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父子兩來到南田山。
站在南田山上向遠處望去,劉基和父親劉爚俯瞰南田山,這裏山連著山外山,雲霧繚繞時,好像萬山中移出許多衣袂飄飄的神仙映入眼簾。劉爚指著東北方向告訴劉基,一直走,走一百五十裏就到達青田縣城。如果沿著山脈,蜿蜒奔馳,就能到達十大洞天之一的青田山。劉爚又伸出一根手指,指著腳下,告訴劉基,南田山,它在七十二福地排行榜上名列第七。
“什麽是洞天、福地?”
“在唐末有個叫杜光庭的人,他整理古神仙家及道教所謂神仙住在天上、海中、山裏洞天福地的各種神話傳說,統一集錄於《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中,書中說,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這種地方經常出現一些神話中的人物。比如終南山,太上老君未就在那裏長住過。比如商山,住著四位忘了年紀的老人,稱為商山四皓。漢高祖劉邦有段時間想要廢掉太子,張良把這四個老頭請了出來,劉邦迫於這四位老頭的聲譽和神奇的力量,嚇得臉色發白,發誓說沒有廢太子這回事。又比如峨眉山,據說山中住了許多不死奇人,如果大運當頭碰到他們,就能要得長生不老藥。”
“那南田山出過什麽傳奇人物呢?”
“快了,快了!”劉爚撫摸著劉基的頭,意味深沉地說。
劉基眺望遠方,這南田山處於萬山深處,忽然拔地而起一座平台,遠高於周邊的山,平台之山,高曠絕塵,風景如畫,這就是人類曆史上傳說的世外桃源。
不遠處看見武陽村顯得如此渺小,每家的煙囪同時冒出青煙,每家的燈光同時亮起,又同時熄滅。每家院子裏的月光一樣多,每家院子裏的人也一樣的謙虛有禮,打躬作揖都是一個樣。
“父親,不知我爺爺是個怎樣的人物?”
“你爺爺是我大元朝的太學上舍。”劉爚正在忘情於風景中,經劉基這麽一問,才發現自己遺漏了父親。搜索半天,才慢慢地說道。
“太學上舍?這個什麽東西,比起我七世祖的‘行在都巡檢使、行在五軍製置使、殿前都指揮使、太尉、檢校少傅、檢校太保’,哪個更厲害?”
“傻孩子!當然是你七世祖的那些頭銜厲害啊,你爺爺這個太學上舍是一個不經考試就可以做官的頭銜,相當於保送生。這是北宋年間王安石創立的三舍法,所謂三舍法,是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內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員子弟可以免考試即時入學,而平民子弟需經考試合格入學。”
“那我爺爺有沒有做官?”
“沒有做成官,倒黴嘛,大元皇帝不知道抽什麽風,每年隻從上舍100人中取兩人,僧多粥少,你爺爺運氣不佳,於是就跑回來了。而這群韃子又不舉行科舉考試,你爺爺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啊。”
“你知道我為何肯定這南田山中必出偉大人物嗎?”
“因為父親您能掐會算。”
“人有千算不如老天一算,這是天意。”
於是,他給劉基講了道士的故事,又講了自己挪老爹老娘墳的故事,然後又綜合了道家地理課本的故事,最後總結說:“這是天時地利,但還有個‘人和’。”
“你覺得咱們劉家的祖先如何?”
“我覺得應該算是很好的。”
“你可知你母親的祖先是誰?”
“不知!”
“此事說來話長。我必須要給你普及一段曆史。”劉爚認真的說道
唐代宗李豫,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在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複長安、洛陽。乾元元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李豫即位。因天下還沒安穩平定下來,李豫就匆匆忙忙的追征江淮地區百姓八年的賦稅。
江淮百姓也沒有多少餘糧。有經曆安史之亂,百姓過得很艱難,而李豫坐在長安城中,有吃有喝,根本不知道百姓們的難處,所以在得到百姓不合作的消息後,龍顏大怒,命令各地武裝追征。
這次武裝追征引發了一次農民起義,而農民起義軍領袖叫袁晁,說起袁晁,他原是台州胥吏,也就是官府裏的一個普通辦理文書的小官吏,混跡官場多年,也多多少少明些事理,眼瞧安史之亂在北方爆發,南方江淮地區就成朝廷的物資和賦稅的主要來源,表麵上這幾年沒有收江淮百姓的稅,但是實際上物資一直源源不斷的運往北方,這些物資都是從江淮百姓手中奪取來的,可是這李豫當皇帝後居然還追征賦稅,這還讓不讓老百姓活了,所以袁晁心地善良不肯殘虐百姓,又征賦不力,被當地縣令實施鞭背之刑,然後開除了縣衙。
袁晁認為現在朝廷給我們帶來的都是災難,我們要為自己建立一個可以帶來幸福的朝廷,然後他跑到翁山(今浙江舟山島),在街頭宣揚革命思想。很快,一批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正被朝廷強征賦稅的百姓聚攏在他身邊。
這支臨時湊起來的部隊用農具當武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陷台州(今浙江臨海),刺史史敘逃走。隨後,攻占信州(治上饒,今屬江西),唐洪州刺史張鎬,伏兵常山山口,義軍中伏,損兵3000餘名。接著橫掃溫州(治永嘉,今浙江溫州)、明州(治鄞縣,今浙江寧波),盡有浙江東、西道地區(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部分地區及浙江衢江流域、浦陽江流域以東地區)。
袁晁建議政權幾十位公卿大臣,均由普通百姓擔任。以建醜月為正月,改年號為寶勝。義軍殺死地方長吏,燒毀和沒收官府及地主豪富的錢財,這些人極為恐懼,紛紛逃亡,而疲於沉重賦斂的廣大貧苦農民,則大多歸附義軍。德清縣(今浙江吳興南,一說浙右縣)人朱泚、沈皓等,也聚眾起義,響應袁晁。朱泚和沈皓分別占據兩大山洞,不時出兵攻占城壘。宜春義軍首領家兵漫山遍野,地方長吏不敢過問。袁晁義軍發展為近20萬人,嚴重地威脅著唐廷在該地區的統治。
一支二十萬的部隊在那個時候的唐王朝,已是天文數字,袁晁就憑著這支雜亂無章的軍隊在台州稱帝。他坐在二手龍椅上,說:“這真是眾望所歸啊!”
袁晁那時意氣風發,有一段時間特別想領兵北上,直取長安城。不過有人提醒他,要清醒,不能被勝利衝昏頭腦。我們應該有休整下,拿著鋤頭和鐮刀上戰場,碰到真正軍隊會玩完的。那玩意隻適合在莊稼地裏建功立業,到戰場上,全是白給。
袁晁對這番話不置可否,但很快,他和他的部隊就麵臨了嚴峻的考驗。
唐代宗李豫在長安城中聽說袁晁起義的消息後,七竅生煙,立即命令在安史之亂中表現極為出色的大將李光弼到江淮戰場平叛。
安史之亂催生出了無數戰場上的驕子,比如收複長安城和洛陽城的郭子儀、死守睢陽城的張巡、戰功卓著的仆固懷恩,還有李光弼。但李光弼絕對是驕子中的驕子,戰場上的萬王之王。安史叛軍每次在戰場上聽到對手是李光弼時,立即魂不附體。因為李光弼從不按牌理出牌,他擅長破襲戰、地道戰、麻雀戰、伏擊戰、圍困戰、閃電戰,還有母馬戰。
關於母馬戰,因為知道的人很少,所以有必要補充如下:史思明(安亂禍首之一)曾在黃河南岸安營下寨,防禦朝廷軍隊渡黃河。李光弼當時在黃河以北,和史思明對峙。
李光弼的兵力薄弱,所以不敢進攻,而史思明的目的就是防禦,而不是進攻。所以兩方人馬既然不能在戰場上較量,隻好互相震懾。最好震懾的辦法在古代就是戰馬,
在冷兵器時代,戰馬是最現代化的武器,一匹戰馬就是一輛坦克,誰的戰馬彪悍,誰的坦克先進,誰就能讓對手冒冷汗。所以,史思明就讓士兵每天都帶著戰馬去河邊洗澡。安祿山和史思明的戰馬清一色公馬,這些公馬都是在北方大草原上生養出來的,和李光弼那些中原的戰馬站到一起,中原的戰馬就成了寵物。
李光弼的戰士們看到對方那些在河裏洗澡的馬,又看看身邊的寵物馬,搖頭歎息說這仗沒法打。李光弼說:“打不過他的戰馬,可以讓他的戰馬憑空消失嘛。”
眾人認為這不現實,李光弼說:“你們把咱們控製區內所有的母馬都買來,記住,是剛做了母親的馬。”眾人莫名其妙,但上司的命令不敢不聽。
一大群母馬被驅趕到黃河邊,因為剛從孩子身邊被帶走,母馬們嗚咽哭泣。正在洗澡的史思明的那群烈馬們聽到河對麵的聲音,都望了過來。嗚呼,一群家庭風格的青春少婦正在那裏釋放著美麗的憂傷。烈馬們躁動起來,先是原地轉了幾圈,然後像離弦的箭一樣射了出去。李光弼的士兵看到萬馬奔騰,黃河水被它們掀起巨浪,隻一會兒工夫,史思明那些烈馬們都成了李光弼這邊的上門女婿。
正當史思明絞盡腦汁想他的戰馬何以背叛自己時,李光弼就用對手的戰馬向對手發起了進攻。史思明不戰而逃。
這就是母馬戰,驚鴻一瞥,無法複製。
朝廷命令李光弼帶著他那支久經沙場兵馬進入江淮。袁晁從未聽過李光弼,因為李光弼的威名在北方而且加上古代通訊不想現在發達,所以南方人根本就不知道有李光弼這個人。袁晁之前幾戰積累起的威名使他忘記了自己的軍事能力和他軍隊的作戰能力。
他居然主動出擊,李光弼等的就是這個,先把大部隊擺在正前方迎戰,分出兩支騎兵埋伏在袁晁撤退的路上。袁晁才打了幾分鍾,就發現對手的軍隊果然厲害,馬上撤退,結果在半路上,遭到了對手那兩支騎兵的伏擊,傷亡慘重。
袁晁撤進了台州城,掛起免戰牌,死也不出戰。李光弼把台州城圍個水泄不通,派人斷絕台州城的水源,用火箭向城裏亂射,焚燒對方的糧草。
袁晁在台州城實在吃不消了,因為糧草將盡,他本來就並不穩固的軍心搖搖欲墜。當他正在專心製定突圍計劃時,有一天晚上,台州城市中心突然出現天坑。巡夜部隊好不容易把天坑裏冒出來的腦袋用石頭砸了回去,又有報告說,世界末日可能到了,因為城裏各處都是天坑。袁晁不知道,這就是李光弼擅長的戰術之一,叫地道戰。
袁晁來不及製定全麵的突圍計劃,草率地把部隊分成四部,從四個城門同時突圍。臨行前,袁晁激勵他的士兵:“拿出你們當初一鼓蕩平江東十州的氣魄來,殺出去,重見天日!”
人在絕境下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袁晁的二十萬士兵從四個城門一湧而出,殺聲震天。李光弼的圍城兵團居然有點吃不消,李光弼下令先撤退,再集中,在找到袁晁那支突圍的人後,放過其他三路,如貓兒捕鼠一樣緊緊追擊袁晁。
袁晁大怒,下令停止後退,後隊變前隊,迎戰李光弼。李光弼命令全線進攻,袁晁大敗,倉皇逃奔。李光弼尾追不舍,袁晁潰退到石壘寨(今浙江省天台縣關嶺),再也無處可逃,把所有士兵,包括其他三路突圍出去又忠心耿耿回來的士兵全部投入戰場。李光弼迎戰,袁晁又一次大敗,困守石壘寨。李光弼故伎重施,把石壘寨圍得連隻蒼蠅都飛不出來。袁晁的部隊沒有糧食,隻好殺戰馬充饑。戰馬殺完,袁晁陸續派出小股部隊去尋找糧食,但被李光弼守株待兔一一殲滅。袁晁被迫作最後的衝刺,他分兵四隊,輪流突擊。但李光弼的戰線如銅牆鐵壁,紋絲不動。袁晁黔驢技窮,孤注一擲,親自挑選忠心勇敢的人作最後一次突圍。在突圍前,袁晁對他那些忠心的人說:“如果對方接受投降,你們就投降。我頭可斷,決不投降。”
他親自領導的這次突圍很快就失敗,他本人在準備把刀抹向脖子時,被李光弼的士兵救下。不是真為了救他,而是為了他能活著,到長安領賞。
袁晁後來在長安被處決,他的這次武裝反抗被稱為“袁晁之亂”。
劉爚講完了這段曆史,長舒一口氣,歎息一聲說:“官逼民反,是個永恒的真理。”
站在南田山上向遠處望去,劉基和父親劉爚俯瞰南田山,這裏山連著山外山,雲霧繚繞時,好像萬山中移出許多衣袂飄飄的神仙映入眼簾。劉爚指著東北方向告訴劉基,一直走,走一百五十裏就到達青田縣城。如果沿著山脈,蜿蜒奔馳,就能到達十大洞天之一的青田山。劉爚又伸出一根手指,指著腳下,告訴劉基,南田山,它在七十二福地排行榜上名列第七。
“什麽是洞天、福地?”
“在唐末有個叫杜光庭的人,他整理古神仙家及道教所謂神仙住在天上、海中、山裏洞天福地的各種神話傳說,統一集錄於《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中,書中說,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這種地方經常出現一些神話中的人物。比如終南山,太上老君未就在那裏長住過。比如商山,住著四位忘了年紀的老人,稱為商山四皓。漢高祖劉邦有段時間想要廢掉太子,張良把這四個老頭請了出來,劉邦迫於這四位老頭的聲譽和神奇的力量,嚇得臉色發白,發誓說沒有廢太子這回事。又比如峨眉山,據說山中住了許多不死奇人,如果大運當頭碰到他們,就能要得長生不老藥。”
“那南田山出過什麽傳奇人物呢?”
“快了,快了!”劉爚撫摸著劉基的頭,意味深沉地說。
劉基眺望遠方,這南田山處於萬山深處,忽然拔地而起一座平台,遠高於周邊的山,平台之山,高曠絕塵,風景如畫,這就是人類曆史上傳說的世外桃源。
不遠處看見武陽村顯得如此渺小,每家的煙囪同時冒出青煙,每家的燈光同時亮起,又同時熄滅。每家院子裏的月光一樣多,每家院子裏的人也一樣的謙虛有禮,打躬作揖都是一個樣。
“父親,不知我爺爺是個怎樣的人物?”
“你爺爺是我大元朝的太學上舍。”劉爚正在忘情於風景中,經劉基這麽一問,才發現自己遺漏了父親。搜索半天,才慢慢地說道。
“太學上舍?這個什麽東西,比起我七世祖的‘行在都巡檢使、行在五軍製置使、殿前都指揮使、太尉、檢校少傅、檢校太保’,哪個更厲害?”
“傻孩子!當然是你七世祖的那些頭銜厲害啊,你爺爺這個太學上舍是一個不經考試就可以做官的頭銜,相當於保送生。這是北宋年間王安石創立的三舍法,所謂三舍法,是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內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員子弟可以免考試即時入學,而平民子弟需經考試合格入學。”
“那我爺爺有沒有做官?”
“沒有做成官,倒黴嘛,大元皇帝不知道抽什麽風,每年隻從上舍100人中取兩人,僧多粥少,你爺爺運氣不佳,於是就跑回來了。而這群韃子又不舉行科舉考試,你爺爺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啊。”
“你知道我為何肯定這南田山中必出偉大人物嗎?”
“因為父親您能掐會算。”
“人有千算不如老天一算,這是天意。”
於是,他給劉基講了道士的故事,又講了自己挪老爹老娘墳的故事,然後又綜合了道家地理課本的故事,最後總結說:“這是天時地利,但還有個‘人和’。”
“你覺得咱們劉家的祖先如何?”
“我覺得應該算是很好的。”
“你可知你母親的祖先是誰?”
“不知!”
“此事說來話長。我必須要給你普及一段曆史。”劉爚認真的說道
唐代宗李豫,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在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複長安、洛陽。乾元元年,被立為皇太子。寶應元年,李豫即位。因天下還沒安穩平定下來,李豫就匆匆忙忙的追征江淮地區百姓八年的賦稅。
江淮百姓也沒有多少餘糧。有經曆安史之亂,百姓過得很艱難,而李豫坐在長安城中,有吃有喝,根本不知道百姓們的難處,所以在得到百姓不合作的消息後,龍顏大怒,命令各地武裝追征。
這次武裝追征引發了一次農民起義,而農民起義軍領袖叫袁晁,說起袁晁,他原是台州胥吏,也就是官府裏的一個普通辦理文書的小官吏,混跡官場多年,也多多少少明些事理,眼瞧安史之亂在北方爆發,南方江淮地區就成朝廷的物資和賦稅的主要來源,表麵上這幾年沒有收江淮百姓的稅,但是實際上物資一直源源不斷的運往北方,這些物資都是從江淮百姓手中奪取來的,可是這李豫當皇帝後居然還追征賦稅,這還讓不讓老百姓活了,所以袁晁心地善良不肯殘虐百姓,又征賦不力,被當地縣令實施鞭背之刑,然後開除了縣衙。
袁晁認為現在朝廷給我們帶來的都是災難,我們要為自己建立一個可以帶來幸福的朝廷,然後他跑到翁山(今浙江舟山島),在街頭宣揚革命思想。很快,一批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正被朝廷強征賦稅的百姓聚攏在他身邊。
這支臨時湊起來的部隊用農具當武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陷台州(今浙江臨海),刺史史敘逃走。隨後,攻占信州(治上饒,今屬江西),唐洪州刺史張鎬,伏兵常山山口,義軍中伏,損兵3000餘名。接著橫掃溫州(治永嘉,今浙江溫州)、明州(治鄞縣,今浙江寧波),盡有浙江東、西道地區(今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部分地區及浙江衢江流域、浦陽江流域以東地區)。
袁晁建議政權幾十位公卿大臣,均由普通百姓擔任。以建醜月為正月,改年號為寶勝。義軍殺死地方長吏,燒毀和沒收官府及地主豪富的錢財,這些人極為恐懼,紛紛逃亡,而疲於沉重賦斂的廣大貧苦農民,則大多歸附義軍。德清縣(今浙江吳興南,一說浙右縣)人朱泚、沈皓等,也聚眾起義,響應袁晁。朱泚和沈皓分別占據兩大山洞,不時出兵攻占城壘。宜春義軍首領家兵漫山遍野,地方長吏不敢過問。袁晁義軍發展為近20萬人,嚴重地威脅著唐廷在該地區的統治。
一支二十萬的部隊在那個時候的唐王朝,已是天文數字,袁晁就憑著這支雜亂無章的軍隊在台州稱帝。他坐在二手龍椅上,說:“這真是眾望所歸啊!”
袁晁那時意氣風發,有一段時間特別想領兵北上,直取長安城。不過有人提醒他,要清醒,不能被勝利衝昏頭腦。我們應該有休整下,拿著鋤頭和鐮刀上戰場,碰到真正軍隊會玩完的。那玩意隻適合在莊稼地裏建功立業,到戰場上,全是白給。
袁晁對這番話不置可否,但很快,他和他的部隊就麵臨了嚴峻的考驗。
唐代宗李豫在長安城中聽說袁晁起義的消息後,七竅生煙,立即命令在安史之亂中表現極為出色的大將李光弼到江淮戰場平叛。
安史之亂催生出了無數戰場上的驕子,比如收複長安城和洛陽城的郭子儀、死守睢陽城的張巡、戰功卓著的仆固懷恩,還有李光弼。但李光弼絕對是驕子中的驕子,戰場上的萬王之王。安史叛軍每次在戰場上聽到對手是李光弼時,立即魂不附體。因為李光弼從不按牌理出牌,他擅長破襲戰、地道戰、麻雀戰、伏擊戰、圍困戰、閃電戰,還有母馬戰。
關於母馬戰,因為知道的人很少,所以有必要補充如下:史思明(安亂禍首之一)曾在黃河南岸安營下寨,防禦朝廷軍隊渡黃河。李光弼當時在黃河以北,和史思明對峙。
李光弼的兵力薄弱,所以不敢進攻,而史思明的目的就是防禦,而不是進攻。所以兩方人馬既然不能在戰場上較量,隻好互相震懾。最好震懾的辦法在古代就是戰馬,
在冷兵器時代,戰馬是最現代化的武器,一匹戰馬就是一輛坦克,誰的戰馬彪悍,誰的坦克先進,誰就能讓對手冒冷汗。所以,史思明就讓士兵每天都帶著戰馬去河邊洗澡。安祿山和史思明的戰馬清一色公馬,這些公馬都是在北方大草原上生養出來的,和李光弼那些中原的戰馬站到一起,中原的戰馬就成了寵物。
李光弼的戰士們看到對方那些在河裏洗澡的馬,又看看身邊的寵物馬,搖頭歎息說這仗沒法打。李光弼說:“打不過他的戰馬,可以讓他的戰馬憑空消失嘛。”
眾人認為這不現實,李光弼說:“你們把咱們控製區內所有的母馬都買來,記住,是剛做了母親的馬。”眾人莫名其妙,但上司的命令不敢不聽。
一大群母馬被驅趕到黃河邊,因為剛從孩子身邊被帶走,母馬們嗚咽哭泣。正在洗澡的史思明的那群烈馬們聽到河對麵的聲音,都望了過來。嗚呼,一群家庭風格的青春少婦正在那裏釋放著美麗的憂傷。烈馬們躁動起來,先是原地轉了幾圈,然後像離弦的箭一樣射了出去。李光弼的士兵看到萬馬奔騰,黃河水被它們掀起巨浪,隻一會兒工夫,史思明那些烈馬們都成了李光弼這邊的上門女婿。
正當史思明絞盡腦汁想他的戰馬何以背叛自己時,李光弼就用對手的戰馬向對手發起了進攻。史思明不戰而逃。
這就是母馬戰,驚鴻一瞥,無法複製。
朝廷命令李光弼帶著他那支久經沙場兵馬進入江淮。袁晁從未聽過李光弼,因為李光弼的威名在北方而且加上古代通訊不想現在發達,所以南方人根本就不知道有李光弼這個人。袁晁之前幾戰積累起的威名使他忘記了自己的軍事能力和他軍隊的作戰能力。
他居然主動出擊,李光弼等的就是這個,先把大部隊擺在正前方迎戰,分出兩支騎兵埋伏在袁晁撤退的路上。袁晁才打了幾分鍾,就發現對手的軍隊果然厲害,馬上撤退,結果在半路上,遭到了對手那兩支騎兵的伏擊,傷亡慘重。
袁晁撤進了台州城,掛起免戰牌,死也不出戰。李光弼把台州城圍個水泄不通,派人斷絕台州城的水源,用火箭向城裏亂射,焚燒對方的糧草。
袁晁在台州城實在吃不消了,因為糧草將盡,他本來就並不穩固的軍心搖搖欲墜。當他正在專心製定突圍計劃時,有一天晚上,台州城市中心突然出現天坑。巡夜部隊好不容易把天坑裏冒出來的腦袋用石頭砸了回去,又有報告說,世界末日可能到了,因為城裏各處都是天坑。袁晁不知道,這就是李光弼擅長的戰術之一,叫地道戰。
袁晁來不及製定全麵的突圍計劃,草率地把部隊分成四部,從四個城門同時突圍。臨行前,袁晁激勵他的士兵:“拿出你們當初一鼓蕩平江東十州的氣魄來,殺出去,重見天日!”
人在絕境下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袁晁的二十萬士兵從四個城門一湧而出,殺聲震天。李光弼的圍城兵團居然有點吃不消,李光弼下令先撤退,再集中,在找到袁晁那支突圍的人後,放過其他三路,如貓兒捕鼠一樣緊緊追擊袁晁。
袁晁大怒,下令停止後退,後隊變前隊,迎戰李光弼。李光弼命令全線進攻,袁晁大敗,倉皇逃奔。李光弼尾追不舍,袁晁潰退到石壘寨(今浙江省天台縣關嶺),再也無處可逃,把所有士兵,包括其他三路突圍出去又忠心耿耿回來的士兵全部投入戰場。李光弼迎戰,袁晁又一次大敗,困守石壘寨。李光弼故伎重施,把石壘寨圍得連隻蒼蠅都飛不出來。袁晁的部隊沒有糧食,隻好殺戰馬充饑。戰馬殺完,袁晁陸續派出小股部隊去尋找糧食,但被李光弼守株待兔一一殲滅。袁晁被迫作最後的衝刺,他分兵四隊,輪流突擊。但李光弼的戰線如銅牆鐵壁,紋絲不動。袁晁黔驢技窮,孤注一擲,親自挑選忠心勇敢的人作最後一次突圍。在突圍前,袁晁對他那些忠心的人說:“如果對方接受投降,你們就投降。我頭可斷,決不投降。”
他親自領導的這次突圍很快就失敗,他本人在準備把刀抹向脖子時,被李光弼的士兵救下。不是真為了救他,而是為了他能活著,到長安領賞。
袁晁後來在長安被處決,他的這次武裝反抗被稱為“袁晁之亂”。
劉爚講完了這段曆史,長舒一口氣,歎息一聲說:“官逼民反,是個永恒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