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王國維論述治學有三種境界:一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領導幹部學習理論也要有這三種境界。首先,理論學習上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誌存高遠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靜下心來通讀苦讀;其次,理論學習上要勤奮努力,刻苦鑽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撓,下真功夫、苦功夫、細功夫,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願;再次,理論學習貴在獨立思考,學用結合,學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學習和實踐中“眾裏尋他千百度”,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隻有這樣,各級領導幹部才能做到帶頭學、深入學、持久學,成為勤奮學習、善於思考的模範,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模範,學以致用、用有所成的模範。


    ——《理論學習要有三種境界》(2003年7月13日)摘自《之江新語》


    延伸閱讀


    “治學三境界”,是國學大師王國維著作《人間詞話》裏的一段話。王國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治學三境界”將晏殊、柳永、辛棄疾的三個詞句巧妙化用,將原詞對愛情浪漫纏綿的刻畫改造成治學、創業的三種境界,增添了哲理意味。


    第一境界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這首詞上闋移情於景,在景物描寫中注入離恨之情;下闋承離恨而來,通過高樓獨望把主人公相思的神態生動地表現出來。王國維以此寄托胸臆,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


    第二境界引用自北宋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首詞以春愁相思為主題,著重表現愛的艱辛和無悔,作者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一起,抒情寫景,感情真摯。王國維別具匠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就大事業、大學問不可能輕而易舉,必須堅定不移,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後悔。


    第三境界出自南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詞上闋寫正月十五滿城燈火、盡情狂歡的祥和景象;下闋寫尋覓意中人,刻畫出一位不慕榮華、甘受冷落的美人形象。王國維以此引申,沒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會有瞬間的頓悟和理解。


    習近平以“治學三境界”闡釋理論學習,把勸學的道理寄托在優美詞句中,啟發領導幹部帶頭學、深入學、持久學各類理論知識。“治學三境界”啟示我們,理論學習不僅要有“望盡天涯路”的遠大追求,也要勤奮努力、刻苦鑽研,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更重要的是要善於獨立思考,堅持學用結合、學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學習和實踐中“眾裏尋他千百度”,領悟“燈火闌珊處”所藏的真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講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講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