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有不少官吏是既廉又勤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要求自己做到“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司馬光“欲以身殉社稷,躬親庶務,不舍晝夜”,“於物淡然無所好”,“惡衣菲食以終其身”。封建官吏尚能如此,我們無產階級的幹部何言不能!以毛主席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是廉政與勤政的楷模。我們各級幹部一定要向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學習,努力做到“廉不言貧,勤不道苦”。這樣,我們就能永遠植根於群眾之中。


    ——《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係人民群眾》(1989年1月)摘自《擺脫貧困》


    延伸閱讀


    河南內鄉縣衙東賬房懸有一副楹聯,上聯是:廉不言貧,勤不言苦;下聯為:尊其所聞,行其所知。上聯意思是:真正廉潔的人,不會講自己如何清貧;真正勤政的人,不會抱怨自己如何辛苦。下聯意思是:要重視傾聽來自民間的聲音,努力踐行自己所認知的理念。“廉不言貧,勤不道苦”是對上聯的化用。這個既講廉政也講勤政的為政箴言,在今天的黨風廉政建設中,仍有很強的現實價值。


    蜀國丞相諸葛亮,嚴於律己,一生節儉,從27歲出山到53歲病逝於五丈原,勤勤懇懇輔佐劉備和劉禪26年,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典範。據載,諸葛亮在臨終前給劉禪寫下了《自表後主》一文,文章寫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北宋司馬光,幼年時“砸缸救友”,成就一段機智果敢的佳話。他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勵,做事刻苦勤奮,一生主要精力用在修史和從政上,主持編纂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入仕40餘載,無論早年做地方官吏,還是後來任高官要職,一如既往地清正廉潔,“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晚年的司馬光曾寫下《訓儉示康》一文教導兒子司馬康,“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以儉立名,以侈自敗”的至理名言,至今依然頗具警示意義。


    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堪稱廉政與勤政的楷模。有這樣一個細節:1936年,埃德加·斯諾到達陝甘寧邊區,成為第一個來這裏采訪的西方記者。他發現,毛澤東隻有兩套製服和唯一一件綴補過的大衣,壓根兒沒有個人財產;紅軍官兵待遇平等,且薪餉微不足道,沒有人為了個人發財而貪汙、徇私……斯諾得出結論: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人民軍隊“堅忍卓絕,任勞任怨,是無法打敗的”。


    從諸葛亮到司馬光,習近平以人解聯、以事說理,提出了一個黨員幹部政治素養的問題。清廉乃為政之基,勤政是善政之要,既廉又勤,官德才算圓滿,善治才能成真。


    習近平曾填詞一首感佩焦裕祿執政為民的情懷,也曾親自撰文稱讚穀文昌“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他言近旨遠地說:“黨的幹部都是人民公仆,自當在其位謀其政,既廉又勤,既幹淨又幹事。”可見,勤政廉潔的優秀品質,是習近平心中分量最重的政治素養。廉政建設和勤政建設既是一場清廉和效能的革命,也是一場思想觀念深處的革命。在思想深處建構起清正廉潔、勤政為民的自覺意識,“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幹部才是好幹部,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信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講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講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