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曆史,凡是升平昌盛之世,總是伴隨著大批人才賢士的出現;凡是有作為、有建樹的曆史人物,對人才問題總是高度重視的。像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等故事,已為大家熟知,成為千古佳話。這裏,我想再講一個古人薦賢用賢的故事,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


    唐太宗李世民,是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他的用人政策,曆來被後人所稱道。他當皇帝後,要大臣封德彝負責推薦賢才。可是幾個月過去,封德彝一個人才也沒有推薦出來。他不僅不舉薦,還說自己“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當即駁斥他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意思是君子選用人才好比使用器物,應該各取所長,因人而異。不這樣,難道還能向其他朝代去借人才嗎?你推薦不出人才,隻能說明你不識人才,怎麽能說沒有人才,這不太貶低天下之人了嗎?唐太宗排除阻力,廣開才路,不拘一格,提拔新人,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就是發現和重用馬周。馬周出身低微,家境貧寒,寄居在中郎將常何家中做門客。有一次,唐太宗要求大臣“極言得失”,就是讓大臣們給皇帝提意見,馬周替常何寫了一個有20多條意見的條陳。唐太宗看後大為欣賞,當他從常何嘴裏知道是馬周所寫時,立即派人去請,因為來得慢了,他還派人去催。唐太宗親自同當時僅29歲的馬周談話,認為他很有才能,就安排他在門下省當官,以後不斷提拔。馬周幫助唐太宗處理了許多複雜事件,成為一時的名臣。由於唐太宗不拘一格,廣開才路,重用賢才,使得他統治的時期,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少有的升平時期,出現了有名的“貞觀之治”。


    ——《人才對發展經濟的作用不可估量》(1983年4月25日)摘自《知之深愛之切》


    延伸閱讀


    唐太宗李世民一朝的人才之盛可謂燦若星河。房玄齡孜孜奉國,知無不為;李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魏征恥君不及堯、舜,以諫諍為己任;王珪激濁揚清,嫉惡好善;戴胄處繁治劇,眾務畢舉。正是因為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創造出名垂史冊的“貞觀之治”。這從一個側麵折射出唐太宗李世民用人如器的胸襟,他駁斥封德彝“但於今未有奇才耳”的謬論,也說明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氣度。


    習近平還講了唐太宗發現和重用馬周的故事。馬周出身低微,家境貧寒,寄居在中郎將常何家中做門客,因為替常何寫了一個有20多條意見的條陳,而備受賞識,得到重用。馬周曾提出“自古以來,國之興亡,不由積蓄多少,惟在百姓苦樂也”的命題,酷愛讀史的毛澤東也高度評價馬周的這份時政奏折,稱之為“賈生《治安策》以後第一奇文”。唐太宗曾經說:我一天見不到馬周就想他。可見馬周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當時的宰相岑文本也說馬周的才能可比漢朝的張良。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馬周當上了宰相,還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師,對李治諄諄教導,教李治如何治政,對李治當皇帝以後治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太宗為了表彰馬周對國家作出的巨大貢獻,親自為馬周題詞:“鸞鳳淩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對馬周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這在名臣雲集、大賢輩出的唐朝初年也是不多見的。


    習近平通過講述唐太宗不拘一格選人才的故事,說明廣開才路、重用賢才對於良政善治的重要作用,對做好人才工作提出了“用人如器,各取所長”的思路。


    習近平一向重視人才工作,反複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人才”,“沒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就難以順利實現”,從戰略全局的高度說明人才的極端重要性;“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占據優勢”,從國際競爭的角度展示人才工作的重要作用;“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從尊重人才的視角闡發深化人才機製改革的現實路徑。習近平求賢若渴的呼聲,是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提醒,也是對天下英才的深沉呼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講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講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