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人生樂在相知心。”中秘兩國人民曆來感情相連、心靈相通。這裏,我想提及兩位秘魯朋友。一位是已故秘魯作家、記者安東尼奧·阿爾塞,上世紀60年代起,為了向拉美民眾展示真實的中國,他多次遠赴中國采訪報道。1970年,他的女兒梅梅在北京出生,但不幸罹患敗血症。周恩來總理知道這一情況後,立即指示醫學專家對她進行救治,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組織戰士趕往醫院獻血,梅梅最終轉危為安。長大後,同父親一樣,梅梅長期為中秘友好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另一位是秘魯漢學家和翻譯家吉葉墨先生,他1979年至1991年在中國南京大學和對外經貿大學教授西班牙語,撰寫了《來自中國的報道》、《李白詩選》、《中國文化百科全書》等著作。此外,他在中國還是一位影星,出演了包括《大決戰》、《重慶談判》等25部中國電影,受到中國觀眾喜愛。現在,吉葉墨先生已經87歲了,聽說他仍然堅持每年訪華,我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同舟共濟、揚帆遠航,共創中拉關係美好未來——在秘魯國會的演講》(2016年11月21日)


    延伸閱讀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安東尼奧·阿爾塞是秘魯記者和作家。他於1931年出生在秘魯北部城市特魯希略,25歲時就當選為秘魯全國記者協會主席,並先後在秘魯的多家知名報紙擔任總編。


    阿爾塞長期關注中國的變化和發展,也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有關新中國的文章。1967年,阿爾塞帶著妻子一起來到中國,在北京廣播電台工作。3年後,他的女兒梅梅順利出生。然而沒過多久,梅梅就得了嚴重的敗血症,病情危急。周恩來總理得知這一情況後,馬上請軍區醫院安排幾位專家為梅梅進行會診。要給梅梅治病,需要大量輸血。然而,醫院的血庫與梅梅血型匹配的血漿卻已不多。情況緊急,醫療部門迅速向駐京部隊求援。戰士們知道消息後,紛紛趕到醫院獻血。最終,梅梅轉危為安,脫離險境。


    在中秘建交的曆史過程中,阿爾塞還扮演了“特使”的角色。1970年前後,在回秘魯探望病重的父親時,阿爾塞把中國願意與秘魯擴大交往的意願,以及建交的相關原則傳遞給秘魯政府。經過他的牽線搭橋,中秘兩國迅速建立起了溝通渠道,並於1971年11月2日正式建交。1983年,阿爾塞再次來到中國,擔任新華社國際部的西班牙文專家。他撰寫了大量報道中國的文章,刊登在拉美和西班牙的報刊上。


    已近90歲高齡卻還在不斷播撒中國文化種子的吉葉墨,原名吉列爾莫·達尼諾,是秘魯的一位漢學家。他與中國的緣分始於1979年。那年,在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擔任文學和語言學教授的他,受邀來到南京大學,為15名西語教師開設課程。除此之外,他還是“影星”和“詩人”。在中國的20多年裏,參演了《大決戰》《重慶談判》《毛澤東與斯諾》等25部中國電影,並用9年時間翻譯了9本唐詩,成為拉美國家翻譯唐詩最多的漢學家之一。此外,他還出版了《雕龍·中國古代詩歌選》《勤勞的蜜蜂·成語、諺語、歇後語1000條》《中國文化百科全書》等多部介紹中國曆史、文化的書籍。


    習近平在秘魯國會的演講中,講述兩位秘魯朋友的感人故事,旨在說明,“中秘兩國人民曆來感情相連、心靈相通”,是心與心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國家友好,根在人民,源在交流。20世紀90年代,習近平訪問過秘魯。時隔20餘年再次踏上秘魯的土地,他用了“三個好”概括中秘友誼:相互信任的好兄弟,共同發展的好夥伴,共擔責任的好朋友。在演講中,習近平還引用秘魯作家裏韋羅的一句名言:“真正的幸福在於始終保持開拓的熱情。”以此寄寓對兩國人民在實現各自夢想的道路上精誠合作的願望。秘魯要在2021年獨立200周年之際,實現“公正、公平、團結的秘魯”這一奮鬥目標;屆時,中國將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的第一個目標。習近平將中秘兩國的奮鬥目標並舉,正是希望兩國人民“並肩同行、攜手圓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習近平講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人民日報評論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人民日報評論部並收藏習近平講故事最新章節