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雲海之上
開局失業,我讓歌壇大魔王回歸 作者:程硯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羅貝妮一覺睡醒時,夕陽在雲海之上,霞光萬丈。
她盯著雲海看了一會兒,才懶懶的拿出飛行模式的手機,看下載下來的文檔,信手先扒拉一下,出乎她的預料,這行文一看就是翻譯成中文的書籍,字裏行間的翻譯腔讓她很熟悉。
這難道是英文書籍?
羅貝妮仔細回想,又把文字翻到開頭,“《查令十字街84號》”,羅貝妮不記得有這麽一本書,難道是她沒顧上看的新書?
她這一段時間忙於官司,對工作多有疏忽,出了新書不知道也正常,可翻譯是有滯後性的,除了大熱或者學術性著作外,在短時間內翻譯成中文的書幾乎沒有。
編輯問她有沒有版權問題——
羅貝妮想這大概是民間翻譯大神把這本書翻譯到國內了。
她很納悶,這是一本書信體小說,不知道這本書有什麽好的,睡醒無事,她索性就看看,手指往下撥,“送給我的大魔王”,莫名其妙。
她繼續往下翻。
“諸位先生:我在《星期六文學評論》上看到你們刊登的廣告,上頭說你們“專營絕版書”。另一個字眼“古書商”總是令我望之卻步,因為我老是認為:既然“古”,一定也很“貴”吧。而我隻不過是一名對書籍有著“古老”胃口的窮作家罷了……”
羅貝妮看到這兒,大致明白這是一本讀者和書商來往的信件了。
寄信者的幽默讓她輕挑起嘴角。她作為半個編輯行業的人,對書自然感興趣,對讀者和書商之間能有什麽羈絆,還真有點兒好奇。
在看到書店經理弗蘭克尋找到部分對應的書籍後寄出書籍並回信時,羅貝妮心中一暖。這一定是愛書之間信任吧,才讓他對相隔萬裏的人毫無戒心,在沒收到錢的情況下就把書寄了出去。
在那個依靠信傳遞,要慢慢等的時代,這樣的信任和等待彌足珍貴,而現在有了手機,有了網絡,信任反而在減少,她的婚姻就是在信任不斷的消磨中最終走向死亡的。
他們相互猜疑,他們吵鬧,他們把曾經最親密才分享和知道的秘密、禁忌和逆鱗,化為一把把刀插進彼此的胸口,最後遍體鱗傷。
在坐飛機前,羅貝妮一直在問,婚姻是什麽——
她煩躁的摸了摸頭,繼續看下去,海蓮和弗蘭克的關係在慢慢的拉近,在看到海蓮吐槽新約聖經的時候,她會心一笑,在看到海蓮為弗蘭克他們寄送禮物後,又專門寫了一封信擔心他們的習俗時,不知不覺間兩個人已經成可以隨意開玩笑的朋友了,以至於海蓮在信中鞭策弗蘭克:“弗蘭克!你在幹嗎?我啥也沒收到!你該不是在打混吧?”
看到海蓮挑選情詩詩集時,羅貝妮發現她們口味一樣。
“他手上有隻賣六美元的首版《大學論》,竟還問我要不要買!真不曉得該說他老實呢,還是憨?”
海蓮小姐越來越調皮了。
羅貝妮也漸漸發現,書作為紐帶把弗蘭克和海蓮聯係的更加緊密,他們聊書,聊書的封麵,寄照片分享自己的生活,海蓮為物資缺乏的弗蘭克一家寄食物;就包裝書的紙頁上的內容相互探討,還要分享約克郡布丁的做法,甚至為布魯克林道奇隊祈禱。
很巧,羅貝妮也喜歡這支隊伍。
不過,他們現在已經不在布魯克林。
海蓮在信中說:“我喜歡扉頁上有題簽、頁邊寫滿注記的舊書;我愛極了那種與心有靈犀的前人冥冥共讀,時而戚戚於胸、時而被耳提麵命的感覺……”
羅貝妮腦海中甚至能浮現出他們相互寄信時臉上的笑容,收到信時的會心一笑,二十年生活,或許陰沉,或許無望,但在信的來回之間,生命有了色彩,將生活過成了詩。
海蓮甚至把書店當成了自己的書店,當朋友有機會去倫敦,並把書店在信中描述給她時,海蓮說:“我不想讓你以為我是酸葡萄,不過我實在不明白,你究竟是何德何能?老天竟任由伱飽覽遍逛“我的書店”;而我為什麽就隻得乖乖蹲在九十五大街的破公寓裏,埋頭寫著這勞什子《埃勒裏·奎因的冒險》電視劇集腳本……:”
羅貝妮眉頭微皺,《埃勒裏·奎因的冒險》她聽都沒聽過,如此看來,這本書的作者至少是很熟悉書中那個年代背景的,若不然很難把這些描繪的栩栩如生。
在書信來往中,漸漸地店員,弗蘭克的夫人、鄰居博爾頓都跟海蓮有了聯係。但內容最多的,還是海蓮對書的喜歡和抱怨,他們稱呼進化到了大懶蟲、親愛的海蓮,落款“想念您,弗蘭克”,正如海蓮信中所言,“這個世界上了解我的人隻剩你一個了。”
在書中,海蓮念念不忘“她的書店”,而弗蘭克一家和整個書店,也盼望著海蓮到倫敦,並說“橡原巷37號將會有一個房間,可供您無限期地住宿。”
然而,就在羅貝妮以為他們終會相見時,弗蘭克因病而亡。
二十年的歲月,二十年的交心,海蓮未曾見弗蘭克一麵,她為了瞧倫敦的街景而看了許多英國電影;她說她要去追尋英國文學,然而,賣給她書的好心人去世了。
“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羅貝妮讀到這兒時,正站在機場外麵,她望著太陽初升,街道車水馬龍,一時間悵然若失,就好像經曆了一場美好的幻夢,現在夢醒了。
她恍惚間不知道該去哪兒,來之前做的攻略全作廢了。
她也曾想踩上布著塵灰的人行道……走遍柏克萊廣場,逛盡溫柏街;置身在約翰·多恩布道的聖保羅大教堂;趺坐在伊麗莎白拒為階下囚的倫敦塔前台階上……
現在——
羅貝妮攔下一輛出租車,上車後告訴司機,“去《查令十字街84號》。”
她在車上打開手機,關閉飛行模式,聊天軟件上蹦出編輯的信息:“是外國的作品嗎,作者是誰?”
羅貝妮看到的中文上,作者一欄是佚名,她以為不知道作者,回編輯說她查一下。
她盯著雲海看了一會兒,才懶懶的拿出飛行模式的手機,看下載下來的文檔,信手先扒拉一下,出乎她的預料,這行文一看就是翻譯成中文的書籍,字裏行間的翻譯腔讓她很熟悉。
這難道是英文書籍?
羅貝妮仔細回想,又把文字翻到開頭,“《查令十字街84號》”,羅貝妮不記得有這麽一本書,難道是她沒顧上看的新書?
她這一段時間忙於官司,對工作多有疏忽,出了新書不知道也正常,可翻譯是有滯後性的,除了大熱或者學術性著作外,在短時間內翻譯成中文的書幾乎沒有。
編輯問她有沒有版權問題——
羅貝妮想這大概是民間翻譯大神把這本書翻譯到國內了。
她很納悶,這是一本書信體小說,不知道這本書有什麽好的,睡醒無事,她索性就看看,手指往下撥,“送給我的大魔王”,莫名其妙。
她繼續往下翻。
“諸位先生:我在《星期六文學評論》上看到你們刊登的廣告,上頭說你們“專營絕版書”。另一個字眼“古書商”總是令我望之卻步,因為我老是認為:既然“古”,一定也很“貴”吧。而我隻不過是一名對書籍有著“古老”胃口的窮作家罷了……”
羅貝妮看到這兒,大致明白這是一本讀者和書商來往的信件了。
寄信者的幽默讓她輕挑起嘴角。她作為半個編輯行業的人,對書自然感興趣,對讀者和書商之間能有什麽羈絆,還真有點兒好奇。
在看到書店經理弗蘭克尋找到部分對應的書籍後寄出書籍並回信時,羅貝妮心中一暖。這一定是愛書之間信任吧,才讓他對相隔萬裏的人毫無戒心,在沒收到錢的情況下就把書寄了出去。
在那個依靠信傳遞,要慢慢等的時代,這樣的信任和等待彌足珍貴,而現在有了手機,有了網絡,信任反而在減少,她的婚姻就是在信任不斷的消磨中最終走向死亡的。
他們相互猜疑,他們吵鬧,他們把曾經最親密才分享和知道的秘密、禁忌和逆鱗,化為一把把刀插進彼此的胸口,最後遍體鱗傷。
在坐飛機前,羅貝妮一直在問,婚姻是什麽——
她煩躁的摸了摸頭,繼續看下去,海蓮和弗蘭克的關係在慢慢的拉近,在看到海蓮吐槽新約聖經的時候,她會心一笑,在看到海蓮為弗蘭克他們寄送禮物後,又專門寫了一封信擔心他們的習俗時,不知不覺間兩個人已經成可以隨意開玩笑的朋友了,以至於海蓮在信中鞭策弗蘭克:“弗蘭克!你在幹嗎?我啥也沒收到!你該不是在打混吧?”
看到海蓮挑選情詩詩集時,羅貝妮發現她們口味一樣。
“他手上有隻賣六美元的首版《大學論》,竟還問我要不要買!真不曉得該說他老實呢,還是憨?”
海蓮小姐越來越調皮了。
羅貝妮也漸漸發現,書作為紐帶把弗蘭克和海蓮聯係的更加緊密,他們聊書,聊書的封麵,寄照片分享自己的生活,海蓮為物資缺乏的弗蘭克一家寄食物;就包裝書的紙頁上的內容相互探討,還要分享約克郡布丁的做法,甚至為布魯克林道奇隊祈禱。
很巧,羅貝妮也喜歡這支隊伍。
不過,他們現在已經不在布魯克林。
海蓮在信中說:“我喜歡扉頁上有題簽、頁邊寫滿注記的舊書;我愛極了那種與心有靈犀的前人冥冥共讀,時而戚戚於胸、時而被耳提麵命的感覺……”
羅貝妮腦海中甚至能浮現出他們相互寄信時臉上的笑容,收到信時的會心一笑,二十年生活,或許陰沉,或許無望,但在信的來回之間,生命有了色彩,將生活過成了詩。
海蓮甚至把書店當成了自己的書店,當朋友有機會去倫敦,並把書店在信中描述給她時,海蓮說:“我不想讓你以為我是酸葡萄,不過我實在不明白,你究竟是何德何能?老天竟任由伱飽覽遍逛“我的書店”;而我為什麽就隻得乖乖蹲在九十五大街的破公寓裏,埋頭寫著這勞什子《埃勒裏·奎因的冒險》電視劇集腳本……:”
羅貝妮眉頭微皺,《埃勒裏·奎因的冒險》她聽都沒聽過,如此看來,這本書的作者至少是很熟悉書中那個年代背景的,若不然很難把這些描繪的栩栩如生。
在書信來往中,漸漸地店員,弗蘭克的夫人、鄰居博爾頓都跟海蓮有了聯係。但內容最多的,還是海蓮對書的喜歡和抱怨,他們稱呼進化到了大懶蟲、親愛的海蓮,落款“想念您,弗蘭克”,正如海蓮信中所言,“這個世界上了解我的人隻剩你一個了。”
在書中,海蓮念念不忘“她的書店”,而弗蘭克一家和整個書店,也盼望著海蓮到倫敦,並說“橡原巷37號將會有一個房間,可供您無限期地住宿。”
然而,就在羅貝妮以為他們終會相見時,弗蘭克因病而亡。
二十年的歲月,二十年的交心,海蓮未曾見弗蘭克一麵,她為了瞧倫敦的街景而看了許多英國電影;她說她要去追尋英國文學,然而,賣給她書的好心人去世了。
“你們若恰好路經查令十字街84號,請代我獻上一吻,我虧欠她良多…”
羅貝妮讀到這兒時,正站在機場外麵,她望著太陽初升,街道車水馬龍,一時間悵然若失,就好像經曆了一場美好的幻夢,現在夢醒了。
她恍惚間不知道該去哪兒,來之前做的攻略全作廢了。
她也曾想踩上布著塵灰的人行道……走遍柏克萊廣場,逛盡溫柏街;置身在約翰·多恩布道的聖保羅大教堂;趺坐在伊麗莎白拒為階下囚的倫敦塔前台階上……
現在——
羅貝妮攔下一輛出租車,上車後告訴司機,“去《查令十字街84號》。”
她在車上打開手機,關閉飛行模式,聊天軟件上蹦出編輯的信息:“是外國的作品嗎,作者是誰?”
羅貝妮看到的中文上,作者一欄是佚名,她以為不知道作者,回編輯說她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