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標幾個人對這棵參天古樹似乎沒有太大興趣,隻看了幾眼,便都圍到那口青銅棺槨邊兒上。


    一開始,我也被這棵參天古樹唬得夠嗆,看了幾眼,也覺得沒有什麽。


    畢竟這棵黃楊古樹太大了,就算他娘的值一個億,沒有挖掘機,也他娘的挖不出來,更帶不回去。


    這個時候,就聽見王金標那幫人圍著青銅棺槨大聲的叫著,好像是發現了什麽。


    我們幾個也立即圍了過去,想看看他們發現了什麽,擠過去一看,才發現,讓他們感到驚訝的,並不是那口青銅棺槨,而是棺槨之下的石台。


    在斷崖上看的時候,這具棺槨是放在一塊石台上的,現在離近了一看,才發現那根本不是什麽石台,而是一隻用石頭雕刻而成的巨大烏龜,足足有一輛小轎車那麽大。


    可能是由於環境過於潮濕,整個石雕上,覆蓋了不少的綠色青苔。


    這具烏龜石雕的造型也很奇特,烏龜四肢趴地,頭高高的昂起,那頭不是常見的那種尖尖的烏**,而是一顆龍頭,一顆正在咆哮的龍頭。


    有意思的是,青銅棺槨並沒有實實在在的放在龜甲上,龜甲與棺槨底部接觸的地方隻有很小一塊。


    有人好奇的上去拍了拍青銅棺槨,那棺槨就像不倒翁一樣,開始左右搖晃,看起來搖搖欲墜。


    巴叔看著麵前巨大無比的龜甲,也有點震驚,不停的嘖嘖稱奇:“嘖嘖嘖嘖,這東西怎麽越看越像霸下啊,不過,隻聽說過霸下馱碑,這霸下馱棺,還是第一次見。”


    王金標的手下似乎對巴叔的話不以為然:“切!啥玩意兒霸下霸下的,這不就一烏龜殼子嘛,隻不過是大了那麽一點點。”


    巴叔撇了撇嘴,輕哼了一聲:“哼,你們懂個毛啊!龍生九子知不知道?在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龍這種動物啊,風流成性,放蕩不羈,是個四處留情的情種啊。


    不論是天上飛的,地下走的,還是水裏遊,都和龍有一腿。


    關於龍生九子,坊間有兩種流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所謂的龍生九子,並不是說龍真的生了九個兒子。


    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眾多。


    另一種說法認為,龍真的生了九個兒子,且子子不同。


    在這種說法中,龍的長子,叫做囚牛,傳說囚牛是龍與水牛結合的產物。


    囚牛,也是九子中的老大哥,生平極其喜好弦樂。


    正因如此,時至今日,在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仍有雕刻囚牛的形象作為裝飾。


    不隻是漢族的胡琴,就連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等,也都有雕刻囚牛形象作為裝飾。


    次子喚作睚眥,睚眥必報說的就是它,傳說中它是龍和狼愛情的結晶。


    睚眥這家夥一輩子心狠手辣,好鬥嗜殺,所以在刀柄、刀背的地方,都大量的使用睚眥的形象作為裝飾。


    三子狴犴,傳說是龍和老虎生下來的,老虎一直以來都是威武的形象。


    狴犴外形似虎,但卻非常公平正直,所以在古代的牢房或者衙門都雕刻有狴犴的形象,


    四子蒲牢,蒲牢,形似一條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喜好吼叫。


    傳說在很久以前,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然貴為龍子,但是卻害怕海裏的鯨魚。


    當鯨魚突然對它發起攻擊,蒲牢就會嚇得大聲吼叫,在海裏四處翻騰。


    古時候的人們,根據蒲牢喜好鳴叫的特點,即把蒲牢的形象鑄在銅鍾之上,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


    據說,凡是銅鍾之上,有蒲牢的銅紐或是蒲牢的裝飾,隻要用鯨魚的魚骨撞擊,其銅鍾之聲,能聲震十裏,響徹雲霄。


    五子狻猊,傳說狻猊是龍和獅子的後代,狻猊繼承了獅子的沉默寡言,喜好煙火,更好吞雲吐霧,因此在古代的很多香爐上,都可以看到狻猊的造型。


    六子饕餮,傳說中饕餮是龍和羊雜交出來的,生下來就喜歡大吃大喝吃,而且經常是一開吃就停不下來。


    所以在古時候的青銅烹飪器具上就有饕餮紋。


    老七贔屭,又名霸下,傳說他是龍和烏龜的後代,贔屭是兄弟中的老七,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時常出現在一些碑座下。


    在上古傳說中,霸下經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之中興風作浪。


    後來被治水的大禹所收服,大禹帶著它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洪水治服以後,霸下無所事事,又到處撒野,大禹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麵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霸下不能隨便行走,隻能乖乖的在原地待著。


    霸下和龜很相似,但是細看之下,卻還是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


    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或是一些名勝古跡中都可以看到它的形象。


    老八椒圖,傳說他的母親是一條魚,而椒圖的形象卻是像一個螺蚌。


    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椒圖就將自己縮到一個螺殼中,等到沒有危險了再從殼子裏出來。


    正因為椒圖的這種習性,人們一般都將其形象雕刻在大門之上,祈求它可以帶來安全感。


    九子螭吻,螭吻,又名鴟尾、鴟吻,是龍和鴟尾的後代。


    螭吻口闊嗓粗,平生好吞,常見於殿脊兩端。


    宋代的《太平禦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


    ‘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


    文中所說的“巫”是指古時方士,“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


    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其實在明朝以前,還沒有龍生九子的說法。


    “龍生九子”比較早的說法,出自明朝李東陽的《懷麓堂集》。


    因為後世流傳等多種原因,也有的人還將螭首、麒麟、朝天吼、貔貅也列入龍子之一。


    反正不管怎麽樣,咱們麵前的這隻,不論從哪個方麵來看,這都是一隻霸下無疑,隻是這霸下不馱碑,反倒馱著一口青銅棺槨,實在反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謎墓人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雨夜徘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雨夜徘徊並收藏謎墓人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