,飛速快,行動靈活。常常使敵人遭受傷亡,卻不知道子彈是從哪裏飛來的。


    而且麻雀戰選擇敵人也有一套,離隊、掉隊的單個敵人或者少量敵人,以及敵人據點周圍的哨兵、警衛等。他們都是戰士們開展麻雀戰捕捉和射殺的對象。


    前者意味著收獲大,往往一顆子彈,就能繳獲一把步槍,還有數十顆子彈。


    而後者則是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給敵人造成巨大的恐慌,使其不敢再放肆。


    而對於三排來說一天兩三個,四五個,雖然數量不多,但是架不住積少成多也是一筆大數字。


    所以獨立團這段時間沒有大戰,但就憑借著麻雀戰、地雷戰這種零敲碎打的小戰鬥。


    團參謀處的戰績統計表上每天都會增加消滅日軍的數字,一般都有十幾、二十幾個,最多時達到五六十個。


    就這樣日軍被零打碎敲地打掉了好幾股,搞得機動部隊草木皆兵,乃至於見到利於遊擊小組隱蔽的地形就發慌。


    成為“有山不敢靠,見溝不敢過,遇林不敢進”。


    而且麻雀戰還有一個優勢,因為敵人常常找不到人,所以八路軍戰士傷亡幾乎很小很小,再加上繳獲的多。這就給各連排一個發展壯大的機會。


    吳仲良的三排,僅僅到6月份,就從傷亡最低時的20多個人,一口氣擴張到了七個班80多人。這還不算各村的民兵組織,加起來他都能當個連長了。


    手下力量的增強,就是袁鵬飛的增強。


    他坐在家中,每天看著不斷增長的數據,心情別提那個美了,就等著當團長了。


    劉若楠:“袁團長?”


    袁鵬飛:“哎!真舒坦。”


    劉若楠:“那還不趕緊回來,秀芹姐姐還在等我呢!”


    袁大團長麻溜的跑回去,幫老婆提上行囊,準備出發去團部。


    沒辦法,讓他老婆認了這麽一個姐姐呢!走遠路他又不放心,那他隻能親力親為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影視劇裏的任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飄過太平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飄過太平洋並收藏影視劇裏的任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