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考曆史上出了一個有名的清官張伯行。他曆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為謝絕各方饋贈,專門寫了一篇《卻贈檄文》,其中說道:“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我看,這也可以作為一麵鏡子。
——《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3月18日)
延伸閱讀
說到清朝的廉吏,除了盡人皆知的於成龍,還有一位不能不提,那就是河南蘭考人張伯行。張伯行生於1652年,卒於1725年。他曆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官至禮部尚書,康熙評價“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伯行操守為天下第一”。
張伯行在福建巡撫任上,為了杜絕接踵而來的送禮者,特地撰寫了這篇《卻贈檄文》,張貼於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檄文言簡意賅地說,一根絲、一粒米,都關係我的名節;一厘錢、一毫錢,都屬於百姓的血汗。寬待一分,百姓所受的恩惠就不止一分;索取一文,我的為人便一文不值。誰說這是交際的常道?其實有損道德。如果不是不義之財,這些東西從何而來?那些送禮者見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討沒趣,便悄然離去。這篇檄文也不脛而走,廣為傳誦,被人們譽為為政清廉的“金繩鐵矩”。
不過,在災荒之年,張伯行卻能“家運錢米,並製棉衣,拯民饑寒”,還開倉放糧賑災,別人因此指責他獨斷專行時,他義正詞嚴地質問:“穀倉更重要,還是人命更重要?”這樣的清官、好官,備受百姓愛戴。張伯行卸任江蘇巡撫時,揚州百姓以水果蔬菜相送。他婉言謝絕,百姓們哭著說道:“您在任上,隻喝了我們江南一杯水;您今天走了,千萬不要推辭百姓的一點心!”萬不得已,張伯行才收下一棵青菜、兩塊豆腐,“一青二白”。
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聯係河南蘭考縣。在參加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時,他講述了張伯行的故事,以張伯行的行止事跡說明,小事小節是恪守廉潔的第一道防線,良好作風是在小事小節中建立起來的。習近平全文引用《卻贈檄文》,警醒全黨謹記由量變到質變的深刻哲理,因為“大多數腐敗分子是從不注意小事小節逐步走到腐化墮落境地的”。
習近平指出,張伯行的《卻贈檄文》,“也可以作為一麵鏡子”。此文照見嚴以用權、廉以為官的嚴格自律,也說明古代廉政文化、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是廉政教育的一座富礦。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講述古代廉吏故事、援引廉政格言。2013年時,在他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還專門就我國曆史上的反腐倡廉進行集體學習。
——《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3月18日)
延伸閱讀
說到清朝的廉吏,除了盡人皆知的於成龍,還有一位不能不提,那就是河南蘭考人張伯行。張伯行生於1652年,卒於1725年。他曆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官至禮部尚書,康熙評價“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伯行操守為天下第一”。
張伯行在福建巡撫任上,為了杜絕接踵而來的送禮者,特地撰寫了這篇《卻贈檄文》,張貼於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檄文言簡意賅地說,一根絲、一粒米,都關係我的名節;一厘錢、一毫錢,都屬於百姓的血汗。寬待一分,百姓所受的恩惠就不止一分;索取一文,我的為人便一文不值。誰說這是交際的常道?其實有損道德。如果不是不義之財,這些東西從何而來?那些送禮者見此犀利檄文,不敢自討沒趣,便悄然離去。這篇檄文也不脛而走,廣為傳誦,被人們譽為為政清廉的“金繩鐵矩”。
不過,在災荒之年,張伯行卻能“家運錢米,並製棉衣,拯民饑寒”,還開倉放糧賑災,別人因此指責他獨斷專行時,他義正詞嚴地質問:“穀倉更重要,還是人命更重要?”這樣的清官、好官,備受百姓愛戴。張伯行卸任江蘇巡撫時,揚州百姓以水果蔬菜相送。他婉言謝絕,百姓們哭著說道:“您在任上,隻喝了我們江南一杯水;您今天走了,千萬不要推辭百姓的一點心!”萬不得已,張伯行才收下一棵青菜、兩塊豆腐,“一青二白”。
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習近平聯係河南蘭考縣。在參加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時,他講述了張伯行的故事,以張伯行的行止事跡說明,小事小節是恪守廉潔的第一道防線,良好作風是在小事小節中建立起來的。習近平全文引用《卻贈檄文》,警醒全黨謹記由量變到質變的深刻哲理,因為“大多數腐敗分子是從不注意小事小節逐步走到腐化墮落境地的”。
習近平指出,張伯行的《卻贈檄文》,“也可以作為一麵鏡子”。此文照見嚴以用權、廉以為官的嚴格自律,也說明古代廉政文化、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敗得失是廉政教育的一座富礦。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講述古代廉吏故事、援引廉政格言。2013年時,在他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還專門就我國曆史上的反腐倡廉進行集體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