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邯鄲西去函穀,全程千餘裏。若單論距離,與上次北征代地差不多。</p>
但路卻要好走上不少。大軍向南渡過黃河,便是寬闊、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帶,步卒全速行軍半月即至,騎兵亦不過七八天的路程。</p>
照原計劃,大軍是要在滎陽向南穿新密、陽城(登封)、尹闕(尹川)轉而向北,繞過周天子的王畿(洛邑)。</p>
但戰況似有緊急之勢,趙雍遂下令大軍直接沿著黃河一路向西,過虎牢口,橫穿東周國、西周國,過澠池、抵函穀。</p>
(東、西兩公國為周天子分封的諸侯,西周公國先於東周公國,西周國初任國君乃昔日周考王的弟弟姬揭,諡為‘桓’即西周桓公。</p>
而東周國的初任國君,乃西周桓公的親孫、西周國第二任國君西周威公的少子姬根。四十年前,周威公薨逝,繼任的西周惠公與少弟姬根不合,姬根遂奔於趙,在趙成侯、韓共侯的武力支持下,迫天子封姬根立於鞏,號東周君,即東周惠公。</p>
東周國立,周天子僅有的直轄領地也分封殆盡,而今周天子的王戢洛邑便在東周國境之內。)</p>
東周國、西周國不同於其他諸侯,從血脈上講,其國乃是周天子的近親,從地緣上講,更是鞏固天子王畿的天然屏障,遂在諸侯之間兩國一直保持中立的態度。</p>
列國相繼稱王之後,周天子的權威更是一落千丈,如今的周天子更像是一個被高高供奉起來的吉祥物。</p>
但,天子畢竟還是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若非有絕對的實力,或者是必要的利益。也沒有那個諸侯願意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攻占王畿這最後的一畝三分地。</p>
大軍穿過虎牢關,向西行快馬行得一個時辰,闊達的直道北側便隱隱浮現出一座大城,東周公國的國都鞏都(河南鞏義)。</p>
對於五國伐秦的行為,依附於天子身邊的東周、西周兩個小國,明麵上一副秉持公立的態度,但暗地裏卻也不得不受列國脅迫,被迫資助了聯軍不少鐵器、輜重。</p>
對於趙國大軍橫穿自己的地盤,周天子沒有做出任何不滿的態度,甚至東周的國君還親自出城,於城外同親至的趙王會麵。</p>
東周國現任的國君乃是東周惠公之子,也就是第二任東周國君,喚作姬昭(昭文君),聽說此君還是張儀的伯樂。</p>
姬昭是個三十餘歲的漢子,此時正在孤身站立在馳道旁的一處涼亭下。</p>
單看其麵容,一臉的文質彬彬,頗有一股儒雅之感。這算是兩人的第二次會麵,初次相見還是在邢襄、五國相王之時,昭文君遵天子之命為新稱王的趙、燕兩國賜上了旒冕。</p>
或許是迫於不遠處大軍的威壓,姬昭此時一臉的忌憚之色。</p>
亭外侍衛鞏立四周,兩人相麵互揖見禮,分坐於席塌之上。宮女緩步上前在幾桉上布設好踐行之物。</p>
徐徐秋風撫人麵。昭文君麵複常色,對著趙雍笑道:“趙王,請。”說罷當先飲盡觴中清酒:“邢襄一晤,彈指數年。今觀趙國兵強國盛,實乃天佑矣。”</p>
趙雍笑著擺了擺手,道:“天佑無常,盡行人道罷了。若將國之大事盡數寄於天道,寡人此時怕還在邯鄲同周公會夢呢。”</p>
“哈哈哈哈哈。”昭文君突然大笑道:“趙王高見。這大爭之世,有不甘平庸之輩,有不忘其誌者,無需天道所佑,亦能成事。”</p>
趙雍不可置否地點了點頭。</p>
“國亦如此啊……有居安思危者,奮發圖強者,定能成強國。”昭文君抬手指著南側的洛水,悲聲道:“誰又能想到,昔日鞏守四方之臣,反而成了今日這濤濤洪水。觀今日,這天下大大小小的諸侯,可還有誰記得蜷居洛東的還有一位天子啊!””</p>
趙雍眼神微凝,也不知是這家夥喝多了還是故意出言諷刺。真不怕他舉兵先滅了他這東周小國?</p>
“而今周室勢微,君卻仍以周禮秉為己任,寡人佩服。”趙雍幽聲道。</p>
昭文君似是故意為之,深歎一聲繼續道:“天下大亂,國謀其存,民哀其生,仁行不存。”</p>
</p>
仁義?禮製……都到了講仁義的地步,那天下想必都大亂了。不思改變的仁義在亂世便是迂腐,刀兵之前,又有幾個人給你論仁義、講道理呢。</p>
不過……對昭文君的遵守之道,趙雍也並不否定。這個世界正是多了他們這些‘可愛’的人,才會變得這般有趣。</p>
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人,他還是很尊敬的。</p>
但,趙雍搖了搖頭:“大爭之世,凡仁道不適……君可知,天道之說?”</p>
“天道?”昭文君抬頭不解地望向趙雍,作揖道:“恭聽趙王之言。”</p>
趙雍悠悠道:“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奉有餘。人的天性便是如此,觀之今日,天下人心已亂,唯有舉義兵,方可伐亂禁暴。君之仁,可治世,但何以阻亂乎?”</p>
說罷趙雍複又歎了口氣,從塌上緩緩站起身來,微眯起眼睛,目視遠方,“寡人倒是希望這天下同君說的那般,國無征伐,民無乞哀。但,君欲行仁政,然動亂不止,仁亦不可強為矣。”</p>
昭文君目光閃爍,不動聲色道:“趙王可有問鼎之心乎?”</p>
“問鼎?”趙雍內心嗤笑一聲。隨即轉身凝視著昭文君,鄭重道:“古往今來,問鼎者都已成過眼雲煙,王侯將相、亦不過是匆匆過客。寡人無心問鼎,隻願千萬年後,寡人之名能在青史之上留下濃墨的一筆!”</p>
“時辰不早了,寡人也該走了。”趙雍說著上前拿過幾桉上的酒觴,一引而盡:“謝過君的美酒了,改日君赴邯鄲之時,寡人定將以趙酒相待。”</p>
“趙王且慢。”昭文君急忙起身,對著趙雍恭敬一揖。隨後便取下腰間別著的那把長劍,雙手托舉至趙雍麵前:“此劍久居深宮,平白蹉跎了鋒銳,今特贈之趙王。”</p>
趙雍剛才一直未曾注意到對方腰間別著的那把做工精致的劍鞘。接過長劍,在兩人目光的注視之下,緩緩將劍刃從鞘中拔出。</p>
伴隨著一道刺耳的金鐵交鳴之聲,亭外不遠處的侍衛聽到聲音,也皆驚詫地回過了頭,但見是趙王在持劍,遂放下心來。</p>
好鋒利!這是此劍給趙雍的第一個印象。</p>
其劍柄長約三寸,劍身約二尺,通體散發著一陣駭人的寒光。此劍應該不是中原列國所產,因為其材質明顯是青銅。而今中原列國造器多為鐵質。</p>
再細細觀去,隻見劍身之上、刻著兩個小小的篆體。</p>
“湛盧?”趙雍驚道。</p>
對於這柄傳說中的‘仁道之劍’他是早有耳聞。沒成想此劍竟然就在東周國。</p>
“趙王識得此劍?”昭文君也是有些驚訝道。</p>
“自然。湛盧名劍,昔年的越之名匠歐冶子所鑄,世稱仁義之劍。曾為勾踐所有,後吳越會稽一戰、勾踐獻於夫差,傳說夫差不仁,此劍不翼而飛,沒成想到此寶竟藏於君之手。”趙雍緩緩解釋道。</p>
昭文君歎道:“天下戰國,道義棄世,仁義之劍也隻好藏於周室……”旋即話頭一轉:“然今逢亂世之明君,此劍當有明主矣。”</p>
“好!好!好!”趙雍一連道三個好,對此劍他是愛不釋手,但更重要的是能得到附於周王室的東周君贈劍,所意為何,不言而喻。</p>
“君今日贈劍之禮,寡人記下了。”趙雍飽有深意地望了他一眼,隨即拜別。</p>
……</p>
行過鞏都,大軍繼續向西而行。行軍途中,趙雍不時想起昭文君同他說的那番話。</p>
周天子姬扁,年紀和魏鎣差不多大,也是個‘老壽星’,不過眼下,也是沒幾年好活的了。</p>
‘莫不是這昭文君想當新的天子?’趙雍突然想到。</p>
先前昭文君對他先說了一番仁義之言,彷佛就是再向趙雍表明自己高尚的品德。轉而又是贈劍,明顯有討好的嫌疑。</p>
不過,對於東、西兩公國和周王室之間的齷齪,他倒是沒有怎麽關注過。</p>
也或許是他多想了,畢竟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些將道義看的比生命還重要的人。</p>
但,身為一國之君的姬昭真的是這樣的人嗎?</p>
趙雍顧自搖了搖了頭,將這些亂七八糟的思緒甩了出去。現在想這些毫無作用,周王室而今雖弱,但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還是有一定的自治權的。</p>
……“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河南為陰、河北為陽”王畿洛邑的南側便是洛水,其宮城緊緊貼著洛水而建,洛水也便相當於是它的護城河。</p>
趙軍越過王畿洛邑時,已至黃昏時分。大軍與宮城隔河相望,雖然沒能從其內而過,但看著那沐浴在夕陽下宮闕,還是吸引了大部分將士的目光。</p>
人們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些宮闕殿宇,因為其規模足足占據了整個王畿的二分之一,建製更是遠遠高出了外城牆。</p>
如此宏偉的建築群,難以想象它已經在風雨中曆經了數百年的風霜,留存到今日實屬不易。趙雍久久側目,看著那以洛水而建的宮城,他感覺其內、定要比趙國的邯鄲宮還要要闊大奢華不少。</p>
那衝天而起的宏偉高台大殿,彷佛在向世人們展示著華夏族群、居中而立國,為天下之主的熊心鬥誌,傾訴著那忐忑而有奮勇進取的野心勃勃。</p>
趙雍不禁心神向往。</p>
但是無論多麽強大的帝國,都抵不過時間的侵蝕,再強大的帝國、終將是有壽終正寢的那一天。而這一天的到來,遠比建立者,想象中來的要快的多。</p>
餘暉漸漸灑下,再去看那奢華的宮闕,便不由得顯得有幾分淒冷和寂寞,完全沒有人氣。一股涼風吹過,更增荒涼之感。</p>
而今的周王室,便似眼前的城一般,盡是日暮西山了。</p>
六國的戰爭,似乎完全沒有影響到這裏,洛水的兩岸還能看到三三兩兩的行人,他們不知道眼前是哪國的軍隊,隻能盲目的俯首跪拜在地上,悄然抬頭,帶著好奇又敬畏的目光打量著那緩緩而行的過客。</p>
趙雍回過頭,目光堅定的望向前方的餘暉。</p>
當晚,趙軍便在遠離洛邑不遠的南岸紮營過夜,地點是周王室早已選好的,行營的中間甚至有一個被驅空的小村落,看來周天子對趙國借道的行為已經是逆來順受了。</p>
……</p>
函穀關作為昔日連接西都豐鎬(長安)至東都洛邑的主路線,其途易行。</p>
三日後,趙國大軍便緩緩行至函穀關的聯軍陣前。</p>
還未至行營,韓、魏兩國的統帥便早已等候在營前。眾人自薦官職,同趙雍見禮。“外臣,拜見趙王!”</p>
大多數人都是熟麵孔,相互見過禮後,便有行軍司馬,上前安排趙軍的營地駐紮。</p>
看著那如黑龍般的行營,趙雍對戰勢的把握更添信心。</p>
幾人簇擁著他走進帥帳,又相互寒暄了一番,意思到位,便很快插入到了主題之上。</p>
趙雍坐在上首,目光瞥向了公孫衍,示意讓其先發言。</p>
雖然軍帳中趙雍的身份最高,但此戰名義上的統帥還是公孫衍。</p>
趙雍對此毫無異議,身為合縱的發起人,公孫衍曾為秦國的最高軍事統帥,熟知秦軍的作戰風格,沒有誰比他更加合適。</p>
公孫衍起身,先對著趙雍一揖,隨即對剛剛到來的趙國眾將敘述起當今敵我兩軍戰況:“秦軍已經從各地陸續向函穀關增兵至十五萬,而今秦軍同我聯軍對峙已有月餘,依舊據關不出。”</p>
趙雍點了點頭,問道:“我軍的軍糧還能堅持多久?”</p>
“半年足以。”一旁的大舅哥韓倉出聲道。</p>
“大王親率軍來,我軍士氣已達鼎沸,外臣以為是時候對秦軍發起攻擊了。”韓悅道。</p>
趙雍瞥了對方一眼,又朝著公孫衍問道:“犀首以為如何?”</p>
“秦軍拒關強守,貿然攻城,若不勝,有損我軍士氣。外臣以為,還是等燕、楚兩軍一到,再合兵破關……”</p>
但路卻要好走上不少。大軍向南渡過黃河,便是寬闊、一望無際的平原地帶,步卒全速行軍半月即至,騎兵亦不過七八天的路程。</p>
照原計劃,大軍是要在滎陽向南穿新密、陽城(登封)、尹闕(尹川)轉而向北,繞過周天子的王畿(洛邑)。</p>
但戰況似有緊急之勢,趙雍遂下令大軍直接沿著黃河一路向西,過虎牢口,橫穿東周國、西周國,過澠池、抵函穀。</p>
(東、西兩公國為周天子分封的諸侯,西周公國先於東周公國,西周國初任國君乃昔日周考王的弟弟姬揭,諡為‘桓’即西周桓公。</p>
而東周國的初任國君,乃西周桓公的親孫、西周國第二任國君西周威公的少子姬根。四十年前,周威公薨逝,繼任的西周惠公與少弟姬根不合,姬根遂奔於趙,在趙成侯、韓共侯的武力支持下,迫天子封姬根立於鞏,號東周君,即東周惠公。</p>
東周國立,周天子僅有的直轄領地也分封殆盡,而今周天子的王戢洛邑便在東周國境之內。)</p>
東周國、西周國不同於其他諸侯,從血脈上講,其國乃是周天子的近親,從地緣上講,更是鞏固天子王畿的天然屏障,遂在諸侯之間兩國一直保持中立的態度。</p>
列國相繼稱王之後,周天子的權威更是一落千丈,如今的周天子更像是一個被高高供奉起來的吉祥物。</p>
但,天子畢竟還是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若非有絕對的實力,或者是必要的利益。也沒有那個諸侯願意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攻占王畿這最後的一畝三分地。</p>
大軍穿過虎牢關,向西行快馬行得一個時辰,闊達的直道北側便隱隱浮現出一座大城,東周公國的國都鞏都(河南鞏義)。</p>
對於五國伐秦的行為,依附於天子身邊的東周、西周兩個小國,明麵上一副秉持公立的態度,但暗地裏卻也不得不受列國脅迫,被迫資助了聯軍不少鐵器、輜重。</p>
對於趙國大軍橫穿自己的地盤,周天子沒有做出任何不滿的態度,甚至東周的國君還親自出城,於城外同親至的趙王會麵。</p>
東周國現任的國君乃是東周惠公之子,也就是第二任東周國君,喚作姬昭(昭文君),聽說此君還是張儀的伯樂。</p>
姬昭是個三十餘歲的漢子,此時正在孤身站立在馳道旁的一處涼亭下。</p>
單看其麵容,一臉的文質彬彬,頗有一股儒雅之感。這算是兩人的第二次會麵,初次相見還是在邢襄、五國相王之時,昭文君遵天子之命為新稱王的趙、燕兩國賜上了旒冕。</p>
或許是迫於不遠處大軍的威壓,姬昭此時一臉的忌憚之色。</p>
亭外侍衛鞏立四周,兩人相麵互揖見禮,分坐於席塌之上。宮女緩步上前在幾桉上布設好踐行之物。</p>
徐徐秋風撫人麵。昭文君麵複常色,對著趙雍笑道:“趙王,請。”說罷當先飲盡觴中清酒:“邢襄一晤,彈指數年。今觀趙國兵強國盛,實乃天佑矣。”</p>
趙雍笑著擺了擺手,道:“天佑無常,盡行人道罷了。若將國之大事盡數寄於天道,寡人此時怕還在邯鄲同周公會夢呢。”</p>
“哈哈哈哈哈。”昭文君突然大笑道:“趙王高見。這大爭之世,有不甘平庸之輩,有不忘其誌者,無需天道所佑,亦能成事。”</p>
趙雍不可置否地點了點頭。</p>
“國亦如此啊……有居安思危者,奮發圖強者,定能成強國。”昭文君抬手指著南側的洛水,悲聲道:“誰又能想到,昔日鞏守四方之臣,反而成了今日這濤濤洪水。觀今日,這天下大大小小的諸侯,可還有誰記得蜷居洛東的還有一位天子啊!””</p>
趙雍眼神微凝,也不知是這家夥喝多了還是故意出言諷刺。真不怕他舉兵先滅了他這東周小國?</p>
“而今周室勢微,君卻仍以周禮秉為己任,寡人佩服。”趙雍幽聲道。</p>
昭文君似是故意為之,深歎一聲繼續道:“天下大亂,國謀其存,民哀其生,仁行不存。”</p>
</p>
仁義?禮製……都到了講仁義的地步,那天下想必都大亂了。不思改變的仁義在亂世便是迂腐,刀兵之前,又有幾個人給你論仁義、講道理呢。</p>
不過……對昭文君的遵守之道,趙雍也並不否定。這個世界正是多了他們這些‘可愛’的人,才會變得這般有趣。</p>
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人,他還是很尊敬的。</p>
但,趙雍搖了搖頭:“大爭之世,凡仁道不適……君可知,天道之說?”</p>
“天道?”昭文君抬頭不解地望向趙雍,作揖道:“恭聽趙王之言。”</p>
趙雍悠悠道:“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損不足而奉有餘。人的天性便是如此,觀之今日,天下人心已亂,唯有舉義兵,方可伐亂禁暴。君之仁,可治世,但何以阻亂乎?”</p>
說罷趙雍複又歎了口氣,從塌上緩緩站起身來,微眯起眼睛,目視遠方,“寡人倒是希望這天下同君說的那般,國無征伐,民無乞哀。但,君欲行仁政,然動亂不止,仁亦不可強為矣。”</p>
昭文君目光閃爍,不動聲色道:“趙王可有問鼎之心乎?”</p>
“問鼎?”趙雍內心嗤笑一聲。隨即轉身凝視著昭文君,鄭重道:“古往今來,問鼎者都已成過眼雲煙,王侯將相、亦不過是匆匆過客。寡人無心問鼎,隻願千萬年後,寡人之名能在青史之上留下濃墨的一筆!”</p>
“時辰不早了,寡人也該走了。”趙雍說著上前拿過幾桉上的酒觴,一引而盡:“謝過君的美酒了,改日君赴邯鄲之時,寡人定將以趙酒相待。”</p>
“趙王且慢。”昭文君急忙起身,對著趙雍恭敬一揖。隨後便取下腰間別著的那把長劍,雙手托舉至趙雍麵前:“此劍久居深宮,平白蹉跎了鋒銳,今特贈之趙王。”</p>
趙雍剛才一直未曾注意到對方腰間別著的那把做工精致的劍鞘。接過長劍,在兩人目光的注視之下,緩緩將劍刃從鞘中拔出。</p>
伴隨著一道刺耳的金鐵交鳴之聲,亭外不遠處的侍衛聽到聲音,也皆驚詫地回過了頭,但見是趙王在持劍,遂放下心來。</p>
好鋒利!這是此劍給趙雍的第一個印象。</p>
其劍柄長約三寸,劍身約二尺,通體散發著一陣駭人的寒光。此劍應該不是中原列國所產,因為其材質明顯是青銅。而今中原列國造器多為鐵質。</p>
再細細觀去,隻見劍身之上、刻著兩個小小的篆體。</p>
“湛盧?”趙雍驚道。</p>
對於這柄傳說中的‘仁道之劍’他是早有耳聞。沒成想此劍竟然就在東周國。</p>
“趙王識得此劍?”昭文君也是有些驚訝道。</p>
“自然。湛盧名劍,昔年的越之名匠歐冶子所鑄,世稱仁義之劍。曾為勾踐所有,後吳越會稽一戰、勾踐獻於夫差,傳說夫差不仁,此劍不翼而飛,沒成想到此寶竟藏於君之手。”趙雍緩緩解釋道。</p>
昭文君歎道:“天下戰國,道義棄世,仁義之劍也隻好藏於周室……”旋即話頭一轉:“然今逢亂世之明君,此劍當有明主矣。”</p>
“好!好!好!”趙雍一連道三個好,對此劍他是愛不釋手,但更重要的是能得到附於周王室的東周君贈劍,所意為何,不言而喻。</p>
“君今日贈劍之禮,寡人記下了。”趙雍飽有深意地望了他一眼,隨即拜別。</p>
……</p>
行過鞏都,大軍繼續向西而行。行軍途中,趙雍不時想起昭文君同他說的那番話。</p>
周天子姬扁,年紀和魏鎣差不多大,也是個‘老壽星’,不過眼下,也是沒幾年好活的了。</p>
‘莫不是這昭文君想當新的天子?’趙雍突然想到。</p>
先前昭文君對他先說了一番仁義之言,彷佛就是再向趙雍表明自己高尚的品德。轉而又是贈劍,明顯有討好的嫌疑。</p>
不過,對於東、西兩公國和周王室之間的齷齪,他倒是沒有怎麽關注過。</p>
也或許是他多想了,畢竟這個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些將道義看的比生命還重要的人。</p>
但,身為一國之君的姬昭真的是這樣的人嗎?</p>
趙雍顧自搖了搖了頭,將這些亂七八糟的思緒甩了出去。現在想這些毫無作用,周王室而今雖弱,但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還是有一定的自治權的。</p>
……“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河南為陰、河北為陽”王畿洛邑的南側便是洛水,其宮城緊緊貼著洛水而建,洛水也便相當於是它的護城河。</p>
趙軍越過王畿洛邑時,已至黃昏時分。大軍與宮城隔河相望,雖然沒能從其內而過,但看著那沐浴在夕陽下宮闕,還是吸引了大部分將士的目光。</p>
人們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些宮闕殿宇,因為其規模足足占據了整個王畿的二分之一,建製更是遠遠高出了外城牆。</p>
如此宏偉的建築群,難以想象它已經在風雨中曆經了數百年的風霜,留存到今日實屬不易。趙雍久久側目,看著那以洛水而建的宮城,他感覺其內、定要比趙國的邯鄲宮還要要闊大奢華不少。</p>
那衝天而起的宏偉高台大殿,彷佛在向世人們展示著華夏族群、居中而立國,為天下之主的熊心鬥誌,傾訴著那忐忑而有奮勇進取的野心勃勃。</p>
趙雍不禁心神向往。</p>
但是無論多麽強大的帝國,都抵不過時間的侵蝕,再強大的帝國、終將是有壽終正寢的那一天。而這一天的到來,遠比建立者,想象中來的要快的多。</p>
餘暉漸漸灑下,再去看那奢華的宮闕,便不由得顯得有幾分淒冷和寂寞,完全沒有人氣。一股涼風吹過,更增荒涼之感。</p>
而今的周王室,便似眼前的城一般,盡是日暮西山了。</p>
六國的戰爭,似乎完全沒有影響到這裏,洛水的兩岸還能看到三三兩兩的行人,他們不知道眼前是哪國的軍隊,隻能盲目的俯首跪拜在地上,悄然抬頭,帶著好奇又敬畏的目光打量著那緩緩而行的過客。</p>
趙雍回過頭,目光堅定的望向前方的餘暉。</p>
當晚,趙軍便在遠離洛邑不遠的南岸紮營過夜,地點是周王室早已選好的,行營的中間甚至有一個被驅空的小村落,看來周天子對趙國借道的行為已經是逆來順受了。</p>
……</p>
函穀關作為昔日連接西都豐鎬(長安)至東都洛邑的主路線,其途易行。</p>
三日後,趙國大軍便緩緩行至函穀關的聯軍陣前。</p>
還未至行營,韓、魏兩國的統帥便早已等候在營前。眾人自薦官職,同趙雍見禮。“外臣,拜見趙王!”</p>
大多數人都是熟麵孔,相互見過禮後,便有行軍司馬,上前安排趙軍的營地駐紮。</p>
看著那如黑龍般的行營,趙雍對戰勢的把握更添信心。</p>
幾人簇擁著他走進帥帳,又相互寒暄了一番,意思到位,便很快插入到了主題之上。</p>
趙雍坐在上首,目光瞥向了公孫衍,示意讓其先發言。</p>
雖然軍帳中趙雍的身份最高,但此戰名義上的統帥還是公孫衍。</p>
趙雍對此毫無異議,身為合縱的發起人,公孫衍曾為秦國的最高軍事統帥,熟知秦軍的作戰風格,沒有誰比他更加合適。</p>
公孫衍起身,先對著趙雍一揖,隨即對剛剛到來的趙國眾將敘述起當今敵我兩軍戰況:“秦軍已經從各地陸續向函穀關增兵至十五萬,而今秦軍同我聯軍對峙已有月餘,依舊據關不出。”</p>
趙雍點了點頭,問道:“我軍的軍糧還能堅持多久?”</p>
“半年足以。”一旁的大舅哥韓倉出聲道。</p>
“大王親率軍來,我軍士氣已達鼎沸,外臣以為是時候對秦軍發起攻擊了。”韓悅道。</p>
趙雍瞥了對方一眼,又朝著公孫衍問道:“犀首以為如何?”</p>
“秦軍拒關強守,貿然攻城,若不勝,有損我軍士氣。外臣以為,還是等燕、楚兩軍一到,再合兵破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