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退兵之後的幾日,秦國和三晉小規模的騷擾、試探一直都未曾停止。</p>


    十二月初,贏疾見戰機已到,遂大開函穀關山門。</p>


    無數的玄甲從高山關隘的巨口中緩緩湧出。秦國尚水,崇尚黑色,玄甲也就是一種上了黑漆的鐵甲。</p>


    白衣鐵甲,場麵極其莊嚴肅穆。</p>


    決戰將臨,反觀三晉這邊,少了燕、楚的合縱聯軍,從兵力上對秦國已無壓倒性的優勢。</p>


    統合的圍殲戰術已是不可能實施了。</p>


    敵我兩軍數十萬的兵力,任何的陰謀詭計、在當下更是無用。</p>


    敵我雙方,都是想找個機會擺開了對幹。</p>


    但是對拚的時候總會有一些外界的條件影響勝負,地形、士氣、體力、人數之類,於是所謂戰術便是盡量把外部的條件引向對自己有利的一方……當然,最後還是對拚實力。</p>


    戰前誰都認為自己不會失敗!</p>


    ……北風呼嘯不止,雪花吹散,盡顯悲壯之色。</p>


    三晉十數萬聯軍呈梯形分布,韓軍的強弩陣、位於中陣的最前方,韓軍步卒拱衛其側,魏武卒位於陷陣的左側,趙軍位於右側。</p>


    聯軍的軍陣依序向後方的窪地緩緩延伸至兩側,在門水南部曠野一字擺開,同秦軍隔千米而望。</p>


    這樣布陣的好處便是利於聯軍的結陣交戰。</p>


    當然缺點也很明顯,那便是統協不便。</p>


    不過這也是無奈之舉,聯軍非是一家之兵,相互的戰法、統協本來就是有所差距的,再加上原本負責拱守兩翼的燕、楚聯軍已經沒了。若此時分散兵力很容易被秦軍一戰擊潰。</p>


    從燕國退兵的那一刻,聯軍在‘人和’上其實便已經輸給了秦國。</p>


    秦軍之所以選擇出城野戰,想來也是看透了這一點。</p>


    河東晉陽一戰,已經讓列國知道了騎兵的可怕,各國也相繼組建了自己的騎兵旅隊。其中以秦國為最,關中盛產良馬,秦國的先祖更是以牧馬起家,對於禦馬之術,秦人甚至要比趙人還要熟悉。</p>


    然而將馬從戰車,變成騎兵,看似隻是簡單的戰術變化。</p>


    但再好的軍隊也需要時間的磨煉和政治的支撐。</p>


    相較於以胡服騎射為國策的趙國,列國的效仿行為便不免有些東施效顰的感覺。尤其是當看到那寬袍大袖的騎馬姿勢,趙雍便嗤之以鼻。</p>


    這也是他不怕列國模仿的最主要原因。因為趙雍知道,要想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胡服才是基礎,而胡服便是政治!</p>


    每一場政治的改革都不是容易的。</p>


    野戰是騎兵的主場,但趙國的五千騎在數以十倍的大軍麵前,卻顯得有些渺小。秦軍似乎也知道自家的弊端,這次也學聰明了,為了防止趙國的鐵騎直衝中軍、進而分割,秦軍主將遂將大部分的戰車拱衛在了軍陣的側翼。</p>


    趙雍無奈,秦軍這個作法其實沒什麽大用,騎兵的靈活性要遠遠高於戰車和步兵,尤其是成建製的騎旅。</p>


    不過在不明戰勢之前,趙雍還是選擇暫時保存實力,遂命龐煖統騎兵策與聯軍的後方,以見機行事。</p>


    日頭漸漸升高,微暖的陽光照在那透亮的戈鋒之上,迸射出駭人的森冷寒光。</p>


    趙雍策馬居中奔向陣前,三晉大將在他的身邊暫時聚攏。趙雍騎在他那匹青鬃馬上同諸將對視一眼,隨即麵衝大軍,高聲道:“眾將士,三晉曆來多壯士,但三晉卻屢敗於秦!爾等的父輩、爾等的兄長、爾等的同袍或許就曾殉難於此!今日,他們的英靈將與爾等同在、同在於此!爾等沒有退路,爾等隻有前方,前方的函穀關、鹹陽城、還有那肥沃的河西之地。哪裏將屬於爾等!此戰隻有勝利!”</p>


    寒風吹散了他的音浪,將他的聲音帶向了更遠的地方。</p>


    將士們的眼中即有興奮,又有渴望,還夾雜著彷徨和恐懼,但此時的他們已經沒有退路了!“勝利!勝利!”這兩個字充斥在所有人的心頭。</p>


    “報仇!雪恥!”</p>


    “勝利!勝利……”</p>


    綿延數裏的大軍,並非是誰都能聽見趙雍那一番慷慨激昂的發言,但氣氛帶動著這些熱血的兒郎。十數萬人的共同呐喊,澎湃的聲量,將天地都震得隱隱發顫!</p>


    眾將紛紛拜別,陸續策馬離開中軍返回各自的統部。</p>


    傳令兵開始策馬奔走,宣讀著統帥的命令。</p>


    公孫衍依舊為三晉聯軍的主帥。</p>


    “大王,請到帳後觀戰!”公孫衍上前一步對趙雍作揖道。</p>


    趙雍搖了搖頭,翻身下馬,走上了中軍高台的戰鼓位置。</p>


    舉目遠眺,相隔數百米的秦軍大陣中似乎也在做著同樣的戰前動員。</p>


    寒風撫動著他的發髻,吹過他那刀削一般的臉龐,趙雍朝著遙遠的東方望了一眼。邯鄲的女兒們,此刻應該在祈福吧……</p>


    突然,趙雍感到對麵有一道目光朝著他深深地凝望過來,雖然看不到對方的麵容,但他能準確地感覺到,那道眼神中包含的淩厲殺意!</p>


    趙雍回瞪而去,同時拔出腰間的長劍:“殺!”</p>


    ‘嗚……’高昂的號角聲頓起。</p>


    “殺!”</p>


    “殺……”</p>


    幾年的準備,轟轟烈烈的伐秦大戰,總算走到了最關鍵的一步。但趙雍在這次戰役中不需要承擔什麽‘責任’。戰事一開,戰局便不再單單是人力所能控製的了。數十萬人的戰爭,單單是戰場便是何其的廣闊,敵我兩軍的軍陣更是一眼望不到頭。</p>


    大的戰役最忌諱胡亂指揮,三晉聯軍隻能有一個統帥,趙雍此時更像是一個象征。</p>


    隨著公孫衍的一聲令下。身旁的傳令軍旗開始快速的揮動,斥候帶著中軍的命令迅速擴展至全軍。</p>


    兩軍的步兵、戰車開始緩緩向前推動,越推越近,越推越近!</p>


    鋒戈上迸發的寒光刺進了人們的眼中,整齊劃一的步伐,金戈交戰的嗡鳴。大地開始劇烈地震動。</p>


    “嗚……”</p>


    隆隆地馬蹄聲響起,將士們的慘叫聲漸漸傳至他的耳邊。他不敢回頭,隻能將力氣盡數發泄在手中的鼓錘之上。</p>


    此戰非比以往,其戰爭規模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當世最為強大的四大國家其精銳皆在此,此戰將關乎之後的天下局勢。</p>


    趙雍渾身顫抖,雙手持著鼓錘,用力地敲打著戰鼓!</p>


    “嗖!”</p>


    ‘嗖……”一排,兩排……</p>


    弩箭的破空之聲驟然響起。</p>


    在秦軍進入射程之內的片刻,強弩便開始收割著秦軍將士的生命。</p>


    腕臂粗的弩箭,帶著勢不可擋的氣勢,直穿秦軍的方陣,任那鐵壁銅甲再如何堅固,都敵不得這片刻的雷霆之勢。</p>


    秦軍的數個方陣突出防禦圈,開始從側後方迂回,妄圖從側翼分割三晉的陣型。</p>


    然而久侯側翼的趙軍騎旅,頃刻間便粉碎了秦軍的謀算。失去戰車鐵盾保護的步卒,對上氣勢洶洶的鐵騎,非一合之敵。</p>


    三晉聯軍主力號稱三十萬、秦軍號稱二十萬,但實際人數總共也應該有三十萬人之多!在這個一國之人總數不到數百萬的年代,此等戰爭規模何其駭人。</p>


    三十萬人一起聚集到函穀關下,更何況此時的主要殺傷兵器、隻有十步到幾十步不等,人馬之洶湧,就和海潮一般!</p>


    原本剛下過雪的濕潤泥土,在鐵蹄的來回踐踏下,灰塵再度飛騰,人馬就好像踏在雲裏一樣。趙雍身在中軍之中,卻看不清遠處的實際戰況。公孫衍也是到處奔走,身旁熟悉麵孔已經換了一茬又一茬。</p>


    前麵的馬蹄轟鳴,無數的戰車、步卒在調動,遠遠看去讓趙雍覺得好像到了非洲的大草原,無數的野獸正在遷徙一般。</p>


    廝殺聲遠遠傳來,卻看不見戰場在何處,好像在北邊又好像南邊,總之到處都打起來了。</p>


    隨著參戰的部隊越來越多,戰場的規模也漸漸向西側更寬闊的地方擴展。</p>


    中軍的行陣也從最初的平原地帶,轉移到了一處高地之上。</p>


    及至下午,兩軍的衝殺依舊還在持續,越來越多的傷兵車馬從大路上往回運,戰況可謂是十分慘烈。</p>


    傍晚時分,秦軍開始朝著函穀關內退守,公孫衍也下令聯軍鳴金收兵。</p>


    ……及夜。淩厲如刀的夜風悠然拂過那淒厲無比的血屠地獄,褪去了白日的廝殺,便隻剩下那斷斷續續駭人的哀嚎、時而響徹戰場的上空。</p>


    趙雍回到中軍大營,剛剛走進營帳,便見兩個都尉一級的將領受了傷,其中一個膀子上還纏著掛彩的白布、看盔甲的製式應該是魏軍的將領。叫什麽名字趙雍倒是沒記住。</p>


    眾人急忙起身同他見禮。雖然很多人負了傷,但趙雍看眾將的神態,氣勢上卻未有絲毫萎靡。</p>


    隨後各部統計了戰損情況。</p>


    雖然趙雍心中早有預料,但親耳聽到諸將匯報的數據,還是不免讓他有些心驚。</p>


    戰死兩萬多人,負傷萬餘。戰死的比受傷的還要多。其中以魏國損傷最重,單單一戰魏武卒便減員一萬餘,其次是趙國,再次為韓國。</p>


    今日秦軍突襲的主方向便是魏軍拱手的左側。</p>


    兩萬多的兒郎,一日之間便魂歸九幽……</p>


    與此戰相比,去年的北疆一戰簡直就像是過家家。</p>


    趙雍恨得牙癢癢,半晌才反應過來,示意眾將落座。</p>


    趙雍隨即幽幽開口道:“今日一戰,寡人觀之我軍,士氣仍在……然秦軍進退有據,吾軍似無可乘之機。”</p>


    龐煖此時出聲附和道:“秦軍依險固守,背靠函穀,臣率騎旅剛從秦軍側翼突入,秦軍主力便退回於關隘之內……若此番久戰下去,吾軍恐怕討不得好處。”</p>


    能從正麵戰場上擊敗秦軍,雖然給苦秦久矣的三晉將士帶來了不少信心。</p>


    但而今的實情,也的確像龐煖說的那般。戰可戰,但勝不易。</p>


    趙雍環視帳內一周,緩緩道:“諸位若有破秦良計,旦可直言。”</p>


    眾將頓時你一言、我一語,但良計?哪還有什麽良計,若是有早就使出來了。</p>


    而今的良計便是對耗,看誰先耗得過誰……</p>


    這樣的情況其實也是無奈,三晉勢勝,今日決戰聯軍占優。若是他國,敵軍已然是敗了。</p>


    然而對手是秦國。</p>


    秦軍背靠險關,若固守不出,聯軍也沒法子,隻能慢慢消耗。</p>


    不過相對的,聯軍若是久持,恐有變數。畢竟三晉的背後還有一個齊國和楚國。</p>


    趙雍煩躁之際,龐煖再度開口道:“臣有一計,不知當言否?”</p>


    此言一出,帳中諸將的目光頓時傾注在了龐煖身上。</p>


    其中有不熟龐煖身份之人,見這麵容青澀的小將兩次於趙王麵前高言,立即同身旁的同僚竊竊私語詢問其人身份。</p>


    </p>


    “旦可直言。”趙雍道。</p>


    “王上且看。”龐煖上前兩步走到沙輿圖前,指著西南的一塊山勢道:“這裏是函穀關,這裏是武關,從函穀關至武關不過四百裏,急行軍數日即至,騎兵兩日可達。”龐煖說罷,抬起頭對著眾人繼續道:“秦軍舉國之兵盡在函穀,若我聯軍譴一偏軍,威逼武關,殺奔藍田,鹹陽即望。”</p>


    眾將皆是一驚,看向龐煖的目光不由得帶上了一絲欽佩。</p>


    但趙雍卻知道,破武關比破函穀其實簡單不了多少。</p>


    未發一言的公孫衍,起身對著龐煖拱了拱手道:“將軍之計雖為善,不過將軍或許不知,秦國的邊防雖然倚重崤函,但是在武關、在河西仍然有重兵把守,若單以偏軍奔襲,效果同函穀也差不多。”</p>


    公孫衍如此說,並非是對龐煖不屑。恰恰相反,他對這年輕的小將大有可觀。</p>


    在這個諸侯分據、信息不通的年代,列國的將領往往隻會對本國或者鄰國的地形、地勢熟路輕轍。而武關、別說是趙國,就算是楚國、魏國知其者也是少數,非宿將者不通。</p>


    龐煖同公孫衍回了一禮,繼續道:“仆的意思並非是從武關破入。”</p>


    “將軍何意?”公孫衍疑惑道。</p>


    在場的諸將也跟著他一起疑惑。</p>


    未等龐煖回話,公孫衍已經先一步反應過來:“將軍說的可是從蒲阪?”</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戰國從趙王雍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浩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浩淵並收藏戰國從趙王雍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