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同誌生活簡樸、勤儉辦事,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他的衣、帽、鞋、襪都是拆洗多次,補了又補、縫了又縫。他嚴守黨紀黨規,從不利用手中權力為自己和親屬謀好處。他親自起草《幹部十不準》,對幹部廉潔自律作出具體規定。昨天,在焦裕祿同誌紀念館的《幹部十不準》展板前,我又仔細看一下,覺得他是真正抓規矩,非常有針對性。所以,我們的規定不要搞得花花綠綠的,措辭很漂亮,但內容空洞。《幹部十不準》除了規定“一律不準送戲票”外,還規定“十排以前戲票都不能光賣給機關”,就是說好票要留一些給群眾。他無意間聽到兒子因認識售票員看戲未買票,便教育兒子不能搞特殊“看白戲”,並立即拿出錢叫兒子到戲院補票。這樣的嚴於律己、潔身自好,生動體現了他對從嚴治黨的自覺。


    ——《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3月18日)


    延伸閱讀


    焦裕祿,1922年8月出生於山東淄博的一個貧苦家庭,1945年就主動要求當上民兵,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8年隨工作隊南下,1962年調到河南蘭考縣,出任蘭考縣委書記。正是在蘭考縣委書記任上,焦裕祿彰顯了堅貞不移的信仰本色,鑄就了一座共產黨人的精神豐碑。


    1962年到1964年間,蘭考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威脅,焦裕祿同全縣幹部和群眾一起,進行了小麵積翻淤壓沙、翻淤壓堿、封閉沙丘試驗,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出整治“三害”的具體策略,探索出了大規模栽種泡桐的辦法。在此期間,焦裕祿身患肝癌,依舊忍受劇痛堅持工作,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使得蘭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明顯成效。焦裕祿帶領群眾為了防風固沙栽種的泡桐樹,在今天已經成了蘭考的一個特色產業,截至2014年,蘭考泡桐產業年產值已達60多億元,從防沙樹變成了群眾的搖錢樹。焦裕祿在蘭考時間雖短,但是留下的“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具有永恒的價值。


    習近平多次講述焦裕祿的故事,多次動情回憶40多年前學習焦裕祿的情景:“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穆青等同誌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我當時上初中一年級,政治課老師在念這篇通訊的過程中多次泣不成聲。特別是念到焦裕祿同誌肝癌晚期仍堅持工作,用一根棍子頂著肝部,藤椅右邊被頂出一個大窟窿時,我受到深深震撼……”從此,焦裕祿精神就在習近平心中深深紮根,激發出巨大的精神動力。習近平還專門為焦裕祿寫過一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的詞,“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寄托著習近平對焦裕祿的敬意和緬懷。


    焦裕祿的故事代代相傳,焦裕祿精神具有永恒的時代價值。習近平反複強調,“縣委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線指揮部’”“縣級政權所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大,尤其是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進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習近平同廣大黨員幹部一起重溫焦裕祿精神,正是為了激勵廣大縣委書記向焦裕祿學習,努力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真正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講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講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